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在线教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的一种全新教学方式,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对于规范有序地实施在线课程、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关键作用。随着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学分认定与学分管理工作作为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摆在了在线教育课程建设中突出的位置。一些高校逐渐开始试点在线课程学分认定,并在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着课程标准不一、校际壁垒、学习过程监管困难等问题。为此,高校要切实承担起开放课程应用与管理的主体责任,因地制宜形成机制,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应用及学分认定。
关键词: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建设;学分认定
近年来,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普遍将在线课程建设应用作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知名度的一个有效途径,纷纷探索与建设符合校情的在线课程与教学模式。同时,由于我国在线课程的服务对象以在校大学生和学校教学为主,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成为在线课程建设中突出的问题,被认为是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全面变革的关键要素。
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高校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高等学校为主体、坚持实质等效等基本原则,提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分认定办法”“推动各类高等学校之间学分认定和转换”。为此,笔者对国内外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国内和国外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现状
在学分认定问题上,此前我国的适用范围主要是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早在2001年,江苏、浙江、天津等省市就已尝试自学考试与高校学习的学分互认,后来又有许多地方在同城的高校间学分互认,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采用专门的远程系统进行学分互认,宁波大学与加州大学远隔重洋实行跨国学分互认,等等。
近年来,在各地陆续出现了学分认定的联盟,例如,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以各学校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基础,开设学分互认的跨校选修课作为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深圳大学于2014年5月成立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加盟高校已有90多所,近80%的学生选课为学分课程,联盟内许多高校已承认在线课程学分,但学分互认的实施细则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开始承认开放课程学习学分。例如,北京大学承认本校教师开设的慕课学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承认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上的所有课程,和本校公共选修课一样算学分。2016年6月,中国教育学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发起,联合国内多所高水平大学独家推出了CAPMOOC,学员报名学习并参加CAP考试通过后,能够获得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7所名校部分课程的认证学分。
在学分认定方面,国际上一些国家或地区起步稍早且进行了较长期的实践探索及研究,如欧盟的整合的资格框架、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澳大利亚促进各类教育类型互通的认证框架,韩国的“学分银行”系统等。
2008年,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建人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为马尼托巴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联通主义和连接性知识”的网上课程(简称CCK08)。由于这门课程结合了大规模、开放性和提供学分三个特点,因此被称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随着技术的进步,慕课使高等教育惠及数亿人,迄今为止,有不少平台的课程已经在部分高校得到学分认可。2013年初,Coursera公司5门网络课程的学分已经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ACE CREDIT)的官方认可。华盛顿大学计划为Coursera公司的网络课程提供学分,而其他与Coursera公司合作的大學也正准备朝着这个方面发展。2015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与edX合作推出了“全球大一学院”项目,面向全球开设大学一年级8门通识教育类MOOCs,完成8门课获得学分后能申请作为大二学生进入亚利桑那州大学继续学习。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新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承认并接受慕课学分,因为这个做法有助于学校进行市场推广和提升知名度,并由此带来更多的注册学生。
二、本科院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学分认定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线课程的建设情况,我们通过会议和走访等方式,对本科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和学分认定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主要包括广东、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湖南、福建、陕西和北京等省市高校的教务处负责人。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在线课程的建设、应用情况和学分认定的方式、具体措施等。
调研结果显示,总体看来,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符合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求,高校对在线开放课程普遍持开放认可态度,逐渐开始试点认定在线课程学分;学校通常都是将在线课程认定为公选课学分,但具体怎样换算,尚没有统一的规定。也有不少学校将在线课程作为学生补考选修的重要指导材料,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在线课程学分认定问题上,还存在着课程标准不一、学分收费、校际壁垒等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平台等多方合力,形成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者以在校生居多,这是我国开放课程建设特有的情况。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根据中国大学MOOC问卷调查,学员中身份为学生的比例占62%,而学生中又以本科生居多,大一至大四学生合计占81%。
目前,各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211工程”等重点高校建设发展迅速,并形成较为成熟的机制。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已建有课程中心,形成申报、开课、上课、评价的流程;国防科技大学构建了本科慕课课程体系,立项精品视频、专业核心、实验类等系列慕课,涵盖本科所有课程类型。而在一些地方院校,由于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有明显差距,在线课程主要是以“用课”为主,还有些高校对在线教育持观望态度。 具体来说,在接受调查的高校中,绝大多数本科院校正准备建设或者已经建设了部分在线课程,并将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大多数本科院校目前正在使用本校或外校建设的在线课程。从使用情况来看,使用外校建设的在线课程数量(56.67%)远远高于本校建设的在线课程(33.33%)。在线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多种形式,其中主要的应用方式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学习资源,以及线上和线下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
从教育主管部门来看,北京市教委已经针对开放课程建设开展了两项主要工作:一校一课,建通识课。专业核心课已建立10个专业课程群,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高校学生免费学习的方式。天津市教委于2014年在申报的18所高校中选出8个单位试点,要求学校拿出试行慕课教学改革的整体建设方案,学校不管是采用购买还是自建的方式都要使用在线课程。
随着在线课程的迅猛发展,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试点或者在全校范围认定在线课程学分,如西南交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其余高校大都正在调研,计划在一至三年内进行学分认定试点。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展了慕课跨校学分认定的工作试点。
(1)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方式。
与在线课程应用相比,高校对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更谨慎。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最多的是大学自身主导的校内慕课学分,即本校教师开设的慕课,在全校范围内可以作为公选课认定学分。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组织开发了“体育与健康”慕课,该课程已经成为学校非体育专业公共体育必修课的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获得慕课的合格证书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大学公共体育课的4个学分。
大部分院校在学生学习在线课程后,必须通过本校组织的考试才能认定学分,此外,也有很多院校选择平台和校内考试结合的方式来认定学分,如广州航海学院要求课程提供方提供学生的学习和考核记录。也有一些院校在学生获得慕课证书后即认定学分,但主要限于选修课。
(2)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措施一:制定选课和学分认定等相关措施。例如,黑龙江大学,西安航空学院和西京学院等高校制定了跨校选课、修读课程等学分认定相关措施。由教务处发布选课通知和相关学习及考核要求,规定学生只有在教务处认定的平台上或者学校选定的课程获得的证书才可转换为学分。西安交通大学的在线课程成绩与学生的学分相挂钩,一般情况下为2个学分,但选课范围多数限于学校自建的慕课平台,也有一些是在“爱课程”网平台上线的课程。
措施二:为在线课程配备辅导老师。辅导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检查督促学生学习,组织讨论等。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等为在线课程配有专门助教,组织老师担任辅导教师,拟定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试点方案。西南交通大学对“机械设计”课程全面采用融合型混合式教学,每周两次课,其中一讲为学生独立安排线上课堂学习,另一讲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开展零接触式的线下课堂互动教学,构建了多元化、重过程的学分评价体系,将慕课的成绩纳入课程学分中。
措施三:针对在线课程组织考试。例如,华南师范大学的方法是选定平台课程,由平台提供试卷在指定时间组织考试,考完后将试卷寄回平台,批改后由平台将成绩单寄回学校,作为学生学分认定的主要参考。
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以慕课形式开展教学后,占2个学分,学生从“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SPOC区域选修“数学文化十讲”课程,成绩评定比例为:平台给出的成绩占40%,见面课的出勤、课堂表现等占20%,半开卷的期末考试成绩占40%。如果有学生提交数学文化小论文或者作课堂演讲,则视效果给予“奖励加分”。
措施四:根据课程学时按比例认定学分。例如,广州工商学院按视频时长以一定比例认定学时,进而认定学分,如8~16学时认定1学分,17~32学时认定2学分。湖南农业大学原则上按“爱课程”网上16~20课时为1学分作为公选课学分进行认定;若所修课程與学生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同名或相似,其学分按本专业相应课程认定。此外,在具体管理上,也有些学校准备借鉴赴外交流学生的管理办法来认定学分。
三、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的争议和主要障碍
目前,在线课程是否能纳入高校学分认定,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学分认定是慕课发展的必然趋势。2015年初,edx首席执行官阿纳特·阿加瓦尔教授(Anant Agarwal)预测,未来5年慕课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学习慕课课程可获得学分。“如今,很多大学允许大一学生将自己高中时学过的AP课程转学分,或向网络学习者提供学分和学位。不久的将来,慕课证书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兑换学分。”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清泉教授认为,能够授予学分是慕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进一步讲,实现学习成果认证是慕课从课程开放发展为教育开放的根本和前提。也有高校教师认为:“除了结业证书,学员更关心的是学分认证,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签订了校际间慕课的学分认证,这无疑不利于鼓励学生们的选课热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线课程不应该进行学分认证。“我不会授予学分,除非有人能够解决在线作弊的问题,并能够确保接受测试的是学生本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安东尼奥·兰热尔(AntonioRanged这样说,他在网络上教授“经济学原理”。Future Learn的首席执行官Simon Nelson指出:“目前Future Learn上的课程没有提供学分的功能,我们这个平台将来也不会去提供学分,是否让课程换取学分的决策是由大学来做的”。北京大学慕课工作组组长李晓明教授也表示:“如果在MOOC还没有比较成熟、某些课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比较好的共同认可的时候,以某种行政手段强制进行学分互认,我认为会对教育质量有影响。一有学分,如果不能在低投入下保证质量,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利于社会的动机。”
实践表明,将课程学习与学分挂钩,能有效提高在校生的课程结业率,但前提是面向在校生能够进行学分认定。目前,高校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1)在线课程缺乏科学的评价制度。学分认定首先要解决等效性问题,这是学习成果实现制度层面有效认证的前提。根据美国市场调研机构巴布森(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联合培生及斯隆联盟(sloan Consortium)发布的报告,学习成果认证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各方对慕课在线学习质量的担忧,以及对可能造成高等教育学位学历混乱的顾虑。我国对于在线课程学习成果认证的制度建设仍处于研究设计阶段,平台上的课程水平参差不齐,水平相当的高校之间容易实现互认学分,不同层次的学校课程不好认定。具体操作中,还存在校际辟垒和课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2)在线课程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学分认定的另一必要条件是考核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尽管平台在学员账号管理、课程考核时间等方面设定了各种限定措施(比如记录学生上网IP地址、学习时长等情况为查处抄袭、替考提供证据),仍然难以杜绝学生代学和替考等问题,在慕课上课、测试、考核过程中作弊现象严重。学校普遍认为在线课程的监管有难度,无法对学员主体加以确认。
(3)学校相关配套政策和操作程序尚未跟上。如开放课程负责教师的工作量认定、课程制作经费支持,以及教学档案归档、学生未通过课程的重修、在线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等与现有教务系统对接都存在一些问题。四、积极进行学分认证,推进在线课程建设
学分认证不仅是教育部门,也是在线课程平台、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2014年,采用在线学习学分的大学分布在全国除西藏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总数上,2011年是15所,2012年是47所,2013年增加到349所,2014年就达到了958所,这个速度是惊人的。截至2016年年中,“近40万人次学生已获得线上线下结合学习的慕课学分”。从长远来看,在高校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欠缺的情况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效果将会受到影响。在短期内,慕课学分和证书能获得传统高校的认可,必将极大地推动慕课的发展。
对于高校来说,学校应充分重视在线教育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切实承担起开放课程应用与管理的主体责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逐步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应用及学分认定。
(1)不同层次的高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操作办法建设和使用在线课程资源。例如,有些“985工程”高校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一些成熟的建设经验,可以因地制宜制定认定办法,先报备到各自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后再实施。一般高校先从在线课程的使用入手,积累经验后再逐步开展建设,解决整体水平的问题。同时,建立对开放课程负责教师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对在线课程制作的投入和支持,积极与现有教务系统对接,解决教学档案、学生选课等相关管理问题。
(2)不同性質的课程要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采取不同的学分认定方式。例如,必修课教学过程由本校的教师负责,学生在线学习占课程的一定比重,学校统一组织课程考试并给予学分。选修课可结合课程的性质、内容、难易程度对学分进行适当的调整,学校组织学生选课,通过平台方给予的学习成绩,学校来认定学分。
(3)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尤其是成绩的认定管理。为保证成绩的真实性,可采用线上学习、线下测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杜绝网上作弊。课程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使用随机题库等方式解决在线课程替学、替考等作弊问题。也可以采取学校与学院共同审核在线课程,学院审核认定学分、教务处备案的方式。这些做法可以部分解决在线学习监管和身份认证的问题。
(4)探索有效的校际之间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鼓励各校建设本校的重点特色课程,也可以根据专业、地域等联合多所院校,实现行业或区域内的互动互认。
从宏观政策层面看,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做法,参照欧洲ECTS和美国的学分转换模式建立课程质量保障机制和学分转换系统,探索我国在线课程建设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推倒百年高等教育的围墙,以科学的机制为基础推进在线课程的互选和学分认定,建立不同学术水平的高校之间的学分认定机制,将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从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学习交流。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关键词: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建设;学分认定
近年来,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普遍将在线课程建设应用作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知名度的一个有效途径,纷纷探索与建设符合校情的在线课程与教学模式。同时,由于我国在线课程的服务对象以在校大学生和学校教学为主,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成为在线课程建设中突出的问题,被认为是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全面变革的关键要素。
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高校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高等学校为主体、坚持实质等效等基本原则,提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分认定办法”“推动各类高等学校之间学分认定和转换”。为此,笔者对国内外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国内和国外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现状
在学分认定问题上,此前我国的适用范围主要是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早在2001年,江苏、浙江、天津等省市就已尝试自学考试与高校学习的学分互认,后来又有许多地方在同城的高校间学分互认,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采用专门的远程系统进行学分互认,宁波大学与加州大学远隔重洋实行跨国学分互认,等等。
近年来,在各地陆续出现了学分认定的联盟,例如,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以各学校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基础,开设学分互认的跨校选修课作为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深圳大学于2014年5月成立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加盟高校已有90多所,近80%的学生选课为学分课程,联盟内许多高校已承认在线课程学分,但学分互认的实施细则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开始承认开放课程学习学分。例如,北京大学承认本校教师开设的慕课学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承认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上的所有课程,和本校公共选修课一样算学分。2016年6月,中国教育学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发起,联合国内多所高水平大学独家推出了CAPMOOC,学员报名学习并参加CAP考试通过后,能够获得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7所名校部分课程的认证学分。
在学分认定方面,国际上一些国家或地区起步稍早且进行了较长期的实践探索及研究,如欧盟的整合的资格框架、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澳大利亚促进各类教育类型互通的认证框架,韩国的“学分银行”系统等。
2008年,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建人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为马尼托巴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联通主义和连接性知识”的网上课程(简称CCK08)。由于这门课程结合了大规模、开放性和提供学分三个特点,因此被称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随着技术的进步,慕课使高等教育惠及数亿人,迄今为止,有不少平台的课程已经在部分高校得到学分认可。2013年初,Coursera公司5门网络课程的学分已经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ACE CREDIT)的官方认可。华盛顿大学计划为Coursera公司的网络课程提供学分,而其他与Coursera公司合作的大學也正准备朝着这个方面发展。2015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与edX合作推出了“全球大一学院”项目,面向全球开设大学一年级8门通识教育类MOOCs,完成8门课获得学分后能申请作为大二学生进入亚利桑那州大学继续学习。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新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承认并接受慕课学分,因为这个做法有助于学校进行市场推广和提升知名度,并由此带来更多的注册学生。
二、本科院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学分认定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线课程的建设情况,我们通过会议和走访等方式,对本科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和学分认定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主要包括广东、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湖南、福建、陕西和北京等省市高校的教务处负责人。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在线课程的建设、应用情况和学分认定的方式、具体措施等。
调研结果显示,总体看来,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符合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求,高校对在线开放课程普遍持开放认可态度,逐渐开始试点认定在线课程学分;学校通常都是将在线课程认定为公选课学分,但具体怎样换算,尚没有统一的规定。也有不少学校将在线课程作为学生补考选修的重要指导材料,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在线课程学分认定问题上,还存在着课程标准不一、学分收费、校际壁垒等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平台等多方合力,形成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者以在校生居多,这是我国开放课程建设特有的情况。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根据中国大学MOOC问卷调查,学员中身份为学生的比例占62%,而学生中又以本科生居多,大一至大四学生合计占81%。
目前,各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211工程”等重点高校建设发展迅速,并形成较为成熟的机制。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已建有课程中心,形成申报、开课、上课、评价的流程;国防科技大学构建了本科慕课课程体系,立项精品视频、专业核心、实验类等系列慕课,涵盖本科所有课程类型。而在一些地方院校,由于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有明显差距,在线课程主要是以“用课”为主,还有些高校对在线教育持观望态度。 具体来说,在接受调查的高校中,绝大多数本科院校正准备建设或者已经建设了部分在线课程,并将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大多数本科院校目前正在使用本校或外校建设的在线课程。从使用情况来看,使用外校建设的在线课程数量(56.67%)远远高于本校建设的在线课程(33.33%)。在线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多种形式,其中主要的应用方式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学习资源,以及线上和线下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
从教育主管部门来看,北京市教委已经针对开放课程建设开展了两项主要工作:一校一课,建通识课。专业核心课已建立10个专业课程群,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高校学生免费学习的方式。天津市教委于2014年在申报的18所高校中选出8个单位试点,要求学校拿出试行慕课教学改革的整体建设方案,学校不管是采用购买还是自建的方式都要使用在线课程。
随着在线课程的迅猛发展,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试点或者在全校范围认定在线课程学分,如西南交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其余高校大都正在调研,计划在一至三年内进行学分认定试点。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展了慕课跨校学分认定的工作试点。
(1)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方式。
与在线课程应用相比,高校对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更谨慎。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最多的是大学自身主导的校内慕课学分,即本校教师开设的慕课,在全校范围内可以作为公选课认定学分。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组织开发了“体育与健康”慕课,该课程已经成为学校非体育专业公共体育必修课的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获得慕课的合格证书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大学公共体育课的4个学分。
大部分院校在学生学习在线课程后,必须通过本校组织的考试才能认定学分,此外,也有很多院校选择平台和校内考试结合的方式来认定学分,如广州航海学院要求课程提供方提供学生的学习和考核记录。也有一些院校在学生获得慕课证书后即认定学分,但主要限于选修课。
(2)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措施一:制定选课和学分认定等相关措施。例如,黑龙江大学,西安航空学院和西京学院等高校制定了跨校选课、修读课程等学分认定相关措施。由教务处发布选课通知和相关学习及考核要求,规定学生只有在教务处认定的平台上或者学校选定的课程获得的证书才可转换为学分。西安交通大学的在线课程成绩与学生的学分相挂钩,一般情况下为2个学分,但选课范围多数限于学校自建的慕课平台,也有一些是在“爱课程”网平台上线的课程。
措施二:为在线课程配备辅导老师。辅导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检查督促学生学习,组织讨论等。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等为在线课程配有专门助教,组织老师担任辅导教师,拟定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试点方案。西南交通大学对“机械设计”课程全面采用融合型混合式教学,每周两次课,其中一讲为学生独立安排线上课堂学习,另一讲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开展零接触式的线下课堂互动教学,构建了多元化、重过程的学分评价体系,将慕课的成绩纳入课程学分中。
措施三:针对在线课程组织考试。例如,华南师范大学的方法是选定平台课程,由平台提供试卷在指定时间组织考试,考完后将试卷寄回平台,批改后由平台将成绩单寄回学校,作为学生学分认定的主要参考。
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以慕课形式开展教学后,占2个学分,学生从“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SPOC区域选修“数学文化十讲”课程,成绩评定比例为:平台给出的成绩占40%,见面课的出勤、课堂表现等占20%,半开卷的期末考试成绩占40%。如果有学生提交数学文化小论文或者作课堂演讲,则视效果给予“奖励加分”。
措施四:根据课程学时按比例认定学分。例如,广州工商学院按视频时长以一定比例认定学时,进而认定学分,如8~16学时认定1学分,17~32学时认定2学分。湖南农业大学原则上按“爱课程”网上16~20课时为1学分作为公选课学分进行认定;若所修课程與学生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同名或相似,其学分按本专业相应课程认定。此外,在具体管理上,也有些学校准备借鉴赴外交流学生的管理办法来认定学分。
三、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的争议和主要障碍
目前,在线课程是否能纳入高校学分认定,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学分认定是慕课发展的必然趋势。2015年初,edx首席执行官阿纳特·阿加瓦尔教授(Anant Agarwal)预测,未来5年慕课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学习慕课课程可获得学分。“如今,很多大学允许大一学生将自己高中时学过的AP课程转学分,或向网络学习者提供学分和学位。不久的将来,慕课证书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兑换学分。”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清泉教授认为,能够授予学分是慕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进一步讲,实现学习成果认证是慕课从课程开放发展为教育开放的根本和前提。也有高校教师认为:“除了结业证书,学员更关心的是学分认证,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签订了校际间慕课的学分认证,这无疑不利于鼓励学生们的选课热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线课程不应该进行学分认证。“我不会授予学分,除非有人能够解决在线作弊的问题,并能够确保接受测试的是学生本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安东尼奥·兰热尔(AntonioRanged这样说,他在网络上教授“经济学原理”。Future Learn的首席执行官Simon Nelson指出:“目前Future Learn上的课程没有提供学分的功能,我们这个平台将来也不会去提供学分,是否让课程换取学分的决策是由大学来做的”。北京大学慕课工作组组长李晓明教授也表示:“如果在MOOC还没有比较成熟、某些课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比较好的共同认可的时候,以某种行政手段强制进行学分互认,我认为会对教育质量有影响。一有学分,如果不能在低投入下保证质量,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利于社会的动机。”
实践表明,将课程学习与学分挂钩,能有效提高在校生的课程结业率,但前提是面向在校生能够进行学分认定。目前,高校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1)在线课程缺乏科学的评价制度。学分认定首先要解决等效性问题,这是学习成果实现制度层面有效认证的前提。根据美国市场调研机构巴布森(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联合培生及斯隆联盟(sloan Consortium)发布的报告,学习成果认证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各方对慕课在线学习质量的担忧,以及对可能造成高等教育学位学历混乱的顾虑。我国对于在线课程学习成果认证的制度建设仍处于研究设计阶段,平台上的课程水平参差不齐,水平相当的高校之间容易实现互认学分,不同层次的学校课程不好认定。具体操作中,还存在校际辟垒和课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2)在线课程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学分认定的另一必要条件是考核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尽管平台在学员账号管理、课程考核时间等方面设定了各种限定措施(比如记录学生上网IP地址、学习时长等情况为查处抄袭、替考提供证据),仍然难以杜绝学生代学和替考等问题,在慕课上课、测试、考核过程中作弊现象严重。学校普遍认为在线课程的监管有难度,无法对学员主体加以确认。
(3)学校相关配套政策和操作程序尚未跟上。如开放课程负责教师的工作量认定、课程制作经费支持,以及教学档案归档、学生未通过课程的重修、在线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等与现有教务系统对接都存在一些问题。四、积极进行学分认证,推进在线课程建设
学分认证不仅是教育部门,也是在线课程平台、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2014年,采用在线学习学分的大学分布在全国除西藏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总数上,2011年是15所,2012年是47所,2013年增加到349所,2014年就达到了958所,这个速度是惊人的。截至2016年年中,“近40万人次学生已获得线上线下结合学习的慕课学分”。从长远来看,在高校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欠缺的情况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效果将会受到影响。在短期内,慕课学分和证书能获得传统高校的认可,必将极大地推动慕课的发展。
对于高校来说,学校应充分重视在线教育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切实承担起开放课程应用与管理的主体责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逐步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应用及学分认定。
(1)不同层次的高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操作办法建设和使用在线课程资源。例如,有些“985工程”高校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一些成熟的建设经验,可以因地制宜制定认定办法,先报备到各自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后再实施。一般高校先从在线课程的使用入手,积累经验后再逐步开展建设,解决整体水平的问题。同时,建立对开放课程负责教师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对在线课程制作的投入和支持,积极与现有教务系统对接,解决教学档案、学生选课等相关管理问题。
(2)不同性質的课程要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采取不同的学分认定方式。例如,必修课教学过程由本校的教师负责,学生在线学习占课程的一定比重,学校统一组织课程考试并给予学分。选修课可结合课程的性质、内容、难易程度对学分进行适当的调整,学校组织学生选课,通过平台方给予的学习成绩,学校来认定学分。
(3)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尤其是成绩的认定管理。为保证成绩的真实性,可采用线上学习、线下测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杜绝网上作弊。课程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使用随机题库等方式解决在线课程替学、替考等作弊问题。也可以采取学校与学院共同审核在线课程,学院审核认定学分、教务处备案的方式。这些做法可以部分解决在线学习监管和身份认证的问题。
(4)探索有效的校际之间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鼓励各校建设本校的重点特色课程,也可以根据专业、地域等联合多所院校,实现行业或区域内的互动互认。
从宏观政策层面看,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做法,参照欧洲ECTS和美国的学分转换模式建立课程质量保障机制和学分转换系统,探索我国在线课程建设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推倒百年高等教育的围墙,以科学的机制为基础推进在线课程的互选和学分认定,建立不同学术水平的高校之间的学分认定机制,将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从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学习交流。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