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中,交往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内容。同伴交往能力作为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幼儿同伴侵害的现象也同样存在并引起了广泛重视。本文将针对3~6岁幼儿同伴侵害问题进行分析,积极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关键词】幼儿;同伴侵害;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一、幼儿同伴侵害概述及其后果
幼儿同伴侵害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侵犯性行为或者攻击性行为,指那些有意的、他人不愿意接受的伤害行为。主要表现为幼儿较为频繁的侵害他人身体、语言攻击侮辱他人的行为等。而根据攻击目的和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其主要可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习惯性供给和偶发性攻击行为等几类。
同伴侵害行为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不仅对他人的利益和人身安全造成了侵犯,更多的是对幼儿自身的社会交往和个人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大量研究与实践都表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也有较差的同伴关系,很多同龄孩子会对其避而远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长期得不到矫正,就会使这种行为倾向延续到幼儿的整个成长过程,对孩子的青年甚至成年都产生不利影响,使其在社交能力和适应社会中产生困难,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幼儿对同伴的侵害行为,同时也会对其他幼儿产生不利影响,受欺负的幼儿会产生心理恐惧甚至是长久的心理阴影,而若是在幼儿园的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也同时破坏了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增加了教学难度。
二、同伴侵害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
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会直接影响其行为,而从攻击性行为产生的角度分析,这两方面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表现。首先,从生理特征对幼儿同伴侵害行为产生的影响来看,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尚不完善,其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易处于兴奋状态,在加以幼儿的好奇心较强,所以更易在新刺激下作出不合常规的行为。当然,生理因素并不是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仍不可忽视。其次,从心理层面出发,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萌芽的阶段,这一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这是幼儿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二)不合理的教育
一般来说,教育方式过于极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过分高压和过分放任都会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过分专制的高压教育方式,会挫伤幼儿的心理,反而增强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并在潜移默化中模仿父母和教师的某些攻击性行为。而过分放任的教育模式下,父母往往也对孩子的很多不良行为放任不管,这就无视和纵容了幼儿的侵害性行为,不利于幼儿的正常健康成长。
(三)不良的社会影响
幼儿往往能够通过观察别人而模仿他人行为,因此,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中,绝对不能够忽视环境的影响作用。幼儿成长环境中若存在着暴力攻击的不利因素,就必然会对幼儿的行为模式产生消极影响,这也是当前幼儿同伴侵害现象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应对和矫正幼儿同伴侵害行为的对策
(一)加强对幼儿侵害行为的干预,及时制止
在幼儿产生同伴侵害等攻击性行为时,父母和教师要及时进行干预和制止,一方面避免人身安全或者其他伤害事故的产生和扩大,另一方面也能够警示幼儿,使他们认识到攻击性行为是不可取的。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采取一定的批评或者惩罚,但绝不能够无视、迁就与默许。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要及时批评教育,清洁严重时依据规则予以相应的惩罚,这里要注意惩罚的合理性和适度性,切忌以体罚作为幼儿教育的反面教材。
(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幼儿的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这一点都需要引起重视。从客观环境来说,幼儿需要一个适宜的室内外活动空间,例如在幼儿园,班级中的教学活动需要分区域进行,尽量避免过于拥挤等引起的不必要冲突和摩擦等。其次,儿童的成长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父母或者教师要关爱幼儿,善于倾听和理解幼儿的需要,给幼儿创造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尽量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幼儿产生不良情绪时要及时予以疏导,避免因不良心理体验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三)帮助幼儿学会自控,实现内部约束
幼儿的行为模式根本上受到自身认识的影响,所以,除了在客观环境和教育方面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强对幼儿的引导,切实帮助幼儿学会自我控制,使他们逐渐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一方面,通过提高幼儿对社会规范、遵守规则好简单的道理的认知,使他们认识到供给侵害他人的危害,从而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要培养幼儿的同情心,正是由于幼儿相对于青少年和成人来说缺乏同情心,才会更容易供给他人且不会产生羞愧与不安心理。所以,首先要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同情心。
四、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
第一,家长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空间,家长放下姿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成为孩子的朋友,从而为孩子提供一个交往平台和锻炼交往能力的机会,让孩子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得到实践锻炼。
第二,家长和教师授予幼儿必要的基础社交技能,包括日常生活常用的交往语言,并让幼儿认识到分享的乐趣,树立分享意识,乐于与他人分享。
第三,为孩子创设更加广阔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扩大其交往范围。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认识更多的朋友并与他们进行交往,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走出家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这也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方式,帮助孩子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
五、结语
总之,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对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面对幼儿期经常产生的同伴侵害现象,则需要我们重视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幼儿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环境及教育等多个层面出发,积极思考有效策略,从而实现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简介:邓晓琼;女1968年3月;本科;小教髙级;工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幼儿园,研究方向:事幼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幼儿;同伴侵害;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一、幼儿同伴侵害概述及其后果
幼儿同伴侵害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侵犯性行为或者攻击性行为,指那些有意的、他人不愿意接受的伤害行为。主要表现为幼儿较为频繁的侵害他人身体、语言攻击侮辱他人的行为等。而根据攻击目的和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其主要可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习惯性供给和偶发性攻击行为等几类。
同伴侵害行为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不仅对他人的利益和人身安全造成了侵犯,更多的是对幼儿自身的社会交往和个人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大量研究与实践都表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也有较差的同伴关系,很多同龄孩子会对其避而远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长期得不到矫正,就会使这种行为倾向延续到幼儿的整个成长过程,对孩子的青年甚至成年都产生不利影响,使其在社交能力和适应社会中产生困难,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幼儿对同伴的侵害行为,同时也会对其他幼儿产生不利影响,受欺负的幼儿会产生心理恐惧甚至是长久的心理阴影,而若是在幼儿园的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也同时破坏了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增加了教学难度。
二、同伴侵害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
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会直接影响其行为,而从攻击性行为产生的角度分析,这两方面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表现。首先,从生理特征对幼儿同伴侵害行为产生的影响来看,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尚不完善,其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易处于兴奋状态,在加以幼儿的好奇心较强,所以更易在新刺激下作出不合常规的行为。当然,生理因素并不是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仍不可忽视。其次,从心理层面出发,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萌芽的阶段,这一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这是幼儿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二)不合理的教育
一般来说,教育方式过于极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过分高压和过分放任都会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过分专制的高压教育方式,会挫伤幼儿的心理,反而增强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并在潜移默化中模仿父母和教师的某些攻击性行为。而过分放任的教育模式下,父母往往也对孩子的很多不良行为放任不管,这就无视和纵容了幼儿的侵害性行为,不利于幼儿的正常健康成长。
(三)不良的社会影响
幼儿往往能够通过观察别人而模仿他人行为,因此,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中,绝对不能够忽视环境的影响作用。幼儿成长环境中若存在着暴力攻击的不利因素,就必然会对幼儿的行为模式产生消极影响,这也是当前幼儿同伴侵害现象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应对和矫正幼儿同伴侵害行为的对策
(一)加强对幼儿侵害行为的干预,及时制止
在幼儿产生同伴侵害等攻击性行为时,父母和教师要及时进行干预和制止,一方面避免人身安全或者其他伤害事故的产生和扩大,另一方面也能够警示幼儿,使他们认识到攻击性行为是不可取的。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采取一定的批评或者惩罚,但绝不能够无视、迁就与默许。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要及时批评教育,清洁严重时依据规则予以相应的惩罚,这里要注意惩罚的合理性和适度性,切忌以体罚作为幼儿教育的反面教材。
(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幼儿的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这一点都需要引起重视。从客观环境来说,幼儿需要一个适宜的室内外活动空间,例如在幼儿园,班级中的教学活动需要分区域进行,尽量避免过于拥挤等引起的不必要冲突和摩擦等。其次,儿童的成长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父母或者教师要关爱幼儿,善于倾听和理解幼儿的需要,给幼儿创造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尽量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幼儿产生不良情绪时要及时予以疏导,避免因不良心理体验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三)帮助幼儿学会自控,实现内部约束
幼儿的行为模式根本上受到自身认识的影响,所以,除了在客观环境和教育方面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强对幼儿的引导,切实帮助幼儿学会自我控制,使他们逐渐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一方面,通过提高幼儿对社会规范、遵守规则好简单的道理的认知,使他们认识到供给侵害他人的危害,从而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要培养幼儿的同情心,正是由于幼儿相对于青少年和成人来说缺乏同情心,才会更容易供给他人且不会产生羞愧与不安心理。所以,首先要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同情心。
四、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
第一,家长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空间,家长放下姿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成为孩子的朋友,从而为孩子提供一个交往平台和锻炼交往能力的机会,让孩子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得到实践锻炼。
第二,家长和教师授予幼儿必要的基础社交技能,包括日常生活常用的交往语言,并让幼儿认识到分享的乐趣,树立分享意识,乐于与他人分享。
第三,为孩子创设更加广阔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扩大其交往范围。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认识更多的朋友并与他们进行交往,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走出家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这也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方式,帮助孩子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
五、结语
总之,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对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面对幼儿期经常产生的同伴侵害现象,则需要我们重视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幼儿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环境及教育等多个层面出发,积极思考有效策略,从而实现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简介:邓晓琼;女1968年3月;本科;小教髙级;工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幼儿园,研究方向:事幼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