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文教学,而课文教学一般都是通过分析课文来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可是分析课文一般都是老师灌输现成结论,因而产生一系列分析课文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发挥,学生个性被埋没,课堂枯燥无味效率低下等。实践证明,这些问题要解决,靠局部改进分析课文的方法是不行的,必须彻底放弃分析课文,另辟蹊径。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我发现品读课文反映的生活是理解课文的捷径。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品读生活,感悟生活,开辟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的新路
为了打破分析课文所造成的僵局,开辟品读生活的新天地,必须从预习开始。为此,传统的预习提问应改成“课文反映什么生活?”和“课文怎样反映生活?”。课堂上,先检查学生完成第一个提问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对话和交流,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品读的生活说出来,把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说出来,老师不再灌输现成结论扼杀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反映的生活,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内容。如教学鲁迅的《故乡》,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时,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反映作者离别故乡二十年后故乡萧条衰败的生活情景,反映农村经济日益凋敝的情景,反映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情景,也反映作者强烈希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和理想。”有的学生愉快地说:“这篇课文反映‘我’回到离别二十年的故乡时的生活情形,主要反映‘我’当时回忆少年闰土的生活情形,见到中年闰土的生活情形和见到杨二嫂的生活情形,最后反映了‘我’离开故乡的生活情形”。从所引述的学生发言看,学生弄清了课文反映的生活,对课文的内容和主题也理解清楚了——分析课文的目的达到了,可因分析课文而出现的棘手问题却没有了。
二、品读生活,徜徉生活,开创理解课文结构和写作的新径
在学生预习“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检查预习,师生交流和对话,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结构和写作的目的。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交流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时,有的学生说:“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有重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反映生活的。文章重点反映船长指挥救人的生活情景,赞颂船长的崇高品质。”有的学生说:“课文通过场面描写反映生活。如‘诺曼底’号被撞后,‘震荡可怕极了’的场面,刚解开救生艇绳索后人们一窝蜂拥上去的场面,都显得紧张恐怖。”有的学生说:“课文通过生动传神的人物刻画反映生活。黑暗中人们听到的一段简短有力的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小说最后,随船沉没的船长形象显然是一尊黑色的雕像。”有的学生说:“课文运用对比手法反映生活。如‘小心翼翼地驾驶’而‘缓缓行驶’的‘诺曼底’号,与翘起‘阴森森的’船头,‘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的‘玛丽’号是一种对比;失魂落魄的乘客和镇定自若的船长是一种对比等等,映照分明,有助于说明情况,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总之,从学生的发言看,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写作,且都不需老师讲授,学生都能自己说、自然说,课堂生动活泼有趣,不再枯燥无味,死气沉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学生发言时,老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不断发问,不断追问,拷问学生的理解情况,把学生的观点引向正确、引向深入,也让其他同学都能弄懂他的观点和看法,都能深入理解课文。如学生说“课文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反映生活”时,就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依次想象再现雾海夜航的具体生活情景,海难发生的具体生活情景,哈尔威船长指挥救人的具体生活情景,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的具体生活情景,并不断追问,如追问学生“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等,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交流和对话,促进有效生成,加深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写作。同时板书对话要点,整理作者思路,并根据板书扼要讲清小说的三要素知识,讲清小说情节构成、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的特点,巧妙穿插学习有关语文知识。其板书大致内容如下:
开端(1-5):雾海夜航——生活平静——略写:交代时间地点
发展(6-9):海难发生——生活突变——略写:交代事件原因
高潮(10-46):指挥救人——生活壮丽——详写:细致刻画人物
结局(47-50):以身殉职——生活悲壮——略写:深化小说主题
总之,文章的结构和写作就这样自然弄清楚了,是在品读课文反映的生活的基础上弄清楚的,是师生对话交流之后弄清楚的。这比直接宣讲文章结构和写作,比直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讲解,比把现成结论灌输给学生生动有趣好懂得多,内涵丰富得多,效率高得多。
三、品读生活,揣摩生活,掌握理解课文生字、生词的新方法
以前我们把生字词当作一种符号来学习,摆脱不了枯燥无味的苦恼。如果学习时也把生字词和生活对应起来品读,再现生字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或如“见”其人,或如“闻”其声,或如“临”其境,品读生字词反映的生活,切身体验生字词反映的生活,那么学习生字词就不会枯燥无味。如学习“攥”,光查字典弄清读音和意思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应生活品读,再现“攥”的生活情景,模拟一下“攥”的动作,区分攥和握的区别,就能很有趣地理解这个字掌握这个字。多音字学习更要这样才能理解掌握。例如学习生字“嚼”,查字典弄清读音和解释后,对应生活品读,把“用牙齿磨碎食物”和“对事物反复体会”、“反刍”所反映的生活情景品读出来,再现出来,如在眼前如在脑中如在心中一般,就容易弄清三种读音的意思。再如学习“月朗星稀”,光弄清解释“月亮明亮,星星稀少”是不行的。要真正理解,必须引导学生品读“月亮明亮,星星稀少”的美丽景象,想象自己已经置身这个美景中正在欣赏这个美景,学习起来就会其乐无穷。那种老师讲解字词解释,學生死记硬背解释,满脸烦躁苦恼和无奈的状况,再也不会出现了。
总之,通过品读生活,一篇课文的内容、主题、结构、写作和字词都能水到渠成地理解好。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是表现生活的基础,没有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就不会表现生活,就不会写作。由此可见,品读生活不仅是学习课文的需要,而且是学习写作的需要,更是学习做人的需要。因此,我们要诀别分析课文,牵手品读生活。我们能诀别分析课文,我们必须牵手品读生活!
一、品读生活,感悟生活,开辟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的新路
为了打破分析课文所造成的僵局,开辟品读生活的新天地,必须从预习开始。为此,传统的预习提问应改成“课文反映什么生活?”和“课文怎样反映生活?”。课堂上,先检查学生完成第一个提问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对话和交流,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品读的生活说出来,把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说出来,老师不再灌输现成结论扼杀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反映的生活,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内容。如教学鲁迅的《故乡》,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时,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反映作者离别故乡二十年后故乡萧条衰败的生活情景,反映农村经济日益凋敝的情景,反映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情景,也反映作者强烈希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和理想。”有的学生愉快地说:“这篇课文反映‘我’回到离别二十年的故乡时的生活情形,主要反映‘我’当时回忆少年闰土的生活情形,见到中年闰土的生活情形和见到杨二嫂的生活情形,最后反映了‘我’离开故乡的生活情形”。从所引述的学生发言看,学生弄清了课文反映的生活,对课文的内容和主题也理解清楚了——分析课文的目的达到了,可因分析课文而出现的棘手问题却没有了。
二、品读生活,徜徉生活,开创理解课文结构和写作的新径
在学生预习“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检查预习,师生交流和对话,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结构和写作的目的。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交流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时,有的学生说:“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有重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反映生活的。文章重点反映船长指挥救人的生活情景,赞颂船长的崇高品质。”有的学生说:“课文通过场面描写反映生活。如‘诺曼底’号被撞后,‘震荡可怕极了’的场面,刚解开救生艇绳索后人们一窝蜂拥上去的场面,都显得紧张恐怖。”有的学生说:“课文通过生动传神的人物刻画反映生活。黑暗中人们听到的一段简短有力的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小说最后,随船沉没的船长形象显然是一尊黑色的雕像。”有的学生说:“课文运用对比手法反映生活。如‘小心翼翼地驾驶’而‘缓缓行驶’的‘诺曼底’号,与翘起‘阴森森的’船头,‘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的‘玛丽’号是一种对比;失魂落魄的乘客和镇定自若的船长是一种对比等等,映照分明,有助于说明情况,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总之,从学生的发言看,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写作,且都不需老师讲授,学生都能自己说、自然说,课堂生动活泼有趣,不再枯燥无味,死气沉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学生发言时,老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不断发问,不断追问,拷问学生的理解情况,把学生的观点引向正确、引向深入,也让其他同学都能弄懂他的观点和看法,都能深入理解课文。如学生说“课文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反映生活”时,就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依次想象再现雾海夜航的具体生活情景,海难发生的具体生活情景,哈尔威船长指挥救人的具体生活情景,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的具体生活情景,并不断追问,如追问学生“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等,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交流和对话,促进有效生成,加深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写作。同时板书对话要点,整理作者思路,并根据板书扼要讲清小说的三要素知识,讲清小说情节构成、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的特点,巧妙穿插学习有关语文知识。其板书大致内容如下:
开端(1-5):雾海夜航——生活平静——略写:交代时间地点
发展(6-9):海难发生——生活突变——略写:交代事件原因
高潮(10-46):指挥救人——生活壮丽——详写:细致刻画人物
结局(47-50):以身殉职——生活悲壮——略写:深化小说主题
总之,文章的结构和写作就这样自然弄清楚了,是在品读课文反映的生活的基础上弄清楚的,是师生对话交流之后弄清楚的。这比直接宣讲文章结构和写作,比直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讲解,比把现成结论灌输给学生生动有趣好懂得多,内涵丰富得多,效率高得多。
三、品读生活,揣摩生活,掌握理解课文生字、生词的新方法
以前我们把生字词当作一种符号来学习,摆脱不了枯燥无味的苦恼。如果学习时也把生字词和生活对应起来品读,再现生字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或如“见”其人,或如“闻”其声,或如“临”其境,品读生字词反映的生活,切身体验生字词反映的生活,那么学习生字词就不会枯燥无味。如学习“攥”,光查字典弄清读音和意思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应生活品读,再现“攥”的生活情景,模拟一下“攥”的动作,区分攥和握的区别,就能很有趣地理解这个字掌握这个字。多音字学习更要这样才能理解掌握。例如学习生字“嚼”,查字典弄清读音和解释后,对应生活品读,把“用牙齿磨碎食物”和“对事物反复体会”、“反刍”所反映的生活情景品读出来,再现出来,如在眼前如在脑中如在心中一般,就容易弄清三种读音的意思。再如学习“月朗星稀”,光弄清解释“月亮明亮,星星稀少”是不行的。要真正理解,必须引导学生品读“月亮明亮,星星稀少”的美丽景象,想象自己已经置身这个美景中正在欣赏这个美景,学习起来就会其乐无穷。那种老师讲解字词解释,學生死记硬背解释,满脸烦躁苦恼和无奈的状况,再也不会出现了。
总之,通过品读生活,一篇课文的内容、主题、结构、写作和字词都能水到渠成地理解好。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是表现生活的基础,没有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就不会表现生活,就不会写作。由此可见,品读生活不仅是学习课文的需要,而且是学习写作的需要,更是学习做人的需要。因此,我们要诀别分析课文,牵手品读生活。我们能诀别分析课文,我们必须牵手品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