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0月,经过外汇注资、财务重组后的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均进入攻坚阶段。中国建设银行的上市、中国银行的引资以及中国工商银行的股改挂牌,恰好依次构成了银行改革步骤的三个梯度。随着中国建设银行上市的完成,自2003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宏大战略已充分展开,航标与暗礁,阳光与阴影,自此一览无遗。
正因如此,关于银行改革逻辑的检讨之声也愈演愈烈。大者如金融安全战略,小者如上市地选择,无一不在公众探讨的范围之内。其中既有切中肯綮的建言,也不乏混淆视听的噪音。然而建行、中行和工行不同的路徑选择和相同的操作困境,正需要在比较对照中求得正解。
战略投资者的选择和定价问题,是现阶段最核心也是最具争议的话题。建行与美洲银行间的期权安排,苏格兰皇家银行“一拖二”的入股设计,淡马锡的战略投资者身份,均有可供商榷之处。作为改革实践的一部分,这些问题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即或操作中存有误差,也正是改革深化的自然现象,自不可简单地以“破坏金融安全”、“贱卖国有资产”等“宏大叙事”予以棒杀。
事实上,建行、中行和工行的重组上市,其目标均不在于融资多少,而在于引入改造自身的制度因素。然而一方面,在严格把握国家控股权的前提下,真正有意进入的战略投资者本就凤毛麟角,另一方面三家银行同时上路,在一定意义上更加剧了内部竞争。专家指出,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从重组到上市的整个操作过程,三家银行均由银行管理层在一线主持,而作为国有出资人代表的中央汇金公司却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在过度激励了银行追求上市速度的同时,也使得对于既定改革战略在实施过程缺乏统一细致的部署。
无论如何,2005年必将以银行改革过关之年载入中国金融史册,而对于这一过关之年宝贵经验的正确解读与反思,正决定着中国银行业的未来。
正因如此,关于银行改革逻辑的检讨之声也愈演愈烈。大者如金融安全战略,小者如上市地选择,无一不在公众探讨的范围之内。其中既有切中肯綮的建言,也不乏混淆视听的噪音。然而建行、中行和工行不同的路徑选择和相同的操作困境,正需要在比较对照中求得正解。
战略投资者的选择和定价问题,是现阶段最核心也是最具争议的话题。建行与美洲银行间的期权安排,苏格兰皇家银行“一拖二”的入股设计,淡马锡的战略投资者身份,均有可供商榷之处。作为改革实践的一部分,这些问题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即或操作中存有误差,也正是改革深化的自然现象,自不可简单地以“破坏金融安全”、“贱卖国有资产”等“宏大叙事”予以棒杀。
事实上,建行、中行和工行的重组上市,其目标均不在于融资多少,而在于引入改造自身的制度因素。然而一方面,在严格把握国家控股权的前提下,真正有意进入的战略投资者本就凤毛麟角,另一方面三家银行同时上路,在一定意义上更加剧了内部竞争。专家指出,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从重组到上市的整个操作过程,三家银行均由银行管理层在一线主持,而作为国有出资人代表的中央汇金公司却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在过度激励了银行追求上市速度的同时,也使得对于既定改革战略在实施过程缺乏统一细致的部署。
无论如何,2005年必将以银行改革过关之年载入中国金融史册,而对于这一过关之年宝贵经验的正确解读与反思,正决定着中国银行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