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本科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q8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学院本科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决定了其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本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了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心和目标,并以目前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的教育现状为例阐述了强化思维能力培养应当重视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低年级;思维;培养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以下简称华师增院)是一所民营企业与华南师范大学合办的本科独立院校,和其它类型的独立学院类似,华师增院的学生思维能力弱于一般的公立本科院校。笔者长期在华师增院经济系针对低年级学生从事基础课程教学,对这类学生的特点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本文主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在思维方式上的弱点,提出针对这类学生培养思维能力应注意的地方。
  
  一、思维能力培养对低年级学生的必要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因而,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形态,属于理性认识。在科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都是隐藏在事物的表象后面,只有通过思维的理性认识才能把它挖掘出来。因此,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思维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一位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一)思维能力培养是学院对低年级学生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
  根据华师增院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想,院领导把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一体两翼”。具体来讲,“一体”指在专业知识技术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两翼”是指计算机能力和英语能力,其本质就是培养学生能力。从这几个能力的关系来看,笔者认为思维能力是核心,是基础,其它几个能力本质上是思维能力在不同领域的反映。如学习能力,本质上是思维能力在学习领域的反映。笔者认为学习能力包括两层,第一层是会学习,第二层是善于学习。会学习是指针对个体而言是否在学习领域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就是指学习个体是否形成了一套正确的思维方式;善于学习是指学习的效率要高,也就是学习方法的运用要正确与合理,要做到事半功倍。有些同学本身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好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具体的运用上无法做到合理、灵活与高效。从思维来看,可能就是思维方式的固化,思维活动的效率比较低。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会学习和善于学习都是思维方式在学习领域的反映。另外专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也是思维能力在专业技术领域和社会实践领域的反映,而计算机能力和英语能力更是思维能力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体现。因此,笔者认为,华师增院的能力培养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脱离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余的能力都是空谈,都是“空中楼阁”。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反过来看,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形成、深化与完善也会促进思维能力向更高层次迈进,彼此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总得来看,把思维能力的培养做为华师增院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思维能力培养是学院对低年级学生教育教学的现实需求
  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华师增院学生的教育教学而言不仅有其理论基础,更重要的它是目前华师增院低年级学生人才教育的现实需求。从能力培养的年级结构来看,专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更多的在高年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过早的谈论专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不合适的,而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却始终贯穿着各个年级的学生。但是相对而言,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显得更为重要,这是由于华师增院的学生客观现状决定的。华师增院目前是属于本科2B院校,也就是说,它招收的学生是本科最后的部分,和一般的公立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差距比较大。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华师增院的许多低年级学生存在如下弱点:
  1.学习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这种依赖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依赖课本,二是依赖老师。如果脱离教材和老师就显得无所适从。这说明低年级学生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学能力欠缺。相当数量的低年级学生只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甚至有些学生连基本的自学能力都不具备。自学能力的欠缺反映出思维能力的薄弱,也必然带来学习的依赖性。
  3.学习方法仍未转变。许多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中学阶段,学习方式相对单一。学习方式的陈旧直接制约着思维能力的提升。
  4.害怕和厌倦理论学习。害怕和厌倦理论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控制能力欠缺,背后更是体现出综合思维能力的薄弱。
  从华师增院低年级学生的现状来看,学习方面的弱点背后体现出的是思维能力的欠缺和薄弱,要解决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弱点,迅速提升其学习能力,从根本上要加强其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对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心和目标
  
  思维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对于华师增院低年级学生而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有所侧重,也应该有针对性,这是由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所决定的。
  (一)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心是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思维的种类很多,但根据思维凭借的媒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是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活动。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从对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感性思维强,逻辑思维弱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缺乏对材料的提炼和概括能力,导致语言的表述“啰嗦”,“废话连篇”; 缺乏对知识归纳和总结能力,导致“学了前面,忘了后面”;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前后矛盾”;等等。甚至在四年级毕业生的论文指导中,笔者发现有相当多学生的语言表述不严谨,结构混乱、文不对题,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说明在大学的低年级阶段,这些学生缺乏相应的逻辑思维训练,导致这部分学生思维能力低下,直接制约其未来学习、工作能力。由此可见,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强化逻辑思维训练为学生的成长、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的训练对低年级学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各种思维的训练,使得低年级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才是培养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根本目标。
  什么是正确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思维方式因人而异,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标准,但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适合自身。笔者人和人的思维方式各有差异,有的人长于演绎,有的人长于归纳,对于同一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都不一致,但都能达到目的。盲目的去学习和追求那些所谓“成功者”的经验和标准是错误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的思维方式才是正道。
  2.适合专业。不同的专业对思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艺术专业对感性思维的要求比较高,理工学专业对逻辑思维的要求相对要强,这是由于不同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平衡各种思维的同时要努力强化适合本专业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在专业技术方面走得很远。
  3.效率要高。思维方式好不好,最终要看解决问题的效果好不好。实践中许多思维方式相似的同专业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领悟和理解能力不一样,这说明不同的人对于思维方式的运用效率有差异。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提升自身思维的运行效率。
  思维方式是具有个性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正确的思维方式也都有一个共性。笔者认为,高校低年级学生在积极形成适合自身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要努力培养正确思维的共性,那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为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我们培养一切正确思维的根本和源泉。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来培养思维,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许多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辩证的思维,不能客观、合理、公正的看待事物。如在经济现象分析中盲目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结论而无视这些结论成立的条件和前提;在经济理论的学习中“学了前面,忘了后面”,无法从全局把握整个理论的框架和脉络;简单而盲目的把经济和社会做比较而忽视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间性和必然性等等。这些低年级学生常犯的错误从背后来看都是缺乏辩证思维的后果。
  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要正确理解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关系,努力加强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的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应当重视的一些方面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许多民办学院包括华师增院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从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等等各个方面都做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笔者也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学体会,对如何加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应重视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
  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许多民办本科院校,如果不是一些特殊学科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逻辑学的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也只是在公共课里涉及到,分量也不太重。华师增院目前的情况也是如此,从全院7个系14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只有法律系开设了《普通逻辑学》这门课,另外学院针对全院学生开设了《逻辑学》公共选修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也只是在大一的公共课中有部分内容。笔者认为,这种课程设置缺陷实际上客观上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可否认,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而言,逻辑学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无疑更具有针对性,作用也更强。更何况,经过一定训练积累的这种辩证逻辑思维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提供了深厚的思维储备,将极大的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不清晰、缺乏条理、喜欢以偏盖全、不能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等等,实际上都是缺乏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表现,而且,民办院校的学生本来基础就相对薄弱,思维能力相对差,更应该加强逻辑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华师增院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加强逻辑学和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教学力度。
  (二)应正确处理各种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目前华师增院许多老师倾向于大量采用案例教学而抛弃传授式教学,教学课件也是“声情并茂”,许多教学管理者也强调课堂的互动和气氛,似乎课堂学生不活跃就不是一堂好课。这种模式是否适合低年级学生?笔者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一种教学模式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就有可取之处。比如说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属于“满堂灌”,一堂课讲到底,是不是这种模式就不好呢?笔者认为,不能把老师在课上的讲解简单地理解为是“灌输”,而是要看老师怎么讲,老师所讲的能否启发学生思维。如果老师在讲台上讲,而下面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且在积极动脑思索,这样的讲不能算“灌输”式。如果整节课老师拼命赶着讲,学生拼命记笔记,整堂课老师没有总结,没有评价,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没有疑问,这样的课才是“灌输式”。其次,在有些知识的传递过程中采用“灌输式”反而比较合适。比如,在引入新概念、新命题时,往往是接受式的,用启发式反而作用不大,但概念的运用、命题的推导往往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比较好。另外,是否采用哪种模式还要遵循一定的条件。我们都提倡“启发式”教学,但是当为一位对经济学知识一片空白的学生教授经济学理论时,如何“启发”?这就像刚上幼儿园的学生,你除了能告诉他一加一就是等于二,你还能去引导解释这是为什么吗?不能。所以笔者认为“满堂灌”,如果是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像催眠曲一样,这样的讲课当然不行,但如果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学科基础知识雄厚,上课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逻辑严密、有激情,能引发学生思考,投入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来,这样的“满堂灌”就达到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就如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从形式上看就是典型的“灌输式”,但为什么大家看后反响很好,这就是“灌输”的人水平高,“灌输”的效果好。因此“灌输”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怎么“灌输”。“灌输式”也好、“启发式”也好,都是教学手段而已,最重要的是要实现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应充分认识到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完全否认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但也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应注意到低年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应善于针对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教学模式,应善于在教学中把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并随着学生学习深入逐步减少“灌输式”模式的比重,增加“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现代教育模式的比重,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对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
  思维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思维力的高低取决于先天和后天两个因素,但更多的取决于后天培养。而在思维的后天培养过程中,每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自身思维能力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是因为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持久、积累的过程,没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支撑,是很难持之以恒并最终“化茧成蝶”的。所以那些虽然看起来比较笨拙但是肯吃苦、爱钻研、不服输、有韧劲的学生往往会“厚积薄发”并最终脱颖而出,而那些自以为很聪明但是怕吃苦、懒惰、害怕困难、意志不坚强的学生慢慢就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笨鸟先飞”的道理,可见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成长是多么重要。从华师增院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缺乏兴趣、没有求知欲望,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轻易放弃、缺乏意志力和忍耐力,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不能合理规划大学时光、缺乏自制力等,都体现出自身非智力因素的薄弱,这势必会对自身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带来重大的阻碍。而目前从华师增院的教育方式来看,教师更多的是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辅导员更多的是从政治上、思想上、心理上来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是求稳、防止学生出事,都缺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深入研究,也缺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就造成有些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一点挫折而形成一种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生活学习态度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除了从思想上、心理上、教学上引导学生学习,也要充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总而言之,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孜孜不求的实践与总结,笔者仅以自身教学感受谈点自己的想法并以此文与大家共勉。
其他文献
据2009年6月公布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①调查数据显示:11个专业大类中,2008届法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79%,排名倒数第二,远低于当年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88%。而2006届和2007届的法学类毕业生就业率也分别排名倒数第三和倒数第一。  此外,法学大类的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率仅为47%,排名倒数第二,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法学大类本科毕业生没有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工作;
期刊
【摘要】从国贸专业人才就业角度出发,探讨基于就业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外贸类本科院校培养高级复合应用型国际经贸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导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世界贸易市场起伏不定和贸易理论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改革国贸专业人
期刊
【摘要】通过对广西师大体育学院党建对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影响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为高校体育专业利用党建工作开展就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党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    高校党建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是评估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指标。通过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学院党建工作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党建工作与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总结当前取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很大,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因受所学专业的限制及就业渠道狭窄等多方面原因的制约,“就业难”问题尤显突出,笔者着眼河北省实际情况,分析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努力寻求探讨解决之道。  【关键词】音乐教育;就业;创业    在目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
期刊
【摘要】我国旅游管理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一直未形成规范,实习效果不理想。目前实习问题仍未引起国内外学者和酒店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和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教学实习为例,探讨了旅游管理教学中实习的基本方式——酒店实习。并着重谈了学生在酒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酒店双方管理对策。  【关键词】旅游
期刊
【摘要】在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对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保障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方面的建设改革情况进行分析;就师范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对非师类生物技术与农业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物技术;农业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北钦防)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6%左右,
期刊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关键能力培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创新思想指导下的培养实践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指出关键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应在培养目标、教育指导原则、系统化教学、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给予针对性的立体化对待,以期对我国关键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作一些参考性补充。  【关键词】关键能力;培养;模式;系统化    高职教育不仅仅是针对现有工作岗位的需要,且要使毕业
期刊
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暨全球创业周峰会3月29日在上海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开幕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刘延东指出,创新创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增进民众福祉。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自主创业活动,把支持
期刊
【摘要】三生教育源于西方的生命教育,却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中的不断进行适应性演化。高师院校以师范教育为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三生教育以其终身学习和全人培养的理念,应作为高师院校进行师范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应用网络环境下的技术和文化,以社会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为切入点,来分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高师院校实施“三生教育”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三生教育;高师院校;教学模式    一、三
期刊
【摘要】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人才培养与学校办学定位的问题、与社会需求均衡发展的问题、与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问题、与学校综合管理的问题、与人才的个性发展的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认真对待。    201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