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象识读”是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发展学生“图象识读”能力,是体现美术学科教学活动的本位要求。而借助“问题情境”、“基本问题”、“小问题”的设计,组织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对于发展学生图象识读能力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支撑作用。
关键词:图象识读
一、“图象识读”,关键问题有多少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很多内容需要实践的检验与论证。“图像识读”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从见诸于笔端的专著、论文成果来看,有关专家学者已经从内容、发展水平、获取途径方法、意义与价值以及相应的学习活动方式、教学模式等多个维度对图像识读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大量的解读。笔者仅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和案例,依托《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几个角度和层面尝试做简单说明。
(一)借助问题“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
笔者认为,无论是“带着学生看”还是“学生自己读”,其实都是在当前鉴赏教学中所体现的一个学科本位基本原则,即一定要在“看”中获取图像信息。正如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所强调的“观看先于语言。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 在2017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美术鉴赏模块的教学提示中,明确提出要“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在“看”的经验中展开鉴赏学习”。美术鉴赏学习受学习内容的限制,学习方式和学习体验大多以视听为主,相对单一,所以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手段方式上相对乏力。因此,如何在鉴赏的过程当中激发学生看的兴趣,引发学生看的欲望?是首要前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鉴赏课的成败得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创设情境和选择贴近生活,角度独特的内容开展探究活动,容易引发学生图像识读兴趣。比如,在经典标志Nike的设计时,如果直接提问“请同学们说说这个标志有什么特点?”或“这个标志给你什么感受?",通常,从实际的经验来看,很多同学不好回答。然而转换一种形式,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并且积极踊跃,兴趣盎然。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运用对比法创设了一个小情景,利用逆向思维提出几个假设:如果这个标志变瘦了会怎么样?变胖了会怎么样?长高了会怎么样?没有尖儿了会怎么样?最低点的位置改变了会怎么样?
(二)借助问题设计培养学生“整体观察”识读能力
2017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整体观念是美术活动中重要的观念。也是人们看待和处理问题最有效的观念之一”因此,在鉴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也即是发展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1.借助问题设计启发学生的直觉观照能力
“直觉观照”的观念,在我国的艺术发展乃至文化观念中,具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内涵。孟子曾经说过“以意逆志”。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也曾经谈到“澄怀味象”的问题,康德也提到“去除一切厉害感念的適意的快感”。换言之,不需要理性的思辨,不需要理论上的推理判断,而强调当下的本能。简单说,也就是怎么样培养学生对图像的第一感觉。作为美术教师,在鉴赏课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直觉观照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借助问题的设计和观察方法的运用激活学生的直觉观照能力。例如。在讲到中国古代人物画时,教师借助图像对比分别从四幅古代人物画作品中选取典型形象:《历代帝王图》中的晋武帝司马炎;《步辇图》中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簪花仕女图》中的女主;《文苑图》当中的文人形象,并提出问题:“通过对比,你能用一个字形容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吗?”最终得到结果:帝王之威,使臣之恭,仕女之柔,文人之雅。
2.整体观察能力的培养还在于借助有效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全方面,多角度的去观察图象,从而借助对一个个细节的观察与体验,整理,归纳并呈现对图像的整体感受
在鉴赏课的教学中。各种观察方法是借助“基本问题”和“小问题”来实现的。比如,在鉴赏《文苑图》作品时,首先提出一个整体观察的问题,也就是一个基本问题,“文人之雅雅在何处?”。借助这样的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画面展开细致的观察,从雅居、雅赏、雅好、雅言、雅行、亚态等多角度去观察体验画面,最终实现观微识本,解决问题。
(三)借助问题设计发展学生图像识读的高阶水平
在前面提到的《文苑图》这幅作品的鉴赏中,提出一个基本问题:“文人之雅,雅在何处?”这就是一个图象识读水平一的问题设计,结合这个问题,学生观察画面,对画面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在《八十七神仙卷》和《太白行吟图》的赏析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你心目中的神仙是什么样儿?”,紧接着,再提出问题:“画家是如何运用线条儿这种语言表现仙的气质的?”,这个问题就属于图象识读水平二的划分范畴。结合这个问题,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从线条的特征,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传达物象的精神特征等角度理解分析艺术家对特定人物的描绘表现。
再比如,基于图像识读水平三,在鉴赏《文苑图》时,教师结合其中的“文人”的人物形象,运用东西方作品典型形象作对比,提出问题:“对比《查波罗什人》,我们发现,画中人物表情平淡,这是艺术家的绘画水平低下,还是画家创作的“有意味的形式?”。通过对作品的整体形式风格、审美意趣的分析体验,最终得到中国古代人物画中“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人格精神的表达,以及在平淡中追求微妙变化的审美意趣。
二、“图像识读”,实践之路有多长
2017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颁布前后,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的美术教学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方法的探索成果迭出。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图像识读,在鉴赏课的教学情境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它的素养交互存在。笔者现在只是结合其中一个角度,进行浅尝辄止的探索。
关键词:图象识读
一、“图象识读”,关键问题有多少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很多内容需要实践的检验与论证。“图像识读”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从见诸于笔端的专著、论文成果来看,有关专家学者已经从内容、发展水平、获取途径方法、意义与价值以及相应的学习活动方式、教学模式等多个维度对图像识读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大量的解读。笔者仅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和案例,依托《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几个角度和层面尝试做简单说明。
(一)借助问题“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
笔者认为,无论是“带着学生看”还是“学生自己读”,其实都是在当前鉴赏教学中所体现的一个学科本位基本原则,即一定要在“看”中获取图像信息。正如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所强调的“观看先于语言。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 在2017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美术鉴赏模块的教学提示中,明确提出要“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在“看”的经验中展开鉴赏学习”。美术鉴赏学习受学习内容的限制,学习方式和学习体验大多以视听为主,相对单一,所以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手段方式上相对乏力。因此,如何在鉴赏的过程当中激发学生看的兴趣,引发学生看的欲望?是首要前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鉴赏课的成败得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创设情境和选择贴近生活,角度独特的内容开展探究活动,容易引发学生图像识读兴趣。比如,在经典标志Nike的设计时,如果直接提问“请同学们说说这个标志有什么特点?”或“这个标志给你什么感受?",通常,从实际的经验来看,很多同学不好回答。然而转换一种形式,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并且积极踊跃,兴趣盎然。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运用对比法创设了一个小情景,利用逆向思维提出几个假设:如果这个标志变瘦了会怎么样?变胖了会怎么样?长高了会怎么样?没有尖儿了会怎么样?最低点的位置改变了会怎么样?
(二)借助问题设计培养学生“整体观察”识读能力
2017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整体观念是美术活动中重要的观念。也是人们看待和处理问题最有效的观念之一”因此,在鉴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也即是发展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1.借助问题设计启发学生的直觉观照能力
“直觉观照”的观念,在我国的艺术发展乃至文化观念中,具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内涵。孟子曾经说过“以意逆志”。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也曾经谈到“澄怀味象”的问题,康德也提到“去除一切厉害感念的適意的快感”。换言之,不需要理性的思辨,不需要理论上的推理判断,而强调当下的本能。简单说,也就是怎么样培养学生对图像的第一感觉。作为美术教师,在鉴赏课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直觉观照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借助问题的设计和观察方法的运用激活学生的直觉观照能力。例如。在讲到中国古代人物画时,教师借助图像对比分别从四幅古代人物画作品中选取典型形象:《历代帝王图》中的晋武帝司马炎;《步辇图》中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簪花仕女图》中的女主;《文苑图》当中的文人形象,并提出问题:“通过对比,你能用一个字形容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吗?”最终得到结果:帝王之威,使臣之恭,仕女之柔,文人之雅。
2.整体观察能力的培养还在于借助有效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全方面,多角度的去观察图象,从而借助对一个个细节的观察与体验,整理,归纳并呈现对图像的整体感受
在鉴赏课的教学中。各种观察方法是借助“基本问题”和“小问题”来实现的。比如,在鉴赏《文苑图》作品时,首先提出一个整体观察的问题,也就是一个基本问题,“文人之雅雅在何处?”。借助这样的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画面展开细致的观察,从雅居、雅赏、雅好、雅言、雅行、亚态等多角度去观察体验画面,最终实现观微识本,解决问题。
(三)借助问题设计发展学生图像识读的高阶水平
在前面提到的《文苑图》这幅作品的鉴赏中,提出一个基本问题:“文人之雅,雅在何处?”这就是一个图象识读水平一的问题设计,结合这个问题,学生观察画面,对画面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在《八十七神仙卷》和《太白行吟图》的赏析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你心目中的神仙是什么样儿?”,紧接着,再提出问题:“画家是如何运用线条儿这种语言表现仙的气质的?”,这个问题就属于图象识读水平二的划分范畴。结合这个问题,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从线条的特征,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传达物象的精神特征等角度理解分析艺术家对特定人物的描绘表现。
再比如,基于图像识读水平三,在鉴赏《文苑图》时,教师结合其中的“文人”的人物形象,运用东西方作品典型形象作对比,提出问题:“对比《查波罗什人》,我们发现,画中人物表情平淡,这是艺术家的绘画水平低下,还是画家创作的“有意味的形式?”。通过对作品的整体形式风格、审美意趣的分析体验,最终得到中国古代人物画中“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人格精神的表达,以及在平淡中追求微妙变化的审美意趣。
二、“图像识读”,实践之路有多长
2017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颁布前后,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的美术教学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方法的探索成果迭出。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图像识读,在鉴赏课的教学情境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它的素养交互存在。笔者现在只是结合其中一个角度,进行浅尝辄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