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住宅区作为人们基本的居住空间,规划设计成为房地产行业竞争的主要体现。因此,在规划设计时住宅区的功能区必须布置得科学合理,既能够体现丰富的层次性,又可以展现出布局结构的与众不同之处。
【关键词】 住宅区;规划设计;结构形式;交通;绿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住宅大量兴建,如何为居民创造舒适、安全、卫生、方便、文明、优美的居住环境已成为社会的重要目标。作为城市和社会的缩影,住宅区规划与建设水平,反映着人们在生活上和文化上的追求,关系到城市的面貌,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住宅又是使用年限很长的社会商品,住宅的功能、质量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影响到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因此,建设现代住宅区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用先进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用城市设计者的智慧,创造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生活社区。
1 规划和设计模式注意承接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住宅都是围合状,屋内所有房间都以内置空间为景观和采光中心点,此中心空间也成为当时大家庭各成员的生活及交流接触的空间。但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大家庭形式的社会结构已慢慢被人口较少的小户人家取代,以前传统规划的内向空间已在现代生活小区规划中消失,取而代之是以园林绿化为主题的大片室外空间,表现了建筑师更外向开放的住宅模式。此模式不单改变了居民生活习惯,也使居民有了更多机会相互接触、认识,令整个生活社区显得温馨、有活力,建筑物层次和外立面的处理也变得更轻松,有多种变化,成为现代生活居住场所的特色。
作为居住小区的设计师,其社会角色和肩负的责任也变得多元化:一方面应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使小区建成后成为自然及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另一方面应对开发商负责,使之获得尽可能高的经济回报;还应对小区的最终使用者——即小区的居民负责,较好地满足其对小区使用的各方面的需求。兼顾环境、开发商及住户三者的利益,并在其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创作出具备“与环境融合、住户认同、开发商认同”这三要素的当代居住小区精品,是时代赋予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2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形式
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其基本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设施和机构。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不仅能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而且还有利于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道路网的密度。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这种组织形式不划分明确的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居住组组成。
(3)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其规划结构形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个~3个居住组团组成。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组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方式也会相应的变化。
3 居住区风格塑造
独特的小区风貌为社会所推崇,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小区却被居民厌弃,需要创造具有个性的小区。
(1)传统文脉的延续。小区是城市组成的有机体,这个构成单位应充分体现城市的建筑文化内涵、居住环境文脉、城市景观环境等因素,如上海在分析原有居民居住模式的理论建筑基础上创造新理论建筑模式;江南城市采用低层建筑布置、粉墙黛瓦装饰以及传统造园手法,体现江南古朴、清新、淡雅的特色。
(2)因地制宜的布局。小区基地状况各自不同,规划时如能善于把握地形、地貌和地物作为创造的依据,必然会反映出小区的特色。如基地上的树丛,将其保护并与规划空间有机结合就能反映浓郁绿色空间环境特色。如位于高差较大的山地,依顺山地等高线布置道路和建筑,突出山地建筑的特色。如处于炎热地区,则可采用架空式底层,使小区的绿色空间流通和景观视野贯穿,体现出当地的特点。
(3)建筑形式的创作。小区内的主体建筑住宅如处理不当,就会平淡乏味或杂乱无章。小区住宅建筑形式处理首先应强调统一性,然后在统一中求变化。或是寻找出与当地建筑有根的母题符号,再在建筑各部位和建筑小品上应用,虽然符号尺度、形状会有变化,但仍会感到其统一性。
4 住宅区道路交通设计
住宅区的道路系统根据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三种形式:
(1)人车交通分流的道路系统。这种系统适用于私人小汽车较多的住宅区。我国的私家车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因此在现代住宅区中采用此系统应成为主流。
(2)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当住宅区内私家车很少的情况下可采用这种形式,我国目前已建成的住宅区多采用这种方式。
(3)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在受条件限制的住宅区中无法实现人车分流的情况可采用此系统,或在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另外设置一套联系住宅区各级公共设施的专用道,专用道和车行道采用平交形式。由于私家车的增多,导致空气污染、噪声干扰、交通混乱、景观恶化,也出现了如何合理存放的问题。通常小区内停车方式有三种,即地面停车、地下停车和室内停车。地面停车比较经济方便,但常与绿化争地。地下停车可充分利用基地,如设于中心绿地和运动场地下面,不侵占公共空间与绿地,但造价高。室内停车如为住宅底层架空停车,存取方便,但汽车防盗装置和尾气容易扰民,并易造成人车同道;如为车库集中停车,比较安全可靠,但存取离家较远,不甚方便。
5 住宅区景观绿化设计
住宅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广量大,与居民关系密切。住宅区绿化是为居民创造卫生、安全、舒适、美观的居住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有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污染、防止噪声等作用,而且在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的多样化和赋以居住区地方特色方面有其独特作用。住宅区绿地规划布置:
(1)基本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尽可能利用地质条件差、坡地进行绿化。注意美化环境的要求,在植物配置种植方式上,力求投资少、便于管理。
(2)公共绿地布置。根据住宅区用地条件及居民使用要求,住宅区内的公共绿地可分为二级或三级布置方式,即按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公园两级布置或按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组团绿地三级布置。另外还可以结合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和人流过往比较集中的地段布置街头小游园。
6 住宅区空间环境的组织
住宅区空间可以划分为四种空间即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规划设计师应该注意如何有机的划分住宅区的建筑群体,使大而含糊不清的区域按照居民的活动特性,清晰的分成相对较小的空间或单元,这种划分是通过设计三种或四种有序的空间及层次来完成的。这些空间明确的属于住宅区、属于某几栋住宅、属于某栋住宅或某一单元。这样,使住宅附近的区域具有明确的划分,从而使人感到亲切,以便在人们使用户外区域最为频繁的地段改善停留与休息的条件。
7 结束语
总之,住宅建设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它涉及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做为设计者应不断地更新思路、推陈出新,努力探索更多、更好的思路和方法,為人们创作出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新一代的住宅小区。同时从规划设计到家居装璜,应体现“绿色环保,以人为本,具有极强的弹性活动空间”,为业主提供更为舒适的住宅。
参考文献:
[1] 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赖日文.生态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初步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福建建筑;2009年02期
【关键词】 住宅区;规划设计;结构形式;交通;绿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住宅大量兴建,如何为居民创造舒适、安全、卫生、方便、文明、优美的居住环境已成为社会的重要目标。作为城市和社会的缩影,住宅区规划与建设水平,反映着人们在生活上和文化上的追求,关系到城市的面貌,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住宅又是使用年限很长的社会商品,住宅的功能、质量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影响到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因此,建设现代住宅区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用先进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用城市设计者的智慧,创造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生活社区。
1 规划和设计模式注意承接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住宅都是围合状,屋内所有房间都以内置空间为景观和采光中心点,此中心空间也成为当时大家庭各成员的生活及交流接触的空间。但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大家庭形式的社会结构已慢慢被人口较少的小户人家取代,以前传统规划的内向空间已在现代生活小区规划中消失,取而代之是以园林绿化为主题的大片室外空间,表现了建筑师更外向开放的住宅模式。此模式不单改变了居民生活习惯,也使居民有了更多机会相互接触、认识,令整个生活社区显得温馨、有活力,建筑物层次和外立面的处理也变得更轻松,有多种变化,成为现代生活居住场所的特色。
作为居住小区的设计师,其社会角色和肩负的责任也变得多元化:一方面应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使小区建成后成为自然及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另一方面应对开发商负责,使之获得尽可能高的经济回报;还应对小区的最终使用者——即小区的居民负责,较好地满足其对小区使用的各方面的需求。兼顾环境、开发商及住户三者的利益,并在其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创作出具备“与环境融合、住户认同、开发商认同”这三要素的当代居住小区精品,是时代赋予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2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形式
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其基本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设施和机构。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不仅能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而且还有利于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道路网的密度。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这种组织形式不划分明确的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居住组组成。
(3)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其规划结构形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个~3个居住组团组成。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组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方式也会相应的变化。
3 居住区风格塑造
独特的小区风貌为社会所推崇,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小区却被居民厌弃,需要创造具有个性的小区。
(1)传统文脉的延续。小区是城市组成的有机体,这个构成单位应充分体现城市的建筑文化内涵、居住环境文脉、城市景观环境等因素,如上海在分析原有居民居住模式的理论建筑基础上创造新理论建筑模式;江南城市采用低层建筑布置、粉墙黛瓦装饰以及传统造园手法,体现江南古朴、清新、淡雅的特色。
(2)因地制宜的布局。小区基地状况各自不同,规划时如能善于把握地形、地貌和地物作为创造的依据,必然会反映出小区的特色。如基地上的树丛,将其保护并与规划空间有机结合就能反映浓郁绿色空间环境特色。如位于高差较大的山地,依顺山地等高线布置道路和建筑,突出山地建筑的特色。如处于炎热地区,则可采用架空式底层,使小区的绿色空间流通和景观视野贯穿,体现出当地的特点。
(3)建筑形式的创作。小区内的主体建筑住宅如处理不当,就会平淡乏味或杂乱无章。小区住宅建筑形式处理首先应强调统一性,然后在统一中求变化。或是寻找出与当地建筑有根的母题符号,再在建筑各部位和建筑小品上应用,虽然符号尺度、形状会有变化,但仍会感到其统一性。
4 住宅区道路交通设计
住宅区的道路系统根据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三种形式:
(1)人车交通分流的道路系统。这种系统适用于私人小汽车较多的住宅区。我国的私家车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因此在现代住宅区中采用此系统应成为主流。
(2)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当住宅区内私家车很少的情况下可采用这种形式,我国目前已建成的住宅区多采用这种方式。
(3)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在受条件限制的住宅区中无法实现人车分流的情况可采用此系统,或在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另外设置一套联系住宅区各级公共设施的专用道,专用道和车行道采用平交形式。由于私家车的增多,导致空气污染、噪声干扰、交通混乱、景观恶化,也出现了如何合理存放的问题。通常小区内停车方式有三种,即地面停车、地下停车和室内停车。地面停车比较经济方便,但常与绿化争地。地下停车可充分利用基地,如设于中心绿地和运动场地下面,不侵占公共空间与绿地,但造价高。室内停车如为住宅底层架空停车,存取方便,但汽车防盗装置和尾气容易扰民,并易造成人车同道;如为车库集中停车,比较安全可靠,但存取离家较远,不甚方便。
5 住宅区景观绿化设计
住宅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广量大,与居民关系密切。住宅区绿化是为居民创造卫生、安全、舒适、美观的居住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有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污染、防止噪声等作用,而且在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的多样化和赋以居住区地方特色方面有其独特作用。住宅区绿地规划布置:
(1)基本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尽可能利用地质条件差、坡地进行绿化。注意美化环境的要求,在植物配置种植方式上,力求投资少、便于管理。
(2)公共绿地布置。根据住宅区用地条件及居民使用要求,住宅区内的公共绿地可分为二级或三级布置方式,即按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公园两级布置或按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组团绿地三级布置。另外还可以结合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和人流过往比较集中的地段布置街头小游园。
6 住宅区空间环境的组织
住宅区空间可以划分为四种空间即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规划设计师应该注意如何有机的划分住宅区的建筑群体,使大而含糊不清的区域按照居民的活动特性,清晰的分成相对较小的空间或单元,这种划分是通过设计三种或四种有序的空间及层次来完成的。这些空间明确的属于住宅区、属于某几栋住宅、属于某栋住宅或某一单元。这样,使住宅附近的区域具有明确的划分,从而使人感到亲切,以便在人们使用户外区域最为频繁的地段改善停留与休息的条件。
7 结束语
总之,住宅建设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它涉及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做为设计者应不断地更新思路、推陈出新,努力探索更多、更好的思路和方法,為人们创作出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新一代的住宅小区。同时从规划设计到家居装璜,应体现“绿色环保,以人为本,具有极强的弹性活动空间”,为业主提供更为舒适的住宅。
参考文献:
[1] 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赖日文.生态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初步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福建建筑;200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