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在语文教学中从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在介绍文题背景中渗透思想教育,激励学习兴趣;在优秀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地深入学生的心田,做到既教好书又育好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思想教育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特别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做到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常受到多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才能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呢?语文课内容丰富多采,蕴涵着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应根据教材的思想内容确定对学生渗透的思想教育目标,选择合适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渗透做人的道理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由此可见育人的作用之大。人类步入21世纪,“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实施主体教育的今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法、教材上,更应多研究的是“人”,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心灵,了解并研究学生的心灵需求,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深入实施,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个性千差万别,成绩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亟待加强,引起班集体出现一些与文明礼貌格格不入的怪现象,同学之间出现的不和谐因素,给教学工作造成秩序混乱,班级管理工作难度加大。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明白如话的,又比较含蓄的寓言故事对学生进行做人的道理的教育。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就是一篇讽刺意味极浓的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赫耳墨斯想了解自己在人间尊重的程度,于是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的店里,雕像者说出了跟他的希望完全相反的、使他极为难堪的话。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故事讽刺之所在。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蚊子和狮子》借一大一小两种动物的争斗,告戒人们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的短处。《智子疑邻》写“天雨墙坏”,两个不同身份的人告诉主人修墙以防有盗,而主人真的失盗后对两人有不同的想法,告诉我们偏见往往使理智混乱,看不清事实。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引导学生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
二、在介绍文题背景中渗透思想教育,激励学习兴趣
爱迪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介绍文题背景是语文教学内容之一,让学生了解作者良好的品德、高尚的作风、吃苦的精神,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操,内化学生的行为,从而产生学习兴趣,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在介绍《风筝》的作者鲁迅时,提问学生:每年旧历正月初一(春节)你们在做什么?学生回忆后回答:在玩!接着,老师就介绍: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风筝》一课是他在1925年1月24日写的,这一天是中国旧历正月初一(春节)。使学生认识到,多挤出些时间来学习,节假日也要多看书、多写作,少贪玩一点。《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儿时的莫顿•亨特体弱多病,他在童年时是胆怯的、孱弱的,他时常为自己的胆小怕事而感到羞惭,同龄的孩子们也常常为他的懦弱与羞惭而欺侮他、蔑视他。在他的幼小的心灵里,没有人能够给他以真正的快乐。而那一次爬悬崖的经历,却让他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自信;学到了克服困难以及到达远大目标的办法;学会了让自己放松,让自己快乐。从此,他变得坚强、乐观,勇于并且善于进取,最后,终于成为一位作家。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学会从活动中找到自信,学会让自己放松,让自己快乐,不要被挫折和困难所吓倒,要沿着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不断进取,相信总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在优秀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表现的手法不同,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选取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又达到了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如《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章的歌词。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通过学习,进一步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危害祖国山河为耻的意识。《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它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觉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语言,发奋学习,不断上进。《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待作品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从作品中吸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激发爱国情感。《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主人公花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情操。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地深入学生的心田,做到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思想教育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特别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做到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常受到多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才能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呢?语文课内容丰富多采,蕴涵着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应根据教材的思想内容确定对学生渗透的思想教育目标,选择合适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渗透做人的道理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由此可见育人的作用之大。人类步入21世纪,“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实施主体教育的今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法、教材上,更应多研究的是“人”,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心灵,了解并研究学生的心灵需求,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深入实施,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个性千差万别,成绩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亟待加强,引起班集体出现一些与文明礼貌格格不入的怪现象,同学之间出现的不和谐因素,给教学工作造成秩序混乱,班级管理工作难度加大。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明白如话的,又比较含蓄的寓言故事对学生进行做人的道理的教育。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就是一篇讽刺意味极浓的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赫耳墨斯想了解自己在人间尊重的程度,于是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的店里,雕像者说出了跟他的希望完全相反的、使他极为难堪的话。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故事讽刺之所在。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蚊子和狮子》借一大一小两种动物的争斗,告戒人们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的短处。《智子疑邻》写“天雨墙坏”,两个不同身份的人告诉主人修墙以防有盗,而主人真的失盗后对两人有不同的想法,告诉我们偏见往往使理智混乱,看不清事实。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引导学生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
二、在介绍文题背景中渗透思想教育,激励学习兴趣
爱迪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介绍文题背景是语文教学内容之一,让学生了解作者良好的品德、高尚的作风、吃苦的精神,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操,内化学生的行为,从而产生学习兴趣,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在介绍《风筝》的作者鲁迅时,提问学生:每年旧历正月初一(春节)你们在做什么?学生回忆后回答:在玩!接着,老师就介绍: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风筝》一课是他在1925年1月24日写的,这一天是中国旧历正月初一(春节)。使学生认识到,多挤出些时间来学习,节假日也要多看书、多写作,少贪玩一点。《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儿时的莫顿•亨特体弱多病,他在童年时是胆怯的、孱弱的,他时常为自己的胆小怕事而感到羞惭,同龄的孩子们也常常为他的懦弱与羞惭而欺侮他、蔑视他。在他的幼小的心灵里,没有人能够给他以真正的快乐。而那一次爬悬崖的经历,却让他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自信;学到了克服困难以及到达远大目标的办法;学会了让自己放松,让自己快乐。从此,他变得坚强、乐观,勇于并且善于进取,最后,终于成为一位作家。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学会从活动中找到自信,学会让自己放松,让自己快乐,不要被挫折和困难所吓倒,要沿着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不断进取,相信总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在优秀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表现的手法不同,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选取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又达到了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如《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章的歌词。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通过学习,进一步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危害祖国山河为耻的意识。《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它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觉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语言,发奋学习,不断上进。《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待作品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从作品中吸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激发爱国情感。《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主人公花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情操。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地深入学生的心田,做到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