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开展“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效方法,训练时应遵循目标性、系统性、合理性、灵活性、趣味性、长效性等原则,可采用自由地谈、自主问答、自愿品评、自如演讲、自发辩论等训练形式,内容上应分年级安排不同的内容。
【关键词】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原则;形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7-0158-02
现代社会对人们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能理解、能思考的倾听,准确、简洁、流畅、自信的表达,文明、和谐、愉悦的交流,已成为现代人在口语交际方面追求的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对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提出了全面具体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应将学生们的说话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应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上下大气力。
下面我将从训练的原则、训练形式及训练内容等方面做以简单的阐述。
1 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的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课前三分钟活动做到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活而不乱,动而有序,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1 目标性原则
语文学习不是从“零”开始,也不是“到此”结束,说话训练更是如此。训练要让学生真正做到灵牙俐龄、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甚至“展卷而自能通解”,必须做好阶段性的“目标”定位工作,也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
1.2 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口语能力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完整的训练,如词语、短句、段落要读音准确;又如从语气、语调、断句等方面进行等。如果课前三分钟仅仅走走过场,随心所欲,没有周密、严谨、系统的安排,非但不能让学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相反还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达不到预期效果。
1.3 合理性原则
在三分钟内组织好训练,教师务必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所处地域特点,针对学校、家庭、社会中熟悉的问题来选择话题,共同做到合情合理合度,务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实现总目标的全面达成。
1.4 灵活性原则
特级教师肖家芸老师说:“万事万物,皆关一'活'字。活则新鲜,活则畅快,活则兴盛,活则久远。”针对课前三分钟而言,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以成为“说话”活动的资源。这里的“活”是指说话内容与说话形式的活泼,学生思维调度的活跃与参与听说活动的场面的活现。
1.5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三分钟训练要立竿见影,学生的成功感会增强自信心,老师要善于抓住契机,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并在“活”的基础上,力求内容与形式的趣味性,让学生达到“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境界。
1.6 长效性原则
说话训练是未来社会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必然要求,这种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不可急于求成,它需要每位师生几年如一日付出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只有日积月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逐渐得到提高。
2 課前三分钟说话训练的形式
古人诗云:“绿阴不减来时路,更添黄鹂四五声。”实践证明,在我进行的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中,要使整个活动别有一番情调、引人入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自由地谈
就是让学生口头描述与生活、学习有关的事件,只要是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启发学生,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压力的任何话题均可。
2.2 自主问答
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一篇文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置疑,或就学生的“说话”内容提问、解答。这样逼迫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形式交流思想,创造性地选择和组织语言材料。
2.3 自愿品评
即让学生对周围、身边最近发生的事、发现的人、物乃至一本书、一篇文章进行自由品评,以此明晰个人见解,阐述个人观点。
2.4 自如演讲
此项训练不限题材、体裁,要求学生自选材料,自找话题,充分展示个性,以提高“演”的技巧和“讲”的技巧。训练至此,学生的口语水平已初见成效。
2.5 自发辩论
教师在一定时期内,针对一些敏感的、热门的话题给出一些论题,让学生在三分钟内自发自由的辩论,既可训练学生的瞬间反应力、创造思维力又可提高学生的简洁表达力。
3 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的内容
生活处处有语文,这说明语文说话的内容无处不在,语文延伸的点无处不有。但在限定的三分钟说话训练中,要让学生说得好,说得妙,感受到“说话”的乐趣,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认知水平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按年级分阶段循序进地科学安排训练内容。
七年级(起初阶段):调动兴趣,实现“敢”说。
七年级学生,对上台讲话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此时,训练程度要小,要寓教于乐,启智于趣。比如先背诵诗句篇章、名人名言,再鼓励学生讲述一些简单的笑话、小故事、寓言、童语等。要求不宜过高,克服学生羞涩与胆怯心理,调动说话的“兴趣”,燃起“想说”的焰火,因为这时候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成功,也能激发学生奋进的波澜。
八年级(提高阶段):闪现智慧,激励“愿说”。
经过一个学年的锻炼,讲台不再陌生,害怕心理已消除,这时应让每个学生“置身事内”,充分表现个性,并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变“要我讲”为“我要讲”,而且结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积累,将说话重点转入到语言的锤炼、思维的拓展方面,从而训练学生说话的巧妙度、有效度和生动性。
九年级(创造价段):展示个性,培养“会说”。
这一价段,无论从年龄、知识、经验等方面来说,都应是说话训练的最佳阶段。除了一般的分析、综合、表达外,还必须清楚的阐明自己的观点、立场,并对之进行证明,从而训练学生说话的敏捷度和技巧性,最后成为叶圣陶先生说的“精于思想,富于感情、工于表达”的“会说”者。
以上训练内容可具体到每周,也可以在周内交替进行,只是老师在选定“专题演讲”、“即兴演讲”、“专题辩论”等具体内容时,要富有开放性和弹性,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扩展的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学情,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制订长期的训练计划,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相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综合素养一定会有提高的。
【关键词】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原则;形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7-0158-02
现代社会对人们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能理解、能思考的倾听,准确、简洁、流畅、自信的表达,文明、和谐、愉悦的交流,已成为现代人在口语交际方面追求的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对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提出了全面具体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应将学生们的说话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应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上下大气力。
下面我将从训练的原则、训练形式及训练内容等方面做以简单的阐述。
1 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的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课前三分钟活动做到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活而不乱,动而有序,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1 目标性原则
语文学习不是从“零”开始,也不是“到此”结束,说话训练更是如此。训练要让学生真正做到灵牙俐龄、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甚至“展卷而自能通解”,必须做好阶段性的“目标”定位工作,也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
1.2 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口语能力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完整的训练,如词语、短句、段落要读音准确;又如从语气、语调、断句等方面进行等。如果课前三分钟仅仅走走过场,随心所欲,没有周密、严谨、系统的安排,非但不能让学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相反还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达不到预期效果。
1.3 合理性原则
在三分钟内组织好训练,教师务必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所处地域特点,针对学校、家庭、社会中熟悉的问题来选择话题,共同做到合情合理合度,务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实现总目标的全面达成。
1.4 灵活性原则
特级教师肖家芸老师说:“万事万物,皆关一'活'字。活则新鲜,活则畅快,活则兴盛,活则久远。”针对课前三分钟而言,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以成为“说话”活动的资源。这里的“活”是指说话内容与说话形式的活泼,学生思维调度的活跃与参与听说活动的场面的活现。
1.5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三分钟训练要立竿见影,学生的成功感会增强自信心,老师要善于抓住契机,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并在“活”的基础上,力求内容与形式的趣味性,让学生达到“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境界。
1.6 长效性原则
说话训练是未来社会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必然要求,这种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不可急于求成,它需要每位师生几年如一日付出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只有日积月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逐渐得到提高。
2 課前三分钟说话训练的形式
古人诗云:“绿阴不减来时路,更添黄鹂四五声。”实践证明,在我进行的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中,要使整个活动别有一番情调、引人入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自由地谈
就是让学生口头描述与生活、学习有关的事件,只要是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启发学生,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压力的任何话题均可。
2.2 自主问答
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一篇文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置疑,或就学生的“说话”内容提问、解答。这样逼迫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形式交流思想,创造性地选择和组织语言材料。
2.3 自愿品评
即让学生对周围、身边最近发生的事、发现的人、物乃至一本书、一篇文章进行自由品评,以此明晰个人见解,阐述个人观点。
2.4 自如演讲
此项训练不限题材、体裁,要求学生自选材料,自找话题,充分展示个性,以提高“演”的技巧和“讲”的技巧。训练至此,学生的口语水平已初见成效。
2.5 自发辩论
教师在一定时期内,针对一些敏感的、热门的话题给出一些论题,让学生在三分钟内自发自由的辩论,既可训练学生的瞬间反应力、创造思维力又可提高学生的简洁表达力。
3 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的内容
生活处处有语文,这说明语文说话的内容无处不在,语文延伸的点无处不有。但在限定的三分钟说话训练中,要让学生说得好,说得妙,感受到“说话”的乐趣,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认知水平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按年级分阶段循序进地科学安排训练内容。
七年级(起初阶段):调动兴趣,实现“敢”说。
七年级学生,对上台讲话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此时,训练程度要小,要寓教于乐,启智于趣。比如先背诵诗句篇章、名人名言,再鼓励学生讲述一些简单的笑话、小故事、寓言、童语等。要求不宜过高,克服学生羞涩与胆怯心理,调动说话的“兴趣”,燃起“想说”的焰火,因为这时候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成功,也能激发学生奋进的波澜。
八年级(提高阶段):闪现智慧,激励“愿说”。
经过一个学年的锻炼,讲台不再陌生,害怕心理已消除,这时应让每个学生“置身事内”,充分表现个性,并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变“要我讲”为“我要讲”,而且结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积累,将说话重点转入到语言的锤炼、思维的拓展方面,从而训练学生说话的巧妙度、有效度和生动性。
九年级(创造价段):展示个性,培养“会说”。
这一价段,无论从年龄、知识、经验等方面来说,都应是说话训练的最佳阶段。除了一般的分析、综合、表达外,还必须清楚的阐明自己的观点、立场,并对之进行证明,从而训练学生说话的敏捷度和技巧性,最后成为叶圣陶先生说的“精于思想,富于感情、工于表达”的“会说”者。
以上训练内容可具体到每周,也可以在周内交替进行,只是老师在选定“专题演讲”、“即兴演讲”、“专题辩论”等具体内容时,要富有开放性和弹性,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扩展的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学情,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制订长期的训练计划,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相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综合素养一定会有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