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英汉翻译中的语言差异为出发点,以文化、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为依托,结合大学实际的教学经验,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思维训练与跨文化思考的缺失,阐述了英汉语言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指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以训练学生思维、增强其语感为基本目标,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英汉文化差异 语言差异 思维差异 英语教学
從内容上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氛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从形式上看,思维则是制约语言的重要因素,思维差异是导致语言文化差异的重要根源,许多学者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次,并且强调语言和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心理文化差异,而心理文化的最大阻力则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语言则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形态与特有的思维模式。只在根源上对英汉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认识到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影响,我们才可以认识不同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有利于英汉交互中避免语法运用失当,防止表意曲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从根源看英汉语言差异
1.形合与意合。汉语讲究模糊思维,句中和句间逻辑关系松散,而英语句中的各语法成分通常要靠连接词或逻辑连接词等来连接,形式严谨,逻辑关系清晰。因此,汉语是意合思维,是一种意境语言,多用意合法,它以神驭形,结构松弛,倾向于少用甚至不用形式手段,即句子结构不是借助形态和形式词,而是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而实现的连接;而英语则是形合思维,即句子结构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显然,汉语主要以逻辑为纽带,英语主要以词汇为纽带,英汉互译时必须有不同程度的侧重。
2.人称与物称。汉语讲究主体思维,英语讲究客体思维。中国人有较强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语言上句子多以人作为整句的主语,而英语国家的人更重理性分析,通常以事物为主体进行分析和描写,在语言上常选择无生命的事物为主体,在句子结构上多倒装句和被动句。因此,汉语句子在描述事物和阐述事理的过程中,习惯使用人称表达法,而英语则常用物称表达法,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使叙述显得客观公正,语气委婉间接,避免主观臆断。
3.整体与解析。汉语是螺旋式思维,注重归纳概括,语篇中往往以间接反复的方式推进情节发展,一般先提背景、原因或条件,最后再得出结论表明自己的观点;英语则是直线式思维,注重逻辑分析,一般先提出结论或结果,表明自己的观点,再分述实例或原因来支持结论。汉语中作者往往不直接论证段落主题,而是在外围采取“迂回战术”,以多种间接的角度来说明主题,强调铺、呈、转、合,只要语义相关,篇章就会自然而然流动,体现了整体式思维;而英语段落则遵循一般到具体,整体到个体的原则,信息呈线性铺呈展开,形式结构严谨,整个段落形成一个层级系统,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具有内在连贯性,体现解析式思维。
4.具象与抽象。汉语重动态表达,英语重静态表达。汉语句子由于动词没有形态变化,受到限制少,倾向于多用动词,且动词动态感强、动势强,更活跃,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用具体思维模式表现抽象概念的偏好;而英语中名词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动词,常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或形容词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叙述往往呈静态,表述严谨,更能体现出哲理性和科学性。
二、从差异看高校英语教学
1.碎片化学习法VS 任务式教学法。传统高校教学模式多采用“热身练习、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程、讲解新知识、巩固所学新知识、布置任务”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一遍遍讲解说明,讲单词、短语、语法,从不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吸收的空间,学生忙于低头记笔记,收集零散的无法形成体系的知识点。反而牺牲了参与听说译训练的时间,课堂氛围枯燥;而任务式教学法则以“可理解输出”假说为基础,该假说认为,语言产出性运用有助于学习着检验目的语的语句结构和词语的使用,能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有效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既调动已学知识又迫使学生为表达思想而寻找还没有彻底掌握的表达式、句子结构等,真正做到使学生“在用中学”。显然后一种教学法才真正理解了在语言教学中内化语言差异的重要性,何种表达方式才是最地道的,何种行文结构才是最适用的,何种译文才是最出彩的,这些问题只有在运用中才会被真切地感知到,方能切实增强学生的语感,使英语教学行之有效。
2.中国式英语VS 跨文化思考。学生在英语翻译或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大都是因为英汉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他们在句子、段落的翻译过程中往往忽视该差异,每个单词、词组都对应翻译,以译语思维去造句,难免会译出欧化汉语或中式英语;为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侧重对英汉思维差异的系统讲解,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用英汉思维差异来指导学生的外语学习,英语是拼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因此英语学习过程中尤其需要额外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训练思维,不断促使学生进行跨文化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模式。
三、结语
考虑到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的结构上的明显差异,加之汉语的强思维模式对英语思维模式形成的阻碍,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循客观的学习规律,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增强预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对英语思维和文化学习的自我探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泽英.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01:115-117.
【关键词】英汉文化差异 语言差异 思维差异 英语教学
從内容上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氛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从形式上看,思维则是制约语言的重要因素,思维差异是导致语言文化差异的重要根源,许多学者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次,并且强调语言和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心理文化差异,而心理文化的最大阻力则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语言则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形态与特有的思维模式。只在根源上对英汉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认识到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影响,我们才可以认识不同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有利于英汉交互中避免语法运用失当,防止表意曲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从根源看英汉语言差异
1.形合与意合。汉语讲究模糊思维,句中和句间逻辑关系松散,而英语句中的各语法成分通常要靠连接词或逻辑连接词等来连接,形式严谨,逻辑关系清晰。因此,汉语是意合思维,是一种意境语言,多用意合法,它以神驭形,结构松弛,倾向于少用甚至不用形式手段,即句子结构不是借助形态和形式词,而是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而实现的连接;而英语则是形合思维,即句子结构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显然,汉语主要以逻辑为纽带,英语主要以词汇为纽带,英汉互译时必须有不同程度的侧重。
2.人称与物称。汉语讲究主体思维,英语讲究客体思维。中国人有较强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语言上句子多以人作为整句的主语,而英语国家的人更重理性分析,通常以事物为主体进行分析和描写,在语言上常选择无生命的事物为主体,在句子结构上多倒装句和被动句。因此,汉语句子在描述事物和阐述事理的过程中,习惯使用人称表达法,而英语则常用物称表达法,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使叙述显得客观公正,语气委婉间接,避免主观臆断。
3.整体与解析。汉语是螺旋式思维,注重归纳概括,语篇中往往以间接反复的方式推进情节发展,一般先提背景、原因或条件,最后再得出结论表明自己的观点;英语则是直线式思维,注重逻辑分析,一般先提出结论或结果,表明自己的观点,再分述实例或原因来支持结论。汉语中作者往往不直接论证段落主题,而是在外围采取“迂回战术”,以多种间接的角度来说明主题,强调铺、呈、转、合,只要语义相关,篇章就会自然而然流动,体现了整体式思维;而英语段落则遵循一般到具体,整体到个体的原则,信息呈线性铺呈展开,形式结构严谨,整个段落形成一个层级系统,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具有内在连贯性,体现解析式思维。
4.具象与抽象。汉语重动态表达,英语重静态表达。汉语句子由于动词没有形态变化,受到限制少,倾向于多用动词,且动词动态感强、动势强,更活跃,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用具体思维模式表现抽象概念的偏好;而英语中名词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动词,常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或形容词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叙述往往呈静态,表述严谨,更能体现出哲理性和科学性。
二、从差异看高校英语教学
1.碎片化学习法VS 任务式教学法。传统高校教学模式多采用“热身练习、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程、讲解新知识、巩固所学新知识、布置任务”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一遍遍讲解说明,讲单词、短语、语法,从不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吸收的空间,学生忙于低头记笔记,收集零散的无法形成体系的知识点。反而牺牲了参与听说译训练的时间,课堂氛围枯燥;而任务式教学法则以“可理解输出”假说为基础,该假说认为,语言产出性运用有助于学习着检验目的语的语句结构和词语的使用,能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有效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既调动已学知识又迫使学生为表达思想而寻找还没有彻底掌握的表达式、句子结构等,真正做到使学生“在用中学”。显然后一种教学法才真正理解了在语言教学中内化语言差异的重要性,何种表达方式才是最地道的,何种行文结构才是最适用的,何种译文才是最出彩的,这些问题只有在运用中才会被真切地感知到,方能切实增强学生的语感,使英语教学行之有效。
2.中国式英语VS 跨文化思考。学生在英语翻译或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大都是因为英汉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他们在句子、段落的翻译过程中往往忽视该差异,每个单词、词组都对应翻译,以译语思维去造句,难免会译出欧化汉语或中式英语;为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侧重对英汉思维差异的系统讲解,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用英汉思维差异来指导学生的外语学习,英语是拼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因此英语学习过程中尤其需要额外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训练思维,不断促使学生进行跨文化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模式。
三、结语
考虑到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的结构上的明显差异,加之汉语的强思维模式对英语思维模式形成的阻碍,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循客观的学习规律,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增强预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对英语思维和文化学习的自我探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泽英.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0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