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际,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快乐学习,有效学习。
一、营造情境,点燃学习兴趣
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结合生活,设计感性练习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往更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能使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层次的内化,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思维能力还很弱,但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如果将枯燥的数学练习还原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将会比较容易的克服。比如:教学《克和千克》后,就可以设计如下练习让学生体验克和千克: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一个乒乓球约3( );我的书包约3( );我的体重约24( )等,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让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去理解克和千克的不同质量,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克和千克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实际操作,设计导向问题
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小学生的独立性很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的波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学习抽象的几何初步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针对实际操作,设计指导性的问题。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再引导学生抽象出几何形体的性质及计算公式。如在学习圆面积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书上三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组织学生按书上的操作顺序自己动手操作,同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1)由圆形转化成什么样的图形?变形之后面积有无变化?(2)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宽相当于圆的什么?(3)你能不能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πr2。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他们去抽象概括和总结,使他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也就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践小结,优化学习方法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等等。明代文学家谢榛曾经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巧妙的课堂小结为一堂课是否精彩留下悬念,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给教学的启示是:学习中,诸多的知识不可能全部由教师传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学生计算24×31的积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了10种以上计算方法。面对众多的计算方法,我并没有马上引导学生学习竖式计算的方法,也不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评价这些的方法优劣,而是创造环节让学生继续活动,自主体验,自我小结。
师:每位同学都非常不错,都创造了自己的计算方法。现在,请每位同学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交流每种算法所花的时间、精力和计算的难易程度等,并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然后,对照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讨论一下,尝试归纳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计算方法多样化、如何优化计算方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体验,不仅使他们体会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可以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法,还能及时纠正自己在思维活动中的偏差,在信息交流中体会优劣,并找出最优和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真是“无声胜有声”。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善于创造条件,让教学准备的预设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弹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益,使学生能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与学的反思,使学生会学,让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活色彩流动四溢。这样的教师才是学生喜欢的教师,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期待的课堂。
一、营造情境,点燃学习兴趣
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结合生活,设计感性练习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往更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能使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层次的内化,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思维能力还很弱,但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如果将枯燥的数学练习还原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将会比较容易的克服。比如:教学《克和千克》后,就可以设计如下练习让学生体验克和千克: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一个乒乓球约3( );我的书包约3( );我的体重约24( )等,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让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去理解克和千克的不同质量,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克和千克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实际操作,设计导向问题
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小学生的独立性很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的波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学习抽象的几何初步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针对实际操作,设计指导性的问题。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再引导学生抽象出几何形体的性质及计算公式。如在学习圆面积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书上三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组织学生按书上的操作顺序自己动手操作,同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1)由圆形转化成什么样的图形?变形之后面积有无变化?(2)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宽相当于圆的什么?(3)你能不能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πr2。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他们去抽象概括和总结,使他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也就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践小结,优化学习方法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等等。明代文学家谢榛曾经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巧妙的课堂小结为一堂课是否精彩留下悬念,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给教学的启示是:学习中,诸多的知识不可能全部由教师传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学生计算24×31的积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了10种以上计算方法。面对众多的计算方法,我并没有马上引导学生学习竖式计算的方法,也不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评价这些的方法优劣,而是创造环节让学生继续活动,自主体验,自我小结。
师:每位同学都非常不错,都创造了自己的计算方法。现在,请每位同学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交流每种算法所花的时间、精力和计算的难易程度等,并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然后,对照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讨论一下,尝试归纳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计算方法多样化、如何优化计算方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体验,不仅使他们体会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可以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法,还能及时纠正自己在思维活动中的偏差,在信息交流中体会优劣,并找出最优和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真是“无声胜有声”。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善于创造条件,让教学准备的预设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弹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益,使学生能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与学的反思,使学生会学,让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活色彩流动四溢。这样的教师才是学生喜欢的教师,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期待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