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维”引导,是相对于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单维”引导提出来的。在“单维”引导的课堂上,教师扮演的角色和所要教授的知识合二为一,教师的引导往往直接指向知识本身,因而课堂常常处于师问生答的状态,教师缺乏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关注。
“多维”引导下的课堂,需要教师整体把握课堂中所有对教育教学有利的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和课堂都能成为信息源,将所有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和兴趣有机整合进教学的过程中,构建多维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对课堂信息不断思维和重组,实现思维的建构,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表达方式,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从而见证学生能力的成长,最大化地提高整体发展的效益。
一、多维对话,为学生表达增添价值
语言只有在对话状态下,才能实现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真实的对话,构建出真实的语境,让学生看见知识来源的生活土壤,也让学生懂得知识的归宿,那就是拥有自我成长的真实的生活世界。
多维对话,首先改变的就是学生面对问题时“独白式”的抢答,以及抢答后“两耳不闻身边事”的休闲,而是构建多信息状态,让学生学会互相倾听,让每一刻的倾听都有真实具体的意义,促使学生获得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的表达增添价值。多维对话,就是要让学生在对话中,听得广博,说得有意思,读得有趣味,表达有深度。
【案例一】
《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下同)5B Unit 3 Hobbies的E部分是有关兴趣爱好的情景会话,通过Wang Bing和Liu Tao在花园里谈论“浇花”这一爱好,复现了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的用法以及现在进行时。一位教师在引入阅读短篇前,进行了这样的导入对话:
Step1: T: Boys and girls, shall we play a “Good memory” game?
Ss: OK.
T: Do you have any hobbies?
S1: Yes, I do.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S2: Yes, I do. I like...
S3: Yes, I do. I like...
S4: Yes, I do. I like...
Step 2: T:Time is up. What’s S1’s hobby? What’s S2’s hobby?
Ss: ...
Step 3: T: ____(Who) likes collecting stamps, but _____ (who) doesn’t. He/She likes...
Ss: ...
Step 4: T: _____(Who) and ____(who) have the same hobby?
Ss: ...
本案例的几个环节:①起:学生要进行真实的对话,需要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能动重组。教师设计的四个层次性活动,从本单元重点句型引起,又很快高于简单操练,让学生和教师对信息有新的注意兴趣,促使学生仔细倾听、积极思考。②承:真实情境下的梯度活动,给学生运用语言创造了更多的期待,因而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共鸣,层层深入的要求给学生以挑战的欲望。③转:阅读短文的难点the same hobby,被提前在真实语境中化解,让学生于无形中进行了学习,不生硬,不牵强,顺其自然。④合:教师将本单元的重点句型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本身融为一体,每一个被好朋友谈到的同学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学以致用中获得快乐,获得自信,这是英语学习的归宿。
二、多维阅读,让感动在学生心头驻足
篇章阅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目前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几乎模式化,“很多老师在模式的左右下多了些盲从,少了些思考;教学活动多了些程式,少了些个性;教学过程多了些呆板,少了些灵动”。分析一下,教学的模式化原因是对阅读的误解:以为能回答了who, when, where, what和how,就算是培养了阅读能力,以为将语法讲清楚就是解决了难点,以为会表演了就算是内化了。其实,这些都远远不够,它们充其量解决了语篇的工具性问题,而人文性远远没有涉足。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维阅读的语篇课堂,就像一艘渡船在远航,一头连接外在的精彩,一头连接内心的感动,以亲近语言故事本身,体会语言生命;以阅读自我内心,体会语言意义。
【案例二】
《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 The seasons讲了Su Yang’s Dad去了New York工作,于是Su Yang 和Ben两个孩子就Nan jing 和New York的天气进行了一次对话。多维阅读,要读“进”课文,还要读“出”课文。一位教师在组织阅读时,以下面几个问题为线索,进行了很好的梳理,让篇章阅读更具有人文气息。
What’s the weather like here?Do you know Nanjing? Is it far from here?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anjing?
Where is New York? Can you find New York in the map of the world?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 What’s Ben’s advice for her father?
Does your father work here or outside?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What’s your advice? 课堂要实现多维阅读,就是要读课文、读世界和读自己。课文学习不能弱化为“阅读理解”,而要读出学生关心的内容。①进文之门:学生为什么要关心南京的天气?尤其是非南京地区的学生。钥匙是应该带领学生体会自己家乡的天气,而南京的天气接近身边的天气。这样,学生在表达南京的天气时,才会身临其境。②出文之窗:物以传情,纽约的天气意义,在于Su Yang对父亲的关心,孩子关心纽约,更关心父亲。要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城市因为一个人而有意义的境界,从而引出新的话题,自己的亲人在外打工,那么那里的天气又是怎样?自己又该怎样关心?与内容匹配的多维阅读,才会让感动在学生心头驻足,让教学从技术层面上升到弘道层面。
三、多维表演,让教学在满足个体需求中实现整体收益
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设置表演环节。常见的情景是,教师将任务布置下去,学生三人一组或者两人一组进行排练,然后教师点名2~3组上台表演。任何一组表演结束,教师都加以褒奖。有些公开课上,教师会刻意安排上台学生的顺序,让不太流利的小组先上,流利的小组后上,让听课教师形成错觉,以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进步。事实上可不一定。
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多维表演,就是在此基础上再思考两个问题:①上台学生的表演是否还有上升的空间?能否在这个时空里,在老师和同学们帮助下,再次表演,将建议全部落实?其余学生能否在被动欣赏时,成为主动的导演,给表演同学一些指点?②是否能打通所有英语课的表演时间?合理安排表演顺序,让所有的同学都有获得表演的机会?
【案例三】
《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2 A telephone call 中E部分 Read and act是医生和患者Jane两者之间的对话,对话内容包括医生询问病情和提供建议。表演的难点是体会对话的逻辑顺序,适度进行创编对话。
教师在学生准备的基础上,选择两位同学上台表演。表演前,要求学生To be a guide帮两位小演员提出改进建议。第一遍表演结束,认真倾听的学生提出了很多建议:
1. Please speak loudly.表演不能太紧张,声音低,听不清楚。
2. —Open your mouth and say ‘Ah’. — Ahhh.医生应该看一看,这样才真实。
3. 医生的建议可以增加一些,如:Stay in bed, please.
4. 看完医生,要付钱。可以加上How much is it? It’s...
建议过程中,台上台下的同学都听得很认真。还是这一组学生,在大家的建议之后,重新又表演了一遍。这一遍,表演情绪更为饱满,内容更为丰富,倾听的同学更为专注。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课堂学习的过程,即使是基于个体的表演,教学依旧是一个全员的、完整的过程,需要每个学生获得成长。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提出“协同学习”,将这种过程描述为“每个学生都会通过同学之间的帮助,将别人的思考作为踏板达到自己的跳跃”,其间需要的是同伴之间的互相思考,更需要将别人的思考内化。让学生再次表演,看似将时间集中在个别同学身上,实则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负责,就是让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清晰地展现在每一个学生面前,让台上的同学感受自己的进步,台下的同学学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打通各节课的合理安排,也会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教育的公平。
四、多维拓展,放眼可达的美丽境界
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但是,课外拓展难以做到和其他课那样放手让学生课后自学。英语的拓展,是介于课堂和课外的中间缓冲地带,需要教师的主导存在,是一种逐步的放手。多维拓展,在资源选择上要平衡好知识起点、学生能力和长期积累之间的关系;平衡好教师引导和学生自我努力的关系;平衡好扩大视野和控制学习时间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平衡好记忆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系。
多维拓展,是对题材的精益求精,值得挤进课堂;是对形式的苛求,值得挤进兴趣;是对意义的追问,值得挤进记忆深处。例如一首关于“星期”的儿歌,有丰富的生活背景,同时,节奏化的语言,让星期名词变得更为朗朗上口,诱使儿童参与朗读、诵读。笔者有意识改编,让星期名称重复出现,学生在诗文情境下增加了诵读频率,提高学习效率。语言的补充,应该是经典的,值得孩子收纳并藏在记忆深处,要体现语言的长远价值。从补充的效果看,学生喜欢这首儿歌,并在抑扬顿挫中很享受诵读时光,可谓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而后期的班级诗朗诵比赛,让更多的孩子有表演的欲望和能力,也为这样的拓展增添了无穷的动力。
教学是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优化选择和优质呈现,其归旨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为教师的引导方式,决定着学生思维在课堂上的活动空间和生长方式,所以要实现有效教学,就需要教师智慧地、有见地地实现自己的主导存在,而且这种主导存在还需要体现“多维”,让学生的主体存在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江苏省海门市常乐小学 226124)
“多维”引导下的课堂,需要教师整体把握课堂中所有对教育教学有利的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和课堂都能成为信息源,将所有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和兴趣有机整合进教学的过程中,构建多维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对课堂信息不断思维和重组,实现思维的建构,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表达方式,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从而见证学生能力的成长,最大化地提高整体发展的效益。
一、多维对话,为学生表达增添价值
语言只有在对话状态下,才能实现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真实的对话,构建出真实的语境,让学生看见知识来源的生活土壤,也让学生懂得知识的归宿,那就是拥有自我成长的真实的生活世界。
多维对话,首先改变的就是学生面对问题时“独白式”的抢答,以及抢答后“两耳不闻身边事”的休闲,而是构建多信息状态,让学生学会互相倾听,让每一刻的倾听都有真实具体的意义,促使学生获得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的表达增添价值。多维对话,就是要让学生在对话中,听得广博,说得有意思,读得有趣味,表达有深度。
【案例一】
《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下同)5B Unit 3 Hobbies的E部分是有关兴趣爱好的情景会话,通过Wang Bing和Liu Tao在花园里谈论“浇花”这一爱好,复现了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的用法以及现在进行时。一位教师在引入阅读短篇前,进行了这样的导入对话:
Step1: T: Boys and girls, shall we play a “Good memory” game?
Ss: OK.
T: Do you have any hobbies?
S1: Yes, I do.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S2: Yes, I do. I like...
S3: Yes, I do. I like...
S4: Yes, I do. I like...
Step 2: T:Time is up. What’s S1’s hobby? What’s S2’s hobby?
Ss: ...
Step 3: T: ____(Who) likes collecting stamps, but _____ (who) doesn’t. He/She likes...
Ss: ...
Step 4: T: _____(Who) and ____(who) have the same hobby?
Ss: ...
本案例的几个环节:①起:学生要进行真实的对话,需要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能动重组。教师设计的四个层次性活动,从本单元重点句型引起,又很快高于简单操练,让学生和教师对信息有新的注意兴趣,促使学生仔细倾听、积极思考。②承:真实情境下的梯度活动,给学生运用语言创造了更多的期待,因而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共鸣,层层深入的要求给学生以挑战的欲望。③转:阅读短文的难点the same hobby,被提前在真实语境中化解,让学生于无形中进行了学习,不生硬,不牵强,顺其自然。④合:教师将本单元的重点句型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本身融为一体,每一个被好朋友谈到的同学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学以致用中获得快乐,获得自信,这是英语学习的归宿。
二、多维阅读,让感动在学生心头驻足
篇章阅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目前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几乎模式化,“很多老师在模式的左右下多了些盲从,少了些思考;教学活动多了些程式,少了些个性;教学过程多了些呆板,少了些灵动”。分析一下,教学的模式化原因是对阅读的误解:以为能回答了who, when, where, what和how,就算是培养了阅读能力,以为将语法讲清楚就是解决了难点,以为会表演了就算是内化了。其实,这些都远远不够,它们充其量解决了语篇的工具性问题,而人文性远远没有涉足。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维阅读的语篇课堂,就像一艘渡船在远航,一头连接外在的精彩,一头连接内心的感动,以亲近语言故事本身,体会语言生命;以阅读自我内心,体会语言意义。
【案例二】
《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 The seasons讲了Su Yang’s Dad去了New York工作,于是Su Yang 和Ben两个孩子就Nan jing 和New York的天气进行了一次对话。多维阅读,要读“进”课文,还要读“出”课文。一位教师在组织阅读时,以下面几个问题为线索,进行了很好的梳理,让篇章阅读更具有人文气息。
What’s the weather like here?Do you know Nanjing? Is it far from here?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anjing?
Where is New York? Can you find New York in the map of the world?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 What’s Ben’s advice for her father?
Does your father work here or outside?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What’s your advice? 课堂要实现多维阅读,就是要读课文、读世界和读自己。课文学习不能弱化为“阅读理解”,而要读出学生关心的内容。①进文之门:学生为什么要关心南京的天气?尤其是非南京地区的学生。钥匙是应该带领学生体会自己家乡的天气,而南京的天气接近身边的天气。这样,学生在表达南京的天气时,才会身临其境。②出文之窗:物以传情,纽约的天气意义,在于Su Yang对父亲的关心,孩子关心纽约,更关心父亲。要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城市因为一个人而有意义的境界,从而引出新的话题,自己的亲人在外打工,那么那里的天气又是怎样?自己又该怎样关心?与内容匹配的多维阅读,才会让感动在学生心头驻足,让教学从技术层面上升到弘道层面。
三、多维表演,让教学在满足个体需求中实现整体收益
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设置表演环节。常见的情景是,教师将任务布置下去,学生三人一组或者两人一组进行排练,然后教师点名2~3组上台表演。任何一组表演结束,教师都加以褒奖。有些公开课上,教师会刻意安排上台学生的顺序,让不太流利的小组先上,流利的小组后上,让听课教师形成错觉,以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进步。事实上可不一定。
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多维表演,就是在此基础上再思考两个问题:①上台学生的表演是否还有上升的空间?能否在这个时空里,在老师和同学们帮助下,再次表演,将建议全部落实?其余学生能否在被动欣赏时,成为主动的导演,给表演同学一些指点?②是否能打通所有英语课的表演时间?合理安排表演顺序,让所有的同学都有获得表演的机会?
【案例三】
《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2 A telephone call 中E部分 Read and act是医生和患者Jane两者之间的对话,对话内容包括医生询问病情和提供建议。表演的难点是体会对话的逻辑顺序,适度进行创编对话。
教师在学生准备的基础上,选择两位同学上台表演。表演前,要求学生To be a guide帮两位小演员提出改进建议。第一遍表演结束,认真倾听的学生提出了很多建议:
1. Please speak loudly.表演不能太紧张,声音低,听不清楚。
2. —Open your mouth and say ‘Ah’. — Ahhh.医生应该看一看,这样才真实。
3. 医生的建议可以增加一些,如:Stay in bed, please.
4. 看完医生,要付钱。可以加上How much is it? It’s...
建议过程中,台上台下的同学都听得很认真。还是这一组学生,在大家的建议之后,重新又表演了一遍。这一遍,表演情绪更为饱满,内容更为丰富,倾听的同学更为专注。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课堂学习的过程,即使是基于个体的表演,教学依旧是一个全员的、完整的过程,需要每个学生获得成长。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提出“协同学习”,将这种过程描述为“每个学生都会通过同学之间的帮助,将别人的思考作为踏板达到自己的跳跃”,其间需要的是同伴之间的互相思考,更需要将别人的思考内化。让学生再次表演,看似将时间集中在个别同学身上,实则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负责,就是让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清晰地展现在每一个学生面前,让台上的同学感受自己的进步,台下的同学学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打通各节课的合理安排,也会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教育的公平。
四、多维拓展,放眼可达的美丽境界
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但是,课外拓展难以做到和其他课那样放手让学生课后自学。英语的拓展,是介于课堂和课外的中间缓冲地带,需要教师的主导存在,是一种逐步的放手。多维拓展,在资源选择上要平衡好知识起点、学生能力和长期积累之间的关系;平衡好教师引导和学生自我努力的关系;平衡好扩大视野和控制学习时间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平衡好记忆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系。
多维拓展,是对题材的精益求精,值得挤进课堂;是对形式的苛求,值得挤进兴趣;是对意义的追问,值得挤进记忆深处。例如一首关于“星期”的儿歌,有丰富的生活背景,同时,节奏化的语言,让星期名词变得更为朗朗上口,诱使儿童参与朗读、诵读。笔者有意识改编,让星期名称重复出现,学生在诗文情境下增加了诵读频率,提高学习效率。语言的补充,应该是经典的,值得孩子收纳并藏在记忆深处,要体现语言的长远价值。从补充的效果看,学生喜欢这首儿歌,并在抑扬顿挫中很享受诵读时光,可谓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而后期的班级诗朗诵比赛,让更多的孩子有表演的欲望和能力,也为这样的拓展增添了无穷的动力。
教学是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优化选择和优质呈现,其归旨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为教师的引导方式,决定着学生思维在课堂上的活动空间和生长方式,所以要实现有效教学,就需要教师智慧地、有见地地实现自己的主导存在,而且这种主导存在还需要体现“多维”,让学生的主体存在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江苏省海门市常乐小学 22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