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三尺讲台上获得四十分钟的精彩,虽不能每节课都花掉我们十年时间,却至少也需要我们短则几小时长则几天甚至几个月的备课时间!如果我们不想自己“独自精彩”,就必须做到不拘泥于预设的内容和过程,做到独具慧眼,善于捕捉教学生成,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巧妙化解中得以完善,走向睿智。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充满活力和魅力。
关键词:智慧;数学课堂;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3-012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3.078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近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要巧妙捕捉偶发事件,使之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是对教师临场应变能力的考验,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教师首先要即时判断这些事件是否有利教学,是否为我所用,而后采取得当的措施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完成即时转移、回归主题、顺学而导、升华主题。所有这一切都无时无刻地在向教师的教学智慧挑战。
[片段一]关于“升和毫升的认识”
师:大家认识了“升和毫升”,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知道“1毫升等于多少克?”
生2:毫升和克是不同的单位名称,它们是不相等的。
师犹豫片刻后问:你是想知道1毫升的水或其他的液体等于多少克,对吗?
生1:是的。
师:你能主动提出问题,很好!你们在课后不妨动手试一试,取100毫升的水、油或者其他液体,分别称称它们的质量各是多少克。
[片段二]关于“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师:“学完百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百分数为什么不约分?
生2:有没有十分数、千分数、万分数?
生3:是不是分数百分之百都能化成百分数?
生4:我在电视上听到什么增长几个百分点,那是不是百分数?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大家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多找找身边有关百分数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下节课可以集中起来研究。
针对上述两个片段,学生都提出了一些教师意料不到的问题,教师也敏感地意识到这些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值得探讨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所以,[片段一]教师以转化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對知识探究的欲望。[片段二]教师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数学拓展到课外,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这既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尾总结往往是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教师在课尾总结时要为学生创设出思维情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思维能力。
例如:设计“三角形的面积”教学
师: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生:我们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师:同学们请思考一下,如果只用一个三角形能剪拼成平行四边形吗?这样是不是也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马上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剪拼、讨论,他们很快得出一个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两种方法。这样,学生既巩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知的领域,培养了观察、操作、讨论、探究的能力,还为今后学习图形的面积推导积累了经验。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由一个个小的细节、一件件小的事情组成的。小细节包含大智慧,小细节隐藏着大道理。所以,教师要时刻重视自身行为,时刻做到关注学生,对学生的表现从表情、语言、动作上及时做出相应的回应。
例如: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关于16×13=( ),你是怎么算的?
生:把13分成了10和3,16×10=160(先算16×10,也就是10层楼能住多少户,表10个16,等于160)
16×3=48 (再算16×3,也就是3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3个16,等于48)
160+48=20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208)
生:把16分成了10和6 ,13×10=130(先算13×10,也就是每层楼住13户,10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130,等于130
13×6=78 (再算13×6,也就是每层楼住6户,13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13个6,等于78)
130+78=20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208)
师:看来你们的计算方法都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知识,想法很好。这说明大家都很聪明能干,希望大家保持这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倾听是一种美德,更是对学生个体的一种尊重。虽然学生的回答非常繁琐,但是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点评并加以肯定。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到了尊重学生的思考过程,而非仅仅得到学生的结果。教学细节虽小,甚至毫不起眼,却是学生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石,是教师体现教学智慧的大舞台。
很多人认为,数学与语文的最大不同是:语文课堂要用优美的、丰富的语言来描述世界;而数学则是关于“数”的枯燥学问。然而,数学知识的背后不仅有着丰富的数学文化,还有一段段动人的数学故事,如:圆周率歌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编排或引用数学诗歌和歌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易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在解答时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激起学习的热情,充分体现出数学文化。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育者无论怎样去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智慧,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积累各方面知识,加强自我修炼,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智慧型的教师。我相信,当智慧的花瓣片片洒落,我们终将看到一路的山花烂漫,看到一个充满创造与活力、蕴藏诗意和理性的魅力课堂、智慧课堂。
[1] 倪艳.创建智慧数学课堂促进学生成才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5(33).
[2] 郑静.让学生在智慧数学课堂中成长[J].新课程导学,2012(36).
关键词:智慧;数学课堂;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3-012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3.078
一、捕捉偶发事件实现教学智慧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近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要巧妙捕捉偶发事件,使之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是对教师临场应变能力的考验,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教师首先要即时判断这些事件是否有利教学,是否为我所用,而后采取得当的措施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完成即时转移、回归主题、顺学而导、升华主题。所有这一切都无时无刻地在向教师的教学智慧挑战。
[片段一]关于“升和毫升的认识”
师:大家认识了“升和毫升”,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知道“1毫升等于多少克?”
生2:毫升和克是不同的单位名称,它们是不相等的。
师犹豫片刻后问:你是想知道1毫升的水或其他的液体等于多少克,对吗?
生1:是的。
师:你能主动提出问题,很好!你们在课后不妨动手试一试,取100毫升的水、油或者其他液体,分别称称它们的质量各是多少克。
[片段二]关于“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师:“学完百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百分数为什么不约分?
生2:有没有十分数、千分数、万分数?
生3:是不是分数百分之百都能化成百分数?
生4:我在电视上听到什么增长几个百分点,那是不是百分数?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大家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多找找身边有关百分数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下节课可以集中起来研究。
针对上述两个片段,学生都提出了一些教师意料不到的问题,教师也敏感地意识到这些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值得探讨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所以,[片段一]教师以转化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對知识探究的欲望。[片段二]教师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数学拓展到课外,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这既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课尾总结实现教学智慧
课尾总结往往是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教师在课尾总结时要为学生创设出思维情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思维能力。
例如:设计“三角形的面积”教学
师: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生:我们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师:同学们请思考一下,如果只用一个三角形能剪拼成平行四边形吗?这样是不是也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马上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剪拼、讨论,他们很快得出一个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两种方法。这样,学生既巩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知的领域,培养了观察、操作、讨论、探究的能力,还为今后学习图形的面积推导积累了经验。
三、抓住细微之处实现教学智慧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由一个个小的细节、一件件小的事情组成的。小细节包含大智慧,小细节隐藏着大道理。所以,教师要时刻重视自身行为,时刻做到关注学生,对学生的表现从表情、语言、动作上及时做出相应的回应。
例如: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关于16×13=( ),你是怎么算的?
生:把13分成了10和3,16×10=160(先算16×10,也就是10层楼能住多少户,表10个16,等于160)
16×3=48 (再算16×3,也就是3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3个16,等于48)
160+48=20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208)
生:把16分成了10和6 ,13×10=130(先算13×10,也就是每层楼住13户,10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130,等于130
13×6=78 (再算13×6,也就是每层楼住6户,13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13个6,等于78)
130+78=20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208)
师:看来你们的计算方法都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知识,想法很好。这说明大家都很聪明能干,希望大家保持这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倾听是一种美德,更是对学生个体的一种尊重。虽然学生的回答非常繁琐,但是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点评并加以肯定。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到了尊重学生的思考过程,而非仅仅得到学生的结果。教学细节虽小,甚至毫不起眼,却是学生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石,是教师体现教学智慧的大舞台。
四、感悟数学文化实现教学智慧
很多人认为,数学与语文的最大不同是:语文课堂要用优美的、丰富的语言来描述世界;而数学则是关于“数”的枯燥学问。然而,数学知识的背后不仅有着丰富的数学文化,还有一段段动人的数学故事,如:圆周率歌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编排或引用数学诗歌和歌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易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在解答时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激起学习的热情,充分体现出数学文化。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育者无论怎样去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智慧,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积累各方面知识,加强自我修炼,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智慧型的教师。我相信,当智慧的花瓣片片洒落,我们终将看到一路的山花烂漫,看到一个充满创造与活力、蕴藏诗意和理性的魅力课堂、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 倪艳.创建智慧数学课堂促进学生成才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5(33).
[2] 郑静.让学生在智慧数学课堂中成长[J].新课程导学,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