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讲的动物为了生存的需要——获取生存必须的资源,不惜牺牲生命。而人类除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之外,他还要追求和满足心理的需要。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不断地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需求。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需求呢?现以《确定位置》一课为例,谈一点做法和感受。
一、创设护航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好奇心理。
片断一:
1. 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索马里海盗吗?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今天我们就跟随祖国的军舰一起去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好不好?播放视频。
2. 揭示课题。
师:看,这是雷达屏幕,知道在茫茫的大海上,雷达有什么作用吗?(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把例题改变为“索马里护航”情境,使学生很快就被吸引、感染、激励,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
评析:“海盗”故事学生还是从童话中读到的。一段剪辑的新闻视频,一下子将学生从童话世界带进了真实的海盗横行的索马里。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跟随着我国军舰去索马里护航又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带着一份激动与好奇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矛盾情境,制造矛盾冲突,满足学生好胜心理。
片断二:
抢答比赛,看谁反应最快。
a.俄罗斯军舰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北偏西方向)
b.美国军舰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北偏东方向)
c.在观测点的南偏西方向是一艘韩国军舰和一艘德国军舰,你能指出哪一艘是德国军舰?(无法确定)
设疑:在观测点的南偏西方向有一艘韩国军舰和一艘德国军舰,你知道那一艘是韩国军舰?那一艘是德国军舰?A、B两点,有的说是A是韩国军舰,B是德国军舰,也有学生与之相反,究竟哪个答案正确呢?学生疑惑,无法确定。是啊,两个点都在观测点的南偏西方向,他们的位置完全一样吗?如何来区别他们的位置呢?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设计意图:抢答比赛,一是巩固新知,更重要的是制造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困惑、疑问等情绪体验,揭示只用方位词来描述方向的局限性,从而激起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质,主动建构新知:添加角度,精确方向。】
评析: 通过有意设计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意见的分歧。学生都有好胜的心理,总希望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他们根本忽视了确定位置的重要因素(角度)。因而,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才认识到这个问题。“是啊,两个点都在观测点的南偏西方向,他们的位置完全一样吗?如何来区别他们的位置呢?有什么好的办法呢?”要能够区分这两艘军舰,还必须要用角度来确定。添上了角度就能更精确的描述军舰的方向了。
片断三:
雷达上有一个点在不停地闪动,哎呀,突然发现一艘海盗船,如果你是雷达观察员,该如何向舰长汇报海盗船的位置?一人汇报,其余同学做舰长,评判他说的是否准确,是否完整?生汇报:报告舰长,发现一艘海盗船在北偏东45度方向。师问:舰长们,听了他的汇报,你们能准确地判断海盗船的位置吗?生答:不能,应该要加上距离。
【设计意图:新知的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模仿,被动的接受,而必须让学生自己积极、能动地在行为和心理上产生内在的需要。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具体问题引发第二次认知冲突,推动了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得出“距离”是确定位置的一个要素。学生切身感知到要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来确定位置才比较精确,从而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评析:通过模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知识的实际运用,同时在模拟的情境中蕴含着矛盾冲突,从画面上看海盗船确实是在北偏东45度方向,为什么又不能表示出他的确切位置了呢?再次将学生推到问题冲突中,但是这次学生已经不再上当了,他们很快就说出问题的关键是缺少距离,从而让所有学生都认识到只有方向,没有距离同样无法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通过变式练习,制造习题陷阱,满足学生好强心理。
说出下面各个点所在的位置。(如图)
图1学生能很快说出A点的位置在北偏东60°方向;图2中的B点学生也能很快地说出在南偏西55°方向120米处;图3中的C点学生说出了在南偏东80°方向90米处。
【设计意图:有效的练习使新知学习巩固及时。练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并逐步形成技能,进而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想。让学生争辩确定位置时应该看那个角,再一次有效突破难点。】
评析:第3题是老师有意设计的一个陷阱,很多学生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纷纷掉进陷阱,当然也有少数学生能够看出这个美丽的陷阱,他们激动地发表反对意见:不对,应该是南偏东10°90米处。这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上当了,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而能够发现陷阱的同学则显出一种强者的姿态,在那里洋洋得意。是啊,他们确实是強者。让我们为这些强者鼓掌!
总之,这节课通过创设“索马里护航”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学习探究新知的欲望,让学生置身情境中开始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通过创设矛盾情境,制造了多次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探索的需要。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模仿,被动的接受,而必须让学生自己积极、能动地在行为和心理上产生内在的需要。通过具体的问题所引发出的认知冲突,推动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识,建构新知。
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这样一个普遍真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是推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强大动力。我们应通过教师创设的外部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内部需要,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像人饿了要寻找食物,渴了要寻找水喝一样,去主动探究,自主建构,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创设护航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好奇心理。
片断一:
1. 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索马里海盗吗?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今天我们就跟随祖国的军舰一起去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好不好?播放视频。
2. 揭示课题。
师:看,这是雷达屏幕,知道在茫茫的大海上,雷达有什么作用吗?(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把例题改变为“索马里护航”情境,使学生很快就被吸引、感染、激励,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
评析:“海盗”故事学生还是从童话中读到的。一段剪辑的新闻视频,一下子将学生从童话世界带进了真实的海盗横行的索马里。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跟随着我国军舰去索马里护航又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带着一份激动与好奇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矛盾情境,制造矛盾冲突,满足学生好胜心理。
片断二:
抢答比赛,看谁反应最快。
a.俄罗斯军舰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北偏西方向)
b.美国军舰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北偏东方向)
c.在观测点的南偏西方向是一艘韩国军舰和一艘德国军舰,你能指出哪一艘是德国军舰?(无法确定)
设疑:在观测点的南偏西方向有一艘韩国军舰和一艘德国军舰,你知道那一艘是韩国军舰?那一艘是德国军舰?A、B两点,有的说是A是韩国军舰,B是德国军舰,也有学生与之相反,究竟哪个答案正确呢?学生疑惑,无法确定。是啊,两个点都在观测点的南偏西方向,他们的位置完全一样吗?如何来区别他们的位置呢?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设计意图:抢答比赛,一是巩固新知,更重要的是制造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困惑、疑问等情绪体验,揭示只用方位词来描述方向的局限性,从而激起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质,主动建构新知:添加角度,精确方向。】
评析: 通过有意设计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意见的分歧。学生都有好胜的心理,总希望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他们根本忽视了确定位置的重要因素(角度)。因而,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才认识到这个问题。“是啊,两个点都在观测点的南偏西方向,他们的位置完全一样吗?如何来区别他们的位置呢?有什么好的办法呢?”要能够区分这两艘军舰,还必须要用角度来确定。添上了角度就能更精确的描述军舰的方向了。
片断三:
雷达上有一个点在不停地闪动,哎呀,突然发现一艘海盗船,如果你是雷达观察员,该如何向舰长汇报海盗船的位置?一人汇报,其余同学做舰长,评判他说的是否准确,是否完整?生汇报:报告舰长,发现一艘海盗船在北偏东45度方向。师问:舰长们,听了他的汇报,你们能准确地判断海盗船的位置吗?生答:不能,应该要加上距离。
【设计意图:新知的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模仿,被动的接受,而必须让学生自己积极、能动地在行为和心理上产生内在的需要。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具体问题引发第二次认知冲突,推动了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得出“距离”是确定位置的一个要素。学生切身感知到要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来确定位置才比较精确,从而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评析:通过模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知识的实际运用,同时在模拟的情境中蕴含着矛盾冲突,从画面上看海盗船确实是在北偏东45度方向,为什么又不能表示出他的确切位置了呢?再次将学生推到问题冲突中,但是这次学生已经不再上当了,他们很快就说出问题的关键是缺少距离,从而让所有学生都认识到只有方向,没有距离同样无法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通过变式练习,制造习题陷阱,满足学生好强心理。
说出下面各个点所在的位置。(如图)
图1学生能很快说出A点的位置在北偏东60°方向;图2中的B点学生也能很快地说出在南偏西55°方向120米处;图3中的C点学生说出了在南偏东80°方向90米处。
【设计意图:有效的练习使新知学习巩固及时。练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并逐步形成技能,进而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想。让学生争辩确定位置时应该看那个角,再一次有效突破难点。】
评析:第3题是老师有意设计的一个陷阱,很多学生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纷纷掉进陷阱,当然也有少数学生能够看出这个美丽的陷阱,他们激动地发表反对意见:不对,应该是南偏东10°90米处。这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上当了,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而能够发现陷阱的同学则显出一种强者的姿态,在那里洋洋得意。是啊,他们确实是強者。让我们为这些强者鼓掌!
总之,这节课通过创设“索马里护航”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学习探究新知的欲望,让学生置身情境中开始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通过创设矛盾情境,制造了多次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探索的需要。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模仿,被动的接受,而必须让学生自己积极、能动地在行为和心理上产生内在的需要。通过具体的问题所引发出的认知冲突,推动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识,建构新知。
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这样一个普遍真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是推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强大动力。我们应通过教师创设的外部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内部需要,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像人饿了要寻找食物,渴了要寻找水喝一样,去主动探究,自主建构,获取知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