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概速,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利于提高设计的质量,保證结构的安全。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
混凝土结构设计是一个长期,复杂甚至循环行复的过程.任何在这过程中的遗漏或错误都有可能使整个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或使设计结果存在不安全隐患。因此.我们设计上设计者应按规范相应的构造造求严格执行,才真正确保设计质量的安全。
混凝土是工程中用量最多的建筑材料,也是最主要的结构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形式。我国每年耗费在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费用为2300亿元以上。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总是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最为耐久的混凝土材料浇筑而成的,虽然钢筋易腐蚀,但有混凝土保护层的保护,钢筋也不会发生锈蚀,因此,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期望值也是很高的,从而忽视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抗震性的问题,从而混凝土结构在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的研究也相对滞后,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构设计总说明着重审查设计依据条件是否正确,结构材料选用、统一构造做法、标准图选用是否正确,对涉及使用、施工等方面需作说明的问题是否已作交待。审查内容一般包括建筑结构类型及概况,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及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基本雪压和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人防工程抗力等级等7条。
1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裂纹问题及其控制
1.1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裂纹问题分析,裂纹是固体材料中的某种不连续现象。多年来,有关混凝士的现代试验完全证实了在尚未受荷的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存在微裂纹,主要有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面上的牯结裂纹、水泥浆中的裂纹以及骨料裂纹。而根据断裂损伤力学的观点,所谓断裂损伤是在广义的外载作用下,使材料的细观结构发生变化,引起微缺陷成胚、孕育、扩展和汇通,导致结构宏观性能的劣化,最终形成结构宏观开裂和破坏。因而混凝土结构的破坏过程实际上是微裂纹的扩展、贯通而形成的。
1.2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裂纹控制方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裂纹控制方法主要是基于“抗”的思想,下面分别应用传统力学和断裂力学来分析传统裂纹控制方法,从传统学观点来看,由于预先给混凝土梁施加了预压应力,使混凝土梁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梁体下缘产生的拉应力全部被抵消(或部分被抵消),因而可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纹(或推迟出现裂纹),混凝土梁可以全截面参加工作(或增加参加工作的混凝土截面),这就相当于改善了梁中混凝土的抗拉性能,而且可以达到充分利用高强材料的目的。从断裂力学观点来看,混凝土材料内部存在许多微缺陷和微裂纹,这些微缺陷和微裂纹在外部荷载作用下会不断演化、发展,最终形成宏观裂纹。预先在混凝土梁两端施加一对轴向压力,相当于在梁内微裂纹面上作用了一对非均布压应力,这时可以认为裂纹端部的应力强度因子为负值。当外载在裂纹端部产生的应力强度因子与非均布压应力产生的应力强度因子大小相等时,裂纹端部的应力强度因子为零。这时裂纹并不会失稳扩展,只有随着外载的增加,使裂纹端部的应力强度因子达到混凝土材料的断裂韧性时,裂纹才会失稳扩展。因此,从断裂力学角度来说,由于预先对混凝土粱施加预压应力,从而减小了外载作用F裂纹端部的应力强度因子,避免或是推迟了混凝土出现裂纹。
2 梁支座的结构形式分析及其设计可靠性的实现策略
结构计算是结构设计的基础,计算结果是结构设计的依据,设计中选择合适的计算假定、计算简图是得到正确计算结果的关键。当前结构设计程序中往往把与剪力墙相交的框架梁粱支座看作固定支座,这种假定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当框架梁与剪力墙正面垂直相交,且剪力墙对梁的约束能力较弱时,很难实现固定支座的假定,此时宜将梁支座形式人为调成铰接支座,否则计算结果将与实际不符。在结构设计中,对与剪力墙相交的框架梁,其支座形式要慎重对待,具体工程应视框架梁与剪力墙的相对刚度及相交位置、方向,正确判断剪力墙对梁的约束能力,近而较为准确地确定框架梁支座形式。对于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可靠度,在材料强度等级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加材料用量,增加造价,用高强材料替代低强材料,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混疑土结构中,水平受力构件如粱、板,主要以钢筋的抗力为主,提高钢筋级别效益较好,设计中应优先采用新规范提倡的主导钢筋HRB400(III)级钢筋;竖向受力构件如墙、柱,主要以混凝土的抗力为主,提高混凝上等级效益较好。
3 混凝土结构设计存在的其他问题分析
3.1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分析地震力在两类构件之间分配,应考虑不同时段两类构件抗推刚度相对比值的变化。钢一混凝土混合结构中现在采用的主要结构体系为钢框架一混凝土剪力墙(内筒)体系,其中钢筋混凝土内筒为主要抗侧力结构。钢框架主要承担重力荷载,承担较小的水平剪力。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有工程经验表明,由于钢框架的抗推刚度远小于混凝土内筒,钢框架承担的水平剪力除顶部几层可为楼层剪力的15%~20%,中部及下部约为相应楼层剪力的10%~l 5%,有的工程甚至仅有5%左右。在往复地震动的持续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时,墙体产生裂缝后,内简的抗推刚度大幅度降低,刚度退化将加大钢框架的剪力。钢框架由于弹性极限变形角为1/400以上,远大于约为l/3000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弹性极限变形角。虽然此时的水平地震作用要小于塑性阶段,但钢框架仍有可能要承担比弹性阶段大得多的水平地震剪力和倾覆力矩。因此,为符合结构裂而不倒的要求,需要调整钢框架部分的承担的水平剪力,规程抗震要求钢框架一混凝土结构各层框架柱所承担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剪力的25%和框架部分地震剪力最大值的1.8倍二者的较小值,以提高钢框架的承载力,并采取措施提高混凝土内筒的延性。
3.2 结构设计过程要确定适宜的层间位移限值,我国有关混合结构的规程正在修编,高层建筑钢结构规程没有列出对钢一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规定.但对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要抗侧力构件的结构,高层建筑混凝土规程,则提出其侧移限值的要求,规定为等同于相当高度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要求。确定适宜的层间侧移和顶点侧移限值是该结构体系规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高钢规程”没有列出对钢一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规定,但对有混凝士剪力墙的钢结构,规定应符合《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设计与施上规程》JGJ3—9l的要求。现行的“混凝土高规”规定的层间位移限值,对于钢一混凝土结构常不易符合要求。修编中的“混凝土高规”(第二稿),将包含对钢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定的内容,关于钢一混凝士结构的层间位移限值,将规定为等同于相当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要求。此外,修编中的“混凝土高规”,关于层间位移限值将对现行混凝土高规”JGJ3—9l有所放松,并以此确定适宜的限值。
参考文献:
[1] 纪福宏,郭惠琴.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1,(03).
[2] 郑文忠,张格明,王英.对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三个问题的思考[J].工业建筑,2010,(11).
[3] 王俊萍.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几个构造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技教育版),2012,(05).
[4] 康为江,郦世平.高层建筑中竖向结构的选型与布置探讨[J].建筑技术,2009,(11).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
混凝土结构设计是一个长期,复杂甚至循环行复的过程.任何在这过程中的遗漏或错误都有可能使整个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或使设计结果存在不安全隐患。因此.我们设计上设计者应按规范相应的构造造求严格执行,才真正确保设计质量的安全。
混凝土是工程中用量最多的建筑材料,也是最主要的结构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形式。我国每年耗费在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费用为2300亿元以上。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总是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最为耐久的混凝土材料浇筑而成的,虽然钢筋易腐蚀,但有混凝土保护层的保护,钢筋也不会发生锈蚀,因此,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期望值也是很高的,从而忽视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抗震性的问题,从而混凝土结构在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的研究也相对滞后,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构设计总说明着重审查设计依据条件是否正确,结构材料选用、统一构造做法、标准图选用是否正确,对涉及使用、施工等方面需作说明的问题是否已作交待。审查内容一般包括建筑结构类型及概况,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及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基本雪压和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人防工程抗力等级等7条。
1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裂纹问题及其控制
1.1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裂纹问题分析,裂纹是固体材料中的某种不连续现象。多年来,有关混凝士的现代试验完全证实了在尚未受荷的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存在微裂纹,主要有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面上的牯结裂纹、水泥浆中的裂纹以及骨料裂纹。而根据断裂损伤力学的观点,所谓断裂损伤是在广义的外载作用下,使材料的细观结构发生变化,引起微缺陷成胚、孕育、扩展和汇通,导致结构宏观性能的劣化,最终形成结构宏观开裂和破坏。因而混凝土结构的破坏过程实际上是微裂纹的扩展、贯通而形成的。
1.2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裂纹控制方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裂纹控制方法主要是基于“抗”的思想,下面分别应用传统力学和断裂力学来分析传统裂纹控制方法,从传统学观点来看,由于预先给混凝土梁施加了预压应力,使混凝土梁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梁体下缘产生的拉应力全部被抵消(或部分被抵消),因而可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纹(或推迟出现裂纹),混凝土梁可以全截面参加工作(或增加参加工作的混凝土截面),这就相当于改善了梁中混凝土的抗拉性能,而且可以达到充分利用高强材料的目的。从断裂力学观点来看,混凝土材料内部存在许多微缺陷和微裂纹,这些微缺陷和微裂纹在外部荷载作用下会不断演化、发展,最终形成宏观裂纹。预先在混凝土梁两端施加一对轴向压力,相当于在梁内微裂纹面上作用了一对非均布压应力,这时可以认为裂纹端部的应力强度因子为负值。当外载在裂纹端部产生的应力强度因子与非均布压应力产生的应力强度因子大小相等时,裂纹端部的应力强度因子为零。这时裂纹并不会失稳扩展,只有随着外载的增加,使裂纹端部的应力强度因子达到混凝土材料的断裂韧性时,裂纹才会失稳扩展。因此,从断裂力学角度来说,由于预先对混凝土粱施加预压应力,从而减小了外载作用F裂纹端部的应力强度因子,避免或是推迟了混凝土出现裂纹。
2 梁支座的结构形式分析及其设计可靠性的实现策略
结构计算是结构设计的基础,计算结果是结构设计的依据,设计中选择合适的计算假定、计算简图是得到正确计算结果的关键。当前结构设计程序中往往把与剪力墙相交的框架梁粱支座看作固定支座,这种假定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当框架梁与剪力墙正面垂直相交,且剪力墙对梁的约束能力较弱时,很难实现固定支座的假定,此时宜将梁支座形式人为调成铰接支座,否则计算结果将与实际不符。在结构设计中,对与剪力墙相交的框架梁,其支座形式要慎重对待,具体工程应视框架梁与剪力墙的相对刚度及相交位置、方向,正确判断剪力墙对梁的约束能力,近而较为准确地确定框架梁支座形式。对于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可靠度,在材料强度等级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加材料用量,增加造价,用高强材料替代低强材料,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混疑土结构中,水平受力构件如粱、板,主要以钢筋的抗力为主,提高钢筋级别效益较好,设计中应优先采用新规范提倡的主导钢筋HRB400(III)级钢筋;竖向受力构件如墙、柱,主要以混凝土的抗力为主,提高混凝上等级效益较好。
3 混凝土结构设计存在的其他问题分析
3.1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分析地震力在两类构件之间分配,应考虑不同时段两类构件抗推刚度相对比值的变化。钢一混凝土混合结构中现在采用的主要结构体系为钢框架一混凝土剪力墙(内筒)体系,其中钢筋混凝土内筒为主要抗侧力结构。钢框架主要承担重力荷载,承担较小的水平剪力。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有工程经验表明,由于钢框架的抗推刚度远小于混凝土内筒,钢框架承担的水平剪力除顶部几层可为楼层剪力的15%~20%,中部及下部约为相应楼层剪力的10%~l 5%,有的工程甚至仅有5%左右。在往复地震动的持续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时,墙体产生裂缝后,内简的抗推刚度大幅度降低,刚度退化将加大钢框架的剪力。钢框架由于弹性极限变形角为1/400以上,远大于约为l/3000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弹性极限变形角。虽然此时的水平地震作用要小于塑性阶段,但钢框架仍有可能要承担比弹性阶段大得多的水平地震剪力和倾覆力矩。因此,为符合结构裂而不倒的要求,需要调整钢框架部分的承担的水平剪力,规程抗震要求钢框架一混凝土结构各层框架柱所承担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剪力的25%和框架部分地震剪力最大值的1.8倍二者的较小值,以提高钢框架的承载力,并采取措施提高混凝土内筒的延性。
3.2 结构设计过程要确定适宜的层间位移限值,我国有关混合结构的规程正在修编,高层建筑钢结构规程没有列出对钢一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规定.但对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要抗侧力构件的结构,高层建筑混凝土规程,则提出其侧移限值的要求,规定为等同于相当高度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要求。确定适宜的层间侧移和顶点侧移限值是该结构体系规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高钢规程”没有列出对钢一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规定,但对有混凝士剪力墙的钢结构,规定应符合《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设计与施上规程》JGJ3—9l的要求。现行的“混凝土高规”规定的层间位移限值,对于钢一混凝土结构常不易符合要求。修编中的“混凝土高规”(第二稿),将包含对钢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定的内容,关于钢一混凝士结构的层间位移限值,将规定为等同于相当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要求。此外,修编中的“混凝土高规”,关于层间位移限值将对现行混凝土高规”JGJ3—9l有所放松,并以此确定适宜的限值。
参考文献:
[1] 纪福宏,郭惠琴.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1,(03).
[2] 郑文忠,张格明,王英.对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三个问题的思考[J].工业建筑,2010,(11).
[3] 王俊萍.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几个构造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技教育版),2012,(05).
[4] 康为江,郦世平.高层建筑中竖向结构的选型与布置探讨[J].建筑技术,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