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上山路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0703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发现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源,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出发点。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幼儿通过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教师要珍视幼儿提出的问题,加以价值判断,引发幼儿探究学习的兴趣,支持其深入探究。
  大班幼儿开展“幼儿园的花果山”主题活动中,在统计“有多少条上山的路”时,第二小组发现了一条只能上到半山腰的轮胎路,“这(半条路)是不是一条路”引发了幼儿的争议。
  一、问题聚焦——锁定探究的点
  在花果山统计上山的路时,一条只延伸到半山腰的轮胎路引发了幼儿的激烈争论。
  宇轩笃定地说:“可以上到山顶就是路。”
  钰雯说:“当然算,这是一条很特别的路。”
  珈玮反驳:“我们要上去很困难,因为后面没路,要走很陡的地方,还有杂草。”
  心蓝说:“我们上不去,而且如果下雨的话穿着水鞋从这里上去很危险。”
  予然说:“我觉得它算也不算。因为没有直接走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这里到达山顶。”
  兴馨说:“如果算上山的路,那得解决后半段没路的问题。”
  老师问:“如果将后半段变完整是不是就算是一条路了呢?这样的话,我们需要做点什么?”
  于是,幼兒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绕路的、做安全牌的、有做绳梯的……
  看似简单的问题引发了幼儿的关注和思考。老师的关注、对幼儿感兴趣问题的价值判断及时地捕捉到这一探究契机,并提问激发其深入探究的兴趣。
  二、支架学习——深化探究的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的直接操作,是得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获得相关经验、获得新发现的关键。在探究活动中,幼儿基于问题解决和兴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审视和批判原有的知识经验并重构自身的认知结构,又将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不断提高思维品质、学习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
  1.第一次尝试——绳梯方案
  在确定了要将“半条路”变完整之后,珈玮提出:“我们可以做一个绳梯,可以踩着攀上去的那种。”于是张宁、文梵和珈伟参考了幼儿园绳索区的“绳梯”绘制草图,寻找材料制作绳梯,但是在开始制作时他们遇到了困难。
  文梵说:“绳梯的网结太难打了,(踩上去)老松掉。”
  珈伟说:“不行不行,绳子都乱了。”
  老师说:“看来制作绳梯比想象中的还要困难,我们不仅要打牢固的网结,还要使连接两边绳子的网结保持一一对应,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新的办法呢?”
  宇轩说:“我们想想其他的办法吧,这个太难了。”
  张宁说:“对啊,肯定还有更好的办法。”
  幼儿选用的麻绳太粗太长,单纯依靠他们的手部力量难以完成牢固的网结,打网结的时候也容易将麻绳缠绕在一起,更别说将连接两边绳子的网结保持一一对应。面对制作伊始就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困难,幼儿决定想想新的办法。
  2.第二次尝试——轮胎方案
  放弃绳梯方案后,幼儿再一次来到“轮胎路”,尝试寻找新的办法把路变完整。
  兴馨说:“我们搬一些轮胎来把路变完整吧,前面的也是轮胎,就是一条完整的轮胎路了。”
  心蓝说:“那要用多少轮胎呢?”
  予然说:“可能要20个呢!上到山顶还有很远。”
  珈伟说:“我们可以一个接着一个地搬。能上到山顶就不用搬了。”
  文梵说:“轮胎很重,我们可以分组搬。”
  彦坤和兴馨合作抬着轮胎前进,不久之后就觉得精疲力尽。当他们看到珈伟和宇轩滚着轮胎快速地往前时。彦坤说:“我们也用滚的吧”。于是两人开始滚轮胎。他们很快发现,尽管速度快了,但很难掌握轮胎前进的方向。到了山脚,幼儿仍旧滚着轮胎上山。但是滚着上山并非易事,要扶着轮胎,又要使劲往上推,越是陡峭的地方越是艰难。他们只好另寻办法,想用“翻转”的办法将轮胎往上运。但由于轮胎本身的重量,幼儿“翻转”起来也同样困难。
  尝试不同的办法之后,幼儿纷纷表示搬轮胎上山太难了,还有滚下来的危险。面对现实窘境,大家决定放弃这个方案。
  3.第三次尝试——手拉绳方案
  又一次的失败让幼儿意识到得重新想一个既安全、靠他们自己力量又能实现的解决方案。
  (1)提出办法
  张宁说:“要不然我们做个手拉绳,就是把绳子固定在山顶,我们走到没路的地方可以拉着绳子上去。”
  “对,可以找那种细的绳子,我们刚好可以握住那种。”
  “攀爬网那种(绳子)。”
  “绳子上要打结,手就不滑了。”
  “三楼有麻绳。”
  “搬麻绳可比搬轮胎轻松多了。”
  听了幼儿的想法,老师提议:“那你们要先量好绳子的长度,在固定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确认方案的可行性之后,他们在三楼找到了粗细适中的麻绳。考虑到全部麻绳的重量以及所需长度,张宁提议先用棉绳量出所需长度后再对麻绳进行裁剪、搬运。
  (2)测量长度
  基于原有的测量经验,子城和予然在山顶先把棉绳固定,张宁和思如把绳子拉直,彦坤和文梵用笔在适合的长度上做记号。他们很快就测量完毕,准备对麻绳进行对照裁剪。在用棉绳对照麻绳时,思如说:“室内太窄了,没有办法将麻绳拉直到我们想要的长度。”彦坤提议到走廊进行裁剪。没有了空间的阻碍,他们很快将标有记号的棉绳和麻绳对齐拉直并裁剪。
  (3)固定麻绳
  随后,幼儿将麻绳抬上山顶。绳子怎么固定呢?   宇轩说:“我觉得把绳子打桩固定在这里很难,这里是很硬的水泥地。”
  庄琳说:“对呀,我们又不够力气,也没有大的锤子。”
  老师问:“那你们还有其它的办法吗?比如用绑的办法?”
  庄琳说:“绑在树上怎么样?”
  子诚说:“旁边的树太瘦了,会断吧。”
  谢山说:“这些树不够粗,绳子一拉,树容易断,我觉得不行。”
  逸恒说:“这里这里!我找到了,栏杆比较牢固。”
  老师问:“你们认为可以吗?”
  其他幼儿纷纷点头:“我们试一试吧!”
  宇轩尝试把绳子固定在栏杆上,但他力气小,打的结不够结实。予然和文梵过来帮忙,先把绳子绕一个圈,再从下面交叉穿过去打两个结,张宁和彦坤也帮忙一起把结拉紧。固定好后他们打两个活结将麻绳进行连接。为了确保安全,他们邀请老师帮忙确认每个网结是否牢固,在容易松掉的地方用双单结进行加固。
  (4)测试
  之后,幼儿对手拉绳进行了测试,一个接一个的拉着绳子顺利到达山顶。予然说:“试一下两个人,看看绳子会不会断。”接着他们两人一组一前一后开始向上攀爬。在这过程中,连接的地方断掉了,他们在原来两个结的基础上加固后继续进行攀爬。两人一组的顺利登顶,让幼儿们激动不已。为了进一步测试手拉绳和连接处的牢固程度,幼儿决定增加人数,进行三人一组、四人一组的攀爬。经过检验,三人一组、四人一组都成功了。最后他们还尝试了五人一组,也都顺利到达山顶!经过测试,幼儿对手拉绳的牢固程度有了直观具体的认知,也證明了手拉绳是将半条轮胎路变完整的有效方案。
  成功开拓一条新路让大家兴奋不已。为了给这一条特殊的路标上幼儿的专属印记,他们决定给它取个独特的名字:绳索通山路。
  为了将“半条路”变完整,幼儿在一次次的失败后,仍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办法并付诸实践。在这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幼儿的探究热情、积极状态的保持,看到了他们对问题解决的专注力和思考。教师也一直追随幼儿,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和问题解决思路,适时引导,提供工具和材料,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从而帮助幼儿在操作中积累经验、拓展思维、获得深度学习体验。
  三、活动反思——发现问题中富有价值的探究点
  从最初的“半条路是不是路”所引发的问题争议,到想尽办法把路变完整,幼儿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多次探究,通过直接操作去验证问题解决办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也在操作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材料的特性,通过对比知道了哪种办法、哪些材料是更加适宜的。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积极主动地思考,将画草图、测量、滚轮胎等原有经验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当方案遭遇失败后,他们结合实际情境对原有经验产生质疑、批判和理解,同时也在生成新的经验与原有经验进行相互作用,并用所习得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这也充分验证了,材料的开放性越高、限制越少、自由发挥空间越大,我们能看到的可能性就越多。
  我们常常思考,主题探究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深度学习?在这一活动中有迹可循:一是基于资源,教师发现课程资源的敏感度。活动是由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问题争议所引发,其问题的焦点在于“半条”上山路,之后的探究活动也是围绕“半条路”进行。二是基于问题,根据儿童经验判断的问题价值。在活动中教师敏锐发现了引发幼儿争论的问题焦点,迅速捕捉了这一问题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三是基于儿童,追随儿童生成探究的脚步,支持儿童自主、深入探究。教师参与了整个活动过程,但基本上都是在倾听幼儿的想法和观点,只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并为其提供操作材料,最大限度地给予了幼儿积极思考、直接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农村作文教学的困局,结合广州市南沙区开展“深度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提出“深度学习”下作文趣赏的初步构思,探讨“深度学习”下小学作文趣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情境作文;多元评改;互评互赏   一、“深度学习”下作文教学的思考  作文教学和写作成了师生最头痛的事,费力不讨好。学生作文出现的问题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本身作文教学出了问题?广州市南沙区开展“深度学习”教学模
【摘要】“师徒结对”学习模式是一种有效解决大班制教学的可行措施,特别是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它能通过“一帮一”进行实际帮扶,还能关注到学生差异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数学教学中,把“师徒结对”学习模式运用到课内外去,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形式,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教学实效性,全面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积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在时代要求背景下展开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人才能力的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氛围是十分轻松的,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将时代政治使命融入到其中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本次笔者主要根据2018部审人教版9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4个不同课例辅助,论述将时代政治使命融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的教学对策分析,分别以创设环境、优化教学、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学生在审题上的思辨做好了,那么作文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就成功了一半。笔者在本文中介绍了通过四环节的生本教育课堂,以材料作文为例,激活学生的思辨思维,打开学生思辩之“窗”,形成一定的辩证思维,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实践。  材料作文一直是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所选材料多种多样,有新闻报道,有寓言故事,有名人名言等。材料作文的选材特点和设计方式虽然没有增加阅读障碍来提高审题难度,但
摘 要:交际语境写作逐渐成为新高考背景下的作文主流,与传统文章写作的最大不同在于:写作不是自顾自地“自我表达”,而是一个“与人交流”的过程。在交际语境的背景下,写作主题大都集中在时代、社会、国家、民族、发展、奉献、担当等宏大命题上,因此基于交际语境的宏大主题写作指导应该成为教学必须重视的作文备考思路。  关键词:交际语境;宏大主题;高考作文  何谓交际语境写作?即面对具体或假拟的读者,围绕一定的
【摘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将数字和图形结合起来,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在此文中对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以及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了如何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形结合以及数形结合模式,如何提升学生的研究思考能力,希望能够为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以及效率提供一些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数形结合;初中数学;解题思路  一、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作用  1.促
良好的亲子绘本阅读是开展绘本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本文聚焦当前农村幼儿园亲子绘本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关注农村幼儿园亲子绘本阅读开展的质量和提高农村幼儿园亲子绘本阅读的热情,运用多种形式开启农村幼儿园良好亲子绘本阅读大门,营造良好亲子绘本阅读氛围。  一、亲子绘本阅读意义  亲子阅读又叫家庭阅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亲子绘本阅读对幼儿家庭的教育影响越
乡村学校的发展决定着教育均衡的发展,乡村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师资。前锋小学是一所小规模农村小学,地处番禺区石碁镇沙田片区,学生都是当地的孩子,如何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经过几番深入思量,决定通过微研究助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做法如下:  一、教师队伍分析  (一)教师整体结构失衡。全校29名教师,男教师4人,女教师25人,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公办教师18人,临聘教师11人,教师群体稳定性较差。  (二)教
【摘要】孤独症是多种生物因素造成的广泛发育障碍所引发的异常行为综合症,患上孤独症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发育迟缓、注意力分散、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所以,传统的学校教育采取的班级授课制,并不能对他们产生明显的教育效果。必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特点,在对他们逆行综合社会化评估的基础上,为他们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使其能够和其它儿童一样实现成长成才。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也势必是特殊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对提高特
【摘要】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来说,语文是一个重点教学科目,而汉字则是学生进入小学时期必须要学习的一项重点内容,是帮助小学生推开我国传统文化大门的一个重要途径。学好汉字的书写不但能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成长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在素质教育时代,写字教学质量高低与否也能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产生影响。因此,本文便针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低年级写字教学技巧展开一些策略上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