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春节序曲》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乐曲生动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春节”里热闹欢腾的喜悦之情。文章从民族民间化的音乐素材、刚柔相济的音乐形象特征几个方面对《春节序曲》的艺术特征进行探究、阐述。
关键词:《春节序曲》;艺术特征
一、民族民间化的音乐素材
《春节序曲》取自于陕西民间的“大摆队”、“转九曲”的音乐素材。“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自1943年新秧歌运动后,“春节”便成了人民群眾的重要节日,为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与问候起到桥梁的作用。李焕之1938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并于当年留校任教,并主办了《民族音乐》杂志,在陕北生活的时候李焕之就特别喜欢富含陕北民间传统文化的音乐。他把陕北人民群众在正月十五过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习俗与自己的作品创作相结合,尤其重要的是他根据陕北闹秧歌的喜庆活动,比如“大摆队”表演和“转九曲”以各种图案的彩灯摆出灯阵的音乐为素材进行整理革新,谱写出了《春节序曲》。1935年,李焕之将稍具雏形的《春节序曲》在延安举办的新年音乐会上进行了首次演出,得到了社会人士的一致好评,之后又进一步对曲子创新,形成了现在的交响管弦乐作品《春节序曲》。从这以后,《春节序曲》深受人们的喜爱。四个乐章相互依靠,但同时又是独立的,整部乐曲曲调悠扬,真正地体现出了陕北民间音乐蕴涵的无穷魅力和激情。在陕北音乐的世界里,我们却忘了它魅力的所在,人们只是在关注那些流行的音乐和网络歌曲,把我国陕北民族音乐的美渐渐淡忘。
“转九曲”是一种流传于黄河流域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是每年正月人人都会参与其中的一项活动,这一古老习俗流传于陕北。“九曲黄河阵也叫九曲、转九曲,民间也称‘转灯’。”转九曲它的繁杂、环环相扣、宏大的规模都属于汉族民俗文化活动。“转灯”作为一种传统的汉族文化,人们每逢正月十五下午,便敲锣打鼓,喜开九曲门,千百年来人们的希望随着浑厚的锣鼓敲出来,也敲出了黄土地的气势,人民用高粱秆栽成一个四四方方的图阵。首先是“四曲”然后发展成为“九曲”,再把用泥做的油灯放在上面。在祭祀上,人们求的是家庭幸福美满,安逸。夜幕降临之至的时候,三百多盏油灯同时点亮,锣鼓唢呐齐奏,秧歌队最先进入九曲连环阵。《春节序曲》中的第一部分运用了转九曲,描写出了热烈欢快的大秧歌舞的场面,有闹秧歌的锣鼓声和歌声、秧歌队员的舞姿和灵巧的穿花场面。
“大摆队”是陕北著名的唢呐曲牌。《春节序曲》在第四乐章“灯会”中,主要部分是陕北民间音乐唢呐曲“大摆队”的音调,音调的句法通顺、连贯,首尾一气呵成。它表现出了陕北唢呐艺人吹唢呐时连续呼吸的高难度技巧。乐曲还带有了舞蹈形象的特色,它和传统节日的风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描绘出了新节日的景象。这选用的是改编版本民族管弦乐。
《春节序曲》中“大摆队”、“转九曲”的应用,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陕北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
二、乐曲刚柔相济的音乐形象特征
在我国幅员广大多民族传统的器乐艺术中,有非常丰富的民族乐器,这些乐器非常有特色,而且具有多种多样的乐队编制,比起现在的乐队来讲,传统的民族乐器和乐队编制是很丰富的,现在的乐队不管是乐器还是编制都有些单一。对于一些地方非常具有特色的合奏艺术,我们还是很缺少创作的能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乐队音乐,不光发展了我国非常丰富的器乐艺术,同时还壮大了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各乐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这样就会使得我国传统器乐得到很好的传承和提高。“《春节序曲》通过秧歌音调和节奏的恰当运用,营造出了强烈的律动感,展现了人们载歌载舞、锣鼓齐鸣的热闹场面。”乐曲激烈欢腾的旋律突出了人们在过春节时的高兴心情。
从引子开始,两个不同的音乐主题构成了序曲的结构,富含节奏、力度、旋律的对比,欢乐情绪洋溢全曲。
引子部分可谓是每一位中国人都熟悉的一段旋律,每年的春节我们都会在各种媒体上听到这段音乐。这也是对全曲欢快场面的概括。这一段是乐队的全奏,并且加入了中国锣鼓,简单的音调、优美旋律却能够紧紧抓住每一位听众的心。四个声部的唢呐齐奏更能够烘托出全曲的氛围。
在引子第二部分中继续前一部分热烈的节奏,以曲笛声部为主旋律声部,采用竹笛与乐队之间的对答的表现手法,力度忽强忽弱,充满动感,更加使乐曲流畅活泼。
第一部分的音乐使用的是“大场秧歌”的音乐元素。第一主题由竹笛与二胡奏出,与引子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满了中国音乐的乡土气息。柔美舒缓的音乐形象将陕北秧歌优美的身段完美地表现出来。
连接部分使用的是引子的变体,吹管乐器与弦乐的交替演奏,使用西方音乐的和声进行将之后的主题变奏引出,使得气氛更加的强烈。
乐曲的第二部分是使用的“小场秧歌”的音乐元素,更融合了《二月里来打过春》的主旋律。节奏变成了抒情的慢板,这段音乐先用高音笙演奏,之后变成中音唢呐演奏。中音唢呐的音色柔美,轻盈,非常适合演奏抒情的音乐片段。作者将这段衬托祥和气氛的音乐形象交给中音唢呐更加使得这段音乐变得浓郁亲切。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结尾,使用的是引子与第一部分的音乐元素,也是音乐的再现,定音鼓、民族大鼓与大锣大镲的加入使得全曲达到了最高潮,将欢腾热烈的气氛表现地淋漓尽致。
《春节序曲》是根据作者在陕北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创作出来的,乐曲以我国的民间秧歌音调、节奏为素材。它更接近于当地的文化,这首作品生动的展现出了人们在春节热烈欢庆、载歌载舞、敲锣打鼓的场景。其节奏欢快明朗,也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淳朴风情、其乐融融的场面,深受百姓的喜爱。《春节序曲》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浓缩在了这部作品中,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有着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海妮.试论《春节序曲》的圆形叙事结构[J].音乐创作,2014,03:136-137.
[2]孔维冉.李焕之《春节序曲》作曲技法分析[J].歌海,2015,03:54-56.
关键词:《春节序曲》;艺术特征
一、民族民间化的音乐素材
《春节序曲》取自于陕西民间的“大摆队”、“转九曲”的音乐素材。“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自1943年新秧歌运动后,“春节”便成了人民群眾的重要节日,为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与问候起到桥梁的作用。李焕之1938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并于当年留校任教,并主办了《民族音乐》杂志,在陕北生活的时候李焕之就特别喜欢富含陕北民间传统文化的音乐。他把陕北人民群众在正月十五过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习俗与自己的作品创作相结合,尤其重要的是他根据陕北闹秧歌的喜庆活动,比如“大摆队”表演和“转九曲”以各种图案的彩灯摆出灯阵的音乐为素材进行整理革新,谱写出了《春节序曲》。1935年,李焕之将稍具雏形的《春节序曲》在延安举办的新年音乐会上进行了首次演出,得到了社会人士的一致好评,之后又进一步对曲子创新,形成了现在的交响管弦乐作品《春节序曲》。从这以后,《春节序曲》深受人们的喜爱。四个乐章相互依靠,但同时又是独立的,整部乐曲曲调悠扬,真正地体现出了陕北民间音乐蕴涵的无穷魅力和激情。在陕北音乐的世界里,我们却忘了它魅力的所在,人们只是在关注那些流行的音乐和网络歌曲,把我国陕北民族音乐的美渐渐淡忘。
“转九曲”是一种流传于黄河流域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是每年正月人人都会参与其中的一项活动,这一古老习俗流传于陕北。“九曲黄河阵也叫九曲、转九曲,民间也称‘转灯’。”转九曲它的繁杂、环环相扣、宏大的规模都属于汉族民俗文化活动。“转灯”作为一种传统的汉族文化,人们每逢正月十五下午,便敲锣打鼓,喜开九曲门,千百年来人们的希望随着浑厚的锣鼓敲出来,也敲出了黄土地的气势,人民用高粱秆栽成一个四四方方的图阵。首先是“四曲”然后发展成为“九曲”,再把用泥做的油灯放在上面。在祭祀上,人们求的是家庭幸福美满,安逸。夜幕降临之至的时候,三百多盏油灯同时点亮,锣鼓唢呐齐奏,秧歌队最先进入九曲连环阵。《春节序曲》中的第一部分运用了转九曲,描写出了热烈欢快的大秧歌舞的场面,有闹秧歌的锣鼓声和歌声、秧歌队员的舞姿和灵巧的穿花场面。
“大摆队”是陕北著名的唢呐曲牌。《春节序曲》在第四乐章“灯会”中,主要部分是陕北民间音乐唢呐曲“大摆队”的音调,音调的句法通顺、连贯,首尾一气呵成。它表现出了陕北唢呐艺人吹唢呐时连续呼吸的高难度技巧。乐曲还带有了舞蹈形象的特色,它和传统节日的风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描绘出了新节日的景象。这选用的是改编版本民族管弦乐。
《春节序曲》中“大摆队”、“转九曲”的应用,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陕北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
二、乐曲刚柔相济的音乐形象特征
在我国幅员广大多民族传统的器乐艺术中,有非常丰富的民族乐器,这些乐器非常有特色,而且具有多种多样的乐队编制,比起现在的乐队来讲,传统的民族乐器和乐队编制是很丰富的,现在的乐队不管是乐器还是编制都有些单一。对于一些地方非常具有特色的合奏艺术,我们还是很缺少创作的能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乐队音乐,不光发展了我国非常丰富的器乐艺术,同时还壮大了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各乐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这样就会使得我国传统器乐得到很好的传承和提高。“《春节序曲》通过秧歌音调和节奏的恰当运用,营造出了强烈的律动感,展现了人们载歌载舞、锣鼓齐鸣的热闹场面。”乐曲激烈欢腾的旋律突出了人们在过春节时的高兴心情。
从引子开始,两个不同的音乐主题构成了序曲的结构,富含节奏、力度、旋律的对比,欢乐情绪洋溢全曲。
引子部分可谓是每一位中国人都熟悉的一段旋律,每年的春节我们都会在各种媒体上听到这段音乐。这也是对全曲欢快场面的概括。这一段是乐队的全奏,并且加入了中国锣鼓,简单的音调、优美旋律却能够紧紧抓住每一位听众的心。四个声部的唢呐齐奏更能够烘托出全曲的氛围。
在引子第二部分中继续前一部分热烈的节奏,以曲笛声部为主旋律声部,采用竹笛与乐队之间的对答的表现手法,力度忽强忽弱,充满动感,更加使乐曲流畅活泼。
第一部分的音乐使用的是“大场秧歌”的音乐元素。第一主题由竹笛与二胡奏出,与引子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满了中国音乐的乡土气息。柔美舒缓的音乐形象将陕北秧歌优美的身段完美地表现出来。
连接部分使用的是引子的变体,吹管乐器与弦乐的交替演奏,使用西方音乐的和声进行将之后的主题变奏引出,使得气氛更加的强烈。
乐曲的第二部分是使用的“小场秧歌”的音乐元素,更融合了《二月里来打过春》的主旋律。节奏变成了抒情的慢板,这段音乐先用高音笙演奏,之后变成中音唢呐演奏。中音唢呐的音色柔美,轻盈,非常适合演奏抒情的音乐片段。作者将这段衬托祥和气氛的音乐形象交给中音唢呐更加使得这段音乐变得浓郁亲切。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结尾,使用的是引子与第一部分的音乐元素,也是音乐的再现,定音鼓、民族大鼓与大锣大镲的加入使得全曲达到了最高潮,将欢腾热烈的气氛表现地淋漓尽致。
《春节序曲》是根据作者在陕北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创作出来的,乐曲以我国的民间秧歌音调、节奏为素材。它更接近于当地的文化,这首作品生动的展现出了人们在春节热烈欢庆、载歌载舞、敲锣打鼓的场景。其节奏欢快明朗,也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淳朴风情、其乐融融的场面,深受百姓的喜爱。《春节序曲》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浓缩在了这部作品中,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有着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海妮.试论《春节序曲》的圆形叙事结构[J].音乐创作,2014,03:136-137.
[2]孔维冉.李焕之《春节序曲》作曲技法分析[J].歌海,2015,0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