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8年1月2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实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对于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高效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方式
一、发展环境及现状
近年来,我市把突破现代农业作为“推进市域一体化、实现人的城市化”的重要抓手,启动实施“突破农业”十大体系,依托良好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政策,将农业项目纳入到招商引资考核认定范围内,按照土地流转面积以及加工、物流、仓储等设施配套进行考核。先后引进了胶东博瑞、威一农业、不老莓种植加工、辛庄生态休闲、锦丰源农业、垛山生态观光、德禧农业等一批现代高效农业项目。这些项目采用规模化种植、现代化农场的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益;采取冷链运输、车间生产的农副产品深加工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探索建设生态化餐厅、开发旅游观光、农场采摘等项目,并结合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积极拓展网上销售,极大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和协调发展。着力推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力促进、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业产业链条没有得到有效延伸。农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上规模、上档次、辐射带动力强的仓储、加工企业较少。销售渠道狭窄,市场信息不对称,交易设施简陋,仍以集市交易、露天交易为主,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较少。多数生产者仍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既无附加值产生,更无利润增长空间。
(二)新兴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从农业龙头企业看,多数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较弱,不敢和农户签长期“订单”,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从农业示范园区看,多数对区外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较低。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看,真正能够规范运作,在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组织农民抱团闯市场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的寥寥无几。
(三)土地流转率较低是提高农业规模效益的制约瓶颈。农业经营主体仍以分散的农户为主,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通过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让大量土地向园区、基地、大户集中的难度仍然很大,导致农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
(四)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各类添加剂、防腐剂、生长激素和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等,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不能小觑。
(五)科技支撑能力相对较弱。农业科技应用水平较低,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农技推广、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上存在问题,甚至存在高层次技术人员流失的现象。农业科技投入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业劳动力技能偏低,多数青年农民离农务工,“3860”(妇女、老人)人员比例过大,40岁以下务农人员已经很少,绝大多数人员未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只是凭经验从事农业生产。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将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精力和重点方向落到现代示范园区的建设上,按照“三轴三带三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组织为依托,带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农业发展集聚优势。
(二)积极培育优秀经营主体,全面推进农业生态体系建设。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为龙头企业争取上级资金扶持、项目支持和省高级荣誉,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大合作社规范管理,开展市级合作社星级评定,组织成规模、效益好、管理规范的合作社申报威海市级与省级示范社,开展合作社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引导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三)建立权责结构合理的管理体系。建立有协调能力的协调机制,制定现代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落实耕地保护、农业补贴、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大对养殖业等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环境治理,开展土壤修复试点。以“食安乳山”品牌为引领,加强电子信息化监管,着力构建“双准入、双追溯”农产品监管模式。实现农资和农产品“双准入”,完善农资和农产品“双追溯”,探索实施从市场到田间“一步到位”的农资供应方式,让质优价廉、安全可靠的农资产品占领市场。
(四)连接二三产业,做活融合一产。要将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引领特色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狠抓产业链条延伸发展,以此引导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条综合产业链,真正使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和带动能力,并且在“补链”、“壮链”、“拓链”上要进一步做足文章。
(五)抓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盘活农村资产。超前谋划,提前启动,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根据各村不同情况,采取一村一议的方式,广泛征求农民意愿,制定切实可行、农民认可的实施办法,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坚持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核心,充分发扬基层民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流转方的准入标准,健全土地承包动态价格机制,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
(六)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理顺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适时建立跨镇、街道的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加大经费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设立农民科技培训、高新农业技术推广、重点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专项基金。二是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深化农村劳动力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注意挖掘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等优质教育资源潜力,组织农村乡土人才、专业大户、经纪人赴发达地区考察学习,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三是建立农业研发中心。可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示范基地,整合我市科技力量,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建立完善优势产业研发中心,以助推我市农业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宗文,刘凯军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中国农垦》,2015(1):50-51
[2] 刘桂花.东营市高效生态农業发展的SWOT分析及路径选择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29(1):113-117
[3] 赵合清,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科技经济市场》 ,2017(5):92-94
(作者单位:中共乳山市委党校)
关键词:生态高效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方式
一、发展环境及现状
近年来,我市把突破现代农业作为“推进市域一体化、实现人的城市化”的重要抓手,启动实施“突破农业”十大体系,依托良好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政策,将农业项目纳入到招商引资考核认定范围内,按照土地流转面积以及加工、物流、仓储等设施配套进行考核。先后引进了胶东博瑞、威一农业、不老莓种植加工、辛庄生态休闲、锦丰源农业、垛山生态观光、德禧农业等一批现代高效农业项目。这些项目采用规模化种植、现代化农场的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益;采取冷链运输、车间生产的农副产品深加工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探索建设生态化餐厅、开发旅游观光、农场采摘等项目,并结合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积极拓展网上销售,极大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和协调发展。着力推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力促进、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业产业链条没有得到有效延伸。农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上规模、上档次、辐射带动力强的仓储、加工企业较少。销售渠道狭窄,市场信息不对称,交易设施简陋,仍以集市交易、露天交易为主,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较少。多数生产者仍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既无附加值产生,更无利润增长空间。
(二)新兴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从农业龙头企业看,多数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较弱,不敢和农户签长期“订单”,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从农业示范园区看,多数对区外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较低。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看,真正能够规范运作,在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组织农民抱团闯市场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的寥寥无几。
(三)土地流转率较低是提高农业规模效益的制约瓶颈。农业经营主体仍以分散的农户为主,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通过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让大量土地向园区、基地、大户集中的难度仍然很大,导致农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
(四)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各类添加剂、防腐剂、生长激素和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等,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不能小觑。
(五)科技支撑能力相对较弱。农业科技应用水平较低,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农技推广、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上存在问题,甚至存在高层次技术人员流失的现象。农业科技投入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业劳动力技能偏低,多数青年农民离农务工,“3860”(妇女、老人)人员比例过大,40岁以下务农人员已经很少,绝大多数人员未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只是凭经验从事农业生产。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将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精力和重点方向落到现代示范园区的建设上,按照“三轴三带三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组织为依托,带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农业发展集聚优势。
(二)积极培育优秀经营主体,全面推进农业生态体系建设。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为龙头企业争取上级资金扶持、项目支持和省高级荣誉,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大合作社规范管理,开展市级合作社星级评定,组织成规模、效益好、管理规范的合作社申报威海市级与省级示范社,开展合作社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引导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三)建立权责结构合理的管理体系。建立有协调能力的协调机制,制定现代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落实耕地保护、农业补贴、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大对养殖业等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环境治理,开展土壤修复试点。以“食安乳山”品牌为引领,加强电子信息化监管,着力构建“双准入、双追溯”农产品监管模式。实现农资和农产品“双准入”,完善农资和农产品“双追溯”,探索实施从市场到田间“一步到位”的农资供应方式,让质优价廉、安全可靠的农资产品占领市场。
(四)连接二三产业,做活融合一产。要将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引领特色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狠抓产业链条延伸发展,以此引导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条综合产业链,真正使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和带动能力,并且在“补链”、“壮链”、“拓链”上要进一步做足文章。
(五)抓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盘活农村资产。超前谋划,提前启动,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根据各村不同情况,采取一村一议的方式,广泛征求农民意愿,制定切实可行、农民认可的实施办法,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坚持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核心,充分发扬基层民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流转方的准入标准,健全土地承包动态价格机制,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
(六)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理顺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适时建立跨镇、街道的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加大经费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设立农民科技培训、高新农业技术推广、重点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专项基金。二是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深化农村劳动力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注意挖掘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等优质教育资源潜力,组织农村乡土人才、专业大户、经纪人赴发达地区考察学习,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三是建立农业研发中心。可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示范基地,整合我市科技力量,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建立完善优势产业研发中心,以助推我市农业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宗文,刘凯军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中国农垦》,2015(1):50-51
[2] 刘桂花.东营市高效生态农業发展的SWOT分析及路径选择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29(1):113-117
[3] 赵合清,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科技经济市场》 ,2017(5):92-94
(作者单位:中共乳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