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婚了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rong19880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段婚姻在走向消亡时,能有多残酷、多令人窒息,无数优秀的文学、影视作品都有过刻画描写。电影《革命之路》里,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妻子对丈夫凄厉尖叫,明白地宣示“我恨你”。《婚姻故事》里,亚当·德莱弗饰演的丈夫向妻子怒吼,咬牙切齿地诅咒“我希望你死”。曾经相爱的两个人歇斯底里地争吵、痛哭,互相指责,用最恶毒的语言撕开对方心底最软弱的伤口。更别说还有争抢孩子抚养权、争执彼此父母对错、争夺家产的各种不堪。是的,许多人都听过身边离异朋友的倾诉,多少有所了解:当一段婚姻走向深渊,其摧枯拉朽的破坏力宛若战争。
  但我们从未见过,战争结束后,走下战场的两个人能坐下来一起平静地回顾战争。打开韩国综艺节目《我们离婚了》的那一刻,我一度误以为能看到这样的奇观。毕竟是如此稀奇的设定:已离婚的前任夫妻单独相处三天两夜,一室二人三餐,在72小时里回顾过去、打开心结。而第一期参加的夫妻又是如此独特:一对已离婚13年的老人,均年过六旬,到了耳顺之年,能以更平和宽容的心态相对;另一对年轻人则刚离婚不过7个月,却能和睦相处、合力育儿,做到“分手仍是朋友”。这样的组合应该能碰撞出一些对破裂婚姻的全新体察。
  然而奇特的设定和选人似乎并没有带来太多不同。离婚13年组,前妻鲜于恩淑的质疑如连珠炮般不肯停歇:“为什么新婚旅行时全程丢下我,和朋友狂欢?”“当年被我撞见牵别的女人的手是怎么回事?”“为何非要和对我不友善的人来往?”以及“我曾经多么痛苦委屈,你知道吗?”这些本该在婚姻中说清楚的问题,离婚13年后她还在苦苦等待一个答案。而前夫李英河依然顾左右而言他:“喝杯咖啡吧!”“今天有点冷!”“我给你念首诗!”对于所有质疑,他都矢口否认:“不是这样的。”“没这回事。”“我不记得了。”他还连连摆手,叫前妻不要再问。结果,这三天两夜相处下来,不过是26年婚姻生活的重演:男方还是没能体会到女方的心情,照旧呼朋唤友、喝酒弹琴;女方依然没能表达真实感受,仍困在贤妻的角色里,压抑内心的不满,做饭清扫,强撑笑脸待客。
  反倒是离婚7个月组更平和地谈到了婚姻中的问题和感受,但也不过是浮皮潦草的反思。前夫崔烤肉认可前妻在婚姻中的辛苦和委屈,但主要目的还是为求复合,提到核心的家庭矛盾,说来说去总是那一句“父亲年纪大了,他的意思我不能違抗”。也就难怪他的前妻刘紫苏不愿过多吐露心迹,谈及过去种种只是皱眉不语。当仍在挑剔前儿媳的男方父亲突然出现时,女方依旧躲起来不敢露面,男方也依然没有承担责任、协调关系的自觉。
  即便如此,《我们离婚了》还是让经历过婚姻和正在婚姻中的人们边看边叹息。崔烤肉字斟句酌、反复试探前妻是否能改变心意,刘紫苏决绝之下一次次别开头去、强忍泪水。鲜于恩淑对前夫感慨:“你不觉得过去的时间好可惜吗?”一直左躲右闪的李英河也感叹:“26年的婚姻生活,我又怎会没有遗憾?就这样后悔着、反省着,年岁渐长,岁月流逝……”视频上方,一条条弹幕时不时飘过:看哭了。
  普利策文学奖得主理查德·拉索在小说《格里芬教授的烦恼》中有一个关于婚姻生活的绝妙比喻。工匠们盖房时,每隔一会儿就要确认:“垂直吗?”回答经常是:“一分钟之前是的,现在还算垂直。”不过,“只要不是在盖摩天大楼,偏离地基半个气泡也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婚姻偏偏就是一栋30层的高楼,往往盖到十几层时才发现底层偏离了基准线,如果手边的工具又没法够到,就只能忘了它,另起炉灶。于是,那栋盖了一半的破屋也就永远留在了那里。《我们离婚了》之所以引发关注,就是因为它把曾经的两名工匠重新带回到那栋破屋前。追究当初是谁搭偏地基已无意义,如果双方都没有拿到新的工具,重新添砖加瓦盖下去也不过是屋毁楼塌。最理想的结局,是站在楼前凭吊一番,然后互相拍拍肩膀,一起动手拆了这栋烂尾楼,让内心的这块领地重归平整。
  只是谈何容易。华盛顿医科大学的压力调查结果显示,在人一生承受的压力中,排在前10位的:第一是配偶的死亡,第二是离婚,第七是结婚,第九是与配偶和解。10件事竟有4件与婚姻相关,难怪有人感叹“不婚保平安”。但也由此可见,婚姻在我们的人生中占据了何等重要的地位。我们由之组建家庭、诞育子女,为之全心投入、全力以赴。要一砖一瓦地把曾经满怀憧憬和期待、辛苦搭建起来的建筑拆除,再共同把曾经合力深挖的地基填平——《我们离婚了》试图引领离婚夫妻做出这样的尝试,却似乎远未成功。
  但即便只是看着离婚夫妻扒开荒草,短暂地回到旧屋前并肩凭吊,已经意义非凡。人们被这档节目打动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每对夫妻在搭建婚姻大厦的途中,都曾付出心意和努力,一次次地确认垂直,却难免敌不过时间和生活的消磨。回头看时,发现不知在哪个瞬间变成了“还算垂直”。如果还来得及,多确认审视几次,确保大厦垂直下去;就算来不及,只能放弃,也不能任由破屋荒芜坍塌,留下一片狼藉。
  毕竟,我们过去人生中最好的以及最糟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
  (停 云摘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12月14日,小黑孩图)
其他文献
就像咖啡館中,那个香颂女歌手唱的那首歌一样,歌曲让我们知道,破碎的心无法再修补。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教训。如果一个人抱着极大的信念,义无反顾地接近另一个人,最终被伤害了,那么“他的心碎了”,便永远也无法再将自己的信任无条件地奉献给他人了。世上再没有什么比人类这种动物更敏感了。人类无法忘记心灵和情感的创伤。无论生活为他带来何种友情或爱情,他都会心生怀疑。所有的关系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折磨,是危险的游戏,
期刊
我在楼上等待父親向我挥手。  隔着邮局二楼厚重的大玻璃窗,我努力朝楼下停车场上的父亲挥手。父亲看见我了,他没有举起手来,只是面无表情地抬头仰望着,一双瘦弱的手掌还无助地攫在我的机车手把上,好像若不如此,眼前的机车就会立刻被人偷走。  小时候,父亲载我到邮局领钱时,我总站在现在他的位置上。没有例外,父亲独自上了二楼之后,便会从大玻璃窗内朝我用力挥手,看看我是否听话地守候着在他心中属于贵重财产的脚踏车
期刊
奧地利摄影师斯特凡·德拉桑在柏林和维也纳的博物馆中游览时发现,看展人的外形与其衣饰的色彩不经意间就与他们所观看的作品契合。于是一系列作品应运而生。  德拉桑喜欢在古老的大师作品前寻求这样的“契合”。他为此做了一系列规划:每周一前往罗浮宫,每周二去蓬皮杜艺术中心,每周三则去毕加索美术馆……而且在每个博物馆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  作品中惊人的巧合与默契常让人以为这一切都是设计好的,但德拉桑保证,这些完
期刊
我儿子七岁。有一天,他回家跟我说他们班新来了一位同学,这个小男生来自俄罗斯,很腼腆,一句英语都不会说。儿子跟我说这些的时候,神情很沮丧,他说他觉得这个俄罗斯男孩很孤独。之后好几天,儿子没再提过这个男孩,我想,大概是他们的老师想出办法帮他了吧。  大约过了三个星期,有一天,我进入儿子的房间,见他正在使用翻译软件,他将自己写的英语用软件翻译成俄语。我问他时,他说这样他就可以同那位俄罗斯男孩交流了,然后
期刊
《棒!少年》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一群处在困境中的少年如何通过棒球抚平自己的来处,找到自己的归处。  2015年,中国国家棒球队前队长孙岭峰创办了“强棒天使”棒球基地,他从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招募了十几名7到10岁的困境少年,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和孤儿。孙岭峰想用10年的时间培养他们,让他们参加国家、国际比赛,成为职业选手,或者作为体育特长生走进大学,最差的结果也可以留在强棒天使队做教练,拥有一份工
期刊
张爱玲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祖母,但她说:“我跟他们的关系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这真是一段非常有洞察力的话。其实我们何止和自己的祖先有这樣的关系,我们和自己的一切支持系统都是这样的关系。  就是平时不觉得有什么用,但它们就这样躺在我们的血液里。  记得有一位早年间流落到西方的中国人说过,有一次他实在
期刊
一件事,如果你自己看明白了,别人的议论就不会影响你。如果他人的议论给你造成了喜忧,甚至影响你的决定,让你迟疑不决,那就说明对于这件事你还不是完全明白。  几十年的生活经验教会我很多事,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说的都是把事情看明白。可见他和我们一样,也是这么过来的。年轻的时候有过疑惑,有过不确定,即使三十而立了,在世上做人行事有原则,知道大方向,不犯根本性的错误,然而
期刊
1  小蕊是在出生的当天被遗弃的,因为她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疾病。  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做肾移植,而且,移植到儿童的肾脏会更好。  了解这个信息的那天下午,我的心情很沉重。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能不能找到肾源,而是,小蕊要活下去就必然有另一个孩子失去生命,这让我不能心安理得地祈祷肾源快点到来。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并不想用道德去衡量这件事,就像人类需要吃肉一样,器官移植也是要牺牲一方才能换来另一方的生存,我
期刊
我今天让窗子开着。  我听见两个早晨散步的老妇人,说她们有多喜爱在晚上搂着她们的狗。她们真正的意思是说:“我想念我的丈夫。”  我听见两个害羞的邻居谈论天气,以及周末的安排。他们真正的意思是说:“我想我爱上了你。”  我今天让窗子开着。  我聽见一对夫妇说所有事情都会变好的。他们真正的意思是说:“事情从来就没有变好过。”  我听见两个编剧说他们的新故事即将改变世界。他们真正的意思是说:“我希望我能
期刊
我意识到我们所有人出生时都是完整的人,而从那时起——因为社会要求我们不做自己——才开始有了缺陷。我們出生时自然而淳朴,几十年之后死去时成了不自然的存在。如同某人曾说的,我们并非生而为蛹,再变成蝴蝶;我们出生时是蝴蝶,之后变成了虫。  (空 心摘自中信出版集团《樱桃的滋味》一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