音乐教育与德育渗透探析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l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在音乐教育中丰富德育内容,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学中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中去,促进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德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音乐教育中德育的渗透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越来越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即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就为学校的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 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没有手段的目的。”因此,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研究音乐学科渗透道德的理论依据,遵循与之相应的原则,采取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把德育贯彻和渗透到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在音乐教育中丰富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所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此,音乐教育必须贴近这一时代主旋律,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那些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的优秀歌曲进行教学。比如,通过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懂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心声,“起来,起来”的呼声不仅是先辈们昨天战斗的号角,也是我们今天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军号。再如,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引导学生懂得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紧张的船夫号子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性格,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颂了伟大坚强的中华民族,以凄楚悲愤的曲调控拆了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以雄壮激昂的歌声表达了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必胜的信心,同时要使学生懂得,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此外还有些歌颂祖国的歌曲,比如:《我爱你,中国》《祖国颂》《长江之歌》等;有歌颂党、歌颂工农红军的,比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星歌》等;有歌颂民族英雄的,比如:《公仆赞》《牧歌》等。通过对这些歌曲的欣赏,可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此同时,通过学习《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校园,知识的摇篮》等歌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发愤读书、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而努力、为祖国的振兴而献身。
  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通过音乐的审美作用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人生信念和远大理想。因此,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德育内容贯穿到音乐教育中去,从而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服务。
  
  二、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潛移默化地进行的。比如,《保卫黄河》以跳动起伏、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构成它的声调特征,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生动、有力,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英雄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抗日救国战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巨浪的热烈场面,生动地刻画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如在优美的《牧歌》声中,人们不知不觉地增添了对家乡牧场的眷恋热爱等。这些教育的效果,都不是在长篇大论的说理,而是在歌唱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情体验,既获得了美的享受,也从中受到了难忘而深刻的教育,其效果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
  那么,如何把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德育内容渗透到音乐教育中,从而渗透到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中去呢?
  1.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选一些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和歌颂美好生活的歌曲。通过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的生平事迹,歌曲内容和风格等,让学生懂得歌曲的深刻含义,然后通过知识讲解和歌曲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学生对歌曲丰富内涵的感受能力。对教材掌握越全面、越深刻、越细致,德育渗透就越容易找准切入点,就越容易与音乐内容融为一体。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谴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净化。
  2.注重课外活动的德育渗透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上课相比,它有较大的灵活性,人数不拘、形式多样,可以因材施教,比如:组织青少年合唱队,举办歌咏比赛和校园革命歌曲演唱大赛等等,把具有时代主旋律的歌曲和音乐作品贯穿到音乐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培养他们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校园的音乐氛围中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将德育“外化”逐步转化为德育的“内化”,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提升,立志成长,为将来报效祖国而努力。
  3.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音乐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群众性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音乐艺术不断群众化、社会化。如今,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音乐会、歌曲大赛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一方面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为音乐工作者带来了一些新的课题。比如,怎样把精神文明建设贯彻到艺术实践中去,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作为学校音乐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而且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在轰轰烈烈、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社会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把德育贯穿到每一项具体活动中去。比如,在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系列活动中,很多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群众性的歌咏比赛,促使广大青少年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从而坚定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崇高信念。
  
  三、以学校教育为阵地,净化音乐教育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音乐作品不断涌现,给人们以鼓舞、教育和美的享受。但与此同时,一些格调不高、庸俗的歌曲也随之而来,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曾几何时,一些学生面对教材中的优秀音乐作品充耳不闻,却整天沉醉于那些格调不高、庸俗的歌曲,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早恋,举止轻佻放荡,思想消沉等,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污染了社会文化环境。
  针对这种现象,教育工作者既要引起高度重视,又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更要根据实际情况作有效的、较长时期的纠偏和音乐审美的启迪。那种简单的义愤和感叹,什么“一代不如一代”、“思想复杂”、“情绪低下”、“搞早恋”等论调非但不起任何教育作用,反而会给音乐教学带来更大的障碍。
  面对一些庸俗音乐的猛烈冲击,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明确担负起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不要忘记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四有”新人的大目标,因此,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的原则,达到育人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坚持弘扬民族文化,净化学校音乐环境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教育和引导。为此,必须通过严肃认真的音乐课教学,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水平。应以大量优秀、高雅的民族音乐精品去教育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把道德教育寓于具体的音乐教学之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对比分析,加强民族音乐的修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觉抑制不健康音乐的侵蚀。优化音乐文化环境,除了以学校教育为阵地外,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有些庸俗文化的泛滥,一定程度上使一些人道德滑坡,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下降,甚至导致一些人的违法行为,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的增加。虽然青少年的主流是好的,但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关系到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培养“四有”合格人才,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不渝地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我们的中心任务,再加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完成社会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林 红 基础教育研究 [M].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 1997,20-21.
  [2]雷继锋 放歌新世纪 [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67-104.
其他文献
摘 要: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有许多的优点,但之不当,会使之成为一柄“双刃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有着许多我的优点,但在使用的时机和方式上不恰当。  关键词:多媒体 优点 时机方式    在中学教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情景,易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以显著地
期刊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
期刊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认为“学生在学习中智与能的增长和获得是由其收理的学习意向即注意、动机、意志来支配的,它们是学习的动力。”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学生的注意是学习与记忆产生的前提。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课内外注意力呢?一: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人遇到新奇事物时所产生的“探究反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脑思维的发展,儿童很想理解他(她)所不知道的一切。
期刊
教师是美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社会的各种审美意识、审美心理都通过教师体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的教态,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的例证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和谐、协调的气氛中陶醉于艺术的享受之中,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所精选的美文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当然教师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突飞猛进,许多行业对具有一定职业技术专长的技术人才需求  越来越大。对职业教育学校从培养目标上提出了更深层意义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经济建设的实用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素质为前提和保证,教育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学校应始终把突出教育放在一个中心的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作
期刊
摘 要:《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英语课程 英语教学 教学情境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
期刊
班会课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阵地,是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在很多时候,班主任只是起一个上传下达的传声机的作用,而班会课则成了下达任务作出要求的会议,班主任板着面孔说教,十分枯燥。若长期如此,学生反感,教师自身也会觉得没有太大意义。因此,要改变对班会课的认识。它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交心的好机会,是实施教育的良机。班会课切忌泛泛而谈。如果一节班会课什么都强调了,就等于什么都没说,就如同一堂课我们要讲求一课一得
期刊
摘 要:20世纪末以来,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是全球信息化。在短程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最具活力的生产力。知识经济的腾飞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技术也与时俱进,迅猛发展,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素质教育的倡导,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多媒
期刊
摘 要:分析了演示型CAI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优点,提出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演示型CAI课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演示型CAI;中学物理教学;课件    中学物理教学中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必然趋势。中学物理许多概念和规律都较为抽象,涉及到的许多物理现象和过程也都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难点所在。积极采取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
期刊
摘 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作文教学体现着开放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让作文教学中充满活力、注重体验、强调感悟,努力实现教与学的交流,以人的为本的思想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新课程 作文教学 创造思维    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现状给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目的都应该是让学生喜欢作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织共振;要鼓励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