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探究要求是: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一、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比较好动,喜欢表现自己,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授一年级《水和空气》单元时,我们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探究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在玩中学
在低年级选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科学课注重“玩中学”,让学生在“玩”中探究,在“玩”中思考。这里的“玩”是教师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有目的性、有指导性的“玩”。
1.玩什么
一、二年级的孩子,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能对事物进行分类和简单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课堂上“玩”的内容应该有层次性、逻辑性,同时也要具备很强的趣味性,让一年级的学生乐玩、乐做。低年级以“玩”为特点的探究活动,其实质是“做中学”,强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作铺垫。
《水和空气》单元有四课,分别为《清清的水》《往水中加点东西》《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还藏在哪儿》,各课在安排上都是有层次性的。先了解水的特点,再进一步探究食盐、白糖、食用油等物质加入水中时出现的现象。同样,在了解了空气的特点后,再指导学生探究哪些物体里藏着空气。通过递进式的探究,逐步丰富学生对“水”与“空气”的认识。本单元探究活动的逻辑表现在:沿用观察水的方法来观察空气,通过对比水和空气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水和空气特点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主要的探究活动都非常有趣味性,如用充满气的气球去吹胀塑料袋,把海绵放入袋里挤一挤,从而理解空气的流动性。这些活动对低年级的学生很有吸引力,促使他们以乐学的态度投入到活动中。
由于低年级学生容易注意到事物外部明显的特征,所以要避免选择不容易观察、特征不明显的材料。同时,这些材料应该是简单的、容易收集的、常见的材料,要让学生感觉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探究并不神秘,更重要的是,这些材料更容易把科学探究延续到课后,方便学生和家长一起开展亲子探究活动。如《水和空气》单元用到的主要材料——塑料袋、海绵、食盐、白糖、食用油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
2.怎样玩
在学生“玩”之前,教师要提出“玩”的要求,让学生带着目的去“玩”,这样学生就不会随意玩、胡乱玩,也不容易分散注意力。例如,在进行“把白糖、沙、食用油加入水中”的活动前,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观察白糖、沙、食用油加入水中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和食盐在水中的现象一样吗?这样,学生在活动时就会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它们放入水中后出现的现象。
虽然低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他们的动作还不够协调,操作还不熟练,所以低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先给学生进行操作示范,还可以请个别学生再次演示或者复述活动操作要领。例如,用塑料袋装空气的活动操作,看似很简单,但一年级学生在用袋子装了空气后却不懂如何把袋口扎起来,有些学生扎好袋子后又发现大部分的空气流走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前要对如何扎袋口进行细致指导,教师要到小组里进行巡视,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完成活动,对能力较强的、较快完成活动的学生,则鼓励他们进行新的挑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发现,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并让学生更专注于观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画图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还可以让学生使用教材配套的活动手册来记录发现。例如,在“往水中加盐”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画出盐刚加入水中时的现象,再画出搅拌三下后的现象,最后画出搅拌多次后的现象,这样学生就很清楚食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为交流奠定基础。
在学生“玩”之后,教师要给予他们充分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发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年级学生爱发表意见,但在表达时由于思维能力和已有词汇量的限制,还不够清晰、流畅,语言的组织也常常无序,缺乏逻辑性。所以,在交流时教师要耐心听他们表达,可以用追问、复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想法,清晰表达。在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倾听,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再通过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开始时和现在的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教学。
来看看“观察空气”活动后学生的交流:
生:空气是透明的。
生:空气没有颜色。
生:空气应该是白色的。
师:(出示一张白纸)这张纸是什么颜色?
生:白色的。
師:空气和白纸的颜色一样吗?
生:不一样,空气不是白色的。
师:当把袋子扎个小孔,挤一挤袋子,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听到了风的声音。
生:那是因为空气流出来了。
生:我感觉到空气是凉凉的。
生:空气把我的头发都吹动了。
关于空气的颜色,在交流时学生暴露出不同想法,“没有颜色”和“白色”是一年级学生经常混淆的特征。了解学生的想法后,教师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空气可以流动”这一特点,则是在学生交流时通过相互激发,找到了更多的证据。
二、设置悬念,善用评价
设置悬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强,巧妙的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并引发他们提出问题。
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猜谜语,用谜语设置悬念适合低年级的教学。例如,在“观察空气”前,教师可以用谜语来引入:“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在你身边看不见。”在学生猜出谜底是“空气”后,教师就追问:“空气看不见,那空气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把空气装起来吗?”学生都很好奇,跃跃欲试,教师顺势就提出了探究任务:用塑料袋把空气装起来,观察空气有什么特点。
解暗箱也是设置悬念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挑战性比猜谜语高一些,也更能吸引学生,促使他们进行观察。例如,“观察一杯水”解暗箱活动可以这样进行:把清水和茶水倒在两个不透明的瓶子里,让学生先用鼻子闻、舌头尝、耳朵听与手摸的方法去观察两瓶液体,再分辨哪瓶是清水。低年级的学生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趣,为了能分辨出哪瓶是清水,学生都用上了各种感觉器官认真观察。在活动最后学生把两瓶液体倒出来并发现自己猜对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大声欢呼,体会到了探究的喜悦。
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要让学生在“玩”中集中注意力,在“玩”中有发现,除了课堂教学要有吸引力外,还要借助评价来调控课堂,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评价时,教师要注重小组表现评价和个人表现评价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用“比比哪棵树上苹果结得多”“哪条小鱼游得快”等有趣、直观的方式对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发现、收拾材料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用盖印章、贴红花等方式对倾听、发言、记录活动手册等个人表现进行评价。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510620)
一、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比较好动,喜欢表现自己,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授一年级《水和空气》单元时,我们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探究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在玩中学
在低年级选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科学课注重“玩中学”,让学生在“玩”中探究,在“玩”中思考。这里的“玩”是教师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有目的性、有指导性的“玩”。
1.玩什么
一、二年级的孩子,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能对事物进行分类和简单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课堂上“玩”的内容应该有层次性、逻辑性,同时也要具备很强的趣味性,让一年级的学生乐玩、乐做。低年级以“玩”为特点的探究活动,其实质是“做中学”,强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作铺垫。
《水和空气》单元有四课,分别为《清清的水》《往水中加点东西》《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还藏在哪儿》,各课在安排上都是有层次性的。先了解水的特点,再进一步探究食盐、白糖、食用油等物质加入水中时出现的现象。同样,在了解了空气的特点后,再指导学生探究哪些物体里藏着空气。通过递进式的探究,逐步丰富学生对“水”与“空气”的认识。本单元探究活动的逻辑表现在:沿用观察水的方法来观察空气,通过对比水和空气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水和空气特点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主要的探究活动都非常有趣味性,如用充满气的气球去吹胀塑料袋,把海绵放入袋里挤一挤,从而理解空气的流动性。这些活动对低年级的学生很有吸引力,促使他们以乐学的态度投入到活动中。
由于低年级学生容易注意到事物外部明显的特征,所以要避免选择不容易观察、特征不明显的材料。同时,这些材料应该是简单的、容易收集的、常见的材料,要让学生感觉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探究并不神秘,更重要的是,这些材料更容易把科学探究延续到课后,方便学生和家长一起开展亲子探究活动。如《水和空气》单元用到的主要材料——塑料袋、海绵、食盐、白糖、食用油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
2.怎样玩
在学生“玩”之前,教师要提出“玩”的要求,让学生带着目的去“玩”,这样学生就不会随意玩、胡乱玩,也不容易分散注意力。例如,在进行“把白糖、沙、食用油加入水中”的活动前,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观察白糖、沙、食用油加入水中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和食盐在水中的现象一样吗?这样,学生在活动时就会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它们放入水中后出现的现象。
虽然低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他们的动作还不够协调,操作还不熟练,所以低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先给学生进行操作示范,还可以请个别学生再次演示或者复述活动操作要领。例如,用塑料袋装空气的活动操作,看似很简单,但一年级学生在用袋子装了空气后却不懂如何把袋口扎起来,有些学生扎好袋子后又发现大部分的空气流走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前要对如何扎袋口进行细致指导,教师要到小组里进行巡视,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完成活动,对能力较强的、较快完成活动的学生,则鼓励他们进行新的挑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发现,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并让学生更专注于观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画图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还可以让学生使用教材配套的活动手册来记录发现。例如,在“往水中加盐”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画出盐刚加入水中时的现象,再画出搅拌三下后的现象,最后画出搅拌多次后的现象,这样学生就很清楚食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为交流奠定基础。
在学生“玩”之后,教师要给予他们充分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发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年级学生爱发表意见,但在表达时由于思维能力和已有词汇量的限制,还不够清晰、流畅,语言的组织也常常无序,缺乏逻辑性。所以,在交流时教师要耐心听他们表达,可以用追问、复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想法,清晰表达。在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倾听,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再通过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开始时和现在的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教学。
来看看“观察空气”活动后学生的交流:
生:空气是透明的。
生:空气没有颜色。
生:空气应该是白色的。
师:(出示一张白纸)这张纸是什么颜色?
生:白色的。
師:空气和白纸的颜色一样吗?
生:不一样,空气不是白色的。
师:当把袋子扎个小孔,挤一挤袋子,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听到了风的声音。
生:那是因为空气流出来了。
生:我感觉到空气是凉凉的。
生:空气把我的头发都吹动了。
关于空气的颜色,在交流时学生暴露出不同想法,“没有颜色”和“白色”是一年级学生经常混淆的特征。了解学生的想法后,教师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空气可以流动”这一特点,则是在学生交流时通过相互激发,找到了更多的证据。
二、设置悬念,善用评价
设置悬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强,巧妙的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并引发他们提出问题。
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猜谜语,用谜语设置悬念适合低年级的教学。例如,在“观察空气”前,教师可以用谜语来引入:“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在你身边看不见。”在学生猜出谜底是“空气”后,教师就追问:“空气看不见,那空气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把空气装起来吗?”学生都很好奇,跃跃欲试,教师顺势就提出了探究任务:用塑料袋把空气装起来,观察空气有什么特点。
解暗箱也是设置悬念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挑战性比猜谜语高一些,也更能吸引学生,促使他们进行观察。例如,“观察一杯水”解暗箱活动可以这样进行:把清水和茶水倒在两个不透明的瓶子里,让学生先用鼻子闻、舌头尝、耳朵听与手摸的方法去观察两瓶液体,再分辨哪瓶是清水。低年级的学生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趣,为了能分辨出哪瓶是清水,学生都用上了各种感觉器官认真观察。在活动最后学生把两瓶液体倒出来并发现自己猜对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大声欢呼,体会到了探究的喜悦。
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要让学生在“玩”中集中注意力,在“玩”中有发现,除了课堂教学要有吸引力外,还要借助评价来调控课堂,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评价时,教师要注重小组表现评价和个人表现评价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用“比比哪棵树上苹果结得多”“哪条小鱼游得快”等有趣、直观的方式对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发现、收拾材料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用盖印章、贴红花等方式对倾听、发言、记录活动手册等个人表现进行评价。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5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