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盎然 童心飞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ingl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李贽)当孩子们睁大眼睛打量着世界时,他们会用自己稚嫩的想法诠释着所看到的一切。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在他们眼里,雷电是妈妈生气时的大吼声,柳树是爷爷长长的胡子,蚂蚁每天都忙着找丢失的零食,星星是一张黑纸上戳破的小洞,风儿会闹、浪儿会笑、花儿会舞、鱼儿会跳;他们有着最纯真的情感,最朴素的愿望,他们同情只在夜里上班的月亮,会担心小青蛙找不到自己的家,困惑小鸟为什么能自由的飞翔……这一切如同一颗种子被埋在孩子的秘密花园里,如果没有教师能懂得,没有教师去发现、去唤醒、去激活,孩子们天生的诗性很容易被泯灭。教师应学会呵护童诗的种子,带着童诗飞到孩子心里,为孩子的生命注入爱与美的源泉,让孩子的心灵因诗歌而得到舒展。
  一、诗读百遍,其“意”自现
  领着孩子走进童诗,读,应该是最好的方法。诗不是快餐文化,读诗不能一目十行,不能像读故事那样一扫而过,要学会“品”。因为凡是好诗,都是以最精炼的语言,描绘最细致的情感,是诗人用心弦咏唱生活的歌曲,不是一读就能明了的。苏教版第二册《鲜花和星星》是一首喜气洋洋的儿童诗。诗中充满了发现和探求。全诗语言简洁明了,写出了一个儿童眼中的世界。这样的小诗意思比较浅显,让孩子感知到那优美的意境,才是学习本文的关键。如此,反复读便是有效的途径:1.看谁读的“鲜花”和“星星”多。 许多孩子在反复朗读中领悟到了“满地”和“满天”的重要性。 2.看谁把鲜花读得全开放。在朗读中,孩子们逐步体会到了“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的不同的读法,直接影响到花儿开放的速度和数量。于欣喜中,孩子们一朵一朵地如鲜花般开放着。 3.看谁把鲜花读得睡着了。 一种情境,一份心情,孩子们不仅在“到了晚上,花儿睡了”中渐渐进入柔和的氛围中,在“数星星”时也有了一份体贴的轻巧。
  孩子们读多了诗歌,就会从中受到感染,能初步把握诗的节奏、情趣和优美的意境。这样一路读来,不仅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增强了他们的语文素养,更激发了他们对诗歌的喜爱和书写童诗的欲望。
  二、仿写,为心灵插上翅膀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借助范文指导他们进行仿写,能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挖掘出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感知事物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充满童趣、意境优美的儿童诗,可依托于文本教材,整合各种资源,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仿写。如苏教版第一册《家》,在教完课文后,可让孩子们进行仿写。1、看图完成填空:( )是熊猫的家;( )是企鹅的家。2、读词:“大海”“夜空”“星星”“浪花”,完成填空:( )是( )的家;( )是( )的家。3、发挥想象完成:( )是( )的家。仿写的每个句子都让孩子们说说为什么。这样,不由自主的,很多美的意境就会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生根发芽,他们的思维也会得以活跃。
  童诗的模仿可以与诗的欣赏结合在一起进行。刚开始时,读一首诗,我会在与孩子们赏析完诗歌后,选择最精彩的一句让孩子们仿写。如学习《雨点》时让孩子们说说:“为什么说雨点是在池塘里睡觉?”“是啊,小雨点会想:这个世界多么神奇!啊,池塘妈妈好美丽!瞧,碧澄澄的她,在花草树木的环绕下,静静的,动也不动。在她的怀抱里睡觉,肯定舒服极了!好柔软的大床呀!刚好我们也累了,干脆就在上面美美地睡个大觉吧。”“那么,小雨点还会到哪里干什么呢?”通过赏析,孩子们已经知道了池塘——睡觉两者间的联系,那么再进行仿写,便若行云流水般自如了,孩子们纷纷发言:“雨点落在小草上,在小草上滑滑梯”,“雨点落在竹林里,在竹林里唱歌”……更有孩子说出了这样的诗句:“雨点落在果园里,染红桃花,雨点落在庄稼里,点绿了麦苗……”这是一种多美的想象世界啊!
  三、光影世界,让诗歌轻舞飞扬
  杨克说:“写诗是一种基本的素养,通过写诗,我们对于世界的感觉会更加清晰,对人生的感知也会生动起来。”与挖掘一两个有天分的小诗人相比,诗歌教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孩子都能拥有一颗纯真的诗心,拥有诗意的生活。孩子的世界里,一块石头可以是诗,一片枯叶可以是诗。那么,如果我们给孩子一个美妙的五彩缤纷的光影世界:草丛深处的呱呱声、蝴蝶翅膀上的花纹、春日田野的油菜花、夏日瑰丽的晚霞、秋天飞舞的落叶、初冬冒着寒气的河面……孩子们的想象便可以跳舞。童诗从根本上说“是生活的折光,是某种比喻”。因此,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孩子们头脑中的表象,童诗的神思便会在他们心海里游荡。指导孩子阅读诗歌之前,放一段与所读童诗有关的音乐,可以把孩子们带入音乐所演绎的世界中去;根据诗歌内容,画一幅美丽的画,孩子们便能进入诗歌的天地;播放相关的视频,便能深深碰撞着孩子们天真、美好、善良的心灵。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里的运用,声、色、光、电可以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孩子们的生活便不再局限于周围,而是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延伸,诗歌将更为灵动轻盈。抓住生活的片段,关注看到的影像,辅之以押韵、对仗、排比等手法,哪个孩子不是优秀的诗人呢?
  语文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心灵的撞击产生的篇章。浓缩情感精华的诗歌需要教师和孩子们的共同感知,呵护孩子们对诗歌的最初想象,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在童心的世界里驰骋,和孩子们一起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怎样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呢?实践告诉我们,积累是运用的前提,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语言积累是形
词语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教师一直追求高效语文课堂的立足点。但是,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却发现。一些教师还在沿用“一词一解”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介绍了紫砂泥的组成、结构,并对紫砂壶的颜色进行了检测,得出紫砂壶的优点,最后详细的描述了紫砂壶的优良性能。
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创造享受的。应该让学生在享受中理解文本、丰富文本并超越文本;在享受中用内心的感应去印证、诠释语文的神韵、博大与深远。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激起
语文课程标准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并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作出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的学生背诵诗文应不少于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项规定,体现了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也彻底地改变了作文教学,为其指出
曾听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小稻秧历险记》一课,至今还记得这样一幕场景:“叮铃铃”的下课铃声想起,于永正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孩子们,现在是你们唱歌的时间。”学生都发愣起来。于老师说:“到卫生间可以疏解自己身心的疲劳,难道不像唱歌一样,能带给自己快乐吗?”听课的所有老师和上课的学生都笑了起来。我想,这就是幽默所带来的巨大功效吧!  于是,我在班级中进行了一项调查:“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老师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