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情感比较细腻,纵观收录于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不少文本情感丰富,它对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萌芽期的小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品读是有效深入文本情感的重要通道,教师如何紧扣文本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从而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同时又能获得情感的熏陶呢?
一、有效品读感悟,在感知中体验情感
要让语文学习理性回归语言本色,“读”必不可少,只有通过大量的“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也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建立语感,积累语言。语文教学如何抓住情感基调,有效引导学生品读呢?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文和读的形式,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从而体会“读”的乐趣,获得情感的熏陶。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文本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整体品读感受文本的情感,让学生深切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切入本文,课堂导入之后,我设计两个问题:①“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②志愿军战士怀着怎样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紧扣文本情感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当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出课文的两条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并容易对文本的感人故事产生兴趣。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亲人”——她们都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做出重大的牺牲,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知这些事例,教师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通过寻找文本中描述的事例来体会。当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之后,接下来,领会告别“亲人”的惜别感情就是学生理会文本的第二个关键点。为了让学生在品读中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教师设置情境,用情感引读法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教师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很容易诱发学生的感情,从而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并在品读中感受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亲情,这个亲情血浓于水。
二、巧妙抓住关键字句,在品读中升华情感
在文本中,有时一个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是文本的统领,抓住了关键就能深入到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学生可以抓住关键点联系上下文,通过感悟、品读达到对文本的理解。语文教师如何紧扣文本,有效地将关键点提炼出来,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体会作者不一样的情感表达呢?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作者用细腻的语言生动地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朴实的语言催人泪下,释放着浓浓的母爱,让读者体会到平凡母亲的伟大,产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如何让学生深刻感受文本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句感受母亲的形象?研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文本的语言描写得特别生动:“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是母亲挣钱的工作环境,当孩子看到母亲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挣钱,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艰辛的母亲。“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这是母亲在挣钱的样子,让人看了是多么的心酸,从而让读者感受到瘦弱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是母亲挣钱时的神态,从而让读者感受疲惫的母亲。可以说,抓住了这些关键句的品读,学生就容易感受母亲的形象。在本文中,还有一些关键词也是值得学生细细品读的,如母亲在掏钱给“我”时,用了一个“龟裂”的词语来形容母亲的手指,这是怎样的一个母亲啊?为了我们的生活,她付出如此多的艰辛,然而当听到是我要买书时,却毫不犹豫。可以说,教师巧妙地抓住关键字句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母亲的形象、文本蕴含的情感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同时,文本精妙的表达也容易让学生习得。
三、巧妙品读文本“留白”点,在想象表达中抒发情感
所谓文本留白是指有些作品由于某方面的原因留下空白点,这些空白点有的是情节留白、有的是语言留白、有的想象留白等。一般情况下,情感丰富的文本留白是作者出于某方面的考虑,如果教师能挖掘留白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想象,就能让学生在表达中抒发情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叙述了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凭吊战场,然后将“自己”掩埋在“战友”身旁。文本对嘎羧动作、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由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对生活阅历有限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要深入感受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和创作意图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入情入境,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我让学生自主品读,在汇报交流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和上下文进行理解、感悟。如:“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久久凝望”——嘎羧在凝望什么?这就是文本的留白处了,如果教师能借此留白让学生展开想象,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就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了,虽然文本在此处并没有写出嘎羧久久凝望在想象着什么,但此处就是妙用文本留白让学生想象表达的契机。又如:“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它在想什么呢?有谁能够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这一处是升华文本情感,引导学生抒情表达的关键点。嘎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着什么?如果教师能借此留白引导学生展开续写,学生就能结合嘎羧的生命旅程,并联系战争与和平,将作者未表达的情感续写出来。
总之,要想让品读扬起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通过或关键字词或关键句或整体篇章的细细品读,从而既让学生的情感得以熏陶,又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石门小学)
一、有效品读感悟,在感知中体验情感
要让语文学习理性回归语言本色,“读”必不可少,只有通过大量的“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也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建立语感,积累语言。语文教学如何抓住情感基调,有效引导学生品读呢?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文和读的形式,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从而体会“读”的乐趣,获得情感的熏陶。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文本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整体品读感受文本的情感,让学生深切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切入本文,课堂导入之后,我设计两个问题:①“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②志愿军战士怀着怎样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紧扣文本情感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当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出课文的两条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并容易对文本的感人故事产生兴趣。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亲人”——她们都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做出重大的牺牲,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知这些事例,教师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通过寻找文本中描述的事例来体会。当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之后,接下来,领会告别“亲人”的惜别感情就是学生理会文本的第二个关键点。为了让学生在品读中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教师设置情境,用情感引读法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教师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很容易诱发学生的感情,从而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并在品读中感受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亲情,这个亲情血浓于水。
二、巧妙抓住关键字句,在品读中升华情感
在文本中,有时一个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是文本的统领,抓住了关键就能深入到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学生可以抓住关键点联系上下文,通过感悟、品读达到对文本的理解。语文教师如何紧扣文本,有效地将关键点提炼出来,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体会作者不一样的情感表达呢?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作者用细腻的语言生动地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朴实的语言催人泪下,释放着浓浓的母爱,让读者体会到平凡母亲的伟大,产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如何让学生深刻感受文本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句感受母亲的形象?研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文本的语言描写得特别生动:“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是母亲挣钱的工作环境,当孩子看到母亲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挣钱,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艰辛的母亲。“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这是母亲在挣钱的样子,让人看了是多么的心酸,从而让读者感受到瘦弱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是母亲挣钱时的神态,从而让读者感受疲惫的母亲。可以说,抓住了这些关键句的品读,学生就容易感受母亲的形象。在本文中,还有一些关键词也是值得学生细细品读的,如母亲在掏钱给“我”时,用了一个“龟裂”的词语来形容母亲的手指,这是怎样的一个母亲啊?为了我们的生活,她付出如此多的艰辛,然而当听到是我要买书时,却毫不犹豫。可以说,教师巧妙地抓住关键字句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母亲的形象、文本蕴含的情感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同时,文本精妙的表达也容易让学生习得。
三、巧妙品读文本“留白”点,在想象表达中抒发情感
所谓文本留白是指有些作品由于某方面的原因留下空白点,这些空白点有的是情节留白、有的是语言留白、有的想象留白等。一般情况下,情感丰富的文本留白是作者出于某方面的考虑,如果教师能挖掘留白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想象,就能让学生在表达中抒发情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叙述了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凭吊战场,然后将“自己”掩埋在“战友”身旁。文本对嘎羧动作、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由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对生活阅历有限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要深入感受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和创作意图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入情入境,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我让学生自主品读,在汇报交流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和上下文进行理解、感悟。如:“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久久凝望”——嘎羧在凝望什么?这就是文本的留白处了,如果教师能借此留白让学生展开想象,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就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了,虽然文本在此处并没有写出嘎羧久久凝望在想象着什么,但此处就是妙用文本留白让学生想象表达的契机。又如:“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它在想什么呢?有谁能够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这一处是升华文本情感,引导学生抒情表达的关键点。嘎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着什么?如果教师能借此留白引导学生展开续写,学生就能结合嘎羧的生命旅程,并联系战争与和平,将作者未表达的情感续写出来。
总之,要想让品读扬起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通过或关键字词或关键句或整体篇章的细细品读,从而既让学生的情感得以熏陶,又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石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