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作家,又是学者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tudier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经建:我今天的访谈打算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即你作为一个作家,已经写了三部长篇,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同时你又是大学教授,还是博士生导师,是一个学者,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作家。我想知道这样的双重身份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这形成了你的创作的什么特色!
  阎真:也许我可以算做一个比较典型的知识分子作家。说作家我比较自信,因为毕竟自己写过三部长篇,其中《沧浪之水》出版十一年来,已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52次,另外两部长篇《曾在天涯》和《因为女人》也多次重版。但是说学者我还是多少有些内怯,自信不足。虽然自己在大学教书已近30年,十多年前就评上正教授,现在又是博导,还出版过理论专著,在权威刊物比如《文学评论》发表过论文,但觉得自己离“学者”还有一定距离,没有达到那种高度。稍微勉强一点也可算个学者吧。我从来没有觉得这双重身份有什么负面的影响,作家的感性思维和学者的理性思维在我这里没有矛盾,没有相互干扰,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状态。这也决定了我的小说有相当明显的理性思维色彩。也曾有人认为这种色彩影响了艺术表达,但我宁可把它看成一种特色。我笔下的人物是知识分子,他们在生活中就是那么去思考和表达的。我把这种思考和表达写出来,难道不是现实主义吗!我觉得没有必要刻意去回避这种理性的思考和表达。如果回避,反而是不真实的。
  杨经建:你说作家和学者这双重身份在你这里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状态,能不能结合你的创作和教学予以说明。
  阎真:先说说学者身份对我创作的影响。我写小说不会停留在生活表象的层面,感性的层面,而要深入思考那些触动我的感性生活后面所具有的思想意义和文化意义。也就是说,我的小说是有着精神凝聚点或者说理论内核的。我每写一部小说都要思考很久,做两千条左右的笔记,而后自己反复去读这些笔记,考虑其中可能包含的具有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命题,逐步形成小说的理论内核。这样就形成了我的小说的一个特点。同时作家的身份也形成我在理论思考和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中的特色。比如,我多年来给本科生开的课程就是“小说艺术”,给研究生开的课程就是“小说理论”,我相信,由于自己的艺术经验,会使我的理论表达更有说服力。
  杨经建:创作中理论内核问题我们等会再谈,先谈谈从第一部长篇《曾在天涯》,经历了《沧浪之水》到《因为女人》,你的文学观念有什么变化吗?
  阎真:30年前,我在北大读本科时,我形成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文学观念,即“艺术本位”的文学观。我看一部作品的价值,首先不是看其在思想表达上有什么创意,而是看其艺术表达具有怎样的品格。当然这并不是说思想表达不重要。一部作品,精神上的创意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但这种意义必须建立在坚实的艺术表达的基础上,才是真实可靠的。也就是说,我看一部作品的价值,不仅要看它是否表达了有创意的思想,是否在精神上对生活有新的体验和发现,更要看这种体验和发现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艺术表现。因为我们是在谈文学,就应该首先用文学的眼光去考察、评判作品,而不是将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的眼光和标准置于优先地位。这就是我的艺术本位论。所谓艺术本位论,还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就是艺术性是评判文学作品层次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所有今天被人们广为阅读吟诵的作品,都是艺术精品,几乎没有例外。过去几千年是这样选择的,古人的这种选择特别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特别具有历史稳定性。我们没有什么理由怀疑,这种眼光在我们今天已经失效。既然这种选择标准已经历了过去几千年的考验,那么在未来几千年它仍然是经得起考验的。我相信现代和当代文学史终将以这样一种标准来选择。在这个意义我也许可以说,近百年来的中国新文学史,由于其核心价值现是社会意义,而不是艺术表达,所以至今还没有在历史的稳定性上得到建构。
  杨经建:你前面说到,你写小说要考虑具有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命题,逐步形成小说的理论内核,这是你的学者或者说教授身份所决定的。现在又说你关于文学的核心价值观是艺术本位,这两者关系怎样,有矛盾吗?
  阎真:在我的理念中是完全没有矛盾的。一种命题作为理论内核,必须经过充分的艺术化过程,才是在文学意义上的有效表达。如果没有充分艺术化,这种表达在文学的意义上就是苍白的、无效的。文学不是社会学历史学。我们试想一下,鲁迅对国民精神病态特别是精神胜利法的批评,如果不是通过阿Q这样一个形象,而是一篇论文来完成,能够有这样广泛的社会影响吗?因此,在我看来,理论内涵是重要的,而充分的艺术表达则更加重要。
  杨经建:那我们来谈谈你的小说的理论内核。《曾在天涯》的理论内核在你的三部小说之中,似乎是最模糊的。
  阎真: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加拿大的经历。也许这部小说可以算作海外题材,但它的理论内核则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审视。一个知识分子,他跟其他人的重要区别,就是对意义的思考,当然包括生命的意义。但这种思考的结论往往具有悲剧性,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没有终极结论的问题。小说中有这样的话:“对最后意义的追问总是被证明了没有最后的意义。”“在时间的后面,是一片浩渺的空空荡荡。”“存在的意义在这种平庸的过程中产生着又消逝着,没有终极的目的,也不需要最后的证明,它本身就是终极的目的,就是最后的证明。”等等。与这种思考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对时间的感悟,如“一个人一旦意识到了时间,它就与痛苦结下了不解之缘。”等等。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时间是最深刻也是最肤浅的概念。说它深刻,是因为它涵盖了一切意义,只有人类才具有时间的观念,说它肤浅,它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小说系统地表现了我对意义和时间的思考,第23节应该是最集中最突出的。也许这种思考太具有形而上的意味,这部小说并没有像后来的《沧浪之水》那样,能激活更多读者的内心激情。
  杨经建:《沧浪之水》这部小说,可以展开的话题很多,你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自己在这部小说中的思考吗?
  阎真:让我试一下吧。第一,关于小说的历史意味。小说表现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精神挑战,传统的思想资源如责任意识,人格意识已经不能有效面对当代的生活现实。第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小说对权力的存在状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彻底抛弃了道德化的考察方式和个别性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三,在艺术表现上,小说通过日常生活来表现上述的重大命题,把几个具有历史文化意味的人物如池大为,马垂章描写得比较鲜活。这部小说发表十多年来都比较畅销,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心理安慰,觉得认真写作是非常值得的。   杨经建:《因为女人》这部长篇最前面有一段“题记”它应该是小说要表达的思想的高度概括,可也有人认为这段题记与小说的叙事关系不是很密切,请说说你本人的看法。
  阎真:题记有两段话,一段是法国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的名著《第二性》的卷首语,一段是我的。波伏娃认为,女性在社会上的形象完全是文化因素造成的。而我却认为,文化是重要的因素,但同时她们的生理特征也同样是重要的因素。我因此认为,性别本身就是文化。我不同意波伏娃的文化决定论,而认为要把先天的生理因素也考虑进去,才是一个完整的表达。这部小说表现的是在欲望化的社会背景下,知识女性情感生存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这是小说的理论内核,也是它的历史意味。小说要追问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已经来到了一个重新定义爱情的时代?
  杨经建:你是否认为自己的写作属于“知识分子写作的范畴,如果属于,那么你觉得在这样的写作中,知识分子的”道统“与现实的”世道“之间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阎真:我的三部长篇应该都是“知识分子写作”,其中《沧浪之水》更加典型。《曾在天涯》的精神内核是关于“意义”和“时间”,这完全是与知识分子有关的话题。《沧浪之水》所表达的就是“世道”对“道统”的冲击和解构。《因为女人》表现的是知识女性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所面临的情感生存挑战。这里我想讲一讲“道统”和“世道”的关系问题。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道统?这种“道统”有很多方面的内涵,核心有两个,即天下国家的责任意识和以“义”为本的人格坚守。其它内涵都是从这两个核心点衍生出来的。责任意识就是知识分子与引车卖浆者流不同,他的核心价值观不是个人生存,而是天下国家,社会责任,也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人格坚守就是君子精神,即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大精神根基,这两大根基是他们的“道统”,这个“道统”在市场经济和权力这两大时代的巨型化语,即所谓“世道”的冲击下,遭遇了强烈的挑战和危机。市场经济的出发点是个人利益,而不是社会责任,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的基本原则。市场经济只讲强者弱者,而不是君子小人。君子小人之辩在中国古代文人那里是最重要的价值指标,屈原宁可放弃生命也要坚守一种君子立场,决不与小人合流。中国古代文化名人都是走的这条路线,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曹雪芹等等。但市场经济将个人利益合法化,并成为普遍的行为准则,那种君子的姿态在很大程度上就被解构了。这对当代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对个人利益的考量成为了普遍的行动准则。这就是“世道”对“道统”的挑战,我想用小说来表现这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挑战。
  杨经建:作为一个艺术本位论者,你对自己的几部长篇有怎样的艺术评价?
  阎真:作为一个作家,我永远不会满意自己写出的小说;作为一个艺术本位论者,就更加不会对自己小说所达到的艺术水准感到满意。我只能说,我在写作中是忠于自己的艺术理念的,也是非常认真的。比如最后完成的《因为女人》这部小说,我调动了自己对文学语言的全部理解和才情。小说中有很多比喻和潜台词,心理描写也算细致入微。这部小说我前后修改不下三十遍。出版后觉得叙事不够简洁,又字斟句酌,删掉几万字,重新出版了修订版。我觉得自己的几部小说应该还算比较好读而且耐读的。只是艺术无止境,高峰永远可望而不可及。这鞭策着我继续努力。
  杨经建:时下文学出版已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畅销书机制,而且你的小说也处于畅销状态,在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你是怎么取舍的?
  阎真:我是以对艺术负责的态度进行小说写作的,基本没有考虑过畅销的问题。忠于现实,忠于自己内心的声音是我的原则,我不会因市场的考虑而改变自己的写作态度。当然,畅销也对一个作家来说也是非常有诱惑力的,我也非常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畅销。但是,我不会因为考虑市场而哪怕稍微改变自己的写作思路。
  杨经建:能透露一点你正在写作的下一部小说的信息吗?
  阎真:我已经写了三部长篇,正在写作的应该是最后一部长篇了。我在高校当教师已近三十年,我在写的是一部关于高校教师的小说,也是一部知识分子小说,也许可以说,是一部更加具有知识分子色彩的小说。
其他文献
2013年7月9日,由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主办、衡阳师范学院承办的刘克邦散文集《自然抵达》研讨会在衡阳召开。湖南省社科联、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文联、湖南省作协、湖南省文艺出版社等单位领导,湖南省内部分高校学者、文学评论家等四十余人参加研讨会。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汤建军研究员主持研讨会。《自然抵达》由“怀揣温馨”“心灵标杆”“人生品味”“真情咏叹”及“西域感怀”五个片段组成,收录散文61篇,是
期刊
2012年12月,《中国舞蹈报》刊登了一篇由中国著名理论家、教育家吕艺生教授书写的《舞蹈是跳出来的不是理论出来的》的文章。有趣的是,在2012年,这个曾在互联网上被传说为“中国舞蹈理论年”的年度里,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前辈理论家,却向我们发出了“舞蹈是跳出来的不是理论出来的”呼声。阅读全文,仔细品味,其实吕艺生教授并非如其文章标题所认定的那样,“跳出来”的舞蹈。果真无需去“理论”,而令作者感叹的是,现
期刊
一  那年春天,村子里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我当中学教师的父亲从“五七”干校回来后,再没出过门,他低眉俯首,通宵达旦,在他的卧房里计算“1+1=2”这个奇怪的命题。这个命题的奇怪在于,一加一就是等于二啊,答案都出来了,干吗还要去算,未必还能算出等于三或者等于四不成?父亲坚定地说,“1+1=2”是世界上最难的算术题呢,它的名字叫“锅巴黑了猜想”,外国好多数学家都在做这个题目。我们要不抓紧,就会
期刊
《小时代》无疑是今夏最受瞩目的影片之一,既叫座也叫骂。自上映以来,争议声就一直此起彼伏。批评的声音大都认同这样的观点:电影虽属于消费、娱乐与休闲,但多少也应该给人的灵魂一点触及,引导甚至启蒙,但导演郭敬明完全遗忘了电影的这一种“开通民智”的作用和目的;《小时代》所占展现的除了“物质,还是物质”,从头到尾都在宣扬拜金主义。而叫好的一方则认为:影片在传递一种正能量,四个女孩之间的纯洁友谊很动人;追求物
期刊
偶然的机会,读了刘克邦的散文集《自然抵达》,深深地被他发自肺腑的情感、朴实平淡的文风、自然本色的语言,以及他对生活、对人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的真知灼见所吸引。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掩卷而思,不禁为之深深感动。  一个人如何对待生活的给予,快乐还是忧伤,失望还是希望,关键在于他对待生活,对人生、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持怎样的心态。《自然抵达》就处处折射出作者以乐观豁达对待生活,以欣赏感恩对待他人的心态。刘克邦
期刊
刘克邦是湖南文学界近年来涌现出的一位以写作散文见长的作家。继《金秋的礼物》《清晨的感动》之后,又将一本厚厚的散文集《自然抵达》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部作品由“怀揣温馨”“心灵标杆”“人生品味”“真情咏叹”及“西域感怀”五个片段组成,收录散文61篇,是作者在散文创作的崎岖山路上以一种“虚静”心态快乐攀登所获得的又一成果。这部作品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语言充满野性,二是自我的弥漫无处不在,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
期刊
美国社会学家尼·布朗曾指出,“电影不仅仅是娱乐,也并非与社会进程无关,它正是再现社会进程的变化和反复指引这种变化的一种手段。”①作为我国现代史上最具根本意义的社会变革之一,以1978年为起点的“改革开放”,深刻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阶层,重绘了人们的生存图景,重组了社会的话语光谱。电影作为“社会文本”,从未缺席对30年改革岁月的记录。然而,作为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的企业家群体,却极少进入
期刊
刘克邦在其散文中,用自然、真心、散漫和松弛的话语风度,始终以“抵达”的姿态,“在美丽、神奇的故乡山水间跋涉求索”,将告别、悲喜、柔情、自信和思考组合在一起,表达对人生、对历史、对社会、对文化的领悟。他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抵达方式抵达自然,展现了一种阔大的精神境界和人性情怀,这是扎根于湖湘大地的自然的舞蹈,在当下“以审丑和故作晦涩为时髦的散文文风”背景下显得非常珍贵。  一、自然抵达  任何艺术,如果不
期刊
草书之美,美在何处?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最早提出。刘勰之后,很多思想家、艺术家对意象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中国传统美学
期刊
“我挚爱广袤厚重的湘土,更挚爱湘土上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苍黎,几十年来魂牵梦绕依恋着庄敬着施仁布德的炎舜根脉、忧国忧民的屈贾情志、舍生取义的谭氏血性、指点江山的伟人胸襟、坦荡高洁的乡民风骨……在美丽、神奇的故乡山水间跋涉求索,与文明灿烂的湖湘文化中洗练升华!”这是湘籍作家刘克邦在获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之后的获奖感言。  读刘克邦的散文集《自然抵达》,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清新质朴的气息,有如雨后初晴的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