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41年5月1日,新组建的新四军第七师在无为白茆胡家瓦屋召开大会,通电全国,宣布新四军第七师正式成立,随后,七师到安徽皖江地区开辟了抗日根据地。为了阻止日伪利用法币和伪币掠夺抗日根据地的资源,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要建立独立和统一的金融制度。皖中行署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精神,于1943年6月,在皖中总金库的基础上成立大江银行,大江银行先后发行大江币7种面额、40种版别,约2000万元,对配合根据地的货检、税收、外贸等部门掌握和调剂金融市场,粉碎敌人经济掠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大江银行;大江币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2012-2016年)工作中,义安区文物管理所在清理登记馆藏文物当中,发现几张民国卅三年、民国卅四年版由大江银行发行的五角、贰圆、伍圆、拾圆等纸币,这几张纸币的图案分别为:深蓝色五角币:上面“大江银行”四个字,中间图案:工农兵学商,下方是:“民国卅三年”;反面图案为:大江银行英文、锤枪锄书、下方1944”、红色五角币:上面“大江银行”四个字,中间图案:远山风景,下部两边盖有蓝色“皖南”字样。下面“民国卅四年”;反面上方是英文:“大江银行”,中间图案:花边中有5GYO、下边方形蓝色行长副行长印,下边“1945”。黄绿色贰圆币:上面“大江银行”四个字,中间图案:正方形开光式远山风景,下面花边“贰圆”二字。淡绿色伍圆币:上部“大江银行”四字,图案为方框大树远山“伍圆”二字,左边上下有红字冠号、皖南字样,下面“中华民国卅四年印”。淡绿色拾圆币:上部“大江银行”四字,图案为花边框牛耕图“拾圆”二字,下部“中华民国卅四年印”。拾圆反面大江银行英文,左边持枪士兵,中间四方切角中有“10”图案,两边行长副行长红印,下部“1945”。追溯“大江银行”与“大江币”渊源相关问题,敬请方家指教。
一、大江银行的设立。
1941年春,皖中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日、伪、顽对根据地进行“清乡”、“扫荡”,在经济上严密封锁,并发行了大量的军用票、中储券和法币进行套购、掠夺各类战略物资,使我根据地军民遭受到很大损失。1942年,新四军第七师在师长张鼎丞的带领下,到安徽皖江开辟抗日根据地。为了阻止日伪利用法币和伪币掠夺抗日根据地的资源,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要建立独立和统一的金融制度。因此,皖中行署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精神,于1943年6月,在皖中总金库的基础上成立大江银行,行址设于无为县汤家沟,下设会计、发行、业务三科。行长由当时皖中行署财经处长叶进明兼任,副行长是金贯一、徐德明两同志。
由于1943年3月的反扫荡和反顽斗争的两面作战,造成财政经济的极度困难,财经处拿不出钱去为部队采购给养。于是,以皖中金库的名义发行本票,数目小的有100元、1000元,大的有5000元和1万元等,在抗战快要胜利时,最高票面写到5万元。皖中金库用这种本票向皖中区供销合作总社和严桥、石涧埠、汤家沟等乡镇组织单位凭票兑钱,后来在芜湖敌区有关商行也通用。
由于根据地市场上流通的木版抗币数量太少,无法与敌、伪、顽货币进行抗争,有时不得不拿“老刀牌”、“大英牌”香烟盒子在背面上写上几十元或几百元,盖上行长叶进明、副行长蔡辉二人私章投入市场,作为“本票”,进行大额贸易。尽管如此,有时货币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为了进一步粉碎敌人经济上的封锁和掠夺,支持根据地的经济贸易需求,皖中行署决定成立大江银行印钞厂,由行署财政处长兼行长叶时明、行署贸易总局局长兼副行长蔡辉等人负责筹建。新四军七师政委曾希圣亲自出面,指派驻上海的地下党人盛慕莱负责采购印钞机械与招聘印刷技工。
二、“大江币”的印刷与发行。
大江银行的前身是皖中金库,大江银行成立以后,财经处发行的本票,均由大江银行发行。因为本票的票面额很大,市场又不能流通,所以市场上运用的钞票,还是中、中、交、农(即国民党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的法币,甚至还有汪记“中央储备银行”的伪币。为了在皖中地区把法币、伪币挤出去,皖江区党委要求大江银行发行自己的抗币(又名边币),大江银行最初印制的钞票,是用脚踏的圆盘机印刷的,币值分1元、2元、5元3种。用石印版印刷的,币值分1角、2角、5角3种。为了印刷抗币,财经处克服了不少困难,印刷没有铅版,就采用根据地青年木刻家吴耘同志刻制的木版。刻版的木材要用坚硬的楮树根或黄杨树根,才能印刷一至两万张。为了上山找这两种树,财经处的同志费了不少心血,钞票还要防止伪造,印刷抗币最要紧的是纸张缺乏。于是,在离大俞家村的财经处北面3里路,有一个叫下胡里的山沟里,建了一个小型造纸厂,专门生产印刷大江币的纸张。由于大江币的发行,在1943年底,大江银行就基本上占领了中心地区的金融阵地。
1944年春节后,大江银行印钞厂在无为县东乡姚皇庙附近的大池洲成立,通过上海地下党进行秘密制版,仿效“储备券”式样,除去伪“储备银行”名称和金额,刻上“大江银行”的行名和“拾元”、“伍元”、“伍角”、“壹角”四种金额。“大江币”早期是土纸木刻版单色印刷,后来有了改进,有石印、胶版印等,票面有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等7种。该币许多版面的图案是“工、农、兵、学、商”,背面印有“锤子、镰刀、步枪、书、算盘”(暗示工农兵学商),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
1945年,印鈔厂规模不断扩大;人员机械增加,尤其印钞厂采用电动机印刷,日夜轰鸣,易被敌人发现,于是改用手摇机印刷。通过反复实践,用手摇机也同样印出颜色均匀的钞票来。当时“大江币”挂牌兑换,与法币比值为l∶l,后来法币、伪币不断贬值,大江币与法币、伪币兑换比值也不断提高。至1945年8月止,大江银行先后发行大江币7种面额、40种版别,约2000万元,配合根据地的货检、税收、外贸等部门掌握和调剂金融市场,粉碎敌人经济掠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大江币存世情况。
大江币存世极少,当时已回收到发行总数的80%,但尚有部分大江币未被收回。全国解放后,至1953年,人民银行仍以旧人民币4600元兑换大江币1元的比值,收兑11万余元。部分群众把珍藏的大江币拿出来捐献给新四军军史陈列馆,成为永久的珍藏,可见皖江地区人民对大江币感情之深。在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铜陵的市民将存有的大江币,捐给史志和文物部门,现为铜陵义安区文管所珍贵的藏品。
关键词:大江银行;大江币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2012-2016年)工作中,义安区文物管理所在清理登记馆藏文物当中,发现几张民国卅三年、民国卅四年版由大江银行发行的五角、贰圆、伍圆、拾圆等纸币,这几张纸币的图案分别为:深蓝色五角币:上面“大江银行”四个字,中间图案:工农兵学商,下方是:“民国卅三年”;反面图案为:大江银行英文、锤枪锄书、下方1944”、红色五角币:上面“大江银行”四个字,中间图案:远山风景,下部两边盖有蓝色“皖南”字样。下面“民国卅四年”;反面上方是英文:“大江银行”,中间图案:花边中有5GYO、下边方形蓝色行长副行长印,下边“1945”。黄绿色贰圆币:上面“大江银行”四个字,中间图案:正方形开光式远山风景,下面花边“贰圆”二字。淡绿色伍圆币:上部“大江银行”四字,图案为方框大树远山“伍圆”二字,左边上下有红字冠号、皖南字样,下面“中华民国卅四年印”。淡绿色拾圆币:上部“大江银行”四字,图案为花边框牛耕图“拾圆”二字,下部“中华民国卅四年印”。拾圆反面大江银行英文,左边持枪士兵,中间四方切角中有“10”图案,两边行长副行长红印,下部“1945”。追溯“大江银行”与“大江币”渊源相关问题,敬请方家指教。
一、大江银行的设立。
1941年春,皖中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日、伪、顽对根据地进行“清乡”、“扫荡”,在经济上严密封锁,并发行了大量的军用票、中储券和法币进行套购、掠夺各类战略物资,使我根据地军民遭受到很大损失。1942年,新四军第七师在师长张鼎丞的带领下,到安徽皖江开辟抗日根据地。为了阻止日伪利用法币和伪币掠夺抗日根据地的资源,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要建立独立和统一的金融制度。因此,皖中行署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精神,于1943年6月,在皖中总金库的基础上成立大江银行,行址设于无为县汤家沟,下设会计、发行、业务三科。行长由当时皖中行署财经处长叶进明兼任,副行长是金贯一、徐德明两同志。
由于1943年3月的反扫荡和反顽斗争的两面作战,造成财政经济的极度困难,财经处拿不出钱去为部队采购给养。于是,以皖中金库的名义发行本票,数目小的有100元、1000元,大的有5000元和1万元等,在抗战快要胜利时,最高票面写到5万元。皖中金库用这种本票向皖中区供销合作总社和严桥、石涧埠、汤家沟等乡镇组织单位凭票兑钱,后来在芜湖敌区有关商行也通用。
由于根据地市场上流通的木版抗币数量太少,无法与敌、伪、顽货币进行抗争,有时不得不拿“老刀牌”、“大英牌”香烟盒子在背面上写上几十元或几百元,盖上行长叶进明、副行长蔡辉二人私章投入市场,作为“本票”,进行大额贸易。尽管如此,有时货币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为了进一步粉碎敌人经济上的封锁和掠夺,支持根据地的经济贸易需求,皖中行署决定成立大江银行印钞厂,由行署财政处长兼行长叶时明、行署贸易总局局长兼副行长蔡辉等人负责筹建。新四军七师政委曾希圣亲自出面,指派驻上海的地下党人盛慕莱负责采购印钞机械与招聘印刷技工。
二、“大江币”的印刷与发行。
大江银行的前身是皖中金库,大江银行成立以后,财经处发行的本票,均由大江银行发行。因为本票的票面额很大,市场又不能流通,所以市场上运用的钞票,还是中、中、交、农(即国民党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的法币,甚至还有汪记“中央储备银行”的伪币。为了在皖中地区把法币、伪币挤出去,皖江区党委要求大江银行发行自己的抗币(又名边币),大江银行最初印制的钞票,是用脚踏的圆盘机印刷的,币值分1元、2元、5元3种。用石印版印刷的,币值分1角、2角、5角3种。为了印刷抗币,财经处克服了不少困难,印刷没有铅版,就采用根据地青年木刻家吴耘同志刻制的木版。刻版的木材要用坚硬的楮树根或黄杨树根,才能印刷一至两万张。为了上山找这两种树,财经处的同志费了不少心血,钞票还要防止伪造,印刷抗币最要紧的是纸张缺乏。于是,在离大俞家村的财经处北面3里路,有一个叫下胡里的山沟里,建了一个小型造纸厂,专门生产印刷大江币的纸张。由于大江币的发行,在1943年底,大江银行就基本上占领了中心地区的金融阵地。
1944年春节后,大江银行印钞厂在无为县东乡姚皇庙附近的大池洲成立,通过上海地下党进行秘密制版,仿效“储备券”式样,除去伪“储备银行”名称和金额,刻上“大江银行”的行名和“拾元”、“伍元”、“伍角”、“壹角”四种金额。“大江币”早期是土纸木刻版单色印刷,后来有了改进,有石印、胶版印等,票面有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等7种。该币许多版面的图案是“工、农、兵、学、商”,背面印有“锤子、镰刀、步枪、书、算盘”(暗示工农兵学商),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
1945年,印鈔厂规模不断扩大;人员机械增加,尤其印钞厂采用电动机印刷,日夜轰鸣,易被敌人发现,于是改用手摇机印刷。通过反复实践,用手摇机也同样印出颜色均匀的钞票来。当时“大江币”挂牌兑换,与法币比值为l∶l,后来法币、伪币不断贬值,大江币与法币、伪币兑换比值也不断提高。至1945年8月止,大江银行先后发行大江币7种面额、40种版别,约2000万元,配合根据地的货检、税收、外贸等部门掌握和调剂金融市场,粉碎敌人经济掠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大江币存世情况。
大江币存世极少,当时已回收到发行总数的80%,但尚有部分大江币未被收回。全国解放后,至1953年,人民银行仍以旧人民币4600元兑换大江币1元的比值,收兑11万余元。部分群众把珍藏的大江币拿出来捐献给新四军军史陈列馆,成为永久的珍藏,可见皖江地区人民对大江币感情之深。在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铜陵的市民将存有的大江币,捐给史志和文物部门,现为铜陵义安区文管所珍贵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