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弘扬教师主体性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性因素。分析研究主、客体及教师主体地位存在的合理性,指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弘扬教师主体性,不但不会削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会更加凸显。
关键词:高校 体育 课程改革 教师主体性
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当前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在管理体制、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体育教师的角色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但体育教师主体性并没有完全凸显出来。
一、主、客体辨析
主体总是与客体相对来说的。社会活动中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人本身既是客观存在又具主观精神,因此人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教育(教学)就属于这种复杂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既可以成为认识的主体,也可以成为认识的客体。体育教学的特点在于教学过程中追求的是师生间有效的互动,而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才有可能有效地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二、教师主体地位存在的合理性
1、教师工作时空呼唤教师主体性
教师工作时空包括日常教学和教改两个方面,具有复杂和创造的属性。日常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而有着丰富情感和个性差异的学生,身处一系列频繁切换、无法预测的课题情境,这些都“迫使”教师日常的工作时空永远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些属性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以便在教育情景中随机应变。另一方面,教师又处于教改时空,作为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主体性的合理发挥是一切教改得以成功推进的最根本保证。
2、学生主体性发挥呼唤教师主体性
时下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正当性毋庸质疑,但手段和途径如何,未敢说“路人皆知”。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一开始就需要对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进行结构性变革,关键是要解放教师,向教师赋权,承认和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师的主体性。试想,如果教师自身不具有主体性,又怎能期望他教育出有丰富主体性的学生呢?教师只有本人成为主体,而不仅仅是计划的实施者和知识的传递者,才能在发展学生不同需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观念认识、信念理想、经验意向等主体性地处理好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3、课程决策呼唤教师主体性
一般来说,课程改革取决于对主客观条件及实际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而不只是参照某种标准定出目标框架。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和精神状态,教师现有的主体能力,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等等,都是决策考虑的主观条件。因而随着教学自主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和推进,教师必须作为一种主体力量参与课程决策。教师对课程决策的参与更多的发生在课程“授受层面上”,这是实际发生重大作用的功能性影响。所以说课程决策呼唤教师的主体性。
4、课程实施呼唤教师主体性
目前,课程实施基本上被分成两类:一类是把课程实施界定为变革,这在学校可以自己确定课程的国家比较流行;另一类是把课程实施界定为教学,这在学校主要是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课程计划的国家比较盛行。前一类中课程实施通常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现,要求教师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内容安排等发生一系列的自主变化,需要教师积极自觉地参与课程的变革与创新,具有实施课程变革的主体能力,成为课程变革的重要动因。后一类则把教学当作达成课程目标的手段。其实,教学中提倡教师的主体性并不是要把教师演变成主宰课程生成、理解的权威。恰恰相反,教学中弘扬教师的主体性,可以促成教师成为研究者、开发者,充分研究和开发课程资源,把课程内化成个人的知识更新体系,避免师生交往蜕变成知识的交流,师生只是作为知识的承载体交往而去人格精神上的相遇。
三、体育课程改革中弘扬教师主体性策略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并解答学生的疑惑。过去学校体育教育中受传统师生教与学不平等关系的影响,教成了主导者,学则成了从属者。新体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应是中介者、服务者的角色,学生应是求索者、劳动者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具体来说,应从教学过程的命令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成绩的评判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合理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观察和随时掌握学生的各种情况,根据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合理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制订相应的指导计划;及时给予学生肯定而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
2、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是保证教学、实施教学的决定性因素,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过去,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自学、实践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重视竞技体育的教学而忽略了各种锻炼方法和锻炼手段的传授,重视教学的统一性而忽略了因材施教、个别对待、个体差异等教学规律。高校体育教学如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模式,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师观念,要深刻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涵,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积极构建教与学双重主体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与民主、平等的互动性师生观,使教学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3、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高校教师担负着社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相对其它学科,目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学历普遍偏低,其知识结构还不尽完善,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及高校体育学科领域不断涌现出的新学科、新知识、新技能,高校体育教师除了要精通本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以外,还应在传统学科知识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吸收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及其它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结构。
4、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目前,相当数量的高校体育教师还存在着“一专”不精,“多能”不全以及学历高、技能低,技能高、学历低等一高一低现象。这种特性的结果导致体育教师在教学与训练中诸多能力的缺失,即严重影响教学和训练效率,更易挫伤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所以要更好的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完备自身专业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5、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
能动性是主体性的核心因素。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吸收先进教育理念和认真总结教育、教改实践经验,适时而恰当的选择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手段与技术;时刻反思改进教育教学行为,追求创造性教学;应根据校本情况及学生实际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课程改革与研究;批判性地认识和确立教育价值选择,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思想体系。
现代教育认为,课程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往往共同存在于教育活动的矛盾联系中,教师主体性价值不应受各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其重要性。因而,高校体育教学只有积极利用各种因素和手段来激发与强化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体性价值才能够真正得以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黄宗芬等.课程与教师的主体性[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
[2]赵虹元.论教师主体性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3]张晓霞.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主体性角色转换[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6
[4]李小红等.论教师的主体性[J].江苏教育科研,2002
关键词:高校 体育 课程改革 教师主体性
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当前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在管理体制、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体育教师的角色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但体育教师主体性并没有完全凸显出来。
一、主、客体辨析
主体总是与客体相对来说的。社会活动中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人本身既是客观存在又具主观精神,因此人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教育(教学)就属于这种复杂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既可以成为认识的主体,也可以成为认识的客体。体育教学的特点在于教学过程中追求的是师生间有效的互动,而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才有可能有效地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二、教师主体地位存在的合理性
1、教师工作时空呼唤教师主体性
教师工作时空包括日常教学和教改两个方面,具有复杂和创造的属性。日常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而有着丰富情感和个性差异的学生,身处一系列频繁切换、无法预测的课题情境,这些都“迫使”教师日常的工作时空永远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些属性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以便在教育情景中随机应变。另一方面,教师又处于教改时空,作为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主体性的合理发挥是一切教改得以成功推进的最根本保证。
2、学生主体性发挥呼唤教师主体性
时下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正当性毋庸质疑,但手段和途径如何,未敢说“路人皆知”。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一开始就需要对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进行结构性变革,关键是要解放教师,向教师赋权,承认和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师的主体性。试想,如果教师自身不具有主体性,又怎能期望他教育出有丰富主体性的学生呢?教师只有本人成为主体,而不仅仅是计划的实施者和知识的传递者,才能在发展学生不同需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观念认识、信念理想、经验意向等主体性地处理好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3、课程决策呼唤教师主体性
一般来说,课程改革取决于对主客观条件及实际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而不只是参照某种标准定出目标框架。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和精神状态,教师现有的主体能力,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等等,都是决策考虑的主观条件。因而随着教学自主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和推进,教师必须作为一种主体力量参与课程决策。教师对课程决策的参与更多的发生在课程“授受层面上”,这是实际发生重大作用的功能性影响。所以说课程决策呼唤教师的主体性。
4、课程实施呼唤教师主体性
目前,课程实施基本上被分成两类:一类是把课程实施界定为变革,这在学校可以自己确定课程的国家比较流行;另一类是把课程实施界定为教学,这在学校主要是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课程计划的国家比较盛行。前一类中课程实施通常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现,要求教师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内容安排等发生一系列的自主变化,需要教师积极自觉地参与课程的变革与创新,具有实施课程变革的主体能力,成为课程变革的重要动因。后一类则把教学当作达成课程目标的手段。其实,教学中提倡教师的主体性并不是要把教师演变成主宰课程生成、理解的权威。恰恰相反,教学中弘扬教师的主体性,可以促成教师成为研究者、开发者,充分研究和开发课程资源,把课程内化成个人的知识更新体系,避免师生交往蜕变成知识的交流,师生只是作为知识的承载体交往而去人格精神上的相遇。
三、体育课程改革中弘扬教师主体性策略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并解答学生的疑惑。过去学校体育教育中受传统师生教与学不平等关系的影响,教成了主导者,学则成了从属者。新体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应是中介者、服务者的角色,学生应是求索者、劳动者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具体来说,应从教学过程的命令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成绩的评判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合理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观察和随时掌握学生的各种情况,根据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合理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制订相应的指导计划;及时给予学生肯定而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
2、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是保证教学、实施教学的决定性因素,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过去,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自学、实践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重视竞技体育的教学而忽略了各种锻炼方法和锻炼手段的传授,重视教学的统一性而忽略了因材施教、个别对待、个体差异等教学规律。高校体育教学如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模式,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师观念,要深刻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涵,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积极构建教与学双重主体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与民主、平等的互动性师生观,使教学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3、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高校教师担负着社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相对其它学科,目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学历普遍偏低,其知识结构还不尽完善,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及高校体育学科领域不断涌现出的新学科、新知识、新技能,高校体育教师除了要精通本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以外,还应在传统学科知识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吸收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及其它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结构。
4、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目前,相当数量的高校体育教师还存在着“一专”不精,“多能”不全以及学历高、技能低,技能高、学历低等一高一低现象。这种特性的结果导致体育教师在教学与训练中诸多能力的缺失,即严重影响教学和训练效率,更易挫伤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所以要更好的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完备自身专业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5、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
能动性是主体性的核心因素。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吸收先进教育理念和认真总结教育、教改实践经验,适时而恰当的选择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手段与技术;时刻反思改进教育教学行为,追求创造性教学;应根据校本情况及学生实际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课程改革与研究;批判性地认识和确立教育价值选择,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思想体系。
现代教育认为,课程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往往共同存在于教育活动的矛盾联系中,教师主体性价值不应受各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其重要性。因而,高校体育教学只有积极利用各种因素和手段来激发与强化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体性价值才能够真正得以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黄宗芬等.课程与教师的主体性[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
[2]赵虹元.论教师主体性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3]张晓霞.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主体性角色转换[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6
[4]李小红等.论教师的主体性[J].江苏教育科研,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