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机融合心理辅导工作,从集体活动、搭建平台、创设环境、以心育心、课堂渗透等几方面着手,能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辅导;班主任工作;融合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辅导工作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为以后顺利走出社会做好准备。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从集体活动、搭建平台、创设环境、以心育心、课堂渗透等几方面着手,把学生的心理辅导有机融合到班主任工作中。
一、借助集体,带动个体健康成长
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主任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集体活动的作用。利用班、队会及晨会等机会,针对学生阶段性的问题,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内、外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家长之间和家校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借助集体的力量带动个体的健康成长。如:老师发现班级的孩子有畏难情绪,就大力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本校“世昌颂”系列活动”,观看电影《甲午风云》、参观邓世昌纪念馆、唱《世昌颂》、打武术操《世昌拳》、参与致远军乐团学习等,传承邓世昌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孩子們明确前进的方向,在困难面前,也绝不退缩,勇敢前行。
二、搭建平台,巧解学生心中疑惑
设立师生“心语角”,有利于班主任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让学生通过“心语角”把自己的问题反映出来。老师通过筛选,对个别比较集中、典型的问题进行集体辅导,同时发挥桥梁作用,争取得到各科任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共同教育。如:一名四年级学生对灵异问题很感兴趣。老师通过跟家长沟通,了解到他的奶奶比较迷信,使他很迷惑。经过深入了解,老师知道了该生其实是对科学问题很感兴趣,就跟科学老师商量,安排该生做科代,参加各种科技活动,让他在参与中慢慢解开心中的谜团。
三、创设环境,培养积极健康心理
心理科学告诉我们,环境和人的心理有极大的关系。良好的环境有利于身心健康。因此,班主任引导学生创造和谐、积极的班级环境,能照顾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改善其“心理环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工作:
(一)健全班规促自律
班主任在班级形成是非分明的舆论,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种适度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向心力是环境影响力是重要组成部分。如: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怎么样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大家一起汇总意见,整理形成班级公约,促使学生自我规范和管理,实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的良好自律局面。班级公约定期更换,成为学生不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力推手。学生也因此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共同维护集体荣誉。
(二)创设环境净心灵
班主任利用班级物理环境的影响,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净化心灵。如:老师带领学生用心布置教室,以“启航”命名,共同创建特色主题家园。“扬帆启航”是目标船,每学期初贴上孩子们的目标,激励大家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学期末再回顾是否达成目标,借此为大家创造自我成长的天地;建立“悦心角”,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既发挥学生的小主人翁精神,又促进知识的吸收,提高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净化心灵。
(三)家校共育聚合力
班主任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教育作用,能净化学生的“心理环境”。如:老师通过企业微信群、Q群、电话、开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使家长明白自己作为孩子“第一位教师”对子女的心理影响,并推荐心理辅导常识、方法、经验,让家长能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成长,从而配合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借助社工等丰富的社会资源,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解开学习、生活中的疑惑,净化了学生的“心理环境”,促进心身健康。
四、以心育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情感的沟通应该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第一标志,老师应该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心育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与学生情感的沟通中,老师应该是主动者,做到以下六点:
(一)主动接触学生。平时多抽空跟学生一起聊天,加深了解,发现优点,调解误(下转第5版)(上接第4版)会,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既会传授知识,又能排忧解难。如:老师利用课间向学生嘘寒问暖,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娱乐、身体情况。这样就容易有效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二)尊重学生人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决策、管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如:老师定期召开班委会和班级主题会,与学生沟通当前存在问题,互相出谋划策。老师先肯定同学们的优点,再一起分析问题,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这样“热冷”结合,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
(三)制定阶段方案。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情绪变化的各个阶段,在不同时期制定班级活动方案,帮助学生度过情绪波动期。如:天气的冷热变化较大时,部分学生的情绪会变得不大稳定,特别激动。老师可以提前和班委商量,开展关于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主题活动,同时,老师要做好心理准备,遇事冷静处理,引导学生正确调整情绪。
(四)培养疏导能力。指导学生寻找良好的解决问题和对待困难的方法。如学习疲累时,远眺风景、睡觉休息、运动等;心情欠佳时,听音乐、深呼吸、看书……减轻、疏解孩子的精神压力,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
(五)增强自我认识。多利用班、队会组织“优点轰炸”“照镜子”等活动,让学生互相挖掘各自身上的闪光点。如:老师指导班委组织“回头望,朝前看”活动,鼓励同学们对自己和班级情况进行小结,使学生客观、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从而扬长避短,提高自信,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六)传递虚心学习的态度。
言传与身教是对学生做心理疏导的有效方法。人无完人,老师犯错,遇到不懂的问题,应敢于向学生公开承认,主动学习,这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老师有时板书写错字,学生提出意见,老师乐于接受,感谢其认真听课并敢于提出建议。老师对待错误的积极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要勇于承认错误、不懂就学的心理素质。也使老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平等关系,促使师生“教学相长”。
五、课堂渗透,相机进行心理辅导
利用教材、生动的事例启发学生思考,学会做人,也是对学生做心理疏导的有效方法。目前,学校的教学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无论班主任任教哪个科目,都应该发挥课堂教学的心理辅导功能,在课堂教学中相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宝贵的四十分钟,传授心理健康常识;推荐学生观看《点点星光》等作品,让人物的励志精神打动学生,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成长的道路和生活。
班主任工作中有机融合心理辅导工作,以心育心,必将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2[陈振华:《理解型班级管理》,大象出版社,2014年12月第2版。
[3]周洪宇:《中国好教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辅导;班主任工作;融合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辅导工作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为以后顺利走出社会做好准备。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从集体活动、搭建平台、创设环境、以心育心、课堂渗透等几方面着手,把学生的心理辅导有机融合到班主任工作中。
一、借助集体,带动个体健康成长
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主任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集体活动的作用。利用班、队会及晨会等机会,针对学生阶段性的问题,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内、外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家长之间和家校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借助集体的力量带动个体的健康成长。如:老师发现班级的孩子有畏难情绪,就大力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本校“世昌颂”系列活动”,观看电影《甲午风云》、参观邓世昌纪念馆、唱《世昌颂》、打武术操《世昌拳》、参与致远军乐团学习等,传承邓世昌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孩子們明确前进的方向,在困难面前,也绝不退缩,勇敢前行。
二、搭建平台,巧解学生心中疑惑
设立师生“心语角”,有利于班主任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让学生通过“心语角”把自己的问题反映出来。老师通过筛选,对个别比较集中、典型的问题进行集体辅导,同时发挥桥梁作用,争取得到各科任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共同教育。如:一名四年级学生对灵异问题很感兴趣。老师通过跟家长沟通,了解到他的奶奶比较迷信,使他很迷惑。经过深入了解,老师知道了该生其实是对科学问题很感兴趣,就跟科学老师商量,安排该生做科代,参加各种科技活动,让他在参与中慢慢解开心中的谜团。
三、创设环境,培养积极健康心理
心理科学告诉我们,环境和人的心理有极大的关系。良好的环境有利于身心健康。因此,班主任引导学生创造和谐、积极的班级环境,能照顾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改善其“心理环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工作:
(一)健全班规促自律
班主任在班级形成是非分明的舆论,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种适度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向心力是环境影响力是重要组成部分。如: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怎么样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大家一起汇总意见,整理形成班级公约,促使学生自我规范和管理,实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的良好自律局面。班级公约定期更换,成为学生不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力推手。学生也因此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共同维护集体荣誉。
(二)创设环境净心灵
班主任利用班级物理环境的影响,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净化心灵。如:老师带领学生用心布置教室,以“启航”命名,共同创建特色主题家园。“扬帆启航”是目标船,每学期初贴上孩子们的目标,激励大家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学期末再回顾是否达成目标,借此为大家创造自我成长的天地;建立“悦心角”,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既发挥学生的小主人翁精神,又促进知识的吸收,提高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净化心灵。
(三)家校共育聚合力
班主任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教育作用,能净化学生的“心理环境”。如:老师通过企业微信群、Q群、电话、开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使家长明白自己作为孩子“第一位教师”对子女的心理影响,并推荐心理辅导常识、方法、经验,让家长能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成长,从而配合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借助社工等丰富的社会资源,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解开学习、生活中的疑惑,净化了学生的“心理环境”,促进心身健康。
四、以心育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情感的沟通应该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第一标志,老师应该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心育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与学生情感的沟通中,老师应该是主动者,做到以下六点:
(一)主动接触学生。平时多抽空跟学生一起聊天,加深了解,发现优点,调解误(下转第5版)(上接第4版)会,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既会传授知识,又能排忧解难。如:老师利用课间向学生嘘寒问暖,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娱乐、身体情况。这样就容易有效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二)尊重学生人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决策、管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如:老师定期召开班委会和班级主题会,与学生沟通当前存在问题,互相出谋划策。老师先肯定同学们的优点,再一起分析问题,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这样“热冷”结合,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
(三)制定阶段方案。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情绪变化的各个阶段,在不同时期制定班级活动方案,帮助学生度过情绪波动期。如:天气的冷热变化较大时,部分学生的情绪会变得不大稳定,特别激动。老师可以提前和班委商量,开展关于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主题活动,同时,老师要做好心理准备,遇事冷静处理,引导学生正确调整情绪。
(四)培养疏导能力。指导学生寻找良好的解决问题和对待困难的方法。如学习疲累时,远眺风景、睡觉休息、运动等;心情欠佳时,听音乐、深呼吸、看书……减轻、疏解孩子的精神压力,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
(五)增强自我认识。多利用班、队会组织“优点轰炸”“照镜子”等活动,让学生互相挖掘各自身上的闪光点。如:老师指导班委组织“回头望,朝前看”活动,鼓励同学们对自己和班级情况进行小结,使学生客观、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从而扬长避短,提高自信,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六)传递虚心学习的态度。
言传与身教是对学生做心理疏导的有效方法。人无完人,老师犯错,遇到不懂的问题,应敢于向学生公开承认,主动学习,这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老师有时板书写错字,学生提出意见,老师乐于接受,感谢其认真听课并敢于提出建议。老师对待错误的积极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要勇于承认错误、不懂就学的心理素质。也使老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平等关系,促使师生“教学相长”。
五、课堂渗透,相机进行心理辅导
利用教材、生动的事例启发学生思考,学会做人,也是对学生做心理疏导的有效方法。目前,学校的教学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无论班主任任教哪个科目,都应该发挥课堂教学的心理辅导功能,在课堂教学中相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宝贵的四十分钟,传授心理健康常识;推荐学生观看《点点星光》等作品,让人物的励志精神打动学生,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成长的道路和生活。
班主任工作中有机融合心理辅导工作,以心育心,必将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2[陈振华:《理解型班级管理》,大象出版社,2014年12月第2版。
[3]周洪宇:《中国好教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