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昱(大连外国语学院社科部)
一
“以人为本” 的概念虽然不是舶来品,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哲学却是在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从古希腊人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解经历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人”(X理论)、梅奥的“社会人”(Y理论)、莫尔斯和洛希的“复杂人”(Z理论)等若干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企业界及管理理论界人士在挖掘日本企业管理的奥秘之后,发表了大量的以人本管理和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论著,从而把西方人本管理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即文化管理阶段。他们一致认为,企业不应把获得利潤作为最终目标,应把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应建设以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从而把人本主义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财富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此种管理思想强调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可以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新的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我国,“以人为本”最初是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从西方引入并传播开来的。近几年才被广泛运用为各种单位(机关、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应该说,国内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理论上已达成基本一致的共识。普遍认为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它是按照现代科学理论,把人作为“第一资源”,把人作为各种管理要素的主体的一种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管理方式。
由于我国多年来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方法,人本管理对我国企业界已不是陌生的概念。事实上,在我国现行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并没有多少企业能真正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对“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多的还是局限于一种微观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因而无法形成那种如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关注于企业管理文化中的基本人文精神。“人”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还只是作为“管”的对象和企业诸如谋求经济利益等其他目的的手段而存在,人还远未能真正成为企业乃至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近年来未能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而加以重视和强调。
二
发展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展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过去人们把发展与增长等同,认为发展=经济增长。这种传统经济增长理论鼓励的是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热烈追求,忽视了社会其他领域的综合发展。这种理念导致了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各种短期行为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其后果是资源短缺,生态系统失衡,人民实际生活质量下降,最终使发展陷入难以持续的困境。更有甚者,这种发展观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容易产生“见物不见人”的偏见,把人视为追求利润和经济增长的工具,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综合发展观应运而生,这种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以民族、历史、环境、资源等自身内在条件为基础的,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文化观念、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多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不仅包含经济发展,还包含社会状况的改善和政治行政体制的进步,不仅有量的增长,而且有质的提高。上世纪末,综合发展观又有新发展,在强调经济增长与社会文明相互协调同步发展的同时,重点是把人类自我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上来。认为社会发展应该以人为中心,其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社会发展是与其发生的文化、生态、经济、政治和精神环境不可分割的。新的发展观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已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人类发展的目标。
中国政府于1995年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从以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上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了出来。这标志着一种富有人性化的新的社会发展观已经明确。以人为本这条贯穿于人的世界、人的社会的根本原则受到了重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人,因此,也可以说这个崭新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中国迈向21世纪之际,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三
以人为本思想从一般管理理念到科学发展观的跃迁,不仅丰富了人们对以人为本作为一般管理理念的内涵的深化和在具体实践中的贯彻落实,而且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促成了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跃迁,有利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贯彻,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加深了人们对以人为本的真实内涵的诠释,对于在当今中国培育现代人文精神,促进人的解放和进步无疑将发生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是以现代人文精神为导向,以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们需求为主线,以保障人的权利、体现人的价值为核心,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实现人的自身发展。人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而且,人的发展亦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强大动力。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人自身发展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第一,以人为本有利于人自身的生存发展。以人为本,将人看成是社会、自然、人自身的主体,人在实践活动中就必然根据自己日益发展着的需要和能力,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所处的现实存在,使自己的存在和发展水平始终处于不断的更新中。同时,在创造事物过程中还能体会到自身的想像、感知、悟性等方面的潜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努力发展完善自己。
第二,以人为本能极大地调动人的自觉能动性。以人为本,人成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主体,人们必然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来完成主体的责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各实践主体都要参与市场竞争,要不断战胜对手,占领市场,就必须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地创造出新成果,才能占住市场,战胜对手。
一
“以人为本” 的概念虽然不是舶来品,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哲学却是在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从古希腊人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解经历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人”(X理论)、梅奥的“社会人”(Y理论)、莫尔斯和洛希的“复杂人”(Z理论)等若干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企业界及管理理论界人士在挖掘日本企业管理的奥秘之后,发表了大量的以人本管理和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论著,从而把西方人本管理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即文化管理阶段。他们一致认为,企业不应把获得利潤作为最终目标,应把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应建设以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从而把人本主义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财富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此种管理思想强调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可以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新的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我国,“以人为本”最初是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从西方引入并传播开来的。近几年才被广泛运用为各种单位(机关、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应该说,国内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理论上已达成基本一致的共识。普遍认为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它是按照现代科学理论,把人作为“第一资源”,把人作为各种管理要素的主体的一种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管理方式。
由于我国多年来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方法,人本管理对我国企业界已不是陌生的概念。事实上,在我国现行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并没有多少企业能真正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对“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多的还是局限于一种微观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因而无法形成那种如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关注于企业管理文化中的基本人文精神。“人”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还只是作为“管”的对象和企业诸如谋求经济利益等其他目的的手段而存在,人还远未能真正成为企业乃至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近年来未能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而加以重视和强调。
二
发展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展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过去人们把发展与增长等同,认为发展=经济增长。这种传统经济增长理论鼓励的是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热烈追求,忽视了社会其他领域的综合发展。这种理念导致了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各种短期行为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其后果是资源短缺,生态系统失衡,人民实际生活质量下降,最终使发展陷入难以持续的困境。更有甚者,这种发展观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容易产生“见物不见人”的偏见,把人视为追求利润和经济增长的工具,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综合发展观应运而生,这种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以民族、历史、环境、资源等自身内在条件为基础的,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文化观念、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多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不仅包含经济发展,还包含社会状况的改善和政治行政体制的进步,不仅有量的增长,而且有质的提高。上世纪末,综合发展观又有新发展,在强调经济增长与社会文明相互协调同步发展的同时,重点是把人类自我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上来。认为社会发展应该以人为中心,其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社会发展是与其发生的文化、生态、经济、政治和精神环境不可分割的。新的发展观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已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人类发展的目标。
中国政府于1995年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从以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上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了出来。这标志着一种富有人性化的新的社会发展观已经明确。以人为本这条贯穿于人的世界、人的社会的根本原则受到了重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人,因此,也可以说这个崭新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中国迈向21世纪之际,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三
以人为本思想从一般管理理念到科学发展观的跃迁,不仅丰富了人们对以人为本作为一般管理理念的内涵的深化和在具体实践中的贯彻落实,而且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促成了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跃迁,有利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贯彻,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加深了人们对以人为本的真实内涵的诠释,对于在当今中国培育现代人文精神,促进人的解放和进步无疑将发生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是以现代人文精神为导向,以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们需求为主线,以保障人的权利、体现人的价值为核心,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实现人的自身发展。人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而且,人的发展亦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强大动力。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人自身发展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第一,以人为本有利于人自身的生存发展。以人为本,将人看成是社会、自然、人自身的主体,人在实践活动中就必然根据自己日益发展着的需要和能力,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所处的现实存在,使自己的存在和发展水平始终处于不断的更新中。同时,在创造事物过程中还能体会到自身的想像、感知、悟性等方面的潜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努力发展完善自己。
第二,以人为本能极大地调动人的自觉能动性。以人为本,人成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主体,人们必然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来完成主体的责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各实践主体都要参与市场竞争,要不断战胜对手,占领市场,就必须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地创造出新成果,才能占住市场,战胜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