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针刺伤安型留置在手术室的应用与体会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r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防针刺伤安型留置;手术室;应用与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68-01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检查、诊断,并担负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也是发生职业暴露危险性很大的科室,为保护护理职业的安全性,手术病人静脉输液的通常,以及麻醉、抢救工作和手术的顺利进行,我院手术室使用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YZB|国0112—2009针管回缩式静脉留置针及3M透明贴膜。
  1.2 方法
  1.2.1 穿刺部位的选择 选择粗、直弹性较好、无静脉瓣、易于固定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不完整的皮肤,以不妨碍术者操作,便于麻醉师术中用药和保证输液顺利输血顺畅为原则,并考虑手术体位手术部位的情况。
  1.2.2 穿刺步骤 评估患者穿刺局部皮肤情况及术中输液所需,选择合适的型号。穿刺部位用0.5%碘伏消毒穿刺部位两次(8x8cm)穿刺前检查留置针,取针,松动针芯,左手食指、中指固定针翼(多点面朝外),拇指无名指固定连接座,右手执白色激活柄向右转动针芯,将针尖斜面朝向左侧,右手夹紧双翼,针尖斜面向上,左手绷紧皮肤以15-30度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从延长管内观察,见回血后,降低角度5-15度继续进针0.2mm,送导管松开两翼,用右手或左手示指、中指固定,中指和示指固定连接座,拇指和无名指后撤针芯少许(0.2-0.3mm)右手持针翼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撤针芯,左/右手中指与示指固定双翼,手持白色激活柄快速持续拔出针芯,启动针尖保护系统,针尖全部缩到保护套内,并无法恢复,表面不留残血,以穿刺中心用3MM透明贴膜固定留置针,牢固后连接输液器,以术中病情和手术需要调节滴速。
  2 讨 论
  2.1 穿刺前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人对手术缺乏了解,进入手术室会产生焦虑心理,留置针头粗,病人会产生恐惧心理,在操作前向患者讲述安型留置针的好处、目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使其積极配合。
  2.2 熟练掌握正确的穿刺技巧 安全型留置针进针角度和方法与传统留置针方法相同,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穿刺时动作要熟练,掌握好进针角度,速度要慢。若角度过小,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已引起渗漏;角度过大,易刺破血管后壁。送管时须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内并妥善固定好针翼。
  2.3 在一定程度上保正了护士的安全 手术室急救危重患者时,患者多有外伤且不配合,若操作不慎则容易造成刺伤及直接遭受血液污染。而安全型留置针具有能自动启动的保护夹,当针芯从导管内拔除时可自行封闭针尖,且无法恢复,表面不留残血,最大限度的降低可能出现的针刺伤,保护护患双方以免感染血源性传染病。
  2.4 提高了输液的安全性 安型留置针套管由特殊生物材料制成,软光滑,可随血管弯曲,不会刺破血管,且在血管内有一定长度,有利于病人的活动及搬动,手术病人术中常需翻动体位,安型留置针具有柔软宽大的双翼,固定时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较为牢固舒适,使用的病人在搬动或躁动时发生针刺破血管或脱针现象的情况,明显少于使用头皮针的病人,从而避免了药业外渗,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及输液的安全。由于其内经较大,保证了输血、输液速度,充分满足了手术病人大量补液的要求,同时及时准确的为抢救重症病人提供最根本的保证。术中可根据病情和手术需要调整滴速,但也需观察局部有无红肿和渗漏等情况。
  2.5 有效保护了血管提高了工作效率 留置针在手术中既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为抢救手术病人生命争取了时间,又能为手术后提供可靠的静脉通道,保证了输血、输液速度,充分满足了手术病人大量补液的要求,同时及时准确的为抢救重症病人提供最根本的保证。在护理得当的情况下,一次穿刺可保留5-7天,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工作效率。保护了血管,且降低了感染率。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提高,同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2.6 安全型留置针的注意事项 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在连接留置针套管与输液装置时应注意防止空气栓塞,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如外包装有破损或过了有效期应禁止使用;穿刺成功后要注意注射局部有无渗漏,一旦发现应立即拔除重新穿刺,外套管有阻塞时应查明原因,不能用液体强行冲击,以防血块进入循环引起阻塞,必要时拔除外套重新穿刺。
  参考文献
  [1] 张婷,曹彦,刘改卫.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在手术室的应用[J].西南军医,2010,(01).
  [2] 孙宁,刘成.浅谈安全型留置针在手术室的应用[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8,(32).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普外科老年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并总结自身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50例老年手术患者,对其进行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结果 50例患者经过术前术中、术后、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护理后,除1例死亡外,其他均恢复良好,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结论 对普外老年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系统、全面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病死率的发生,改善其生存质量,
期刊
【摘要】 目的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接诊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起病急、死亡率高,4-6小时内发病的患者在静脉溶栓过程中采取积极得当有效的护理措施的重要性。方法 对三年内静脉溶栓治疗的141例患者溶栓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具有重要作用。结论 在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时,得当科学的护理措施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5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5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精心观察和护理后,41例(74.5%)痊愈,7例(12.7%)中度残疾,3例(7.3%)重度残疾,2例(3.6%)植物生存,2例(3.6%)死亡。结论 加强对重型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以及精心护理,可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治疗时机,降低致残及致死率,改善预
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日益增强,医学己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转变,卫生服务也相应地从单一化、片面化更新扩展为以整体化、多元化为主题的服务体系。如何做好安全护理管理,有效防范医疗护理事故的发生,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已经成为护理管理者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 护理;问题;安全  doi:10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放疗中出现的不同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患有恶性肿瘤并接受放射治疗病人的临床护理干预资料。结果 在接受放射治疗及护理干预之后,14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原发病灶均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出现并发症,护理质量大大提高,有效率达92.5%,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经过护士的精心护理也全部治愈。结论 对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施行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并减少放疗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 对观察组15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合理护理措施。结果 150例患者大大的减少并发症,降低了死亡率。结论 合理护理干预是有效的救治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关键。  【关键词】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17 文章编号:1004-7484(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究社区服务与家庭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自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6例抑郁症患者病历,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再进行社区服务与家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复发与再住院率。结果 对照组的再住院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 对抑郁症患者进行社区服务与家庭护理能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抑郁症;社区服务;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21例进行分析讨论,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实施急救护理措施。结果 此组患者经治疗后抢救成功率为95.2%,其中1例患者经抢救无效临床死亡。结论 对于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给予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以及密切的病情观察,配合医生进行抢救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高血压;脑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预防护理在妇科手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科行恶性肿瘤根治手术的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预防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术后共13例发生尿潴留,发生率为21.67%;观察组术后共2例发生尿潴留,发生率为2.86%。结论 预防护理能显著的降低妇科手术后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根据临床实践掌握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方法与注意事项。结果 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大多数无任何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有并发症发生。结论 静脉留置针输液这一护理技术操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应用;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3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