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讯的发达,在一切都被“快餐化”了的今天,受到更为快捷、方便的现代联系方式的冲击,“家访”这个概念在教师、家长、学生的心中正在淡化、转型,“学生怕家访、家长烦家访、教师不得不家访”的被动局面,已冲击了传统意义上的家访意识。“家访”还有必要吗?它真的过时了吗?
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需要面对面、心对心地交流。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的办法。教育界人士认为,电话、网络的沟通无法替代面对面的家访,老师到学生家中可对其家庭环境、家长素质、亲子关系等获得更准确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最好的家校沟通方式。家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案例一、家访能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我班上的张某某,文理分班后来到我们班,平日里沉默寡言,经常上课会发呆,学习成绩相对落后,整个人的状态不是很好,而且听生活指导老师反映在寝室里还有多次和其他班同学窜寝室的现象,这是违反校规的,按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在自己寝室就寝。我决定对该生进行家访。家访后我了解到她妈妈在她考上高中的那个假期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原本生活、学习都由她母亲看管,这事对她的打击非常之大,也改变了她很多,原本爱说、爱笑的她不再爱言语,爸爸和她的沟通本来就比较少。刚进入高中,低落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她的学习,成绩一度落后,如今使得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庭的变故、学习的压力让她感觉透不过气来,窜寝室,很多时候,是她找过去的好朋友倾诉,那也是一种发泄啊。我不忍心再批评她因为窜寝室而给班级扣分,我拍了拍她的肩膀,发自肺腑地说了句:“老师关心你太少了,这么久了,我才知道你的心理承受了那么多。”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那积压了两年的眼泪从心底迸发了出来,“老师,我保证以后不会再给班级扣分了……”“有些话觉得和你爸爸不好说,老师愿意作你的听众”。如果不是这次家访,我很难知道她的生活情况,更不知道对这样的学生如何对症下药,如何帮她,是家访为我们提供了师生了解的平台。
案例二、家访能协调孩子和家長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及时阻止孩子不正常的心理问题的发生。
程某某,我班上一位不起眼的女生,爱好摄影。这位平时表现都很乖巧的孩子,近来心事重重,一天我晚自修值班,她突然出现在我办公室,“因为我……,我的手机被值班老师拿走了,怎么办,我爸爸知道,会……”她已经是泣不成声了,经过初次交谈我还了解到她和她爸爸已经一段时间没有说话了,这是为什么?孩子对家长的害怕,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想去会会这位严父。刚见到他,他一脸的微笑,并不像我所想的那么让人敬畏,进屋后我发现地上摆了好多的玩具,他笑笑对我说这是他小女儿的,所说的小女儿今年才2岁,他爸爸说平时上班他也比较忙,回家后他喜欢逗他小女儿玩,感觉很放松,大女儿回家老拉长着脸,问她什么都不说,照他爸爸的话,像是欠她什么一样。久而久之,他们父女俩的对话越来越少,在她看来他爸爸不管她了,这样让她心里更紧张,这次因为我的来访,他们终于又坐下来好好谈谈了。天下哪有父亲不爱自己女儿的,经过一番交流,学生的心结也终于打开了。家访能使家长和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尤其是教师可以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个性特征、行为习惯、内心感情等等,进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趣味度和感染力,不断调整我们的教育思路和节奏。家访搭建起了与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形成了防微杜渐的好渠道。
案例三、家访能教给家长正确的心理教育方法,及时地避免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
赵某某,班级里同学都爱称呼他“大炮”,个子不高,瘦瘦的,爱笑,憨厚、正直,高一运动会的跑道上,因为他的突出表现给我们班加了不少分,期中考成绩班里第7名,在我看来他是一位很优秀的学生。可就在期中考之后我发现他的表现开始异常,上课时常发愣,尤其是作业,当天的作业几乎都不能按时完成包括周末作业,学习缺少了很多的动力,成绩一直下滑一直到班里中下水平。我直觉告诉我,学生心里有问题。我决定去他家一趟。根据事先约好的,周六一大早几经周折我终于找到了他家,他爸爸、妈妈都在家等着我,对老师的到访他们一直表示感谢,他父母都是高才生,有一套自己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在他们看来,孩子其它什么事都是不用做,唯读圣贤书。这让好运动的赵某某很反感,他说“成绩好有什么用,学习不好,以后一样可以为社会做贡献,”他父母平日里就是教育他要好好学习,以后为社会做贡献。他这话,让他父母意识到了和自己孩子认识上的差异,他爸妈怕他浪费时间,不准他周末去健身房,怕他作业不好好做,还时不时坐在他旁边看他写作业。于是,他抓住一切父母看不到的机会玩,有时就算坐着,也是发愣。我想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但方法上有时欠妥,他们只想替他打算将来要什么,但并没有和孩子好好沟通,了解他们现在需要什么,这让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叛逆。他的父母都很惊讶第一次听到自己孩子有这么多自己的想法,当然有些想法并不正确。经过一个早上四个人的促膝长谈,父母和孩子终于在对待他学习上达成了一致意见。他爸爸给他办理了长期健身卡,学生对学习的逆反情绪也调整过来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而且在期末还拿了校“进步之星”称号。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近年来,在“大教育观”的背景下,如何有机地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家校互动问题,是当今教育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已不只是过去所认为的“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是不可或缺的三大教育支柱之一。家访则是形成教育互动的有效途径之一。
案例反思: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周长根说:“现在不少学校和教师,通过电话了解情况,但这只是声音的传递,代替不了面对面地情感的交流,实地的踏访。”一家一户的走访,教师的到来使面对面、心对心的交流更亲切,交谈更透彻,它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而是一份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一种情感的融通和共鸣。它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理解和热爱,让教师感受到家长的期待和希望。这种无拘束的交流,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缺憾。 一是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家长和学生对家访的新的高要求无疑是来自心理上的渴求。当前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要化解学生们的“心结”,我们的教育就需要通过一种更直接的精神对接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通过剖析精神压力的来源和学习、生活的关系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家访带上了更多人文关怀的特征,即使对于在学校表现不好的学生,老师给予更多的是鼓励,使他们在老师家长的共同关注下树立起改正缺点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在心目中对教师便隐隐产生一种亲情、一种信赖,甚至视同父母。随着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消失,教师实施教育的效率、效果便大大增强,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家访是我们老师送“教育”上门,送“教育服务”上门。经过两年的家访,我走访了我们班23位学生,每位家长都表示欢迎老师的家访。教師进入学生家庭之后,第一句话就是对老师的感谢之情。他们说这样的活动太需要了,他们也想与教师见面,但苦于机会不多,因为经常与老师交谈,既可以了解自己的子女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发现子女的另一面。家长不可能完全知道他们的在校情况,而现在的孩子独立性很强,意识形态正在发生变化,又不愿意跟父母多交流,父母与孩子之间有隔膜。有很多家长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问题而苦恼,也有家长因孩子不听话而束手无策,他们更需要学校老师的帮助。经过家访,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了解了该年龄阶段孩子的个性特点,对今后如何更科学合理地教育子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交谈中,教师所表现出的诚意与良苦用心,以及平易、谦和的个人品质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会深深感染家长,使家长对学校产生了强烈的信任,促使家长产生一种积极配合工作的热情,从而形成一种教育互动。
大部分学生在老师未家访前,心理比较紧张,担心在校的真实情况和自己的某些不足让家长全面了解后会受到严厉的批评。通过家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对今后的学习更有了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决心;同时消除了原来对家访的错误认识,增进了师生感情。一位学生在我家访后的随笔里写道:老师来我家了,我以为又将会是狂风骤雨,没想到,阳光更加灿烂。我发现家访过的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通过家访,我们对每个孩子及孩子背后的家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能够和学生、家长交知心朋友,培养师生感情,使今后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更能有的放矢。通过家访,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家访中体现出的责任心和爱心,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克服缺点,服从管理,发挥他们最大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家长和老师沟通中,会发现问题,共同采取相应措施,把问题解决地更科学更合理些,更有利于孩子地健康发展。所以,家访永远不会过时!
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需要面对面、心对心地交流。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的办法。教育界人士认为,电话、网络的沟通无法替代面对面的家访,老师到学生家中可对其家庭环境、家长素质、亲子关系等获得更准确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最好的家校沟通方式。家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案例一、家访能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我班上的张某某,文理分班后来到我们班,平日里沉默寡言,经常上课会发呆,学习成绩相对落后,整个人的状态不是很好,而且听生活指导老师反映在寝室里还有多次和其他班同学窜寝室的现象,这是违反校规的,按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在自己寝室就寝。我决定对该生进行家访。家访后我了解到她妈妈在她考上高中的那个假期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原本生活、学习都由她母亲看管,这事对她的打击非常之大,也改变了她很多,原本爱说、爱笑的她不再爱言语,爸爸和她的沟通本来就比较少。刚进入高中,低落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她的学习,成绩一度落后,如今使得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庭的变故、学习的压力让她感觉透不过气来,窜寝室,很多时候,是她找过去的好朋友倾诉,那也是一种发泄啊。我不忍心再批评她因为窜寝室而给班级扣分,我拍了拍她的肩膀,发自肺腑地说了句:“老师关心你太少了,这么久了,我才知道你的心理承受了那么多。”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那积压了两年的眼泪从心底迸发了出来,“老师,我保证以后不会再给班级扣分了……”“有些话觉得和你爸爸不好说,老师愿意作你的听众”。如果不是这次家访,我很难知道她的生活情况,更不知道对这样的学生如何对症下药,如何帮她,是家访为我们提供了师生了解的平台。
案例二、家访能协调孩子和家長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及时阻止孩子不正常的心理问题的发生。
程某某,我班上一位不起眼的女生,爱好摄影。这位平时表现都很乖巧的孩子,近来心事重重,一天我晚自修值班,她突然出现在我办公室,“因为我……,我的手机被值班老师拿走了,怎么办,我爸爸知道,会……”她已经是泣不成声了,经过初次交谈我还了解到她和她爸爸已经一段时间没有说话了,这是为什么?孩子对家长的害怕,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想去会会这位严父。刚见到他,他一脸的微笑,并不像我所想的那么让人敬畏,进屋后我发现地上摆了好多的玩具,他笑笑对我说这是他小女儿的,所说的小女儿今年才2岁,他爸爸说平时上班他也比较忙,回家后他喜欢逗他小女儿玩,感觉很放松,大女儿回家老拉长着脸,问她什么都不说,照他爸爸的话,像是欠她什么一样。久而久之,他们父女俩的对话越来越少,在她看来他爸爸不管她了,这样让她心里更紧张,这次因为我的来访,他们终于又坐下来好好谈谈了。天下哪有父亲不爱自己女儿的,经过一番交流,学生的心结也终于打开了。家访能使家长和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尤其是教师可以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个性特征、行为习惯、内心感情等等,进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趣味度和感染力,不断调整我们的教育思路和节奏。家访搭建起了与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形成了防微杜渐的好渠道。
案例三、家访能教给家长正确的心理教育方法,及时地避免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
赵某某,班级里同学都爱称呼他“大炮”,个子不高,瘦瘦的,爱笑,憨厚、正直,高一运动会的跑道上,因为他的突出表现给我们班加了不少分,期中考成绩班里第7名,在我看来他是一位很优秀的学生。可就在期中考之后我发现他的表现开始异常,上课时常发愣,尤其是作业,当天的作业几乎都不能按时完成包括周末作业,学习缺少了很多的动力,成绩一直下滑一直到班里中下水平。我直觉告诉我,学生心里有问题。我决定去他家一趟。根据事先约好的,周六一大早几经周折我终于找到了他家,他爸爸、妈妈都在家等着我,对老师的到访他们一直表示感谢,他父母都是高才生,有一套自己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在他们看来,孩子其它什么事都是不用做,唯读圣贤书。这让好运动的赵某某很反感,他说“成绩好有什么用,学习不好,以后一样可以为社会做贡献,”他父母平日里就是教育他要好好学习,以后为社会做贡献。他这话,让他父母意识到了和自己孩子认识上的差异,他爸妈怕他浪费时间,不准他周末去健身房,怕他作业不好好做,还时不时坐在他旁边看他写作业。于是,他抓住一切父母看不到的机会玩,有时就算坐着,也是发愣。我想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但方法上有时欠妥,他们只想替他打算将来要什么,但并没有和孩子好好沟通,了解他们现在需要什么,这让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叛逆。他的父母都很惊讶第一次听到自己孩子有这么多自己的想法,当然有些想法并不正确。经过一个早上四个人的促膝长谈,父母和孩子终于在对待他学习上达成了一致意见。他爸爸给他办理了长期健身卡,学生对学习的逆反情绪也调整过来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而且在期末还拿了校“进步之星”称号。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近年来,在“大教育观”的背景下,如何有机地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家校互动问题,是当今教育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已不只是过去所认为的“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是不可或缺的三大教育支柱之一。家访则是形成教育互动的有效途径之一。
案例反思: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周长根说:“现在不少学校和教师,通过电话了解情况,但这只是声音的传递,代替不了面对面地情感的交流,实地的踏访。”一家一户的走访,教师的到来使面对面、心对心的交流更亲切,交谈更透彻,它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而是一份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一种情感的融通和共鸣。它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理解和热爱,让教师感受到家长的期待和希望。这种无拘束的交流,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缺憾。 一是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家长和学生对家访的新的高要求无疑是来自心理上的渴求。当前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要化解学生们的“心结”,我们的教育就需要通过一种更直接的精神对接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通过剖析精神压力的来源和学习、生活的关系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家访带上了更多人文关怀的特征,即使对于在学校表现不好的学生,老师给予更多的是鼓励,使他们在老师家长的共同关注下树立起改正缺点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在心目中对教师便隐隐产生一种亲情、一种信赖,甚至视同父母。随着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消失,教师实施教育的效率、效果便大大增强,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家访是我们老师送“教育”上门,送“教育服务”上门。经过两年的家访,我走访了我们班23位学生,每位家长都表示欢迎老师的家访。教師进入学生家庭之后,第一句话就是对老师的感谢之情。他们说这样的活动太需要了,他们也想与教师见面,但苦于机会不多,因为经常与老师交谈,既可以了解自己的子女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发现子女的另一面。家长不可能完全知道他们的在校情况,而现在的孩子独立性很强,意识形态正在发生变化,又不愿意跟父母多交流,父母与孩子之间有隔膜。有很多家长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问题而苦恼,也有家长因孩子不听话而束手无策,他们更需要学校老师的帮助。经过家访,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了解了该年龄阶段孩子的个性特点,对今后如何更科学合理地教育子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交谈中,教师所表现出的诚意与良苦用心,以及平易、谦和的个人品质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会深深感染家长,使家长对学校产生了强烈的信任,促使家长产生一种积极配合工作的热情,从而形成一种教育互动。
大部分学生在老师未家访前,心理比较紧张,担心在校的真实情况和自己的某些不足让家长全面了解后会受到严厉的批评。通过家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对今后的学习更有了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决心;同时消除了原来对家访的错误认识,增进了师生感情。一位学生在我家访后的随笔里写道:老师来我家了,我以为又将会是狂风骤雨,没想到,阳光更加灿烂。我发现家访过的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通过家访,我们对每个孩子及孩子背后的家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能够和学生、家长交知心朋友,培养师生感情,使今后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更能有的放矢。通过家访,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家访中体现出的责任心和爱心,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克服缺点,服从管理,发挥他们最大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家长和老师沟通中,会发现问题,共同采取相应措施,把问题解决地更科学更合理些,更有利于孩子地健康发展。所以,家访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