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色专业建设是地方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凝练办学特色的需要,是实现地方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围绕地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结合丽水学院实际,着重从特色专业的内涵、建设原则、主要内容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251-03
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的基础,直接反映高校办学的水平和办学特色,不仅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关系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然而,目前高校的专业建设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整体规划不够科学,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性不够紧密,社会声誉好、特色鲜明的专业不多等等。而地方高校,和部属、省属的高校不同,是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主要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在建设经费上大多依靠地方财政支持,这些高校在专业建设上更应体现区域经济特性,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与地方产业关联密切的专业,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专业,更好地为地方服务。因此,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地方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方高校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竞争力强,深受社会欢迎的专业,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特色体现办学质量,以特色彰显办学活力,不仅能较好地促进教学建设,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整体办学实力。
一、特色专业内涵解读
所谓特色专业,指的是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优于他人的特点,有较好的建设能力,良好的社会声誉的专业。如果把高校的培养人才的过程看成企业产品产出的过程,那特色专业的建设类似于企业的“差异化经营战略”,暨如果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久优势,需要在产品的设计或服务上实行与竞争对手差异化战略,错位经营。体现在特色专业建设上,暨培养的人才在行业的某个方面或某一领域具有优势,与同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差异性。
二、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需遵循的原则
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应着眼于本地,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遵循建设规律,按照建设内容,从而指导专业建设。本文认为,地方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中需遵循以下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协调发展原则。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都走进社会、走向市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和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起薪已经成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提高就业率,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市场需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自身的优势,适时调整专业建设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内涵,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强化优势,差异化发展原则。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特色专业建设应根据办学条件、经费水平以及发展潜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思路,不搞平均主义,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遴选那些社会声誉好、与行业密切联系、人才培养质量高,发展后劲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给予优先发展,把专业某一方面的特色进行强化建设,认真分析自身特色,有异于其他院校的同类专业,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3.实行立项管理,加强检查验收原则。对于特色专业的建设,实行项目管理,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通过项目管理的形式来推进特色专业的建设。作为一个建设项目,从管理的角度看,首先,需要做好专业的市场需求的调研、论证,从学校的办学定位、特点和办学条件出发,牢牢把握市场需求,深入调查研究,详尽地统计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超前预测将来专业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论证人才培养的方案,做实做好专业发展与建设规划。对经过学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审议评定的专业进行立项管理,在建设上给予经费支持。其次,对于立项的特色专业,建立检查验收制度。加强过程检查,重点对照检查各个专业的年度计划,注重建设期限内的过程检查。通过检查,对于建设效果好的专业给予表彰,对其做法进行推广,在招生指标和经费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对于建设效果差的专业实行“黄牌’警告,实行限期整改,对于整改效果仍不好的专业取消特色专业称号,停止拨付经费,并通报批评。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4.改革创新,提高效益的原则。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要求,专业建设要体现与众不同,本身就必须改革创新,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优于他人的特性。改革创新,体现在专业建设的思路上,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最终呈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培养的人才贴近社会需求,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专业的就业率、企业满意度都很高,办学效益自然就高。因此,特色专业在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改革创新、提高效益的原则。
5.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学校把发展特色专业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扶强带弱的作用,使得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6.动态调整,相对稳定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一个长期建设、慢慢积累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专业建设的内容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不断更新,课程体系需有动态的调整,但专业整体的建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为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相对稳定的学科专业方向、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变动不宜过于频繁,否则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本无从谈起。
三、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联合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实施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与教学环境建设。关注专业发展动态,学习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加强课程的共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使“教”与“学”形态更为多样化。增强科研与教学之间的互动,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建成融资源数字化、教学互动化、运行机制联动为一体的教学环境。
3.强化实践教学。保证专业实践教学具备必要的学分,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加大力度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倡导自主选择性、协同完成性实验。加强实验教学的师资力量,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
4.高水平师资和教学团队建设。学校在人才引进上应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才配备上给予大力支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保障。要注重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和行业、企业中兼职教师的聘请,增强师资队伍的活力。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培养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造就一支爱教学、改革意识强、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5.教学管理改革。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教学团队专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教师教学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在专业建设中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改革和实验。
四、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丽水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校于2004年5月在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学校现有本科专业39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农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十大学科,学校升本10年,已从原来的师范类院校慢慢转型为一所综合性地方高校。近几年学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
丽水学院在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的确定上突出与地方产业经济的关联度,建设目标是以服务地方为导向,着重关注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需要,扶持建设一批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与行业密切结合、社会需求量旺盛、特色鲜明的专业,促进学校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批既具备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富有前瞻性,又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联系紧密的改革示范专业,着力培养适应产业不断发展需要的人才。
学校在特色专业遴选立项过程中,重点从适应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合作性四个方面进行考察。适应性侧重于考察专业的目标定位是否符合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否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性侧重考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突破性,是否凸显专业特色,具有一定创新性;可行性重点考察项目方案是否合理,思路是否清晰、切实可行。合作性则强调学校与相关单位合作培养人才。通过培育遴选,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的特色专业,例如其中的光源与照明专业,是浙江省唯一一所高校开办,是与中国电光源行业的龙头企业、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光源制造企业、2012年浙江省政府质量奖获得者、博士后流动站—浙江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是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标志,是一个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
五、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人才匮乏。由于地方高校一般地处偏远、欠发达地区,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在人才引进方面尤其是对特色专业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对困难。
2.评价监控机制不够完善。特色专业的形成和培养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它的评价除了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过程等培养人才的过程来考察,更重要的是专业培养的人才输送到社会后用人单位的评价和满意度,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一步骤的评价往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教学投入力度不够。地方高校教学经费的现对短缺,对部分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图书资料等教学条件的建设造成了影响。
六、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强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优先引进特色专业的专业负责人、省级以上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刚性柔性并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2.完善评价质量监控机制。特色专业的评价和考核应尽可能量化,从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两个方面进行,校内评价主要由校内的专家、教师、学生对专业的评价组成,校外评价主要由社会评价、毕业生的评价和用人单位的评价组成,后者的评价在整体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应该更高。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原定的建设目标出现偏差,所以需要教学主管部门的动态监控,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检查进行过程跟踪,针对专业年度建设计划,进行动态监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分析原因找到问题症结,限期整改,如属于不可控因素,无法完成整改,则应实行淘汰建设。
3.积极争取经费,加大教学投入。由于地方高校的建设经费大部分来自地方财政支持,在建设经费上除了积极争取各类项目经费外,很大的部分还是要积极争取社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如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办学,争取企业对办学的投入,丽水学院的光源与照明专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经费,增大教学经费。
参考文献:
[1]蒋勇军.西南大学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70-280.
[2]留亮元,贺达江.提升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2-23.
[3]韩小爱.我省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9(1):18-21.
[4]杨更社,李树刚,张涛伟.依托行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1):30-32.
[5]郑锋,王章忠.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检视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1(9):94-95.
关键词: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251-03
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的基础,直接反映高校办学的水平和办学特色,不仅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关系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然而,目前高校的专业建设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整体规划不够科学,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性不够紧密,社会声誉好、特色鲜明的专业不多等等。而地方高校,和部属、省属的高校不同,是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主要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在建设经费上大多依靠地方财政支持,这些高校在专业建设上更应体现区域经济特性,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与地方产业关联密切的专业,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专业,更好地为地方服务。因此,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地方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方高校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竞争力强,深受社会欢迎的专业,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特色体现办学质量,以特色彰显办学活力,不仅能较好地促进教学建设,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整体办学实力。
一、特色专业内涵解读
所谓特色专业,指的是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优于他人的特点,有较好的建设能力,良好的社会声誉的专业。如果把高校的培养人才的过程看成企业产品产出的过程,那特色专业的建设类似于企业的“差异化经营战略”,暨如果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久优势,需要在产品的设计或服务上实行与竞争对手差异化战略,错位经营。体现在特色专业建设上,暨培养的人才在行业的某个方面或某一领域具有优势,与同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差异性。
二、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需遵循的原则
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应着眼于本地,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遵循建设规律,按照建设内容,从而指导专业建设。本文认为,地方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中需遵循以下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协调发展原则。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都走进社会、走向市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和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起薪已经成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提高就业率,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市场需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自身的优势,适时调整专业建设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内涵,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强化优势,差异化发展原则。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特色专业建设应根据办学条件、经费水平以及发展潜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思路,不搞平均主义,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遴选那些社会声誉好、与行业密切联系、人才培养质量高,发展后劲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给予优先发展,把专业某一方面的特色进行强化建设,认真分析自身特色,有异于其他院校的同类专业,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3.实行立项管理,加强检查验收原则。对于特色专业的建设,实行项目管理,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通过项目管理的形式来推进特色专业的建设。作为一个建设项目,从管理的角度看,首先,需要做好专业的市场需求的调研、论证,从学校的办学定位、特点和办学条件出发,牢牢把握市场需求,深入调查研究,详尽地统计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超前预测将来专业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论证人才培养的方案,做实做好专业发展与建设规划。对经过学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审议评定的专业进行立项管理,在建设上给予经费支持。其次,对于立项的特色专业,建立检查验收制度。加强过程检查,重点对照检查各个专业的年度计划,注重建设期限内的过程检查。通过检查,对于建设效果好的专业给予表彰,对其做法进行推广,在招生指标和经费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对于建设效果差的专业实行“黄牌’警告,实行限期整改,对于整改效果仍不好的专业取消特色专业称号,停止拨付经费,并通报批评。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4.改革创新,提高效益的原则。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要求,专业建设要体现与众不同,本身就必须改革创新,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优于他人的特性。改革创新,体现在专业建设的思路上,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最终呈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培养的人才贴近社会需求,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专业的就业率、企业满意度都很高,办学效益自然就高。因此,特色专业在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改革创新、提高效益的原则。
5.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学校把发展特色专业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扶强带弱的作用,使得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6.动态调整,相对稳定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一个长期建设、慢慢积累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专业建设的内容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不断更新,课程体系需有动态的调整,但专业整体的建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为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相对稳定的学科专业方向、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变动不宜过于频繁,否则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本无从谈起。
三、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联合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实施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与教学环境建设。关注专业发展动态,学习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加强课程的共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使“教”与“学”形态更为多样化。增强科研与教学之间的互动,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建成融资源数字化、教学互动化、运行机制联动为一体的教学环境。
3.强化实践教学。保证专业实践教学具备必要的学分,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加大力度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倡导自主选择性、协同完成性实验。加强实验教学的师资力量,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
4.高水平师资和教学团队建设。学校在人才引进上应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才配备上给予大力支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保障。要注重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和行业、企业中兼职教师的聘请,增强师资队伍的活力。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培养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造就一支爱教学、改革意识强、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5.教学管理改革。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教学团队专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教师教学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在专业建设中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改革和实验。
四、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丽水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校于2004年5月在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学校现有本科专业39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农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十大学科,学校升本10年,已从原来的师范类院校慢慢转型为一所综合性地方高校。近几年学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
丽水学院在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的确定上突出与地方产业经济的关联度,建设目标是以服务地方为导向,着重关注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需要,扶持建设一批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与行业密切结合、社会需求量旺盛、特色鲜明的专业,促进学校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批既具备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富有前瞻性,又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联系紧密的改革示范专业,着力培养适应产业不断发展需要的人才。
学校在特色专业遴选立项过程中,重点从适应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合作性四个方面进行考察。适应性侧重于考察专业的目标定位是否符合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否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性侧重考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突破性,是否凸显专业特色,具有一定创新性;可行性重点考察项目方案是否合理,思路是否清晰、切实可行。合作性则强调学校与相关单位合作培养人才。通过培育遴选,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的特色专业,例如其中的光源与照明专业,是浙江省唯一一所高校开办,是与中国电光源行业的龙头企业、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光源制造企业、2012年浙江省政府质量奖获得者、博士后流动站—浙江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是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标志,是一个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
五、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人才匮乏。由于地方高校一般地处偏远、欠发达地区,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在人才引进方面尤其是对特色专业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对困难。
2.评价监控机制不够完善。特色专业的形成和培养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它的评价除了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过程等培养人才的过程来考察,更重要的是专业培养的人才输送到社会后用人单位的评价和满意度,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一步骤的评价往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教学投入力度不够。地方高校教学经费的现对短缺,对部分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图书资料等教学条件的建设造成了影响。
六、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强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优先引进特色专业的专业负责人、省级以上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刚性柔性并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2.完善评价质量监控机制。特色专业的评价和考核应尽可能量化,从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两个方面进行,校内评价主要由校内的专家、教师、学生对专业的评价组成,校外评价主要由社会评价、毕业生的评价和用人单位的评价组成,后者的评价在整体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应该更高。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原定的建设目标出现偏差,所以需要教学主管部门的动态监控,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检查进行过程跟踪,针对专业年度建设计划,进行动态监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分析原因找到问题症结,限期整改,如属于不可控因素,无法完成整改,则应实行淘汰建设。
3.积极争取经费,加大教学投入。由于地方高校的建设经费大部分来自地方财政支持,在建设经费上除了积极争取各类项目经费外,很大的部分还是要积极争取社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如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办学,争取企业对办学的投入,丽水学院的光源与照明专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经费,增大教学经费。
参考文献:
[1]蒋勇军.西南大学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70-280.
[2]留亮元,贺达江.提升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2-23.
[3]韩小爱.我省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9(1):18-21.
[4]杨更社,李树刚,张涛伟.依托行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1):30-32.
[5]郑锋,王章忠.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检视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1(9):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