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教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办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能力, 让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创新思维,让孩子们愉快学习、健康成长,是很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问题。
一、选择最佳“切人点”, 激发学习动机
新授课时教师应根据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找准新旧知识间的冲突, 以它为切人点, 寻求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不协调”设疑问难, 引起悬念, 启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数学概念时,找准概念教学的切人点。如从具体可感的现实材料切入,学习“三角形”的概念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辨别一些熟悉的实例,像大桥的斜拉索、三角架等,从中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通过分析与比较逐步发现共同的本质属性:都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以具体可感的材料引入新概念,实际上是侧重于运用概念形成的方式进行概念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感知、理解和应用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体验性学习,感受学习快乐
数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是创设有意义的体验情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并最终服务于生活, 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产生学习动机。二是提供有价值的体验活动。体验是以活动为途径、过程, 并在活动中学习。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 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如,在教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折、剪、拼、接的方法,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三是引导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内在体验。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数学概念具有迁延性,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填空、判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以概念为准绳,在头脑中进行再体验。四是及时恰当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数学的水平、情感、态度、自信等综合评价;重视学习行为的积极评价;重视小组评价及自我评价;重视个性品质的评价, 使学习有动力,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优化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有成见,出现了师生关系障碍,这个学生就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因此,教师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互相尊重、和谐的环境中,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应给予特殊关注。千方百计营造知情“焊接点”。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原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之间形成的一种焦虑而创设问题情境, 达到知与情的焊接, 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体验成功的喜悦, 优化教学氛围。
四、发挥学生能动作用,让其成为主体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学生刚入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人。因此,在教学全过程中,应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大胆放权给学生。只有如此,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每节课都有总结这一环节,我尝试着把总结权交给学生。开始,学生只能根据板书内容进行总结,说出课题和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后来,学生发展到能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质疑。思维活跃的学生还能根据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法和窍门。
五、教学中应分层指导,坚持差异激励
竞争能产生强大的动力。把竞争机制引进班级, 以班级为主体, 以激励为模式的“分层励进”教育模式, 能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生动活泼, 主动而富有个性。“分层励进” 关键在“励”。激励是一种手段, 通过激励后的进步, 才是最终目的。它根据学生的竞争心理和可变性原理, 尽可能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本层任务的同时, 向高一层次完成发展性任务、创造性任务。比如当你进入高一层次的程度时获得优秀, 则肯定成绩, 获得表扬;当你不能很好地完成本层次的任务, 便降至下层, 使优等生也有压力, 并为保持优势而努力。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并以此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养成良好习惯
数学学习中学生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一是自学挑疑, 贮存问题信息。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自学, 使新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同时让学生从中找出疑点, 在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二是搭建舞台, 提供求疑场所。数学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当有疑问提出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想, 敢于质疑, 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这样带着问题大胆探索的数学活动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是创设情境, 主动提出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主动提出问题, 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无所不在。并通过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共同讨论, 集体解决, 使他们知道自己 也能解决数学问题 从而主动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以及探究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精练数学“重难点”,构建知识网络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只有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汇贯通。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连结,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练习,通过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 多样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用“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等方式突出重点,训练思维能力;用“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方式提高练习效果, 培养求异思维。同时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用形象、鲜明的直观教学手段,强化感知,突破难点。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直观教学,对所学内容,容易接受,记忆深刻,并通过教具、学具的应用,实际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感知经表象到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概括课堂“精髓点”, 促进新知内化,构建知识系统。通过梳理感性材料, 将新教材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当中, 同时为下一次知识的正迁移打好牢固的基础。
一、选择最佳“切人点”, 激发学习动机
新授课时教师应根据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找准新旧知识间的冲突, 以它为切人点, 寻求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不协调”设疑问难, 引起悬念, 启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数学概念时,找准概念教学的切人点。如从具体可感的现实材料切入,学习“三角形”的概念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辨别一些熟悉的实例,像大桥的斜拉索、三角架等,从中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通过分析与比较逐步发现共同的本质属性:都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以具体可感的材料引入新概念,实际上是侧重于运用概念形成的方式进行概念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感知、理解和应用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体验性学习,感受学习快乐
数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是创设有意义的体验情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并最终服务于生活, 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产生学习动机。二是提供有价值的体验活动。体验是以活动为途径、过程, 并在活动中学习。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 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如,在教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折、剪、拼、接的方法,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三是引导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内在体验。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数学概念具有迁延性,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填空、判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以概念为准绳,在头脑中进行再体验。四是及时恰当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数学的水平、情感、态度、自信等综合评价;重视学习行为的积极评价;重视小组评价及自我评价;重视个性品质的评价, 使学习有动力,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优化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有成见,出现了师生关系障碍,这个学生就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因此,教师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互相尊重、和谐的环境中,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应给予特殊关注。千方百计营造知情“焊接点”。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原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之间形成的一种焦虑而创设问题情境, 达到知与情的焊接, 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体验成功的喜悦, 优化教学氛围。
四、发挥学生能动作用,让其成为主体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学生刚入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人。因此,在教学全过程中,应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大胆放权给学生。只有如此,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每节课都有总结这一环节,我尝试着把总结权交给学生。开始,学生只能根据板书内容进行总结,说出课题和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后来,学生发展到能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质疑。思维活跃的学生还能根据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法和窍门。
五、教学中应分层指导,坚持差异激励
竞争能产生强大的动力。把竞争机制引进班级, 以班级为主体, 以激励为模式的“分层励进”教育模式, 能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生动活泼, 主动而富有个性。“分层励进” 关键在“励”。激励是一种手段, 通过激励后的进步, 才是最终目的。它根据学生的竞争心理和可变性原理, 尽可能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本层任务的同时, 向高一层次完成发展性任务、创造性任务。比如当你进入高一层次的程度时获得优秀, 则肯定成绩, 获得表扬;当你不能很好地完成本层次的任务, 便降至下层, 使优等生也有压力, 并为保持优势而努力。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并以此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养成良好习惯
数学学习中学生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一是自学挑疑, 贮存问题信息。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自学, 使新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同时让学生从中找出疑点, 在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二是搭建舞台, 提供求疑场所。数学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当有疑问提出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想, 敢于质疑, 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这样带着问题大胆探索的数学活动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是创设情境, 主动提出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主动提出问题, 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无所不在。并通过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共同讨论, 集体解决, 使他们知道自己 也能解决数学问题 从而主动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以及探究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精练数学“重难点”,构建知识网络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只有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汇贯通。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连结,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练习,通过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 多样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用“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等方式突出重点,训练思维能力;用“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方式提高练习效果, 培养求异思维。同时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用形象、鲜明的直观教学手段,强化感知,突破难点。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直观教学,对所学内容,容易接受,记忆深刻,并通过教具、学具的应用,实际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感知经表象到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概括课堂“精髓点”, 促进新知内化,构建知识系统。通过梳理感性材料, 将新教材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当中, 同时为下一次知识的正迁移打好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