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智慧的教育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test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4月15日,教育部名校长领航班周大战工作室授牌仪式在长沙麓谷中心小学举行。名校长领航班是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高端培训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校长,首期64名,其中湖南两名。而周大战是湖南省唯一一名入选的小学校长,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来自农村学校的校长。无疑,这是属于周大战校长的“高光时刻”。
  颇富意味的是,“大战”两字听起来与其本人似乎格格不入,因为朴实和睿智是他的显著标志。而了解他的人会说他人如其名,因为他总是与教育问题死磕,每每有“大战”几百回合,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之势。
  而这些年来,无论在乡野偏远的冷水滩马坪中学,还是在城市中心的长沙东方红小学,周大战其实都只是在和一件事较真,和一个问题“战斗”——如何办智慧的教育?
  智慧教育:历时十年的“回归”
  1993年,周大战分配到永州市冷水滩区易家桥中学,开始了教师职业生涯。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坚守在教学一线。上课之余,他常常思考一些课堂以外的东西。比如教育是什么?
  细思之后他感到忧心,因为这番思考让他看清了当时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其实教师远没有老百姓想象的那么伟大,他们忙来忙去,无非是为了尽可能拔高学生的分数。分数成了教育的代名词,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更让他忧虑的是,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追逐。只要在岗一天,教师就一天也不会停止对提高学生分数的努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论学生考试分数多高,也仅能被人们短暂地记住和谈论,一到九月,当新的学生到来时,老师们就会忘记一切,开始新一轮的追逐。——如此没玩没了,让老师们疲于奔命。
  周大战觉得,他所从事的工作,原来竟是这么一种简单的劳动。而与此同时,学生又在追求什么?他们为什么来到学校?他开始反思问题出在了哪里,最后他意识到,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换一种方式做教育
  对教育现状的冷静思考,让周大战在2005年的时候,就开始萌生了“回过头去重新做教育”的念头。因为在他看来,教育本来是好的,是人们对分数的过度追求才让它变了味。所以我们需要回归到教育的本源,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于是,周大战对老师们说:“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做教育,去成就一番不一样的事业。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出区里,走出县里,走出市里,走出省里,走向全国。”结果,老师们都报之以善意的嘲笑。
  但周大战非常自信,认为自己找到了教育的真谛。当时,他本能地意识到,当大家都在往同一条路上走的时候,如果能走出一条新路,那就很有可能成功。于是从2006年起,他开始了做不一样的教育、走不一样的路的尝试。十年过去,他的尝试获得了成功。
  在周大战看来,当前学生的学习是残酷的,“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甚至被一些学校当成标语,张挂在校园甚至是班级的大门上,这让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学习是一件艰苦之事。而苦学,也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常态。
  然而,这不是学习的本义。“学生读书不是因为有了学校他们就必须去读书,而是因为与生俱来的求知的天性。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正是这一本能促使我们不断去学习。”周大战如此解释说。但现实却是孩子被社会绑架,成了成人利用的工具。与此同时,教师也被系上了道德的十字架,在学生苦学的同时也只好苦教。这种学与教的现状,说明教育已走上歧路。
  这让周大战终于明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不能用职业本能和纯体力去应对这一职业,不能以简单的对分数的劳苦的追求,去指引学生鲜活生命的成长发展。要实现教育的目的,必须以专业者的智慧,去引领教育的回归。
  “办智慧教育”的理念,开始在周大战的脑海里扎根。多年以后,周大战在与顾明远教授交谈中谈及自己的教育理想,顾老非常赞许他的想法,欣然为其题词祝愿。
  然而,在当年,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他的理想,更别说相信他了。
  智慧的教育指向核心素养
  “说一个人有智慧,往往是说他能看出问题在哪里,能发现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智慧是后天的,可以培养的。”这是周大战对自己的教育理想充满信心的逻辑起点。
  在不断的实践中,周大战渐渐完善了“智慧教育”的概念——所谓智慧教育,就是指认定人有好学的天性,尊重儿童脑发育的关键过程,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终生发展所需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
  对于智慧教育,周大战认为有几点非常重要。第一是“认定人有好学的天性”。对此,周大战坦言他无法给出科学证明,只能凭一个教育工作者多年的经验,来做出一种本能的判断——这也是他教育教学工作的哲学起点,是他办学的一种策略。
  显然,如果以此为施教的出发点,教育就将发生变化:既然人有好学的天性,那我们就不必去指画干涉,不必去担忧孩子不愿意学等等,而只需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就好了。在这方面,很多老师可能会有疑惑: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厌学呢?
  周大战解释说,那是因为我们强行改变了他,让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自己”,感觉不到自己先天对未知的追求。
  第二是“合作精神”,这是一种品德要求。在周大战的学校,学生们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合作的意识和愿望非常强烈。这和他推崇的合作学习有关,也与他对学生品质要求的序次有关。
  另外就是“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校长,周大战对思维能力的看重远超其他学习品质,因为说到底人的差异就是思维的差异。而仅就知识而言,那是穷尽一生也学不完的,但只要具有了好的思维能力,再多的知识都能掌握。
  出于这种思考,周大战意识到,在学生需培养的六种核心素养中,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是最必须优先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只要这两方面都具备了,其他品格和能力的发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智慧课堂:让阳光学子“自然”生长
  有了办学理念,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如何“落地”了。为了让智慧教育“落地”,周大战首先确立了课堂教学的原则。因为课堂是育人的第一阵地,智慧教育的第一落点自然应该是课堂。
  马坪学校地处农村,学生有着天然的淳朴性格,因此,周大战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农村现实,基于农家孩子的本性,让他们感觉到学习就如同游戏,体验到学习的种种快乐。按照这种原则,马坪学校的课堂几乎呈现出“原生态”的景象,自然,本色,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这种课堂上,教育的一切技术技巧退居其次,老师们只关注学生的两种品质,一是创新,一是合作。
  智慧的课堂需要解放思维
  周大战认为,只有在一种自由的环境里,人才能天马行空地大胆想象,思维的创新品质才可能凸显,因而宽松的环境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在学校里,这种环境只能靠老师在课堂上给予。所以,在周大战的学校里,学生可坐可站,可说可笑,从上一年级开始就充分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因而敢于想,敢于说。
  开始的时候,老师们觉得很难办:这课怎么上?这样也能办好教育吗?但现实却是,不是老师们给不了学生自由,而是学生在入学前就被告知各种“规矩”,入学后自然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你给他自由他也不敢自由。他早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揣摩老师心理,整天想的是如何亲近老师、讨好老师,以避免受到责罚。如此一来,他们在大多数时候都会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对思维的发展无疑是极端不利的。
  因此,周大战要求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教育中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因材施教。要知道他是什么材,就必须知道他是怎么想的。知道了他是怎么想的,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去教育他。”
  光有宽松的环境不够,因为当学生敢想敢说了,他们的思维反而产生惰性,思考就不能深入了,因此教师还要让学生把思维打开,充分发散。这个思维习惯必须从小培养——这也是周大战从中学来到小学,继续实践自己教育理念的动因——当一个人从第一天读书开始就知道了读书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是按自己的想法来思考问题,他的思维就会呈现开放、多元、无比活跃的状态。
  周大战认为,规范对孩子来说当然是必要的,但这种规范不是用班规班训,而是充分相信孩子,相信他们知道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在周大战的观念里,人的最高尚的品质就是自律。这种品质必须从小学开始培养,从一年级起就学习如何管理自己。当然,这里面也有不少的策略,比如通过团队方式来约束,用团队的行为来规范个体。
  智慧的课堂是创新的课堂
  以前周大战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后来他意识到,是通过教育而离开教育。因为教育的终点是让人离开学校,一个人数十年的生命里,他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自我教育,因此要在他离开学校之前,就让他掌握再学习的能力。
  在这一原则的驱动下,周大战和同事们开始研究如何打造一个真正的智慧的课堂。他想到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回归教育的本源去想问题。他想,什么是读书?最后他归结为,读书就是提问。因为读了书就能提出问题来,至于问题好坏并不是重点,因为那与思维品质有关。
  于是,他们的课堂教学简化成了学生不断提问,老师不断解答。这在文科科目中好办,在理科科目中则有难度。在不断的摸索中,周大战和老师们终于找到了理科学科的“提问”方式,那就是编题。从此,孩子们不断地在条件和结果之间寻找可能的问题陷阱,编制了各种各样的奇题怪问,充分地领略了数理化学科的奇妙之处。而他们的课堂,也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变成了教师带领学生去选做由学生自己编制出来的优质的题目。
  这种课堂模式发展到后来,因为编题者故意设置思维陷阱,有许多题目连老师都已经做不出来了。——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根据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实际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从结果上说,不管学生编制的题目难度如何,都已经并不重要,至少他思考过,甚至深思过,这比单纯的读与背有意义得多。
  智慧的课堂是合作的课堂
  在周大战的育人目标里,“阳光”是他看重的品格。阳光的学子应是博爱、宽容、乐达、开放、公正,应该有胆识、有气魄,精力旺盛,能力过人,总是给人积极向上的自信和力量,在人群中具有凝聚力,让人信任、乐于交往,有感召力,像阳光一样给人一种生生不息的温暖和关怀。
  智慧的课堂因为是一种合作学习的课堂,因而极为有利于培养学生阳光的性格。学生在这种开放的课堂中自由学习,舒畅成长,大胆表达,互相倾听,逐步形成了乐学习、会合作、愿交往、敢竞争等等优良品质,成为了人人夸赞的阳光学子。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几乎处于“自然”状态。抢答时,你争我斗;辩论时,面红耳赤;提问时,十面埋伏;胜利时,欢声雀跃。同时,学生行动自由,可站、可走,可说、可笑,可论、可写。课堂成了自由思考、平等竞争的“舞台”,学习成了游戏,既紧张活泼,又激烈精彩。此外,这样的课堂上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更没有呵斥与监督,这是学生自己的世界,老师置身于学生之间,时而参与那个小组讨论,时而来到这个小组交流。师生之间既存长幼之礼,又显亲密和谐。
  久而久之,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周大战的学校里,每一个班都是“沸腾的课堂”,班里的学生分组学习,自主讨论,不断提问,相互探究,与西方国家的课堂场景极其相似。有一年,美国石氏基金会到学校考察后,认为周大战以他独有的思路和远见,迈开了中国基础教育课改的重要一步,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于是他们特别捐助40万元,支持学校的持续改革和发展。
  这种充分激发思维、开启智慧的课堂让马坪学校旧貌换新颜,也让周大战成了永州教育的课改标兵。
  智慧教师:在与“静止”的抗争中成长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智慧教育如果没有教师们的潜心付出和专业成长,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幸运的是,周大战从改变课堂、推动课改出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茬茬阳光学子的成长,还有教师队伍的能人辈出。   始于失败的课改尝试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周大战的课改尝试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甚至可以说是从失败开始的。那是2006年下学期,他们选择了小学一年级进行改革试点。周大战原本认为,传统课堂班额较大,一个教师管理不过来,因此主张两个教师同时进课堂。
  结果,在第一节课改研究课上,本想形成学生行为自然、思想自由的课堂氛围,却导致了学生们又喊又叫,场面几近失控的状况。结果,第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均没有达到。评课时,老师们集体保持沉默,静待校长的态度。
  周大战毫不犹豫说:“课如何上,这可以讨论,但课改是要进行的,这个不需要讨论。”
  然而,不足两个月,两个教师进课堂的方式遭遇严峻挑战——若不约束学生行为,课堂就乱了;若约束学生行为,则学生端坐整齐,不出声、不提问,又回归到传统课堂模式。另外,两个老师同时上一堂课,在教师总数一定的情况下,工作量就成倍增加了。
  不仅如此,由于受传统教学惯性影响,很多老师和家长对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不理解。教师心生疑惑:“我们这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还学不好呢!何况现在还允许学生在课堂走动,闹哄哄的。”一些家长更不理解:“咱们送孩子来上学,你们老师现在想办法自己不教了,倒让孩子自己学?”
  另一种阻力来自课改本身。尽管课改在实验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时间不长,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此外,小组合作的方法还比较单调,教学环节还不清晰,教师感觉很难把握。同时,参与改革的一些教师也有怨言:以前备一节课只需要1小时,现在却要3小时,太累太辛苦!
  有一位领导到学校视察,走了一圈后对周大战说:“照你们这样,上课时间学校没有一个班是安静的,都在吵吵闹闹,你这校长是怎么当的呀?”
  这个大环境,似乎是要逼周大战打退堂鼓了。然而,面对领导的疑惑、教师的微词和家长的不解,周大战一点也没有动摇决心。他对失败进行了反思,认为试点也有成功之处:一是每堂课中有两个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明显提高;二是学生行为自然、思想自由时,学生的提问、答问无拘无束,气氛活跃,思维敏捷。
  于是, 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调整策略,从做通教师的思想工作开始,改革激励评价机制,加强校本教研培训,反复阐述课改理念和具体做法,对每个教师的教案进行精心指导,让教师在不断摸索中成长。
  为了把一堂课中安排两名教师这一优点保留下来,周大战想到了遴选学生做“小老师”的办法。即一个班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小老师”,协助教师管理课堂。这样,就由起初的两名教师管理变为“一名教师和六个小老师”共同管理。
  在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他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间,从多个视角去发现差异,寻找课改中的问题。此时,教师们对待课改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怀疑、排斥到将信将疑、被动接受,再到深信不疑、主动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不少小插曲。有一次,一位老师午餐时间拿着碗筷走进食堂,转了一圈后又出来了。同事们问她为什么不吃饭,她说已经吃过了呀——原来她满脑子都在想着课改,倒把吃饭的事给忘记了。
  成功就是不走回到老路上去
  不知不觉中,课改在不断推进,教学效果也悄悄发生变化。2013年,学校六年级毕业测试成绩位列全市公办学校第三名,仅次于两所拥有优质生源的城区学校。由于课改的成功,学生人数也从300人增加到700多人,班级数也增加了一倍,不少学生都从城区“倒流”而来,被老百姓诟病多时的“马跑”学校变成了“宝马”学校。
  课改成功了,周大战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发挥了教师队伍学习、教研、成长共同体的力量。首先,这次教革以教研组为团队,通过集体备课,“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以情感沟通情感”,让组员整体的能力都得到提升。其次,组内之间可以推门听课。这为教师搭建了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推动了课改的深入发展。
  对这种模式,有教师甚至笑称:“我不在自己的课堂,便在别人的课堂。”虽然是一种调侃,却也反映了教师们汲取众人智慧,成为“智慧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这条路磕磕绊绊,但一路阳光,这正如年轻教师曹海艳所言:“罗曼罗兰说:‘生活不是静止,而是同静止作斗争,是创作,是创造,是对永恒旧事物的吸引力的永恒反抗。’课改的感觉大抵也是如此,它就像是在同传统教育抗争,你稍不留意就可能徘徊在传统模式和智慧教育之间,甚至直接走回老路上去。课改之路,任重道远,我们静心前行。”
  同样年轻的杨思则是重新认识了教育的意义:“前行的路,既曲折又陡峭,然而只要笃定目标,我们就会成长。也许,我们会在前进中迷失自己,会在忙碌中无所适从,但是,一切都阻止不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因为,我觉得对于一名教师,这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在反思和沉淀中,教师们渐渐成长起来。而今,十数位从马坪中学走出的“智慧型”教师已陆续走上了管理工作岗位。他们把智慧教育的种子也带向了远方,引领更多的学子走向智慧的人生。
  从最初的心愿规划,到梦想的初步实现,周大战用了十年时间。十年后,当谈及教育梦想,他依旧会干脆地回答:当一名好校长,办一所好学校,带一批好老师,育一群好学生,足矣。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表彰全国优秀班主任,2914名班主任受到了隆重表彰。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国班主任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班主任群体的管理理念和价值标准也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美。  爱心·奉献  作家刘心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表小说《班主任》,因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而被誉为伤痕文学的开篇之作。小说描写了班主任张俊石答应16岁的“小流氓”宋宝琦到自己的班级就读,遭到同事和班干部的反对,张老师却“心怀
摘 要 以学校核心理念引领班级文化建设,鼓励教师团队合作,通过建设个性化的班级制度,构建凸显学生个性成长的“和雅”课堂文化,并以成长档案盒实施多元评价,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实现师生“和而不同、雅而不凡”之成长。  关 键 词 班级文化建设;个性成长;班级制度;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1-00-03  作为中星小学的德育品牌,“和
萬博,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广州市骨干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万老师带领的工作室团队承(协)办过各级班主任能力大赛和市、区级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培训,并开设有市、区级继续教育课程;首创工作室小组自为发展、师带徒成长共同体、雷霆反馈防拖延症等培训模式。  万老师热爱教书,钟情育人,善以特色文化构建卓越班级。她用细腻而巧妙的爱心和智慧,成为一届又一届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被孩
柳袁照,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先后出版《凝眸苏州教育》等教育和文学专著。近年来致力于诗性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倡“审美课堂”。以诗人的情怀做校长,以对教育的思考入诗,并从中总结提炼了“诗性教育”,还原了教育的精神底气和文化根基,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我知道,从这个时刻开始,从我在这个院子里,遇上你开始,从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觉已在教育教学之路上走了近十个年头。每每想到“十年”,就觉得感悟颇多。回眸走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刻,我雄心壮志,怀揣着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忱和美好憧憬,辞别了故乡,来到苏州,迈上了我的教育征程。一路走来,我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经历了陌生与困惑——成熟与坚定——热爱与幸福的心路历程。  陌生与困惑:路在何方  迈出大学校门后, 23岁的我激情满怀地投入到期待已久的教育事业中去。  教学
众所周知,新疆是多民族“大杂居”与少数民族“大聚居”地区,各民族宗教、文化、民俗差异极大。按照国家部署,新疆8999所学校大多采用民汉合校办学模式,有的是双民合校,有的甚至是三民合校。如何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履行文化传播和教育维稳的双重使命便成为民汉合校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新疆四师七十六团中学尝试以“和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和文化”——在反思冲突事件
【案例】   “戴强(化名)到学校来了吗?”一天上课时,一个高个子妇女隔着防盗窗,边张望边着急地问我,全然不顾我正在上课。  “没有。”我停下课,“他不是在家吗?”早晨他妈妈打电话说孩子没做作业,“扣”在家中不让出来。  妇女收回环视教室的目光:“他妈妈说了两句,他就跑走了。唉!他妈妈都急死了,到哪儿去了呀?”没等我问个究竟,她又风风火火地走了。“呀!戴强出走了!”全班学生大眼瞪小眼,一片愕然。 
摘 要:现代化的校园要融入在地元素与生活美学,努力营造开放无围墙的安全绿建筑校园,设计多样化的探索式学习空间,与大自然结合,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设计学习活动,使学校兼具言教、身教、境教的功能。  关键词:学校建筑;在地;绿建筑;无围墙安全校园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8-0016-03  一、前言  2013年1月,来自大陆的30余位小学老师来到台
摘 要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与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相结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通过配备完整的学习方案,让学生明晰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学习评价等,凸显学生学习;借助在线微课,实现师生即时互动交流,深化探究与思考;借助大数据,实施在线评价与监督,提升教师的个性化指导。  关 键 词 思想品德课;大数据;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
特色是什么?“特”是“特殊”,“色”是“因为视觉而产生的印象”,两字结合,即指存在物基于独特个性的优势和长处。 “因为特色,所以不同”,特色决定了存在的理由,是“魂”。同理,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基于独特个性的优势和长处,是学校存在的理由和灵魂。  那么,我们的学校有特色吗?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涉及到学校存在的合理性。二十年来,从教育部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再到各学校,特色创建如火如荼,特色评比方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