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
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就是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是阅读的关键环节,这一层次要求主要是,能分析具体问题,抽象出文章主旨、作者的意图等。
(一)对词义的理解
理解词义不能离开句意、段意、文意,要善于从文中找到与词义相关的意义支撑点。还要善于联想,从生活实践中领悟词义,形成较强的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即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并说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些话是极为深刻的。
(二)对句意的理解
由词组成的,但他不是词义的机械组合,词的重要功能是它有着丰富多彩的结合方式,再结合的整体中体现着词的特定意义,表达着极其复杂的思想含义。因此,出现了千变万化,类型繁多的种种句式。由于句意是通过词的结合功能实现的,理解句意关键在于分析词的结合形式。此外,还要善于体会语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语句所造成的意境,以及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较难理解的句子,可以通过转换句型使语意明朗化;对于过长的句子,也可以简缩成短剧,使其清晰化。理解句意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三)对段意的理解
对段意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对句与句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和综合过程。由于段落的构成要求相对完整、独立,并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段意,因此,理解段已要善于把握该段的重点语句。此外还要分析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大体上有:总分、因果、递进、并列、转折等。理解段意的目的在于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对文意的理解
对文意的理解过程,常常是对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分析和综合过程。段与段之间有机地组织和搭配成为文章的结构。文章结构体现着作者思维发展的步骤和感情发展的脉络。分析文章结构的目的在于综合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常常是由部分到整体,有具体到概括,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
如教王安石的《伤仲永》这一课时,我最后总结说:“本文的作者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仲永正是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才导致了才能的衰退。你们说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吗?成才的关键是什么?”刚问完,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一吐为快之势。我说:“大家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对‘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这问题分成两种意见展开讨论,看哪种意见有道理”。持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的同学举例证明:“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痴呆儿聪聪没有学过音乐却能上台指挥交响乐演奏。这不是他有这方面天份的原因吗?还有莎士比亚、高尔基未读完小学却成了伟大的文学大师。可见,天赋是成才的关键!”。而另一方也提出了小学课本里曾有过的童第周,反驳道:“童第周在学校里曾因考试不及格差一点被赶出学校,后来经他勤奋刻苦,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还把当时生物界的尖端课题攻下了,实现了他‘外国人能做的事中国人也一样能做’的愿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这不说明后天教育(努力)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吗?”在争论中双方都做到了观点明确、论据确凿,有一定的思辩水平。在同学们辩论的继续深入后达成了一致正确的认识:成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天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在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时,才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学中实施“品读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品读法”,更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从三方面谈谈“品读”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品得细,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地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材料。让学生阅读课文,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闪烁作者独到感受的精华文段、重点语句、关键字词进行细细品析。
(二)品得深,就是对课文见解深刻,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品读,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扣问弦外之音,揣摩语言外壳下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品得美,就是从“美”的角度、“好”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揣摩,品评欣赏文中不同凡响的表达艺术,从而产生审美激情,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品读美文时,教师要善于从“美”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美点寻踪”,无论是用词、写句、层次、结构,还是音乐、画面、形象、思想等,都可让学生用自己审美的眼光去追寻和探究,发现其美的所在。
事实证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内容,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甘肃康县城关中学)
一、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
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就是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是阅读的关键环节,这一层次要求主要是,能分析具体问题,抽象出文章主旨、作者的意图等。
(一)对词义的理解
理解词义不能离开句意、段意、文意,要善于从文中找到与词义相关的意义支撑点。还要善于联想,从生活实践中领悟词义,形成较强的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即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并说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些话是极为深刻的。
(二)对句意的理解
由词组成的,但他不是词义的机械组合,词的重要功能是它有着丰富多彩的结合方式,再结合的整体中体现着词的特定意义,表达着极其复杂的思想含义。因此,出现了千变万化,类型繁多的种种句式。由于句意是通过词的结合功能实现的,理解句意关键在于分析词的结合形式。此外,还要善于体会语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语句所造成的意境,以及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较难理解的句子,可以通过转换句型使语意明朗化;对于过长的句子,也可以简缩成短剧,使其清晰化。理解句意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三)对段意的理解
对段意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对句与句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和综合过程。由于段落的构成要求相对完整、独立,并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段意,因此,理解段已要善于把握该段的重点语句。此外还要分析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大体上有:总分、因果、递进、并列、转折等。理解段意的目的在于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对文意的理解
对文意的理解过程,常常是对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分析和综合过程。段与段之间有机地组织和搭配成为文章的结构。文章结构体现着作者思维发展的步骤和感情发展的脉络。分析文章结构的目的在于综合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常常是由部分到整体,有具体到概括,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
如教王安石的《伤仲永》这一课时,我最后总结说:“本文的作者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仲永正是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才导致了才能的衰退。你们说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吗?成才的关键是什么?”刚问完,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一吐为快之势。我说:“大家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对‘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这问题分成两种意见展开讨论,看哪种意见有道理”。持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的同学举例证明:“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痴呆儿聪聪没有学过音乐却能上台指挥交响乐演奏。这不是他有这方面天份的原因吗?还有莎士比亚、高尔基未读完小学却成了伟大的文学大师。可见,天赋是成才的关键!”。而另一方也提出了小学课本里曾有过的童第周,反驳道:“童第周在学校里曾因考试不及格差一点被赶出学校,后来经他勤奋刻苦,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还把当时生物界的尖端课题攻下了,实现了他‘外国人能做的事中国人也一样能做’的愿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这不说明后天教育(努力)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吗?”在争论中双方都做到了观点明确、论据确凿,有一定的思辩水平。在同学们辩论的继续深入后达成了一致正确的认识:成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天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在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时,才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学中实施“品读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品读法”,更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从三方面谈谈“品读”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品得细,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地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材料。让学生阅读课文,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闪烁作者独到感受的精华文段、重点语句、关键字词进行细细品析。
(二)品得深,就是对课文见解深刻,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品读,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扣问弦外之音,揣摩语言外壳下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品得美,就是从“美”的角度、“好”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揣摩,品评欣赏文中不同凡响的表达艺术,从而产生审美激情,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品读美文时,教师要善于从“美”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美点寻踪”,无论是用词、写句、层次、结构,还是音乐、画面、形象、思想等,都可让学生用自己审美的眼光去追寻和探究,发现其美的所在。
事实证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内容,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甘肃康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