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新跨越的行动纲领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cz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九次党代会是在内蒙古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胡春华同志在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各族人民的新期待,是内蒙古在新时期实现发展新跨越的行动纲领。分析解读《报告》精神,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代会精神上来,是全面落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前提。
   一、全面领会统领全篇的鲜明主题
   《报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的主题特别鲜明突出。全面领会《报告》精神,首先要深入理解这个主题的深刻内涵。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是速度、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发展,是为了富民、依靠人民、成果共享的发展。富民强区,就是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就是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区的关系、为富民而强区,就是把富民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区,就是用科学发展手段实现富民强区目的。科学发展,是统领和指导,也是富民强区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富民强区;富民强区,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结果,只有富民强区才能检验是不是坚持了科学发展。
   《报告》提出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两个坚持”的方针,提出了加快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多极支撑的城镇体系和健全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个体系”,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两个屏障”的战略思路。这“两个坚持”、“三个体系”、“两个屏障”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我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构建“三个体系”、构筑“两个屏障”,必须贯彻“两个坚持”的方针;构建“三个体系”、构筑“两个屏障”是“两个坚持”方针的具体化。
   《报告》提出了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两个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两个达到”,发展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两个增强”,这“两个同步”、“两个达到”、“两个增强”是“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这些主要目标,体现了“两个坚持”的方针,是构建“三个体系”、构筑“两个屏障”所要达到的结果。
   《报告》提出了坚持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六个坚持”。这“六个坚持”是今后五年我区构建“三个体系”、构筑“两个屏障”及做好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
   《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区全面提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扎实推进和谐内蒙古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五项任务”。这“五项任务”是贯彻“两个坚持”方针,落实构建“三个体系”、构筑“两个屏障”思路,实现“两个同步”、“两个达到”、“两个增强”目标的具体措施。
   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报告》,要全面领会统领《报告》全篇的主题,深刻理解“两个坚持、三个体系、两个屏障”总体要求、“两个同步、两个达到、两个增强”的主要目标、“六个坚持”的指导原则和开创内蒙古科学发展新局面的“五项任务”。这个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指导原则和五项任务是把科学发展观与内蒙古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深入分析区情、理性思考未来发展的结果。
   《报告》准确把握我区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指出,内蒙古的跨越式发展是从进入新世纪开始的,这一时期是内蒙古发展进程中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就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尽管我区的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升,但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我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是低起点上的高增长,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发展水平不高上。这些问题正是在今后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中努力解决的问题。《报告》提出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五项任务,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主题,集中回答了如何认识区情、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现在是内蒙古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天,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把握《报告》主题、深刻领会《报告》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报告》精神上来,为开创内蒙古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二、牢牢把握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
   《报告》在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所谓并重,就是同等重视,对富民与强区要同等重视,就是从偏重强调GDP、片面追求GDP增速第一转变到同等重视强区与富民,实现经济增速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同步。所谓优先,就是把握事物先后次序顺序,正确处理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区的关系。富民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区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是为富民夯实物质文化基础。富民优先是一个重大原则,是贯穿《报告》始终的一条红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富民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丰富的内涵决定了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富民优先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的关系。从富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讲,坚持富民优先,就要在富民强区中始终坚持就业优先、增收优先、服务优先、生态优先。
   始终坚持就业优先。11月13日,胡锦涛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把促进就业作为巩固和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实施有利于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创造劳动者就业和发展机会。我们应该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建设健全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我们应该完善有利于劳动者成长成才的引导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加快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
   《报告》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始终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来抓。”就业优先是富民优先的内在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坚持就业优先,在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引进大项目、培育大集团、发展大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强化产业支撑,吸纳更多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就业;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就业机会,搞好公共就业服务,为劳动者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创业能力教育培训和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支持援助,以创业带动就业,逐步实现充分就业。
   始终坚持增收优先。增加收入是富民的物质前提,坚持增收优先,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报告》提出“要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把改善民生落到真金白银上。”坚持增收优先,要加快增加城乡居民的经营性收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动农牧民组织化,促进规模化经营,提高农牧业劳动生产率,持续增加农牧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实行支持全民创业的政策,营造鼓励人人创业的环境,使创业者想创业、能创业、成功创业,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的经营性收入。要加快增加工资性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要加快增加转移性收入,建立贫困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特殊群体供养标准的动态调整提高机制,不断提高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报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使这些保障标准和报销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加快增加财产性收入,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鼓励农牧区集体和个人以土地、草场使用权入股等方式参与当地资源开发建设,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的要求,“完善资源开发、征地拆迁补偿办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探索建立无矿产资源区农牧民收入增长基金,完善资源开发企业与农牧民利益共享机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
   始终坚持服务优先。服务优先是指基本公共服务优先,健全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富民,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型需求,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型需求。在大多数群众的生存型需求基本满足的今天,坚持富民优先,应着眼于满足包括城乡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快速增长的发展型需求,着力推进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公共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基本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公共教育均等化,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牧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健全财政资助制度,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全面普及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解决好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问题。推进公共文化均等化,要加强旗县文化馆和图书馆、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嘎查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要把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回归作为深化改革的核心目标,重点加强农村牧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养全科医生,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要加强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免费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能力、提升职业技能,提供各类就业援助,统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新生劳动力和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和支持创业的长效机制。推进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要把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为优先目标,实现社会保险城乡统一,从条件具备的地区起步,让农牧民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养老医疗保险待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和农牧民养老金待遇;实行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农牧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完善农牧民转移进城配套政策,完善被征地农牧民养老保险政策和生态移民养老保险政策;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基本住房保障均等化,要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重点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在城镇建设中,结合旧城改造、老旧社区平房改造、城中村改造,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完善相关制度,为居民通过出租房屋获得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结合农牧民新居建设、游牧民定居、扶贫移民、生态移民、矿区移民以及农牧民进城,充分利用相关项目资金,使农村牧区贫困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切实改善,实现各族人民住有所居。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人民群众的生存型需求基本满足之后,对生态恢复、环境保护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具体内容在第四个问题—构筑“两个屏障”部分阐述)。
   三、加快构建富民强区的产业体系
   加快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是《报告》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的内在要求,是夯实富民优先物质基础的迫切需要。经过解放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努力,我区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产业总量迅速扩大,产业门类趋向多元,产业技术逐步提升,为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应该看到,我区产业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传统产业,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制约因素也比较多,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
   (一)我区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农畜产品产量增加,加工转化的比重提高,同时,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社会化、集约化远没有破题,靠天吃饭、粗放经营的局面远没有扭转,农牧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牧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工业保持快速增长,矿产资源开发量居全国前列,工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超常扩张,同时,工业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工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过高,工业反哺农牧业的作用过小,工业带动就业的能力过低。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开始起步,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可喜的作用,同时,服务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现代服务业比重仍然很低,促进一、二产业发展和满足城乡居民需求方面的作用远没有发挥。
   (二)发展富民优先的现代农牧业
   我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制约因素是,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难加强,抗风险能力难提高;经营分散,市场难对接,科技难推广,结构难调整,服务难以社会化;利益联结不紧密,产业化难发展,农牧民增收慢;机制不新,资产难变财产,共同富裕难实现;教育培训乏力,素质能力难提高,新型农牧民难培养。破解上述制约因素的对策是,加大投入,需要引进社会资本,需要组织化;规模化经营,需要流转耕地、草场,需要组织化;产业化经营,既要靠大龙头,更要靠自我服务的小龙头,需要组织化;把矿产资源、耕地、草场和集体资产变为财产,增加农牧民的财产性收入,需要组织化;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实践化培训更有利于提高素质能力,需要组织化。大力扶持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股份制合作组织,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切入点。
   (三)构建富民优先的新型工业体系
   《报告》提出的“以构建多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大力提升资源型产业层次、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我区工业经济实力”的要求,是结合我区实际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提升资源型产业层次,就要实行资源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政策,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大力推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模式,加快转变资源型产业发展方式。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就要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现代制造业转移,大力发展适合我区条件的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与提升资源型产业层次相配套的装备制造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就要大力推动企业内部专业化、服务外包化,提高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程度。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就要着眼于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大力实施“双百亿工程”,立足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大力实施“千户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新的支柱产业。
   (四)加快发展富民优先的服务业
   《报告》提出“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提升和结构优化。”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是衡量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区域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质是服务生产的外部化,把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和独立出去,目的在于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水平。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将企业的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物流、销售和售后服务部门分离出来,使其内部服务资源走上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道路,不断做大做强,而为自身发展总部经济奠定良好基础,专注于核心制造业务;应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服务外包,带动现代物流、软件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互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涉及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能缺少的行业,是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行业。生活性服务业所提供的产品是服务产品,服务产品一般具有无形的特点,不能计量,服务的环节有时主要靠服务主体来确定,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从业人员的素质,又与服务标准、服务诚信相关。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应深入研究在新的发展阶段城乡居民生活领域的服务需求,针对服务需求发展相应服务行业;应切实加强生活性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满足人才需求,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能力;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大力加强标准建设和诚信建设,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应制定完善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投融资、税收、用地、价格等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服务业领域,支持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研发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五)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报告》提出“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支撑作用,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我区经济高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资源支撑,而不是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科技创新一直是我区最突出的薄弱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讲,科技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问题。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是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进步的需求,找准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和制约长远发展的科技难题;二是有效整合科技资源,精心组织科技力量,紧扣科技需求、科技难题,特别是瞄准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实施突破,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引进和使用科技人才的政策,建立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多出成果和成果产业化的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证;四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建设大型数据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条件;五是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资源环境成本内部化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努力构筑事关全局的两个屏障
   两个屏障就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其实质是保护、恢复和建设好内蒙古大草原。草原不仅是生态的主体,而且是牧民的生产资料、内蒙古文化的载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保护、恢复和建设好草原,要坚持生态生产生活统筹、生态优先。《报告》指出“广种薄收、超载过牧是内蒙古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保护、恢复和建设草原生态,必须深化牧区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原确权和承包工作,保持草原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必须坚持减人减畜,引导和扶持牧区富余劳动力转产转业、进城就业;必须因地制宜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实行草畜平衡,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必须坚持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减畜不减肉,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用牧民组织化推动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社会化、标准化,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必须扎实推进风沙源治理、生态移民等工程建设,探索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加大草原生态管理和草原保护执法检查力度,健全和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我国重要的草原碳汇基地。保护、恢复和建设草原生态,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工业化与草原生态保护、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坚持生态优先,维护牧民利益,加强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和依法保护,坚决摒弃无节制、粗放型开发方式;构建循环工业体系,加强水资源保护,严禁抽取地下水发展高耗水产业,下大力抓好节能节水减排,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推动形成一体化的循环产业链,强化科技支撑,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恢复和建设草原生态,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城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构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多极支撑的生态型城镇体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发展盟市所在地中心城区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规模适度、宜居宜业宜休闲的区域中心城市,按照城市标准抓好县城建设,增强县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吸纳更多农牧民就地转移,充分发挥县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保护生态的重要作用。
   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其实质是建设各族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内蒙古,这是国家稳定、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各级国家机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保障各族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最大限度地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投身内蒙古建设;必须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引导和促进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紧紧依靠群众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必须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履行好各级领导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内蒙古,走进我国发展前列,今天,这一美好的前景已不再遥远,将通过我们的接力奋斗去实现。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党委书记善于管党治党,关键在善于把党的建设与科学发展、富民强区融为一体,通过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实现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
   我们相信,在自治区第九届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富民优先、不懈奋斗,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中心特约研究员、内蒙古低碳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其他文献
一、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淹没区居民搬迁安置情况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在乌达区淹没范围包括乌兰淖尔镇和滨河西区部分区域,涉及1948户、5702口人。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是利国利民的重点工程,是公益事业。涉及移民搬迁的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总体按照《乌达区城乡一体化及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乌达段征迁安置实施方案》中的各项补偿标准和操作办法开展淹没区居民搬迁安置工作。   2011年
期刊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根据我国第二次残疾人口抽样调查的统计数据,我国年龄段在0-25岁之间的残疾人达到了784万人,占我国残疾人口总数的9.44%,这个年龄段的残疾人与其同年龄段的弱势群体(如:贫困者,孤儿等)相比较,其残疾是伴随其整个生命历程的;与成年的残疾人群体相比较,这个年龄段的残疾人对于政府、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更高。残疾对于其教育、就业以至正常生活都有极大的影响。   一、我国特殊教育
期刊
牧区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牧区发展滞后,与牧区发展研究成果不多,牧区发展研究方法单一,牧区政策农区化有重要关系。牧民增收、牧业发展、牧区和谐亟需“实践、理论、责任心”三位一体的研究成果支撑。盖志毅教授新著《新牧区建设与牧区政策调整——以内蒙古为例》在牧区发展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他对牧区发展研究方法的整合创新,对促进相关研究领域的科学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新牧区建设
期刊
“十一五”以来,二连浩特市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困难和挑战,全力推动口岸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完成165.3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7倍,年均递增25.8%。该市还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积极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与“十五”期末相比,贸易额超千万美元的企业由28家增至41家,边境小额贸易规模由5.8亿美元增加到8.8亿美元,年均增长8.7%。
期刊
体制转轨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来自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力量。内蒙古东部地区(简称蒙东)与东北三省(简称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目前政府干预行为过重,长远来看,市场是根本力量。经济、空间与制度机制是区域一体化的三个基点,它们均在市场力和政府力的范畴内有所体现。原因是:经济一体化依靠互补性反映供需的双方,而纯粹依靠市场力调控经济一体化过程有诸多弊端,必须结合制度力量;空间一体化中的可达性是交易成本
期刊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随着一些经济数据的变化,一些学者对中国经济走势产生了悲观的预期,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近日表示:“ 现在的经济结果还在掌控之下,目前对经济情况还是充满信心的,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他认为,现在问题的核心是两个,一是调控带来的流动性的收紧造成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再加上温州部分企业因为调控资金链断裂,带来一系列
期刊
记者:许院长多次强调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请问什么是低碳经济?能否做个简要概括的说明?   许柏年:什么是低碳经济?我在2009年发表的《低碳经济与内蒙古》一文中说过,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说法。按我们的理解,低碳经济是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基础上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大体上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节约能源,提高能效,促进能源结构由以化石燃料为主逐步转向以可再生能
期刊
随着近年来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先后爆发,国际经济形势大幅下滑,我国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遭受了严重的冲击。于是,为保证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国内学界围绕“劳动政策是否会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而其中的一个政策焦点就是最低工资制度。   最低工资制度自1993年实施至今,在我国已走过了17年的历程,其在提高低工资劳动者收入水平、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
期刊
摘要:本文对资本形成中的内外资融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ADF检验、OLS估计、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实证分析了FDI存量与国内资本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FDI对全国国内投资产生了微弱的挤入效应,对三次产业分别产生了显著的挤入效应。FDI与全国及第一、三产业国内投资之间分别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与第二产业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全社
期刊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现辖8区10县(市),幅员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总人口1063.6万,市区人口580万,是我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仅次于成都居第2位的特大城市,是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政策以来,特别是我市实施了“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新的发展战略,哈尔滨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