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在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和历史经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提出了坚定理论自信的重大命题。这种理论自信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探索中形成和不断坚定的。这种高度的理论自信,意味着我们将以中国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和理论主张向人类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九大在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和历史经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提出了坚定理论自信的重大命题。这种理论自信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探索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走向成熟的自我确信。理论自信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完成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按时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自信源起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
“没有理论,革命派别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不可避免地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1]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仁人志士就开始探索中国富强之路,但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一直在黑暗中摸索与徘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2]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由于其先进性、科学性以及与中国国情的适应性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并且与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3]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科学理论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在不断探索中逐渐确立了早期的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自信。
1930 年毛泽东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阐明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最初提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为了解除在思想上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机械地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等问题,1938 年 10 月,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深刻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3]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这一命题的提出,表征了早期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方面的理论自信。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过程可以看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勇气和智慧,充分体现了一种理论上的自信。这种自信是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
二、理论自信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成熟完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理论自信的表达,但是,理论自信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真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从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到邓小平理论为开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十九大提出并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的理论自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中具有了日益深刻的根据,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坚定了这种自信。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4]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5]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人民对自己追求的目标、遵循的原则、坚持的思想、运用的方法,以及对中国未来的發展前景越来越明晰,越来越自信。
三、理论自信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取得的伟大实践成就,有力地证明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系列重要讲话,是适合当代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唯一科学理论。之所以理论自信,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在该理论指导下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对我国当下的国情和主要矛盾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这对于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世界历史进程国际形势新变化的反映和概括,是对世界格局、历史走势、发展规律、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基础上,对中国究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和路线,采取什么样的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这一带有根本性问题的科学解决。
结语:
9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尽管我们在探索中有过曲折,甚至有过弯路,但事实证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完备的结构和科学的体系,并不断走向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积淀起来的,而逐渐积累起来的理论自信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充分肯定,这种理论自信正在逐渐内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必然的政治品格。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 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九大在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和历史经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提出了坚定理论自信的重大命题。这种理论自信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探索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走向成熟的自我确信。理论自信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完成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按时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自信源起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
“没有理论,革命派别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不可避免地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1]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仁人志士就开始探索中国富强之路,但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一直在黑暗中摸索与徘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2]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由于其先进性、科学性以及与中国国情的适应性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并且与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3]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科学理论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在不断探索中逐渐确立了早期的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自信。
1930 年毛泽东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阐明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最初提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为了解除在思想上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机械地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等问题,1938 年 10 月,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深刻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3]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这一命题的提出,表征了早期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方面的理论自信。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过程可以看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勇气和智慧,充分体现了一种理论上的自信。这种自信是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
二、理论自信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成熟完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理论自信的表达,但是,理论自信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真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从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到邓小平理论为开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十九大提出并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的理论自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中具有了日益深刻的根据,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坚定了这种自信。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4]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5]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人民对自己追求的目标、遵循的原则、坚持的思想、运用的方法,以及对中国未来的發展前景越来越明晰,越来越自信。
三、理论自信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取得的伟大实践成就,有力地证明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系列重要讲话,是适合当代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唯一科学理论。之所以理论自信,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在该理论指导下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对我国当下的国情和主要矛盾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这对于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世界历史进程国际形势新变化的反映和概括,是对世界格局、历史走势、发展规律、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基础上,对中国究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和路线,采取什么样的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这一带有根本性问题的科学解决。
结语:
9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尽管我们在探索中有过曲折,甚至有过弯路,但事实证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完备的结构和科学的体系,并不断走向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积淀起来的,而逐渐积累起来的理论自信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充分肯定,这种理论自信正在逐渐内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必然的政治品格。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 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