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思考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理念倡导“问题意识”教学,倡导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在这中新形势下,课堂问题设计的是否科学、合理更是决定了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几点策略:
1、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有新颖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问题设计的新颖、出乎意料,使学生眼前一亮,从感官上调动其求知欲。例如在讲到密度流时,我先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德国舰艇却神不知鬼不觉的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出其不意的打击。思考问题:德军潜艇能神秘出入地中海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都急于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听课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课堂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
每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这个重点和难点进行,不能东一耙,西一耙,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舍本求末,最终完不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讲
到《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时,我上课时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应该怎样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水土流失的成因,进而提出解决的措施。这样一节课就会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展开,不会偏离主题,才会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按照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规律层层推进
课堂问题设计要有梯度,先易后难,层层推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不仅能轻易的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学生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在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时,第一步:先引导学生假设地球是静止的且地球表面是均匀的,那么赤道和两极之间的大气环流是什么样的?学生很容易得出:由于赤道与两极之间的热量差异,形成一圈环流。第二步:引导学生假设地球是运动的(自转)但地球表面是均匀的,那么赤道和两极之间的大气环流是什么样的?学生考虑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三圈环流。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是怎样的?学生容易得出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第三步:地球是运动的(自转)且地球表面是不均匀的,这时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是怎样的?学生考虑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而是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教师顺势引出:正是由于海陆上的这些高、低压中心及其势力的此消彼长才形成了东亚的季风气候。经过这样层层剥笋的设问后 ,学生不仅理解了三圈环流的成因,记住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而且对东亚的气候成因、特征、分布也铭记于心。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一节课的精髓所在。只有科学、合理的设计问题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1、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有新颖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问题设计的新颖、出乎意料,使学生眼前一亮,从感官上调动其求知欲。例如在讲到密度流时,我先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德国舰艇却神不知鬼不觉的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出其不意的打击。思考问题:德军潜艇能神秘出入地中海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都急于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听课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课堂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
每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这个重点和难点进行,不能东一耙,西一耙,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舍本求末,最终完不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讲
到《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时,我上课时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应该怎样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水土流失的成因,进而提出解决的措施。这样一节课就会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展开,不会偏离主题,才会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按照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规律层层推进
课堂问题设计要有梯度,先易后难,层层推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不仅能轻易的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学生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在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时,第一步:先引导学生假设地球是静止的且地球表面是均匀的,那么赤道和两极之间的大气环流是什么样的?学生很容易得出:由于赤道与两极之间的热量差异,形成一圈环流。第二步:引导学生假设地球是运动的(自转)但地球表面是均匀的,那么赤道和两极之间的大气环流是什么样的?学生考虑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三圈环流。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是怎样的?学生容易得出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第三步:地球是运动的(自转)且地球表面是不均匀的,这时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是怎样的?学生考虑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而是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教师顺势引出:正是由于海陆上的这些高、低压中心及其势力的此消彼长才形成了东亚的季风气候。经过这样层层剥笋的设问后 ,学生不仅理解了三圈环流的成因,记住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而且对东亚的气候成因、特征、分布也铭记于心。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一节课的精髓所在。只有科学、合理的设计问题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