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农村小学毕业班学生厌学心理的现象的分析与研究,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毕业班学生学习需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寻教育的熏陶感染作用,彰显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数学学习需要厌学心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基于这一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沟通、合作、共振的“场境”。由于需要的作用,心理环境产生场的动力,人的行为就沿着动力方向向心理对象行动。
一、活用教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寻找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纳心理。我想:当今社会,手机的使用已是普遍现象。于是,我让学生亲自了解到:某移动通讯公司有两种手机卡,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
我引导学生思考:假定小王和小李都是你的朋友,小王是公司职员,每月通话时间一般累计不超过100分钟;小李是公司经理,每月通话时间一般累计不超过200分钟以上。请你分别帮他们选择一种较合适的手机卡,并通过计算说明你的理由。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即可以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
针对当前小学教学目标、任务来看,教学内容的安排或许更应是贴进生活的家庭作业。这种家庭作业与学生个人情况紧密相连,适合每个孩子的能力和生活背景,能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的知识的价值,同时又能够使学生对学校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学校培养了他们生活的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例如,某人要买一辆自行车,价290元,他已储蓄了225元,每周打工可以挣40元,有3种选择:①储蓄到够290元再买;②当时付90元,以后每月付19元,付一年;③当时不付款,每月付28元,付一年。问:A.哪种选择付款最少?B.哪种选择可以立即得到自行车?C.这人能挣够钱来支付每种选择所需的款吗?E.如果这人是你,你选择哪一种,为什么?第二天,当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想法来到课堂时,他们都有了自己切身的体会,并且把自己的想法积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不活跃吗?
二、语言生动,改变学生学习态度
学生所常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数学教学却要求用逻辑性思维性很强的数学语言。
首先,数学语言的通俗易懂,要促使数学语言向生活语言转化。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前提下,教师有时还需要列举通俗的实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最终让学生重新认识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
其次,从生活经验引导,促使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化。由于苏教版数学教材与“应用”“生活”的脱节,使学生的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不能相互转化。例如,“如果一条花花公子品牌的西裤要卖1000元,就能赚25%,求这条西裤的价格是多少元?”学生对于题中“能赚25%”这样的生活语言不能理解,我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赚”是指“多”,“能赚25%”是指“现价比原价多25%”,引导到数学语言的呈现,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单位“1”进行列式计算。语言与教学问题,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问题,但在一节课中,没有处理好这个小小的细节问题,则会因小失大,极大地削弱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由于语言的理解而影响数学学习,只要得到了授课教师的及时帮助后,就能化解了学习上的障碍。
三、鼓励探索,发展学生实践能力
1.拓宽数学学习活动的渠道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让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讨论、游戏、故事、表演、创作、展示、欣赏、评价……学生在研究数学问题过程中,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上课可以不用带文具盒、书本之类的学习用品,改变原来秧田式教学形式,可以把学生带到某一个地方,或马碲形,或圆形……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促使每个学生真正地动脑、动口、动手,参加到学习探究中去。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动手动口等方式,重新认识外部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技能、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现。真是学中有乐,学中有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便能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他们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
2.提倡动手操作式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时,我改变一味地讲解方式,而是让学生作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新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实践课上要计算不规则物体鸡蛋的体积。学生刚接触到这问题,找不到解题的方法无从下手;如果由老师来讲一、两句话,就能把规律揭示出来,但塞给学生,学习效果就极差,很容易造成一知半解。而动手操作,对促进知识内化有着特殊的作用,我想学生只有通过感知问题情境才会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才会产生浓厚地探究心理。于是,我就积极地以组织者的身份带领学生感知问题情境,先与学生一起面对问题进行考察,通过演示橡皮泥盒,很清楚地看到物体体积的转化,让学生感到这个问题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把它逐步完成,有一种想试一试的感觉,再通过实际亲自探究,动手操作,亲自寻找与实际要求相符的规律。通过圆柱体、长方体容器里水的变化得出了规律,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经历、自己去磨练,加深了印象,才能认识得更清楚,理解得更深刻。
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由此,激励学生的主动精神,让他们有强烈的需要性,而产生积极思维的情感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因为要受到问题情境中条件的限制,所以学生经常犯错误,我不但不怪他们,反而允许出现错误,还引导学生寻找错误的原因。通过学生主动探索,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铁军.学校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卡扎米亚斯,马西亚拉斯.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文化教育出版社.
数学学习需要厌学心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基于这一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沟通、合作、共振的“场境”。由于需要的作用,心理环境产生场的动力,人的行为就沿着动力方向向心理对象行动。
一、活用教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寻找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纳心理。我想:当今社会,手机的使用已是普遍现象。于是,我让学生亲自了解到:某移动通讯公司有两种手机卡,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
我引导学生思考:假定小王和小李都是你的朋友,小王是公司职员,每月通话时间一般累计不超过100分钟;小李是公司经理,每月通话时间一般累计不超过200分钟以上。请你分别帮他们选择一种较合适的手机卡,并通过计算说明你的理由。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即可以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
针对当前小学教学目标、任务来看,教学内容的安排或许更应是贴进生活的家庭作业。这种家庭作业与学生个人情况紧密相连,适合每个孩子的能力和生活背景,能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的知识的价值,同时又能够使学生对学校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学校培养了他们生活的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例如,某人要买一辆自行车,价290元,他已储蓄了225元,每周打工可以挣40元,有3种选择:①储蓄到够290元再买;②当时付90元,以后每月付19元,付一年;③当时不付款,每月付28元,付一年。问:A.哪种选择付款最少?B.哪种选择可以立即得到自行车?C.这人能挣够钱来支付每种选择所需的款吗?E.如果这人是你,你选择哪一种,为什么?第二天,当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想法来到课堂时,他们都有了自己切身的体会,并且把自己的想法积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不活跃吗?
二、语言生动,改变学生学习态度
学生所常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数学教学却要求用逻辑性思维性很强的数学语言。
首先,数学语言的通俗易懂,要促使数学语言向生活语言转化。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前提下,教师有时还需要列举通俗的实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最终让学生重新认识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
其次,从生活经验引导,促使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化。由于苏教版数学教材与“应用”“生活”的脱节,使学生的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不能相互转化。例如,“如果一条花花公子品牌的西裤要卖1000元,就能赚25%,求这条西裤的价格是多少元?”学生对于题中“能赚25%”这样的生活语言不能理解,我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赚”是指“多”,“能赚25%”是指“现价比原价多25%”,引导到数学语言的呈现,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单位“1”进行列式计算。语言与教学问题,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问题,但在一节课中,没有处理好这个小小的细节问题,则会因小失大,极大地削弱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由于语言的理解而影响数学学习,只要得到了授课教师的及时帮助后,就能化解了学习上的障碍。
三、鼓励探索,发展学生实践能力
1.拓宽数学学习活动的渠道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让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讨论、游戏、故事、表演、创作、展示、欣赏、评价……学生在研究数学问题过程中,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上课可以不用带文具盒、书本之类的学习用品,改变原来秧田式教学形式,可以把学生带到某一个地方,或马碲形,或圆形……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促使每个学生真正地动脑、动口、动手,参加到学习探究中去。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动手动口等方式,重新认识外部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技能、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现。真是学中有乐,学中有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便能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他们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
2.提倡动手操作式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时,我改变一味地讲解方式,而是让学生作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新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实践课上要计算不规则物体鸡蛋的体积。学生刚接触到这问题,找不到解题的方法无从下手;如果由老师来讲一、两句话,就能把规律揭示出来,但塞给学生,学习效果就极差,很容易造成一知半解。而动手操作,对促进知识内化有着特殊的作用,我想学生只有通过感知问题情境才会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才会产生浓厚地探究心理。于是,我就积极地以组织者的身份带领学生感知问题情境,先与学生一起面对问题进行考察,通过演示橡皮泥盒,很清楚地看到物体体积的转化,让学生感到这个问题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把它逐步完成,有一种想试一试的感觉,再通过实际亲自探究,动手操作,亲自寻找与实际要求相符的规律。通过圆柱体、长方体容器里水的变化得出了规律,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经历、自己去磨练,加深了印象,才能认识得更清楚,理解得更深刻。
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由此,激励学生的主动精神,让他们有强烈的需要性,而产生积极思维的情感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因为要受到问题情境中条件的限制,所以学生经常犯错误,我不但不怪他们,反而允许出现错误,还引导学生寻找错误的原因。通过学生主动探索,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铁军.学校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卡扎米亚斯,马西亚拉斯.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文化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