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考场写作指导与训练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hengfang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写作教学的序列性、系统性和有效性问题,一直是理论研究者和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是相关各界深切关注的问题。而高中生考场写作的言之无物、逻辑混乱、无病呻吟、“假大空”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其中思想浅薄、表达幼稚等问题,一直是为社会各界所诟病、同时也让中学语文教师倍感焦虑的问题。但一直以来,虽然探索不断,尝试未已,却似乎总难尽如人意,学生作文思想幼稚、语言苍白等普遍性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深究高中考场写作指导和训练低效的根源,可能主要是理论工作者和学者教授们往往从理论上进行研究而并未提供可付诸实践的操作策略和方法,而中学语文老师又往往止于拟题法、开头法、结构法等形式技法方面的细化指导,不能上升到更高的思考层次,以致写作教学也同阅读教学一样,往往陷于点状的、线性的、固定的教学程式化的困境,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主体意识,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即便非常努力的学生也最多只能达到作文的“稳境”而难以达到“醇境”。①
  因此,我们也许该另作思考,另觅出路,来探索考场写作教学指导和训练的良方。我们有必要突破技法思维的限制,不妨考虑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视域下,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出发,从写作主体生命境界提升的角度来进行指导和训练。因为,一切“阅读与表达”“梳理与探究”等语文教学活动都应基于“人”,为了“人”,指向“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写作本就是主体精神气象的外在显现,正如福建师大文学院潘新和教授所说:“写作的境界,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生的境界。人生境界决定了写作的境界,人生境界没有提升,写作境界也是难以提升的。因此,说到根本,语文教學还得在人生引领上下功夫。”②这是“核心素养框架”可以给我们提供的写作教学的启示。
  这一指导思路的写作学依据比比皆是,如:“优秀的人格品位是人们从事一切文化活动的动力源泉。写作是一种富于个性化的精神劳动,作者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品位必然对写作成品产生巨大影响。人们常说,语言是心灵的声音。从一定意义上说,文章就是作者人格品位在书面语言中的回音。”③这一指导思路,也有充分的文艺学依据。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鲁迅说:“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老舍也说过:“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与感情”。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④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吸取人类的智慧成果,涵养写作主体的内在精神,着力于提升自我的思想层次和精神境界,那么,作为心灵之音的作文,自然也就能高远宏阔。
  由此看来,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从主体“核心素养”提升的角度,对学生的考场写作进行指导和训练,有充足的依据。写作主体的核心素养包括其语文核心素养的诸多方面并非单一、孤立的存在,其发展也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呈整体综合推进的态势,本文以“树立宇宙意识”主题为例,来探讨如何在高中生考场写作教学指导与训练中从语言、思维、文化等多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而发展其核心素养。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概念理解
  要进行“树立宇宙意识”的写作指导和训练,首先有必要理解“宇宙意识”这一概念。
  “宇宙意识”这一术语,最初是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提出的:“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作者,笔者注)泄漏了天机,论理该遭天谴。这是中国式的文艺批评,隽永而正确,我们在千载之下,不能,也不必改动它半点,不过我们可以用现代语替它诊释一遍,所谓泄漏天机者,便是悟到宇宙意识之谓。”⑤在这段话里,闻先生认为“宇宙意识”就是“天机”。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宇宙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如有人认为“宇宙是地球以外的世界,宇宙意识是意识到整个地球以外的世界。”⑥
  但在中国文化中,诸多学者的理解是较为一致的。他们认为宇宙是涵盖世间所有人与物的全体,宇宙意识则是认识到同样源“道”所生的世间万物是和人平等的生命体,人与万物皆可沟通。这种“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得以充分体现。⑦“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面对永恒的宇宙,人在其间感受到生命的短促和渺小;但同时,“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师吾其性。”(张载《西铭》)⑧也就是说,虽然人与万物都源生于道,但在宇宙之间,作为天地神化杰作的人最为高贵。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人生于天地之间,应顶天立地,昂然其间,参赞天地之化育。“在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创造富有日新之盛德大业,能够日新其德,日新其业,开物成务,与时俱进,创造美好的世界。人们效法天地的,就是这种不断进取、刚健自强的精神。……这就是说,人在天地之中,深切体认了宇宙自然生机蓬勃、盎然充满、创进不息的精神,进而尽参赞化育的天职。”⑨
  经过上述一些研究和梳理之后,我们大概可以从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角度,对“宇宙意识”这一概念作如下理解:
  人生于天地之间,作为宇宙的一员,认识到宇宙的永恒和宏阔,意识到人在其中的短暂和渺小。面对这种宇宙实存的真相,进而思索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生命主体的存在方式,也即,我存在于世,应该追求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应该以怎样的一种姿态存在才是有价值、有尊严、有幸福的。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和回答,而中华文化传统的回答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和德性尊严。
  也就是说,面对时间永恒,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生命短促,所谓“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我们在天地间不过是乘坐一趟列车的旅行,因此不必心为形役,汲汲于功名利禄、得失荣辱。我们在空间中不过一粒渺小的尘埃,因此,不必过于狂妄自大,自我中心,而应对万类人事都满怀谦敬。而作为宇宙中最为可贵者,当参赞天地之化育,体现人之为人的高贵与尊严,积极有为,既实现个人价值,又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   宇宙意识是一种体现“人之为人”的高层次的精神现象,既具有“人文底蕴”,又内含“科学精神”,如果学生一切的意识活动都能渗透这种意识,自然会让其精神气象和言行呈现(包括写作)与众不同。
  2.宇宙意识与写作教学的联系
  (1)与教材内容的联系
  树立“宇宙意识”的过程,既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过程,有师生也许会觉得要“树立宇宙意识”太过高远玄妙,似乎与学生生活少有关联,与学生精神世界相距太远。其实不然,如果有上述想法,那大概是缺乏对教材中可藉之培育“核心素养”的育人内容缺乏深度开掘。我们教材中这一内容所在多是,兹举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几例表列如下。
  以上作品都是来自教材中我们学习过的内容,既表达了对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穷无尽的宇宙真相的认知,也表达了面对无穷宇宙的价值选择,即或随缘自适、心性淡泊,或珍惜光阴、积极刚健的人生态度。
  (2)与学生考场作文的联系
  也许师生又会萌生疑惑:是不是只有大师名家才可以在作品中表达宇宙意识,而以中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则难以做到?尤其是在限制作文题的考场情境中做不到呢?为解答这一疑惑,先按作文题的难易梯度给出写作范例,以构建“宇宙意识”与高考写作的联系。试题和范例表列如下。
  通过范例,让学生明白,作文试题和“宇宙意识”之间看似相隔很远,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分析、综合、比较、联系的能力,就能发现二者的内在相通之处,从而写出精彩的文字。
  给了示例之后,就要进行训练,训练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训练试题和提供的写作示例表列如下:
  3.结束语
  以下内容作为“树立宇宙意识”写作指导和训练的课堂结束语,可要求学生齐读来加深印象:
  “有何等襟抱,有何等文字”,写作,就是自我存在的一种确证,其本质是要表达自我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卓越的思想认识。
  当我们尝试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尝试上升到宏阔宇宙的高度而拥有“宇宙意识”时,我们或许可以俯瞰自然万象与世间百态,俯瞰茫茫尘世中自我的命運与人生。当你初具这样的精神境界时,你表达的深刻高远,不过心灵胸臆的自然流露,你和你的文字,已经远离了平庸。
  三、总结与留白
  从上述设计可以看出,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来思考写作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过程的展开,跳出了课堂教学的技术主义泥淖,既能有效达成写作教学的指导和训练的目标,又能有效发掘教材的育人因素,弥合读写之间的裂隙,发展学生作为“自主发展”的“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层次。
  这一设计具有较大的发散空间,因其留白性质而对其他教师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比如说,教师也可从“人民性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激发”等不同具体角度,围绕“核心素养框架”来进行其他类似设计。所以,可以说,这是一种也许可以给众多一线教师以启发的设计思路,即从“核心素养”出发,经由教育教学过程,又返归“核心素养”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一设计基于语文学科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和“文化传承”,指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核心素养”的培育能有效落实到学科育人资源的发掘和学科课堂教学之中。
  这一设计思路也可有效纠偏高中考场写作教学指导与训练过程的封闭、固化、线性等痼弊,构建主体间有效对话的洋溢生命情怀与活力的灵性课堂,实现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通过‘教书’实现‘育人’”,⑩也正是在这个角度上,所谓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是二元对立而是达到和谐统一。换句话说,这也就意味着,广大师生可以突破技术主义的限制,从提升生命主体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的层面来培育自我的浩然之气,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切实发展思维能力和品质,沉淀文化底蕴和精神,当我们自身的精神境界走向高迈之时,写出的文字自然会呈现高妙之态。我想这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提供另一种思路,另一种启发,另一种突破,有助于我们写作水平和能力与我们的语文素养乃至整个人的精神境界同步提升。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框架”为我们提供了写作教学的全新视域,我们依据这一视域进行的写作指导和训练的设计又反过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构成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核心素养发展之路。
  ————————
  参考文献
  ①朱光潜先生把写作发展的程序划分为四种境界:“疵境”“稳境”“醇境”“化境”。这一划分不仅适用于文学写作,也适应于整个写作学习的情形。见朱光潜:《谈文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364—365页。
  ②潘新和:《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进大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8页。
  ③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④引自:http://learning.sohu.com/20160913/n468381581.shtml。
  ⑤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6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8—28.
  ⑥殷登祥:《谈谈宇宙意识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10期。
  ⑦参阅曾祖荫:《“宇宙意识”考——关于闻一多与中国古典美学的札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崔大江:《中国宇宙意识与艺术意境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⑧转引自罗安宪:《论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6)
  ⑨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5页。
  ⑩叶 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作者通联: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①阅读教学中审美鉴赏与创造就是对言语作品的审美鉴赏与创造。阅读教学“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实现的策略,主要指建构出学生体验和评价作品的语言美和外形美、内容美和情感美,感悟和欣赏言语作品的美好形象,以及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语文缺少确定的教学内容,这既给了我们语文教学极大的自由空间,又让我们语文教师有时茫然无措。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语文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抓住教学设计的支点。单就一般的阅读课来说,教学设计既要考虑阅读文本本身的特点,又要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重要的是运用能力,是创新实践的能力。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设计的三大支点——美点、难点、练点。  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是这几年沪上语文界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随着种种示范展示课和专题讲座的举行,老师们对于如何利用不同的教材文本和不同的课型培养、创生学生的学习经历已经形成了一些非常有益的认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感到,学生学习经历的培养具体到语文学科上来看最重要的还是阅读经历的培养。在教学目标既定的前提下,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具体实施可以包括如下几方面要素:学生、文本、教师以及相应的教
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必修五新选人的屈原的《渔父》,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一番备课之后,笔者在课堂上信心十足地按照预设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愉快地进行到教学的最后环节——形象探究,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认为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屈原的选择?”由于屈原“爱国、高洁、坚贞”的形象已是家喻户晓,原本预设学生会说出“执着、守节”之类的看法,但此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屈原是个傻子。他的选择有
近数年来,笔者为了研究唐诗的格律和体裁,通读了《全唐诗》二十五册和《全唐诗补编》三册。在通读过程中,经常遇到字音字义解释上的困难。主要是该字具有平声和上声、平声和去声、平声和入声的两种音读而意义或异或同或异同兼具的复杂问题。这种语音关系密切的不同音读,用现代语音学来解释,即是一字具有声母相同(或同类,即同发音部位)、韵母相同而声调则分平与上、平与去、平与入的不同音读,而且一般与该字的本义、引申义、
一  师:很高兴与大家一起讨论王鼎钧的作品《那树》。大家都预习完课文了,请谈谈最大的发现,从“语言”“主题”“内容”“结构”等角度谈都可以,也可以说说你阅读中的困惑。  生:用樸实的语言表现出一个很大的悲剧。  师:好,朴实的语言,很大的悲剧。  生:作者写这棵树时并没有仅仅将其当一棵树来写,也是当作一个人来写。  师:课文不仅仅是在写一棵树?  生:是的,这些写法里是有精神的。  师:你为什么会
以思维科学为武器解读文本,不仅能够做到准确有效,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笔者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课引导学生进入分析、分类、归类、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具体化、系统化等思维过程,探究运用词语与词语之间、句段与句段之间、句段与言外之意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解读文本。  词语与词语之间可以是概念间的同一关系、包含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并列关系等。理解了词语所表达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
一、导入:  师:请同学们一起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生齐读整首诗)古有文人“千金不换一字”,这个字往往对于诗文来说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品析诗歌  1.“横”在家与蓝关之间。(品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师:本诗有一处令老师很疑惑,云不是“飘”在空中吗?为何此处要用“横”? (PPT)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云飘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生1:在这里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3.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领悟、理解能力。  4.掌握景物描写中点染、铺叙手法。  二、教学特色  1.强调小组合作探究,如讨论《鹤冲天》带动对柳永经历的理解;如小组互相听读推选朗读代表;如相互评论创作作品推选优秀习作。  2.结合高考诗歌
素养与情境存在天然的联系,是适用于特定情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简言之,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的情境性意味着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测评唯有依托特定的问题情境,才能真实反映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及现有水平,准确诊断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