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一种好的导入,可以说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师范生进行导入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其提高对导入的认识,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从导入的技能要素、基本要求及类型进行阐述,浅谈课堂教学导入技能。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入技能
课堂导入技能是指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的行为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导入一般在一节课的开始,有时也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的某一个教学活动的起始时期。成功的导入,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优秀教师的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个老师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的设计。
一、导入技能要素
导入技能要素是一个完整的课堂导入过程所必须具备的主要成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堂导入都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才能成为完整的、有效的课堂导入。
(一)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从心理学意义上讲,它充分反应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愿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问题情境”通过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进而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按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规律来设计导入方案。
(二)知识衔接。知识衔接是指在导入中,要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就知识才能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导入要真正引起学习动机仅靠问题情境的设计是不够的,还必须使问题情境中潜在的矛盾或差异表面化、激化,被学生主体充分的意识到。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出与新内容相关的内容,与新内容形成对峙。
(三)目标指引。目标指引是指在导入中要明确将要学习的目标,引起学生的学习期待。目标指引可以对问题情境的导入活动进行概括,使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指引,使学生对接下去的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途径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形成学习期待。
二、导入的基本要求
(一)趣味性。语言风趣,热情开朗,方式新颖,引证生动,强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这是课程导入的基本要求。
(二)启发性。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利于启发思维。如:我们生长在鱼米之乡,小桥流水人家是家乡特有的景色。常听人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呢。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我们至少能从中了解在水乡泽国桥是随处可见的。大家说说都见过、走过哪些桥?接着问:谁知道一般河道上何种形式的桥最坚固、承受的压力最大?让学生用硬纸做桥面,折成不同形状做实验。紧接着问:在我国古代,用哪种材料建造的拱桥最多?再问:我国古代哪座石拱桥最有名?这一导入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的特点出发,引起学生参与和思考的兴趣。
(三)迁移性。以旧引新,由课外到课内,运用对比。如板书课题《白杨礼赞》后,又写下了“松、梅、竹、菊、荷”几个大字,然后问:这几种事物,人们都赋予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请同学们结合一些诗文说一说它们分别象征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接着问:白杨树象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最后说:读一读《白杨礼赞》,它赞美了白杨树的什么精神?从学生已知的几种事物的象征意又迁移到较难理解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不但可以以旧引新,而且还能化难为易。”
(四)目的性。方向性强,引伸自然。如:在黑板上画一表格,内容是刘备、诸葛亮、刘禅三人的生卒年和三件大事(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写《出师表》),让学生填上三人的年龄。听学生争论之后问:诸葛亮最担心什么?提出了什么建议?到课文中去找答案。这一导入从三人的年龄及所完成的事业作一对照,引起学生的思考,顺利引入课文。
三、导入的类型
(一)复习导入。如课文《两栖类》的导入。上一阶段,我们集中进行说明文的教学。上星期四,我们学习了《茶的故事》、《话茶》以后,大家写了一个电台的广告,尽管有些同学用对话的形式写的,但也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喝茶的好处和介绍茶叶的品种,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新的说明文。
(二)联系导入。如课文《卖炭翁》的导入。预备铃后,师生齐背白居易的诗,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背诵了两首白居易的诗,现在,大家打开课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白居易的诗《卖炭翁》,前后之间建立联系,引起学生的注意。
(三)提问导入。如课文《拿来主义》第二节课的导入。鲁迅先生在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 主张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思考。
(四)渲染导入。如课文《七根火柴》的导入。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是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刻,就是这个火柴,发出过怎样的火?放出多少热?它又有怎样的价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教师渲染某种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
(五)图片导入。如课文《看云识天气》的导入。用安放在电化讲台上的投影仪投影字幕云、天气,在投影的云、天气的空间,插入字幕,看、识。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后面的学习。
作者简介:胡莉萍(1986.2-),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教育学院文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文献:
[1]范红、刘识亭、王家伦著:《小学语文课程解析与教学技能提升》[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1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入技能
课堂导入技能是指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的行为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导入一般在一节课的开始,有时也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的某一个教学活动的起始时期。成功的导入,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优秀教师的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个老师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的设计。
一、导入技能要素
导入技能要素是一个完整的课堂导入过程所必须具备的主要成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堂导入都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才能成为完整的、有效的课堂导入。
(一)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从心理学意义上讲,它充分反应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愿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问题情境”通过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进而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按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规律来设计导入方案。
(二)知识衔接。知识衔接是指在导入中,要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就知识才能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导入要真正引起学习动机仅靠问题情境的设计是不够的,还必须使问题情境中潜在的矛盾或差异表面化、激化,被学生主体充分的意识到。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出与新内容相关的内容,与新内容形成对峙。
(三)目标指引。目标指引是指在导入中要明确将要学习的目标,引起学生的学习期待。目标指引可以对问题情境的导入活动进行概括,使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指引,使学生对接下去的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途径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形成学习期待。
二、导入的基本要求
(一)趣味性。语言风趣,热情开朗,方式新颖,引证生动,强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这是课程导入的基本要求。
(二)启发性。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利于启发思维。如:我们生长在鱼米之乡,小桥流水人家是家乡特有的景色。常听人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呢。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我们至少能从中了解在水乡泽国桥是随处可见的。大家说说都见过、走过哪些桥?接着问:谁知道一般河道上何种形式的桥最坚固、承受的压力最大?让学生用硬纸做桥面,折成不同形状做实验。紧接着问:在我国古代,用哪种材料建造的拱桥最多?再问:我国古代哪座石拱桥最有名?这一导入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的特点出发,引起学生参与和思考的兴趣。
(三)迁移性。以旧引新,由课外到课内,运用对比。如板书课题《白杨礼赞》后,又写下了“松、梅、竹、菊、荷”几个大字,然后问:这几种事物,人们都赋予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请同学们结合一些诗文说一说它们分别象征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接着问:白杨树象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最后说:读一读《白杨礼赞》,它赞美了白杨树的什么精神?从学生已知的几种事物的象征意又迁移到较难理解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不但可以以旧引新,而且还能化难为易。”
(四)目的性。方向性强,引伸自然。如:在黑板上画一表格,内容是刘备、诸葛亮、刘禅三人的生卒年和三件大事(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写《出师表》),让学生填上三人的年龄。听学生争论之后问:诸葛亮最担心什么?提出了什么建议?到课文中去找答案。这一导入从三人的年龄及所完成的事业作一对照,引起学生的思考,顺利引入课文。
三、导入的类型
(一)复习导入。如课文《两栖类》的导入。上一阶段,我们集中进行说明文的教学。上星期四,我们学习了《茶的故事》、《话茶》以后,大家写了一个电台的广告,尽管有些同学用对话的形式写的,但也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喝茶的好处和介绍茶叶的品种,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新的说明文。
(二)联系导入。如课文《卖炭翁》的导入。预备铃后,师生齐背白居易的诗,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背诵了两首白居易的诗,现在,大家打开课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白居易的诗《卖炭翁》,前后之间建立联系,引起学生的注意。
(三)提问导入。如课文《拿来主义》第二节课的导入。鲁迅先生在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 主张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思考。
(四)渲染导入。如课文《七根火柴》的导入。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是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刻,就是这个火柴,发出过怎样的火?放出多少热?它又有怎样的价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教师渲染某种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
(五)图片导入。如课文《看云识天气》的导入。用安放在电化讲台上的投影仪投影字幕云、天气,在投影的云、天气的空间,插入字幕,看、识。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后面的学习。
作者简介:胡莉萍(1986.2-),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教育学院文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文献:
[1]范红、刘识亭、王家伦著:《小学语文课程解析与教学技能提升》[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