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处境依然极为尴尬--既颇受重视,又备受诟病。"真实"的缺失更使得每一个有识之士如芒在背。细加追究,生活远离作文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无强烈动机,更无有效作为;教师只重技巧,而冷落积累;评价过于呆板,而无视差异。
【关键词】作文教学;真实;积累;引导;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3.34
叶圣陶:作文如做人。
于漪:文章的生命在于真实,应情真、理真、事真,力求做到"情深而不诡""义真而不回""事信而不诞",否则不可能有生命活力。
《课程标准》: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
所有这些都在反复强调着作文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理念--真实!没有了生活积累,没有了真情实感,没有了真知灼见,作文便无从谈起。然而反观我们的学科教学,情况着实糟糕:三言两语敷衍了事者有之,东拉西扯凭空捏造者有之,原汁原味抄袭者有之。将精力更多用于雕琢语言、美化形式以求伪饰者亦不在少数。作者、教者、考者均不能满意。
是什么原因致使"真实"离我们越来越远呢?
笔者以为问题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写作者消极怠工
要完成佳作,写作主体须首先拥有丰富的素材、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苏辙在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时,对此有精辟的阐释。他认为:孟子因"善养吾浩然之气"而使得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司马迁因"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而使得文章疏朗宕荡,"颇有奇气"。也正是基于此种认识,他才能在现实中不断地以外在阅历增长见识,以内在修养激发志气,最终成为一位颇有成就的文学大家。
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大包大揽仍较为普遍和严重,从指导到命题,直到评点修改,全是为师者"一手遮天"。加之大多数学生寄希望于一朝一夕立竿见影,使得本该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的作文园地上,出现了花朵放弃成长与绽放的机会和权利的可悲现象。
这种消极怠惰的意识也直接导致众多学生在写作能力提升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有效作为。随时随地都有生活,不知道!人、事、物、景、情都是素材,没注意!经典、电视、时文都是榜样,没时间!或思想麻木或杂乱堆放都只能使我们的写作主体悲哀无助地听凭命运的摆布。
教学者引导乏术
曾经听过一位同仁介绍他个人实现"真实"的成功作法:将终极目标分解到不同阶段。基准层面上,学生只要写下了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就可以判定为合乎要求,归入"好作文"。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再单从一个写作者来评议--读者看过之后有收获吗?他能产生情感共鸣吗?他能发现生活的某些侧面和本质吗?他能受到一点启发和教育吗?第三阶段上,引领学生实践"艺术的真实",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文体认知和实践能力。这样,作文一直与生活相伴,和学生共同进步,三年之后,多数同学便能较顺利地完成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应当遵从和运用一定的理念、方法与手段。"感悟作文"、"真情作文"听说了,课标版教材用过了,但是还没有而且永远也不会有人提供给我们一套操作性极强的系统方案。于是,困惑与盲目之中,不少教师不分对象、不分阶段、不分题材,面对学生只是简单强化一些时髦的词语,引入一些同题例文;面对考题也只会背诵佳作、猜题押宝,从来也没想更不会在开掘作文的"源头活水"上有所作为。
显然,教师的引导无力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执法者铁面无情
通常,"要求"在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均是一柄双刃剑。他们再多做些努力和尝试就能够达到,做事的积极性便会被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反之,无论怎样用心也够不着,多次失败之后,那做事的积极性便会丧失殆尽。
去看看我们的评分标准和阅卷老师吧。以河北省而言,中考作文为保持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设项与分值分配较少变更,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非毕业班考试中你一定见过这样的文字:"作文评分标准(略)"、"作文评分标准(同中考)",不一而足。想想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也难怪平时的作文阅卷中,老师的主观随意性被发挥到极致了。不就有这样一篇小说吗:某县教育局长为加大岗位公平竞争的力度,组织完考试后坐镇作文阅卷现场以示督促。但工作完成得极其顺利,局长发现那奥秘在于谁的字数多谁的分数就高。重判!而后局长发现谁的书写好谁的分数就高。实在让人哭笑不得。也曾听学生们说过有三五篇作文闯天下的作法。以教育部制定并已颁布施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其中将课程目标阐述为"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两部分。毫无疑问,"标准"提醒执行义务教育的教师既要有一个总体方向,更要有几个分段目标,着力体现了"面""点"结合的指导思想。再看第四学段(7-9年级)中的具体内容,"写作"一项中共含八个子项,是不是就可理解为一次性全面推进、学生一次性最终达成呢?不同年级的作文评判能够一成不变吗?"真实"的渐进历程又该如何完成呢?
相比陕西在中考阅卷中设定满分卷比例等作法而言,我们的许多制法者和执法者是不是太过于忽略"人性化"了啊!
该怎样解决问题呢?教师除了要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智慧外,还应该千方百计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并教给他们切实可行的积累与加工生活素材的方法,帮助他们去寻求充足的"源头活水"。另外,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判者,都必须取消那些置之四海皆真理的所谓"标准",为作文的教学与考试设定较为科学的梯级评价体系。
真心希望所有师生都能够在绿色之中生活,在真情之中写作,能够在个性化的创作过程中体味那份特有的快乐。希望作文教学的春天能够尽早到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真实;积累;引导;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3.34
叶圣陶:作文如做人。
于漪:文章的生命在于真实,应情真、理真、事真,力求做到"情深而不诡""义真而不回""事信而不诞",否则不可能有生命活力。
《课程标准》: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
所有这些都在反复强调着作文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理念--真实!没有了生活积累,没有了真情实感,没有了真知灼见,作文便无从谈起。然而反观我们的学科教学,情况着实糟糕:三言两语敷衍了事者有之,东拉西扯凭空捏造者有之,原汁原味抄袭者有之。将精力更多用于雕琢语言、美化形式以求伪饰者亦不在少数。作者、教者、考者均不能满意。
是什么原因致使"真实"离我们越来越远呢?
笔者以为问题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写作者消极怠工
要完成佳作,写作主体须首先拥有丰富的素材、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苏辙在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时,对此有精辟的阐释。他认为:孟子因"善养吾浩然之气"而使得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司马迁因"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而使得文章疏朗宕荡,"颇有奇气"。也正是基于此种认识,他才能在现实中不断地以外在阅历增长见识,以内在修养激发志气,最终成为一位颇有成就的文学大家。
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大包大揽仍较为普遍和严重,从指导到命题,直到评点修改,全是为师者"一手遮天"。加之大多数学生寄希望于一朝一夕立竿见影,使得本该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的作文园地上,出现了花朵放弃成长与绽放的机会和权利的可悲现象。
这种消极怠惰的意识也直接导致众多学生在写作能力提升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有效作为。随时随地都有生活,不知道!人、事、物、景、情都是素材,没注意!经典、电视、时文都是榜样,没时间!或思想麻木或杂乱堆放都只能使我们的写作主体悲哀无助地听凭命运的摆布。
教学者引导乏术
曾经听过一位同仁介绍他个人实现"真实"的成功作法:将终极目标分解到不同阶段。基准层面上,学生只要写下了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就可以判定为合乎要求,归入"好作文"。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再单从一个写作者来评议--读者看过之后有收获吗?他能产生情感共鸣吗?他能发现生活的某些侧面和本质吗?他能受到一点启发和教育吗?第三阶段上,引领学生实践"艺术的真实",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文体认知和实践能力。这样,作文一直与生活相伴,和学生共同进步,三年之后,多数同学便能较顺利地完成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应当遵从和运用一定的理念、方法与手段。"感悟作文"、"真情作文"听说了,课标版教材用过了,但是还没有而且永远也不会有人提供给我们一套操作性极强的系统方案。于是,困惑与盲目之中,不少教师不分对象、不分阶段、不分题材,面对学生只是简单强化一些时髦的词语,引入一些同题例文;面对考题也只会背诵佳作、猜题押宝,从来也没想更不会在开掘作文的"源头活水"上有所作为。
显然,教师的引导无力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执法者铁面无情
通常,"要求"在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均是一柄双刃剑。他们再多做些努力和尝试就能够达到,做事的积极性便会被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反之,无论怎样用心也够不着,多次失败之后,那做事的积极性便会丧失殆尽。
去看看我们的评分标准和阅卷老师吧。以河北省而言,中考作文为保持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设项与分值分配较少变更,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非毕业班考试中你一定见过这样的文字:"作文评分标准(略)"、"作文评分标准(同中考)",不一而足。想想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也难怪平时的作文阅卷中,老师的主观随意性被发挥到极致了。不就有这样一篇小说吗:某县教育局长为加大岗位公平竞争的力度,组织完考试后坐镇作文阅卷现场以示督促。但工作完成得极其顺利,局长发现那奥秘在于谁的字数多谁的分数就高。重判!而后局长发现谁的书写好谁的分数就高。实在让人哭笑不得。也曾听学生们说过有三五篇作文闯天下的作法。以教育部制定并已颁布施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其中将课程目标阐述为"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两部分。毫无疑问,"标准"提醒执行义务教育的教师既要有一个总体方向,更要有几个分段目标,着力体现了"面""点"结合的指导思想。再看第四学段(7-9年级)中的具体内容,"写作"一项中共含八个子项,是不是就可理解为一次性全面推进、学生一次性最终达成呢?不同年级的作文评判能够一成不变吗?"真实"的渐进历程又该如何完成呢?
相比陕西在中考阅卷中设定满分卷比例等作法而言,我们的许多制法者和执法者是不是太过于忽略"人性化"了啊!
该怎样解决问题呢?教师除了要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智慧外,还应该千方百计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并教给他们切实可行的积累与加工生活素材的方法,帮助他们去寻求充足的"源头活水"。另外,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判者,都必须取消那些置之四海皆真理的所谓"标准",为作文的教学与考试设定较为科学的梯级评价体系。
真心希望所有师生都能够在绿色之中生活,在真情之中写作,能够在个性化的创作过程中体味那份特有的快乐。希望作文教学的春天能够尽早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