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zshe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本文通过论述中国提出海洋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探讨新时期海洋强国战略的丰富内涵,认为应把中国海洋战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统一起来,坚持互利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走出一条互利共生、永续发展的强国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
  一、海洋强国目标
  2003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纲要》中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历经10年之后,这个目标终于上升为国家政策,党的十八大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要“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党的重大政治决策,“建设海洋强国”成为国家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國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21世纪的海洋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纽带,成为各国展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新舞台。从战略高度关注海洋,综合规划海洋事业的发展,已是当今各沿海国家的共识,世界许多沿海国家不断调整和制定其海洋战略和政策,以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在海洋上拥有广泛的战略利益,理应分享人类共同的海洋财富。我国经济已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国家发展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中国的安全与发展需要走向海洋,拥有强大的海洋综合实力才能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海洋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
  “海洋强国”既是指凭借国家强大的综合实力来发展海上综合力量,又是指通过走向海洋、利用海洋来实现国家富强,两者互为因果。从海洋中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是世界各国海洋战略的最终目标,中国的安全与发展需要走向海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走向海洋。
  历史经验表明,各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制定往往是国家对外扩张的信号。西方国家也秉承冷战思维对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进行质疑,指责我们建设海洋强国将危害世界和平。实际上,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不仅不会危害世界和平,反而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发展之路、和平发展之路。海洋强国战略是服从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处于科学发展战略和平发展战略的大框架之内,是其子系统之一。也就是说,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基于国家科学发展的需要,是从国家建设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的。这一认识角度,就决定了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科学发展、和平利用思路。
  按照这一思路,建设海洋强国,“强”在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强”在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高,“强”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好,“强”在国家海洋权益的有效维。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它是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发达、海洋科技综合水平先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海洋事务综合调控管理规范、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达、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能力强大的临海国家。
  三、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重大危机往往具有全局性影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也越来越多。基于应对人类共同威胁和扩大共同利益的需要,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所主张的实现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理念基础。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恰恰体现了这一理念。
  历史上,许多国家选择不同于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美国等西方国家多以马汉的《海权论》为理论基础,以取得制海权来成就霸权。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建设海洋强国,不会走历史上大国殖民掠夺的老路,因为那是一条既不符合时代潮流,也不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强权道路。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拥有和谐文化的优良传统,确立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与和平发展的大政方针。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着眼于世情、国情、海情,树立走向海洋强国富民的战略意志,坚持和谐海洋观,创立和平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模式。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就是坚持和谐海洋,互利共生、永续发展的新道路。
  海洋具有连通性和流动性,任何一项海洋事务都可能涉及多个国家。极地、公海和国际海底资源的开发利用,海盗、走私、海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等的解决,都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面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倡导在多边框架下解决全球性海洋问题,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治理,共守国际海洋秩序,共同维护人类的美好家园。
  四、时刻全面维护海洋安全
  古希腊时代狄米斯托克曾经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海洋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发展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需要积极倡导新型海洋综合安全观,即不仅要大力发展传统海洋军事实力,还应关注海洋生态安全、海洋经济安全等一系列与海洋相关的安全领域。海权论的提出者马汉曾明确强调海洋是联结世界的重要通道,关系到国家安全与发展。海洋作为天然通道发挥着各国经济联系纽带和运输动脉的作用,海洋战略通道的安全与国家利益直接相关,海洋战略通道安全是维护海洋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国作为对外贸易大国与能源需求大国,大量的货物需要经过海洋运输。因而积极维护海洋战略通道安全,对保障中国海洋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强大的海军是有效维护包括海洋战略通道安全在内的海洋安全的可靠保障。中国海军建设应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为核心,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为重点。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中国首次历史性地实现了海外驻军,中国海军将可以从吉布提出发经亚丁湾进入印度洋,有利于中国海军更好地履行亚丁湾等海域的护航任务,积极应对海盗恐怖袭击等海洋非传统安全问题。未来中国海军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中国海军远洋机动作战能力,使中国海军能从近海走向远洋,实现中国海军跨越式转型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超越意识形态之争,与其它友好国家积极开展海洋安全交流与合作,包括开展国家之间海洋安全合作,更好地全面维护海洋安全。   五、维护海洋生态环境
  当今环境恶化问题已经成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之中需要共同面对、无法回避的严峻事实。在此背景下,海洋生态环境事关海洋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也成为各国政府重要的任务。随着人类有限陆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人类开拓生存空间的必然选择。但在此过程中由于对海洋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存在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严峻问题,亟待有效解决。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水平日渐发达,使得人口出現趋向沿海地区聚集的趋势,这一方面为沿海地区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但同时也对中国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一个重要环节,维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当前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应大力宣传海洋生态环保理念,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生态保护区,保护滨海湿地,推进海洋主题公园建设,合理开发并有效运用海洋生态资源。此外,应从制度层面推进海洋环保工作,包括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建构海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评价体系,完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建设、建立海洋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海洋污染问题跨区域协调机制等,建设良好的海洋生态文明。
  六、坚持走21世纪的海洋科技强国之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当前海洋领域的竞争关键在于科技的竞争。从海产品的捕捞、海洋矿产资源的开采到海洋环保技术开发,和平时期对海洋的深度开发、利用与保护依赖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海洋经济转型的引擎也在于海洋科技的发展。现代国家海上力量建设涉及海洋运输、救护等多方面,这些领域都需要高新技术作为支持。 “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也把海洋科技发展战略列为我国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因而我们需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契机,大力推进海洋科技国际合作,不断提高海洋自主开发科技水平,持续优化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21世纪多层次、立体的海洋科技研发体系、海洋高新科技协作体系,组建中央、地方各级海洋研究机构,建设海洋科技园,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科技、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等。
  七、结语
  海洋历来是各大国权益之争的舞台。对于中国这个新兴国家来说,如何平衡与周边海洋国家、域外大国的外交关系,如何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有效化解海洋争端,如何共建繁荣、文明的海洋,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一系列问题均将考验中国的外交智慧。
  在开展海洋多边外交的过程之中,中国需要不断推动国际海洋秩序法制化进程,实现以法治海。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的颁布为保证中国依法行使领海主权、毗连区管制权,维护国家海洋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处理中国同其它国家之间的海洋纠纷问题,中国政府将着眼于和平与发展大局,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中国将与有关国家在国际法基础上,通过和平、友好的协商方式努力加以解决,以公平划定各自海洋管辖权界限。对于短期内难以妥善解决的争议问题,将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中国将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发展海洋外交。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之中,中国与周边国家有着共同的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和维护海洋和平稳定的诉求。为此,中国政府将积极同周边海洋国家之间“亲、诚、惠、容”的关系不仅有利于维护海洋和平,而且可以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海洋经济、科技、生态、文化、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大力改善中国周边外交环境。
  (作者单位:上海双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现在的大学生消费需求越来越高,对金钱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校园创业来赚取额外的生活开销。在“中职校园”的市场营销专业中,项目教学法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常用的实践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被运用在市场营销专业中,提高了市场营销专业的创造能力。通过学生对项目进行设计和参与,在这个项目教学的应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参与的能力,也是一项沟通交流的艺术。要对项目教学法进行具体的了解和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期刊
独立学院一直持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没有政府财政支持和资助的情况之下,“大创”项目管理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一直是独立学院教育管理实践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积极探索“大创”管理实践的模式创新,积累了基于“大创”项目管理的实践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大创教育实践成效。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独立学院开展“双一流建设”,通过教育
期刊
习近平知主席曾在讲话中说过:“工匠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量。”而目前高职教育中忽略了其重要性,缺少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在学生思政教育中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的同时,还要结合工匠精神加以引导。在现代化高职思政教育中要深化工匠精神教育,为社会职场培养有道德素养、有职业能力、能吃苦、能耐劳的人才。  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就是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这也是目前现代化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刚需。随着我
期刊
在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也给其他行业和领域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给其他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一直以来课堂都是教学的重要阵地,但在时代变迁以及技术发展的背景之下,传统教学的效果逐渐跟不上教学需求,因此课堂教学应该随着新教学理念以及现代技术的发展而改革。近年来,微课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翻转课堂也逐渐引起了人们重视,本文就此背景展开翻转课堂课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应用的研究和讨论。  一、
期刊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师考核评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办学需要,亟需深入研究、改革创新。结合各高职院校实际,要明确教师考核评价改革总体思路和工作原则。通过加强师德考核,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健全教学工作奖惩机制;完善科研评价导向,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加强社会服务考核,建立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统筹规划,形成教师考核评价长效机制,切实加强高职院校
期刊
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本文通过调研多家兄弟院校,发现周边各大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已经逐步建成各类校园旅行社类实训室。江苏海院通过和中国国旅合作,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开发、双师型教师培养、行业专家授课、实训基地建设、技能比赛开发等多维度、立体化渠道,解决我校旅游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国都在
期刊
分组项目式教学是理论结合实践的有效方法,其实施依赖于课程特点及其它相关教学环节,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支撑。教学步骤采用“理论—项目—实施”的次序,项目计划、实施和产出为递进式、阶梯式,三个过程不断交替,考核评价体系多元化。分组项目式融合了多种授课方式,贯穿了多种学习手段,强化实验实践环节,重视工程能力培养。以问题导向设立小组项目,随技术发展更新项目内容,依学生志趣调整学习方式,契合了新工科教学理念。 
期刊
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主要是给予贫困学子相应的资助,缓解贫困学子的上学压力。资助工作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否能够实现精准资助不仅关系到贫困学子的学业,同时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声誉。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能够做到精准资助,但是在精准资助的同时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的资助是国家发放补贴,其不仅具有经济意义,更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出发,简述现阶段高职院校资助工
期刊
高职院校实行“1+X”证书制度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解决人才能力与社会不匹配、学生就业难的有效制度。本文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必要性为出发点,简要阐述了艺术设计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高职院校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中存在对“1+X”证书制度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高,参与考核人数较少,需求量不大等问题,提出了注重宣传,强化认知,改革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
期刊
随着当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校内计算机网络系统需要承载更多的技术管理任务,这些任务涉及到校内教学、校园管理以及交流宣传信息等各方面教学管理内容,作为一个为师生提供各种服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校园网络的加载量不断增多,无形中增加了许多隐患,本文旨在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校园网络设计与应用作出相关阐述。  网络通信技术与计算机媒体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