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果说幼儿美术创作过程是一幅张扬个性的图画,那么评价则是画卷中画龙点睛的一笔。然而,这画龙点睛之笔却常常让教师们为难。惯用的集中性评价总是教师说得多、幼儿听得多,幼儿的自主性无法得到发挥。而更多时候,常常因为幼儿作画完成速度不同,使教师无法进行集中性评价,导致评价这一环节经常不了了之或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流于形式,体现不出评价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评价 幼儿 美术活动
一、富有情趣的角色评价
评价指标的具体化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美术活动中经常听到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画得很好!”“今天画得有进步!”“不错!”这样笼统的评价形同虚设,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作品到底好在哪里,取得了哪些进步,孩子心中没数。评价似乎成了敷衍孩子的一种手段,长此以往就会令孩子感到乏味无趣。而巧妙地利用一些富有情趣的角色来进行评价,可以提高评价的效果,使评价更体现具体性、针对性,也使幼儿感受到来自评价的生动有趣。如幼儿在画春天的花时,教师可以借助蝴蝶的教具来评价。开始时教师可以很自然地提醒幼儿:“蝴蝶要来采花粉了,看看蝴蝶想停留在哪朵花上?请把你们画的花展示出来吧!”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蝴蝶的小贴纸或一支彩笔,将蝴蝶的贴纸顺手粘在或用彩笔画在幼儿作品的相应位置上,并配以具体精练的口头评价:“这朵花的颜色好鲜艳,我要停留在这里。”“这朵花的花瓣细细长长的很少见,很特别,我想停留在这朵花瓣上。”“哦,这一大片花海好美啊,我喜欢,可还不够密,要是再多一些花就更好了。”蝴蝶角色的自然融入让孩子感到趣味无穷,而教师的评价不繁琐又具有针对性,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其实幼儿身边的角色比比皆是,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利用这些或大或小、或真实或虚构的角色,并很自然地利用、这些角色进行适当的评价,使美术活动开展得鲜活有趣。
二、充满童趣的自我评价
幼儿的绘画往往喜欢自由想象,把没生命的画成有生命的,把静止的东西画成运动的东西,把毫不相干的东西混为一体,这种不受约束的表达是孩子所特有的,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活动中,却经常看到“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情景:老师在黑板上画个范例,幼儿们照葫芦画瓢。老师画一条直线幼儿也是一条直线。评价的标准也只注重技能的模仿和训练的成果,如线条画得直不直,圆圈画得圆不圆,跟老师的像不像。在这种像与不像的标尺下,幼儿的自由想象根本无从谈起。评价的标准也就变味了。其实,评价一个幼儿绘画应着眼于他的“童趣”,给幼儿创造自我评价的机会。有一次,我让孩子们画一幅题为“秋天”的想象画,结果有幅画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幅画线条粗糙,布局凌乱,无技巧可言,更无任何背景,整幅画能看出来的除了一棵大树,只有用四种不同颜色画成的色块。孩子将画交给我时,我笑眯眯地问:“你画的是什么,说给我听听好吗?”“我画的是大树妈妈……”孩子原本羞涩的表情变得兴奋起来。原来,孩子对歌曲《小树叶》中树叶宝宝离开树妈妈的情景记忆深刻,她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画中,那四个色块分别代表着四季的小树叶:绿色的是春天的树叶,红色的是夏天的,黄色的是秋天的,而冬天的树叶则是蓝色的,她希望四季的小树叶能永远和树妈妈在一起。面对这幅深情依依的想象画,除了赞扬和鼓励外,我又怎么能苛求她画得像不像,画面是否完美呢?而《新纲要》中也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可见,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要给幼儿一个自我评价的机会,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用心感悟孩子,带着对他们的了解和关爱,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与唤醒孩子的潜能,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孩子的挚爱。
三、集思广益的交流评价
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幼儿绘画作品及作画过程的指导手段,也是集思广益、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幼儿共同参与评价,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激情,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由于幼儿的水平有差异,教师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和期望要求每一个幼儿,而应充分理解幼儿的作品和创作心理,了解幼儿的美术语言,读懂幼儿的每幅作品。因此,教师不妨经常给幼儿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适时地邀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构思和创意,理解并尊重每个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并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发现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吸取同伴间的优点,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创作。如在一次画鸟的活动中,我发现大部分幼儿笔下的鸟都在天空中呈飞行状,形态和动态上的变化微乎其微,显得很呆板。而有一名幼儿的画非常生动,画面表现了一个富有情节的小故事:鸟妈妈生病了,躺在鸟巢里飞不动了,鸟哥哥飞向森林去找医生,鸟妹妹衔来了虫子一口一口地喂妈妈,鸟弟弟守在鸟巢旁边给妈妈唱歌——多好的创意啊!于是我及时组织全体幼儿参观他的画,并请这名幼儿介绍他的作品创意,然后再留足够的时间让大家继续创作。可想而知,最后的作品效果明显提高,许多幼儿的画面变得生动而富有创意:有的说我画的小鸟在参加歌唱比赛,有的说我画的小鸟在跟爸爸练习飞行,有的说我画的小鸟在给朋友送信……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交流式的评价,为整个创作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平台,提高了美术教学的质量,增添了美术活动的情趣。
四、激发美感的对比评价
孩子们天生都具有一定的美感,如何激发他们的审美能力?方式方法很多。在绘画教学活动中,通过评价能帮助他们激发和提高审美能力。如画《大公鸡》的第二课时,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背景涂色。由于第一课时画的是主体形象——大公鸡,有些孩子画的形象不够理想,我就想通过课前对部分作品做简单一点的评价,以此引导孩子更好地把握形象,感受一点艺术美的内涵,利于下一步的调整与完成,使画面更加丰富、丰满、完整。于是在课前就拿出几幅有代表性的半成品作品加以了点评,并采用对比评价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们去领会和欣赏美的东西。如:有一幅画大公鸡的形象线条装饰较多,而另一幅画大公鸡的形象却画得太小,没什么色彩与线条装饰,显得单调不那么有精神。这样,我就问孩子们:“哪幅画的大公鸡有精神、漂亮?”他们当然要选那幅装饰较多的,昂首打鸣的大公鸡了,这就是他们天生的感觉美的能力。如此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去评价去感受,就能引导他们自觉地把握画面的主体形象。至于怎么样使画的不那么美的东西变成更美的东西,他们众说纷纭,但是只要是能体现美的,用了什么方法,我都不反对,这样更能体现孩子的绘画个性。
总之,幼儿美术作品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成功的感觉,对作品评价如果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征询探讨,多一点浓厚的人情味,为幼儿的美术作品创作创设良好的评价氛围,让幼儿美术活动鲜活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体现幼儿美术作品评价的价值,正确地进行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我们的美术教育将会是一片晴空!
关键词:评价 幼儿 美术活动
一、富有情趣的角色评价
评价指标的具体化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美术活动中经常听到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画得很好!”“今天画得有进步!”“不错!”这样笼统的评价形同虚设,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作品到底好在哪里,取得了哪些进步,孩子心中没数。评价似乎成了敷衍孩子的一种手段,长此以往就会令孩子感到乏味无趣。而巧妙地利用一些富有情趣的角色来进行评价,可以提高评价的效果,使评价更体现具体性、针对性,也使幼儿感受到来自评价的生动有趣。如幼儿在画春天的花时,教师可以借助蝴蝶的教具来评价。开始时教师可以很自然地提醒幼儿:“蝴蝶要来采花粉了,看看蝴蝶想停留在哪朵花上?请把你们画的花展示出来吧!”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蝴蝶的小贴纸或一支彩笔,将蝴蝶的贴纸顺手粘在或用彩笔画在幼儿作品的相应位置上,并配以具体精练的口头评价:“这朵花的颜色好鲜艳,我要停留在这里。”“这朵花的花瓣细细长长的很少见,很特别,我想停留在这朵花瓣上。”“哦,这一大片花海好美啊,我喜欢,可还不够密,要是再多一些花就更好了。”蝴蝶角色的自然融入让孩子感到趣味无穷,而教师的评价不繁琐又具有针对性,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其实幼儿身边的角色比比皆是,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利用这些或大或小、或真实或虚构的角色,并很自然地利用、这些角色进行适当的评价,使美术活动开展得鲜活有趣。
二、充满童趣的自我评价
幼儿的绘画往往喜欢自由想象,把没生命的画成有生命的,把静止的东西画成运动的东西,把毫不相干的东西混为一体,这种不受约束的表达是孩子所特有的,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活动中,却经常看到“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情景:老师在黑板上画个范例,幼儿们照葫芦画瓢。老师画一条直线幼儿也是一条直线。评价的标准也只注重技能的模仿和训练的成果,如线条画得直不直,圆圈画得圆不圆,跟老师的像不像。在这种像与不像的标尺下,幼儿的自由想象根本无从谈起。评价的标准也就变味了。其实,评价一个幼儿绘画应着眼于他的“童趣”,给幼儿创造自我评价的机会。有一次,我让孩子们画一幅题为“秋天”的想象画,结果有幅画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幅画线条粗糙,布局凌乱,无技巧可言,更无任何背景,整幅画能看出来的除了一棵大树,只有用四种不同颜色画成的色块。孩子将画交给我时,我笑眯眯地问:“你画的是什么,说给我听听好吗?”“我画的是大树妈妈……”孩子原本羞涩的表情变得兴奋起来。原来,孩子对歌曲《小树叶》中树叶宝宝离开树妈妈的情景记忆深刻,她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画中,那四个色块分别代表着四季的小树叶:绿色的是春天的树叶,红色的是夏天的,黄色的是秋天的,而冬天的树叶则是蓝色的,她希望四季的小树叶能永远和树妈妈在一起。面对这幅深情依依的想象画,除了赞扬和鼓励外,我又怎么能苛求她画得像不像,画面是否完美呢?而《新纲要》中也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可见,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要给幼儿一个自我评价的机会,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用心感悟孩子,带着对他们的了解和关爱,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与唤醒孩子的潜能,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孩子的挚爱。
三、集思广益的交流评价
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幼儿绘画作品及作画过程的指导手段,也是集思广益、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幼儿共同参与评价,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激情,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由于幼儿的水平有差异,教师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和期望要求每一个幼儿,而应充分理解幼儿的作品和创作心理,了解幼儿的美术语言,读懂幼儿的每幅作品。因此,教师不妨经常给幼儿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适时地邀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构思和创意,理解并尊重每个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并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发现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吸取同伴间的优点,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创作。如在一次画鸟的活动中,我发现大部分幼儿笔下的鸟都在天空中呈飞行状,形态和动态上的变化微乎其微,显得很呆板。而有一名幼儿的画非常生动,画面表现了一个富有情节的小故事:鸟妈妈生病了,躺在鸟巢里飞不动了,鸟哥哥飞向森林去找医生,鸟妹妹衔来了虫子一口一口地喂妈妈,鸟弟弟守在鸟巢旁边给妈妈唱歌——多好的创意啊!于是我及时组织全体幼儿参观他的画,并请这名幼儿介绍他的作品创意,然后再留足够的时间让大家继续创作。可想而知,最后的作品效果明显提高,许多幼儿的画面变得生动而富有创意:有的说我画的小鸟在参加歌唱比赛,有的说我画的小鸟在跟爸爸练习飞行,有的说我画的小鸟在给朋友送信……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交流式的评价,为整个创作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平台,提高了美术教学的质量,增添了美术活动的情趣。
四、激发美感的对比评价
孩子们天生都具有一定的美感,如何激发他们的审美能力?方式方法很多。在绘画教学活动中,通过评价能帮助他们激发和提高审美能力。如画《大公鸡》的第二课时,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背景涂色。由于第一课时画的是主体形象——大公鸡,有些孩子画的形象不够理想,我就想通过课前对部分作品做简单一点的评价,以此引导孩子更好地把握形象,感受一点艺术美的内涵,利于下一步的调整与完成,使画面更加丰富、丰满、完整。于是在课前就拿出几幅有代表性的半成品作品加以了点评,并采用对比评价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们去领会和欣赏美的东西。如:有一幅画大公鸡的形象线条装饰较多,而另一幅画大公鸡的形象却画得太小,没什么色彩与线条装饰,显得单调不那么有精神。这样,我就问孩子们:“哪幅画的大公鸡有精神、漂亮?”他们当然要选那幅装饰较多的,昂首打鸣的大公鸡了,这就是他们天生的感觉美的能力。如此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去评价去感受,就能引导他们自觉地把握画面的主体形象。至于怎么样使画的不那么美的东西变成更美的东西,他们众说纷纭,但是只要是能体现美的,用了什么方法,我都不反对,这样更能体现孩子的绘画个性。
总之,幼儿美术作品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成功的感觉,对作品评价如果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征询探讨,多一点浓厚的人情味,为幼儿的美术作品创作创设良好的评价氛围,让幼儿美术活动鲜活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体现幼儿美术作品评价的价值,正确地进行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我们的美术教育将会是一片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