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外来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切实探讨并化解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外来人口子女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不仅要抓好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对于他们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教师更不能漠视不管。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外来人口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状况一直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仅兰州市就读的外来人口子女就有3多万人,占市区中小学总数的14%。他们目前接受教育的状况层次不齐,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1 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大意义
世卫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且也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康状态。”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强调“儿童是人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要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切实探讨并化解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使这些“流动的花朵”竞相开放,让他们积极融入,适应现有的生活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焦点。
2 外来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据调查,外来人口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建筑业、商品零售业等行业,这些行业相对从业门槛低,工资低,但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长,而且这些人普遍家庭负担重,他们的最大问题就是生计问题。生活质量低下,生活压力大,另外家长所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些原因造成孩子辍学的可能性和流动性较大。家长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关心孩子的健康与教育,也少有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即使关心也没有正确的方式与方法。
综上所述,外来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尤为令人担忧。
3 外来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3.1 物质生活满足但环境适应性差。
精神病学者麦灵格说过:“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多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高效率,也不只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可见,具有良好心理状态的社会适应能力乃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
外来人口子女虽然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都要比本地孩子差,但却比他们老家的生活条件及学习环境要优越许多。他们面对陌生而繁华的城市生活非常好奇,对拥有先进的教学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欣喜万分,始终满意而知足。尽管各方面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这些孩子却并不能很快适应新生活,表现出诸如思念家乡或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不愿上学,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在网吧流连忘返,导致于有小偷小摸现象等。
3.2 外来人口子女自尊好强但敏感自卑。
外来人口子女大多由于家乡落后,家境贫寒,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更高。本人也有志改变现状,往往比城市孩子更有理想有志气。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孩子常常因为老家的经济情况,办学条件及常年随父母打工漂泊造成孩子学前教育差,入学晚,学业常中断,基础底子薄等问题,使得他们在班集体里感觉抬不起头,还有些孩子感到自己是“外地人”被本地人嫌弃,等等这些因素造成他们表现得孤僻,自卑并且焦虑。
3.3 外来人口子女善解人意、吃苦耐劳但行为习惯差。
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孩子往往吃苦耐劳,懂事明理。他们热爱劳动,脏活累活抢着干,尊敬老师,关心同学。比如看到老师病了赶紧搬把椅子,看到同学吐了没有捂鼻子走开,而是赶紧收拾干净。但是由于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及家长不当行为的影响,这些孩子自由散漫纪律差,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做作业不认真仔细,卫生习惯很差,随便坐卧,随地吐痰、扔垃圾,有点钱常用于乱吃零食等。
4 外来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有重智轻德、重表(身体)轻里(心理)的现象。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作为外来人口子女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不仅要抓好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对于他们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教师更不能漠视不管。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决定性的作用。
4.1 战胜挫折,适应环境。
首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其次、广泛开展班集体活动,如游戏《播散爱的种子》、主题班队会《集体好比大家庭》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在团结友爱的氛围中共同促进集体的成长,那么这些外来孩子自然会融入其中。
4.2 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消除外来孩子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极心理,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其次,教师要转换评价角度,睁大眼睛,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及闪光点。再次以各种方式如一个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4.3 勇改缺点,教养文明。
首先利用社会、家庭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优良资源,如开放心理健康课,以板报、小品、相声等多种形式针砭不良行为习气,邀请家长及社会各界参加,使之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次通过组织各种班集体、小组的合作活动,如参观、进社区实践等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不但减轻外来子女假日的孤独感,还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时,乐于合作等好习惯。最后,教师为学生创建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通过比学习、比纪律、比卫生、比文体等活动,刺激孩子改掉不良行为习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关键词】外来人口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状况一直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仅兰州市就读的外来人口子女就有3多万人,占市区中小学总数的14%。他们目前接受教育的状况层次不齐,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1 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大意义
世卫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且也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康状态。”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强调“儿童是人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要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切实探讨并化解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使这些“流动的花朵”竞相开放,让他们积极融入,适应现有的生活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焦点。
2 外来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据调查,外来人口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建筑业、商品零售业等行业,这些行业相对从业门槛低,工资低,但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长,而且这些人普遍家庭负担重,他们的最大问题就是生计问题。生活质量低下,生活压力大,另外家长所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些原因造成孩子辍学的可能性和流动性较大。家长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关心孩子的健康与教育,也少有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即使关心也没有正确的方式与方法。
综上所述,外来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尤为令人担忧。
3 外来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3.1 物质生活满足但环境适应性差。
精神病学者麦灵格说过:“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多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高效率,也不只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可见,具有良好心理状态的社会适应能力乃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
外来人口子女虽然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都要比本地孩子差,但却比他们老家的生活条件及学习环境要优越许多。他们面对陌生而繁华的城市生活非常好奇,对拥有先进的教学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欣喜万分,始终满意而知足。尽管各方面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这些孩子却并不能很快适应新生活,表现出诸如思念家乡或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不愿上学,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在网吧流连忘返,导致于有小偷小摸现象等。
3.2 外来人口子女自尊好强但敏感自卑。
外来人口子女大多由于家乡落后,家境贫寒,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更高。本人也有志改变现状,往往比城市孩子更有理想有志气。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孩子常常因为老家的经济情况,办学条件及常年随父母打工漂泊造成孩子学前教育差,入学晚,学业常中断,基础底子薄等问题,使得他们在班集体里感觉抬不起头,还有些孩子感到自己是“外地人”被本地人嫌弃,等等这些因素造成他们表现得孤僻,自卑并且焦虑。
3.3 外来人口子女善解人意、吃苦耐劳但行为习惯差。
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孩子往往吃苦耐劳,懂事明理。他们热爱劳动,脏活累活抢着干,尊敬老师,关心同学。比如看到老师病了赶紧搬把椅子,看到同学吐了没有捂鼻子走开,而是赶紧收拾干净。但是由于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及家长不当行为的影响,这些孩子自由散漫纪律差,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做作业不认真仔细,卫生习惯很差,随便坐卧,随地吐痰、扔垃圾,有点钱常用于乱吃零食等。
4 外来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有重智轻德、重表(身体)轻里(心理)的现象。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作为外来人口子女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不仅要抓好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对于他们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教师更不能漠视不管。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决定性的作用。
4.1 战胜挫折,适应环境。
首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其次、广泛开展班集体活动,如游戏《播散爱的种子》、主题班队会《集体好比大家庭》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在团结友爱的氛围中共同促进集体的成长,那么这些外来孩子自然会融入其中。
4.2 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消除外来孩子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极心理,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其次,教师要转换评价角度,睁大眼睛,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及闪光点。再次以各种方式如一个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4.3 勇改缺点,教养文明。
首先利用社会、家庭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优良资源,如开放心理健康课,以板报、小品、相声等多种形式针砭不良行为习气,邀请家长及社会各界参加,使之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次通过组织各种班集体、小组的合作活动,如参观、进社区实践等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不但减轻外来子女假日的孤独感,还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时,乐于合作等好习惯。最后,教师为学生创建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通过比学习、比纪律、比卫生、比文体等活动,刺激孩子改掉不良行为习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