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井水处即歌柳词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ganlee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3.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领悟、理解能力。
  4.掌握景物描写中点染、铺叙手法。
  二、教学特色
  1.强调小组合作探究,如讨论《鹤冲天》带动对柳永经历的理解;如小组互相听读推选朗读代表;如相互评论创作作品推选优秀习作。
  2.结合高考诗歌鉴赏“炼字型”的命题模式,从本词中提炼字词探究学习,加强应试分析能力;
  3.能力拓展训练:提取本词意象改编成散文诗并小组朗诵。
  三、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加深学生对本词的整体印象。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②研讨法。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创作法。给一篇示例,引导学生从词中选取典型意象或场景,写一段散文,而非原文翻译。
  四、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第一板块——知人论世
  1.导入 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自古吟咏杭州西湖的诗词特别多,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众多的诗人因为杭州西湖之魅力而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将领略的一篇词作,据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后因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60万大军南下攻宋。这就是柳永的早期之作《望海潮》。
  2.作者简介
  (投影)另一首柳永的作品《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注释:①黄金榜:即黄榜。②龙头:状元的别称。③明代:政治清明的时代。④风云便:比喻人生际遇,事业得意。这里指中进士。⑤争:怎么。恣:放纵。⑥白衣:古代平民穿白衣。⑦烟花:妓女的代称。⑧依约:隐约。丹青屏障:绘有彩画的屏风。⑨恁:这样。红翠:指穿红着绿的年青女子,即歌女。⑩一饷:片刻,短暂的时间。
  【小组研讨】结合注释理解词面内容,并重点探究这首词写出了柳永哪些生活境况和思想倾向?
  【引导明确】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名篇,是柳永进士科考落第之后的一纸“牢骚言”“明代暂遗贤”“未遂风云便”等句,道出了封建社会中许多失意知识分子的内心感受,获得了广泛的共鸣。正因为这首词刺痛了统治阶级,所以作者终生失意,备受压抑排挤。
  于是他就转向了另一个极端,“争不恣狂荡”,表示要无拘无束地过那种为一般封建士人所不齿的流连坊曲的狂荡生活。“偎红倚翠”“浅斟低唱”,是对“狂荡”的具体说明。柳永这样写,是恃才负气的表现,也是表示抗争的一种方式。这也带来了他人生路上一大波折。
  (二)第二板块——朗读感知(配舒缓的背景音乐)
  1.自由朗读,疏通字音;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投影):
  (1)形胜:地理形势重要。(2)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3)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4)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5)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6)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2.小组内(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相互听读,推选一位学生朗读;
  推选要求:。①读准字音。(注意韵脚)②读对句读。(注意节奏)③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3.随机抽选三个小组所推选的学生,教师点评,并最终确认一位为全班领读者;
  点评指导:感情饱满,铿锵有力,上阙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4.领读的同学带读,全班跟读。
  (三)第三板块——品味鉴赏
  1.直接介绍本词运用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点染。
  (概念)点染本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点,就是用蘸水墨的画笔在宣纸上着笔一点;染,就是这些着笔的点墨在沾湿的宣纸上向周围渲染开去,形成所画的形象。后来这种绘画的技巧,被借用到诗词的技巧中。点是点明主旨的精练的话,染是塑造形象的铺陈的话。
  2.小组探究:分析《望海潮》是如何运用点染手法。
  【明确】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几句是总括性的句子,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上阙:“烟柳"等句作意染,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下阕:“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
  (投影总结)
  ①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②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③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④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2017年3月10日晚,著名特级教师刘祥应邀在《中学语文》读者群做了有关“三度语文”的专题讲座,当晚人气爆棚,参与研讨的老师非常积极,刘祥老师在推介自己语文教学追求的同时,也与老师们互动答疑,整个研讨气氛非常热烈,其乐融融。  刘老师首先介绍了自己对“三度语文”教学模式的孜孜探索,自2004年起步,经历13年的持续性建设,已形成相对完善的课堂教学结构框架、特定的教学理念和自成一格的教学理论体系,在
一   师: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学习这篇课文要特别重视朗读,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并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文章情感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把课文放声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段,可以随便选一段读,谁来读?   一生读第6自然段。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①阅读教学中审美鉴赏与创造就是对言语作品的审美鉴赏与创造。阅读教学“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实现的策略,主要指建构出学生体验和评价作品的语言美和外形美、内容美和情感美,感悟和欣赏言语作品的美好形象,以及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语文缺少确定的教学内容,这既给了我们语文教学极大的自由空间,又让我们语文教师有时茫然无措。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语文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抓住教学设计的支点。单就一般的阅读课来说,教学设计既要考虑阅读文本本身的特点,又要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重要的是运用能力,是创新实践的能力。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设计的三大支点——美点、难点、练点。  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是这几年沪上语文界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随着种种示范展示课和专题讲座的举行,老师们对于如何利用不同的教材文本和不同的课型培养、创生学生的学习经历已经形成了一些非常有益的认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感到,学生学习经历的培养具体到语文学科上来看最重要的还是阅读经历的培养。在教学目标既定的前提下,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具体实施可以包括如下几方面要素:学生、文本、教师以及相应的教
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必修五新选人的屈原的《渔父》,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一番备课之后,笔者在课堂上信心十足地按照预设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愉快地进行到教学的最后环节——形象探究,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认为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屈原的选择?”由于屈原“爱国、高洁、坚贞”的形象已是家喻户晓,原本预设学生会说出“执着、守节”之类的看法,但此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屈原是个傻子。他的选择有
近数年来,笔者为了研究唐诗的格律和体裁,通读了《全唐诗》二十五册和《全唐诗补编》三册。在通读过程中,经常遇到字音字义解释上的困难。主要是该字具有平声和上声、平声和去声、平声和入声的两种音读而意义或异或同或异同兼具的复杂问题。这种语音关系密切的不同音读,用现代语音学来解释,即是一字具有声母相同(或同类,即同发音部位)、韵母相同而声调则分平与上、平与去、平与入的不同音读,而且一般与该字的本义、引申义、
一  师:很高兴与大家一起讨论王鼎钧的作品《那树》。大家都预习完课文了,请谈谈最大的发现,从“语言”“主题”“内容”“结构”等角度谈都可以,也可以说说你阅读中的困惑。  生:用樸实的语言表现出一个很大的悲剧。  师:好,朴实的语言,很大的悲剧。  生:作者写这棵树时并没有仅仅将其当一棵树来写,也是当作一个人来写。  师:课文不仅仅是在写一棵树?  生:是的,这些写法里是有精神的。  师:你为什么会
以思维科学为武器解读文本,不仅能够做到准确有效,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笔者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课引导学生进入分析、分类、归类、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具体化、系统化等思维过程,探究运用词语与词语之间、句段与句段之间、句段与言外之意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解读文本。  词语与词语之间可以是概念间的同一关系、包含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并列关系等。理解了词语所表达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
一、导入:  师:请同学们一起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生齐读整首诗)古有文人“千金不换一字”,这个字往往对于诗文来说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品析诗歌  1.“横”在家与蓝关之间。(品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师:本诗有一处令老师很疑惑,云不是“飘”在空中吗?为何此处要用“横”? (PPT)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云飘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生1:在这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