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与健康在中学素质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审美与健康教育之间也具有非常深刻的联系。审美可作为健康教育的路径之一,立足审美的视角能促进健康教育更好地开展,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立足宏观视野,多维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其次,重视多因协动,逐步唤起学生审美健康;再次,重视审美素养,教育学生走向优雅生存。
[关键词]中学健康教育审美路径健康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53
健康和审美在学生素质与能力结构中起着基础和导向作用,是一种交叉融合不可分割的客观存在。结合人的成长规律,立足一个更高的层次,从审美的视角对我国健康教育进行审视,深刻认识健康教育的特征和规律,为中学健康教育更好地开展确立科学的起点、方向和路径,也是中学生青春期成长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生活的不断丰富,健康和审美之间的关系将日益紧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值得探索的问题。中学健康教育的审美路径也是审美能力的实现路径,是一个循序渐进地将健康和审美融合共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健康教育过程本身的科学化、审美化和艺术化,又要实现健康教育效果的长效化,使学生自觉地将审美观念应用到终身健身中去,和健康结合起来,自觉地以审美为导向,促进健康的获得与保持。
一、立足宏观视野,多维提升学生健康素养
通常可以认为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与服务并作出正确的与健康相关决策的能力,是衡量健康教育的重要指标,应从青少年抓起[1]。我国具备健康素养的人口比例很低,2008年卫生部的调查结果仅为6.48%[2]。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环境中,“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等文化精髓至今仍被认为是古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等多方面参悟之后的科学论断,身心合一,经常保持快乐充实的美丽心情,并且动静结合、营养适当很有利于健康。譬如很多农村的长寿老人一生没参加过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运动,但他们依然健康到老,他们的健康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应从心理上培养学生的健康能力,使之尽可能遵循意识、知识和能力逐步提升的顺序,并将健康提升到审美的高度,发挥审美的能动作用。美对健康的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此前提下促进学生寻找自己的方式促进身体健康和道德适应,也应是未来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结合目前我国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学校教育的实践,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健康教育归为体育的范围,至少在目前体制下是不合适的。因为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受的干扰和诱惑非常广泛。健康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健康教育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离不开体育,可单靠体育教师很难独立完成,应该和德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健康教育甚至可以成为智育的主要题材和内容之一。目前把体育和美育结合起来,并且以美育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具有更强的可行性,我们甚至可以把健康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这样就还能以健康教育为契机,使学生受到更多的人文教育。
二、重视多因协动,逐步唤起学生审美健康
健康教育终究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应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以教学改革为基础实现多学科联动和多因协动。健康内容的广域性和健康素质的基础性在中学各科的教材设计中已有所体现,尤其是语文、政治、历史等人文课程较为明显,也基本实现了学科联动的教育模式,这些都为健康教育的多维性打下了基础。可是在重视学科本位的中学教育中,各学科虽都有意或无意地涉及健康内容,但由于都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健康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不可否认,其他人文学科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责任和社会适应,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心因性健康失调。若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身为审美对象培养他们的健康审美意识与能力,学生健康的内因就能得到有效调动,而且还能为学校的“安全教育”及“危机管理”奠定基础。另外,学校可以适时适宜地安排一些健康教育的专题讨论、活动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评判,加强行为引导。这样在浓厚的兴趣和强大的内因驱使下,主要负责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教学就有了更多的助力,审美理想、道德责任和未来使命会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运动。当然,随着教学媒体的日益发达,在健康教育中也完全可以借助网络视频等,让学生接触一些较为流行的运动项目形式,唤起他们体味运动的气质美。譬如,有专题研究表明,健身气功教学能很好地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化熏陶[3]。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审美方式,审美要求先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可以从对自我的身体审视开始,客观理性地认识和接受自身的不足,积极通过运动和营养去改善它,而非进行所谓整容、节食减肥之类的破坏性重建,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建立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提升自身健康审美能力。
三、重视审美素养,教育学生走向优雅生存
教育的过程就是使自然的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中国人传统的“权力化生存”和“能力化生存”也将因为所受的教育
【基金项目】云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项目号:Z13005。
而走向“优雅生存”。一个能走向优雅生存的人一定是一个健康的、快乐的、具有较高审美素养和丰富人文知识的人,这些都应该而且必须从教育中获得。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必要的人文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着个人价值理性的构建,也几乎决定了学生自己生活的幸福程度和对未来社会的贡献。在教育的过程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无疑会导致很多难以弥补的问题,而科学的人文教育离不开审美的融入,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审美素养的提升应该贯彻人文教育的全过程,也应作为人文教育的一种价值评判尺度。审美是多元的,真正能成为个人素养的审美应该是健康的,应以健康为价值尺度和主要目标进行评判。因此,在审美教育中应以健康教育为基础,以健康为目标,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科学地融入学生的人文教育中,并使二者合理结合相得益彰,符合我国中学教育的实际,也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教授认为,应排除不良社会文化的干扰,将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结合起来,将其作为关乎学生未来健康和幸福的大问题来解决[4],因此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也为中学健康教育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中学生是一群属于生命特殊阶段的特殊人群,中学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文化活动,不能没有审美活动的融入。对我国中学健康教育的审美路径探索是在素质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下对健康教育的一种美学的审视和指引,其意义在于使学生在健康问题上尽早形成科学的审美方式,促进自身健康的获得与维持,时刻警惕健康失调现象的出现。健康内容具有多样性,审美表现是多元化的,在学习任务异常繁重的中学时代对二者进行充分的课堂教学在很多学校显得不够现实,但结合课程特殊性和学生青春期身心发育特征对学生进行健康意识和审美素养的“内化”教育都是可行的,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相关知识和能力,也能实现真正反观内视具有修慧色彩的审美观照,为终身健身和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高皓宇,王刚,袁媛媛.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8):616-618.
[2]邹思梅,方小衡,林德南,庄润森.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7):537-540.
[3]司红玉.健身气功教学与审美教育[D].山西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6).
[4] 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2013,28(1):1-7.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关键词]中学健康教育审美路径健康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53
健康和审美在学生素质与能力结构中起着基础和导向作用,是一种交叉融合不可分割的客观存在。结合人的成长规律,立足一个更高的层次,从审美的视角对我国健康教育进行审视,深刻认识健康教育的特征和规律,为中学健康教育更好地开展确立科学的起点、方向和路径,也是中学生青春期成长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生活的不断丰富,健康和审美之间的关系将日益紧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值得探索的问题。中学健康教育的审美路径也是审美能力的实现路径,是一个循序渐进地将健康和审美融合共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健康教育过程本身的科学化、审美化和艺术化,又要实现健康教育效果的长效化,使学生自觉地将审美观念应用到终身健身中去,和健康结合起来,自觉地以审美为导向,促进健康的获得与保持。
一、立足宏观视野,多维提升学生健康素养
通常可以认为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与服务并作出正确的与健康相关决策的能力,是衡量健康教育的重要指标,应从青少年抓起[1]。我国具备健康素养的人口比例很低,2008年卫生部的调查结果仅为6.48%[2]。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环境中,“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等文化精髓至今仍被认为是古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等多方面参悟之后的科学论断,身心合一,经常保持快乐充实的美丽心情,并且动静结合、营养适当很有利于健康。譬如很多农村的长寿老人一生没参加过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运动,但他们依然健康到老,他们的健康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应从心理上培养学生的健康能力,使之尽可能遵循意识、知识和能力逐步提升的顺序,并将健康提升到审美的高度,发挥审美的能动作用。美对健康的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此前提下促进学生寻找自己的方式促进身体健康和道德适应,也应是未来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结合目前我国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学校教育的实践,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健康教育归为体育的范围,至少在目前体制下是不合适的。因为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受的干扰和诱惑非常广泛。健康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健康教育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离不开体育,可单靠体育教师很难独立完成,应该和德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健康教育甚至可以成为智育的主要题材和内容之一。目前把体育和美育结合起来,并且以美育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具有更强的可行性,我们甚至可以把健康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这样就还能以健康教育为契机,使学生受到更多的人文教育。
二、重视多因协动,逐步唤起学生审美健康
健康教育终究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应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以教学改革为基础实现多学科联动和多因协动。健康内容的广域性和健康素质的基础性在中学各科的教材设计中已有所体现,尤其是语文、政治、历史等人文课程较为明显,也基本实现了学科联动的教育模式,这些都为健康教育的多维性打下了基础。可是在重视学科本位的中学教育中,各学科虽都有意或无意地涉及健康内容,但由于都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健康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不可否认,其他人文学科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责任和社会适应,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心因性健康失调。若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身为审美对象培养他们的健康审美意识与能力,学生健康的内因就能得到有效调动,而且还能为学校的“安全教育”及“危机管理”奠定基础。另外,学校可以适时适宜地安排一些健康教育的专题讨论、活动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评判,加强行为引导。这样在浓厚的兴趣和强大的内因驱使下,主要负责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教学就有了更多的助力,审美理想、道德责任和未来使命会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运动。当然,随着教学媒体的日益发达,在健康教育中也完全可以借助网络视频等,让学生接触一些较为流行的运动项目形式,唤起他们体味运动的气质美。譬如,有专题研究表明,健身气功教学能很好地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化熏陶[3]。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审美方式,审美要求先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可以从对自我的身体审视开始,客观理性地认识和接受自身的不足,积极通过运动和营养去改善它,而非进行所谓整容、节食减肥之类的破坏性重建,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建立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提升自身健康审美能力。
三、重视审美素养,教育学生走向优雅生存
教育的过程就是使自然的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中国人传统的“权力化生存”和“能力化生存”也将因为所受的教育
【基金项目】云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项目号:Z13005。
而走向“优雅生存”。一个能走向优雅生存的人一定是一个健康的、快乐的、具有较高审美素养和丰富人文知识的人,这些都应该而且必须从教育中获得。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必要的人文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着个人价值理性的构建,也几乎决定了学生自己生活的幸福程度和对未来社会的贡献。在教育的过程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无疑会导致很多难以弥补的问题,而科学的人文教育离不开审美的融入,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审美素养的提升应该贯彻人文教育的全过程,也应作为人文教育的一种价值评判尺度。审美是多元的,真正能成为个人素养的审美应该是健康的,应以健康为价值尺度和主要目标进行评判。因此,在审美教育中应以健康教育为基础,以健康为目标,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科学地融入学生的人文教育中,并使二者合理结合相得益彰,符合我国中学教育的实际,也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教授认为,应排除不良社会文化的干扰,将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结合起来,将其作为关乎学生未来健康和幸福的大问题来解决[4],因此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也为中学健康教育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中学生是一群属于生命特殊阶段的特殊人群,中学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文化活动,不能没有审美活动的融入。对我国中学健康教育的审美路径探索是在素质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下对健康教育的一种美学的审视和指引,其意义在于使学生在健康问题上尽早形成科学的审美方式,促进自身健康的获得与维持,时刻警惕健康失调现象的出现。健康内容具有多样性,审美表现是多元化的,在学习任务异常繁重的中学时代对二者进行充分的课堂教学在很多学校显得不够现实,但结合课程特殊性和学生青春期身心发育特征对学生进行健康意识和审美素养的“内化”教育都是可行的,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相关知识和能力,也能实现真正反观内视具有修慧色彩的审美观照,为终身健身和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高皓宇,王刚,袁媛媛.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8):616-618.
[2]邹思梅,方小衡,林德南,庄润森.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7):537-540.
[3]司红玉.健身气功教学与审美教育[D].山西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6).
[4] 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2013,28(1):1-7.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