诀别分析课文,牵手品读生活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348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文教学,而课文教学一般都是通过分析课文来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可是分析课文一般都是老师灌输现成结论,因而产生一系列分析课文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发挥,学生个性被埋没,课堂枯燥无味效率低下等。实践证明,这些问题要解决,靠局部改进分析课文的方法是不行的,必须彻底放弃分析课文,另辟蹊径。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我发现品读课文反映的生活是理解课文的捷径。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品读生活,感悟生活,开辟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的新路
  
  为了打破分析课文所造成的僵局,开辟品读生活的新天地,必须从预习开始。为此,传统的预习提问应改成“课文反映什么生活?”和“课文怎样反映生活?”。课堂上,先检查学生完成第一个提问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对话和交流,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品读的生活说出来,把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说出来,老师不再灌输现成结论扼杀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反映的生活,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内容。如教学鲁迅的《故乡》,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时,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反映作者离别故乡二十年后故乡萧条衰败的生活情景,反映农村经济日益凋敝的情景,反映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情景,也反映作者强烈希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和理想。”有的学生愉快地说:“这篇课文反映‘我’回到离别二十年的故乡时的生活情形,主要反映‘我’当时回忆少年闰土的生活情形,见到中年闰土的生活情形和见到杨二嫂的生活情形,最后反映了‘我’离开故乡的生活情形”。从所引述的学生发言看,学生弄清了课文反映的生活,对课文的内容和主题也理解清楚了——分析课文的目的达到了,可因分析课文而出现的棘手问题却没有了。
  
  二、品读生活,徜徉生活,开创理解课文结构和写作的新径
  
  在学生预习“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检查预习,师生交流和对话,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结构和写作的目的。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交流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时,有的学生说:“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有重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反映生活的。文章重点反映船长指挥救人的生活情景,赞颂船长的崇高品质。”有的学生说:“课文通过场面描写反映生活。如‘诺曼底’号被撞后,‘震荡可怕极了’的场面,刚解开救生艇绳索后人们一窝蜂拥上去的场面,都显得紧张恐怖。”有的学生说:“课文通过生动传神的人物刻画反映生活。黑暗中人们听到的一段简短有力的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小说最后,随船沉没的船长形象显然是一尊黑色的雕像。”有的学生说:“课文运用对比手法反映生活。如‘小心翼翼地驾驶’而‘缓缓行驶’的‘诺曼底’号,与翘起‘阴森森的’船头,‘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的‘玛丽’号是一种对比;失魂落魄的乘客和镇定自若的船长是一种对比等等,映照分明,有助于说明情况,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总之,从学生的发言看,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写作,且都不需老师讲授,学生都能自己说、自然说,课堂生动活泼有趣,不再枯燥无味,死气沉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学生发言时,老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不断发问,不断追问,拷问学生的理解情况,把学生的观点引向正确、引向深入,也让其他同学都能弄懂他的观点和看法,都能深入理解课文。如学生说“课文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反映生活”时,就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依次想象再现雾海夜航的具体生活情景,海难发生的具体生活情景,哈尔威船长指挥救人的具体生活情景,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的具体生活情景,并不断追问,如追问学生“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等,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交流和对话,促进有效生成,加深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写作。同时板书对话要点,整理作者思路,并根据板书扼要讲清小说的三要素知识,讲清小说情节构成、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的特点,巧妙穿插学习有关语文知识。其板书大致内容如下:
  开端(1-5):雾海夜航——生活平静——略写:交代时间地点
  发展(6-9):海难发生——生活突变——略写:交代事件原因
  高潮(10-46):指挥救人——生活壮丽——详写:细致刻画人物
  结局(47-50):以身殉职——生活悲壮——略写:深化小说主题
  总之,文章的结构和写作就这样自然弄清楚了,是在品读课文反映的生活的基础上弄清楚的,是师生对话交流之后弄清楚的。这比直接宣讲文章结构和写作,比直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讲解,比把现成结论灌输给学生生动有趣好懂得多,内涵丰富得多,效率高得多。
  
  三、品读生活,揣摩生活,掌握理解课文生字、生词的新方法
  
  以前我们把生字词当作一种符号来学习,摆脱不了枯燥无味的苦恼。如果学习时也把生字词和生活对应起来品读,再现生字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或如“见”其人,或如“闻”其声,或如“临”其境,品读生字词反映的生活,切身体验生字词反映的生活,那么学习生字词就不会枯燥无味。如学习“攥”,光查字典弄清读音和意思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应生活品读,再现“攥”的生活情景,模拟一下“攥”的动作,区分攥和握的区别,就能很有趣地理解这个字掌握这个字。多音字学习更要这样才能理解掌握。例如学习生字“嚼”,查字典弄清读音和解释后,对应生活品读,把“用牙齿磨碎食物”和“对事物反复体会”、“反刍”所反映的生活情景品读出来,再现出来,如在眼前如在脑中如在心中一般,就容易弄清三种读音的意思。再如学习“月朗星稀”,光弄清解释“月亮明亮,星星稀少”是不行的。要真正理解,必须引导学生品读“月亮明亮,星星稀少”的美丽景象,想象自己已经置身这个美景中正在欣赏这个美景,学习起来就会其乐无穷。那种老师讲解字词解释,學生死记硬背解释,满脸烦躁苦恼和无奈的状况,再也不会出现了。
  总之,通过品读生活,一篇课文的内容、主题、结构、写作和字词都能水到渠成地理解好。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是表现生活的基础,没有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就不会表现生活,就不会写作。由此可见,品读生活不仅是学习课文的需要,而且是学习写作的需要,更是学习做人的需要。因此,我们要诀别分析课文,牵手品读生活。我们能诀别分析课文,我们必须牵手品读生活!
其他文献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学、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早就普遍广泛地运用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笔者以为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妨也可以尝试运用比较法。  由于作家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的不同,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不相同的。为能把握文章的思想特征,领略文章的艺术特色,我们运用比较法教学是必要的。  再从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填鸭式”、“注入式”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成长。新的课程标准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春风,它强调应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
期刊
新课程提倡个学科以学生自主研修为主,老师只是起着组织教学和解答疑难问题的辅导作用。师生角色的转换,必然会带来作文评改的新亮点。    语文老师们都知道,作文评改在作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环节如果把握不好,很难想象作文教学会有较好的效果。面对老师笼统机械的评语,学生非但不能提高写作能力,反而越来越惧怕作文了。是啊,学生费了半天的劲,好不容易憋出一篇文章来,却让老师画了一大堆红杠杠,批了些“
期刊
杜甫的诗中曾提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读书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富广博,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文采横溢。   在语文教学中,我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融进优美的意境、背诵精美句段积累现代语言;分析课文不面面俱到,抓住文章灵魂,抓住作者思路即可;对精美语言进行品味,对美好片段师生共
期刊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谁知,到了今天,文言文卻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然而苦从何来?首先苦在教法死,其次苦在学法死。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困境,教师亦陷入困惑之中。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
期刊
经常听一些语文老师抱怨:很多很多学生上课时不愿去想问题,总是习惯坐等老师的答案;在进行“小组讨论”式教学时,大部分中下生也是照搬组长(或优生)的答案,自己不去认真思考,结果小组讨论变得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另外,抄作业的问题在很多学校仍然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以上几种情况表明,目前不少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比较淡薄,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尚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就是: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
期刊
实施创新教育的关健在于培养创新思维,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索——进行猜想和假设,分析和推理,激发学生想象,激活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提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生长环境    1、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些趣味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让学生的
期刊
現代技术教育在语文中的正确应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获得更清晰准确的知识,从而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現代教育技术无疑在语文教学领域大有用武之地,但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并非所有的语文课都有必要运用現代技术,教师要理性地认识現代教育这一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克服現代教育技术不当运用对学生的误导,也就是说应用現代教育技术有利也有弊。
期刊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课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尽量使每一个被提问的同学回答成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热情鼓励,提供线索,引爆学生思维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
期刊
所谓空白,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它较多的存在于文章的各层结构中,最明显的是存于情节结构层面上,达到一种大用外腓,真体“内充”的审美境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的作品,常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这里,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是“导”,引导学生自觉地创造一个个审美对象,创立新的审美视野与境界,把作者有意无意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