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农民般的忠厚,也有眉宇间的智慧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nyang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5年,我在西安美术学院就读,为创作毕业作品,我们五位同学在老师的带队下,前往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下一个名为东李村的地方采风。当时我们的带队教师是后来成为陕西国画院创建人的著名山水画家苗重安先生,苗老师那年37岁,精干、瘦削,充满对艺术教育的热情与想法,他在学院中国画教学中倡导建立了新的学科——连环画专业,选了一部小说改编为连环画脚本。他选的这部《高家兄弟》描述的是灞河岸边一对农村弟兄为上大学名额的纠葛,其中有浓厚的关中农村气息、生活风貌和风云故事。在校内进行了必要的课堂教学后,我们一行人打起背包,拿起绘画纸笔、画板家什就来到了东郊白鹿塬上的毛西公社,住在了东李村农民家中。我与一家的女娃住一个大炕,将挎包与画纸、笔全堆在土炕一角,在炕桌上铺纸画画,当时谁也没觉得艰苦难耐。一天三顿吃的农村派饭,每天去一家农户,交上4角钱和一斤粮票(我们当时在校生一个月伙食费是12元)。拿着小说和脚本,体验着其中的生话场景及个中情怀,画了大量速写,酝酿出了基本的画稿。
  《高家兄弟》的作者陈忠实是毛西公社的干部,这期间,我们与他之间有过多次交流。记得有次去看他,他在村头麦场上的村民大会上大声喊话,听完散场后,我们师生一行与他一起沿着灞河渠岸上聊着走着。作学生的怀揣着好奇心,你一言我一语地问他小说里的人物是咋编出来的,陈忠实声情并茂,讲着他笔下的村民人物原型和身边的人和事,生动有趣。至今耳边似乎仍有苗老师与他的一问一答中陈忠实那浓郁的关中土语腔调:
  ——你是副社长,都管些啥呢?
  ——我抓养猪与计划生育呢,哈哈。
  ——那你明天是星期天也不休息?
  ——我一礼拜(星期)都用来是全心全意服务呢:为咱的农民乡亲服务!
  ——那你啥时候用来写作?
  ——平时顾不上,屋里也写不成,能写出的几篇,都是公社、文化馆、区上借调出来,住上招待所弄出来的。当然这也全要靠平时的生活积累么。
  说到此,陈忠实有些激动,话题一转,动情地说:“我本人就是一个强烈的文学爱好者,没能走上大学的路,我把柳青当作我尊崇的榜样,柳青的《创业史》让我有了人生方向和目标,我就是想写出一本本好书来!”
  作为文化人我们彼此都有共鸣。灞河水在脚下流淌,有着澎湃的湍流回应着他。他不走了,蹲了下来,背后是古老的白鹿黄土塬,脚下是淙淙流淌的灞河水,眼前是肥沃的关中平原一望無际的麦垅,我们一行人象农民一样蹲下来拍了一张合影照片,黑白照片。
  在我回忆中陈忠实的模样始终是这样的:他蹲在河堤岸上,拿着烟袋,挽着裤腿,穿着农民的布衣,像冬天麦地一样朴厚苍重。既带着农民特有的忠厚,也有眉宇间的智慧。我看到他满脸沟壑,人生的阅历全写在颜面上,这是一种秦川大地的状貌,也是几千年壮阔丰饶的黄土地的生动表情。
  受陈忠实作品和写作精神感染,我们在苗老师的指导下,师生定住心,在村子一户李姓农民家的厅房里支了二张桌案,坐着条櫈围绕一圈,大家协作分工,铺开稿纸画出了一幅幅连环画稿,根据故事情节,共59幅。第一稿,第二稿,勾画好就贴在土墙上,观摩讨论商碓定稿,画中如有缺欠之处,就拿起速写本出外写生。进入创作线描制作阶段,有人专用铅笔过稿,因陋就简,就支着板凳靠上一块玻璃透着描;有人主笔线描人物;有人专画场景道具;我被认为基本功好些,专就人物面部和手的勾线;还有的专画衣纹动态。这几十幅画,用大头针一张张钉在土墙上,斑驳的阳光照着满满一墙。陈忠实也来看了,提了意见,畅谈起农村人和事,那家老汉也蹲在自家条凳上,抽着旱烟袋跟着在一旁聊。陈忠实在那农舍、我们师生在那农舍与老乡竟浑然如同乡里乡亲一家人一样……
  这是陈忠实文学之路的起步期。许多文章都在回忆1980年代之后陈忠实的创作历程和丰碑,但在“文革”末期的1975年,陈忠实从一个回乡知识青年到民办学校教师,再到公社干部,正在走着他的自学成才的、奋发励志的文学之路。他的这个时期的作品,有着对生养着自己的渭河平原农村生活人和事的热情描述,带着独特的语言思维,语句中展现出他对农民言语举止的生动观察和极其富有才华的个性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当然,作品中不可避免的有那个时期的社会烙印和所谓阶级斗争的过度调子和个人认识局限。但此时,陈忠实的文学之路已然起航了,其抱负与胸怀已显现出柳青影响下陕派文学新人之姿。《白鹿原》中那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和精彩纷呈的故事,已经在这片土地酝酿孕育了。
  那年春天我们师生一行在东李村住了近两个月,完成画幅六十余幅。我们遵循艺术源自生活、艺术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努力去深入生活,甘苦自在其中。因着我们所画的小说脚本生活态的鲜活,因着我们天天吃住画画生活在其中,一个个笔下的人物形象都可感可及,一棵棵大树、一幕幕场景都可观可游可信。那些画幅至今看来,仍然有生活之真与造型之美。这套连环画发表于1975年11期、12期《延安画刊》,刊登共十一版。引发国内读者开始对陈忠实其人、其作品了解和关注。事隔多年,已年逾78岁的苗重安先生对我说:从美术界来说,在陈忠实文学创作的初期,我们对他作品的推广和介绍还是做出了一些事情的。
其他文献
2016年4月8日~10日在西安举办的“2016年第17届全国邮展”,由我主编的《集邮年华》一书获大银奖,我想第一时间把这个喜讯告诉忠实老兄,一是有老陈文章为本书领衔,而且是他唯一为集邮活动——2003年3月16日在《步辇图》邮票首先式上所作的讲话《春天的祝贺》。二是想给病中的老兄送点吉祥。但我知道不行,因为和莫伸约去医院看望老陈,都回答说不行,那就只有等几天了。  接着4月28日我去四川,29在
期刊
暮春四月,从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江南回往京城途中,惊闻陈忠实先生于清晨近八时仙逝。一颗文坛巨星,就此陨落。  我浑身一颤,心中刺痛,泪水夺眶而出。  列车疾驰,一路上,我怔怔地看着窗外,一遍遍回忆与先生的交往,一次次怆然而泣下。  初见先生,是在2003年夏季,我忝列为“中国著名作家三峡采风团”一员,先生是采风团副团长。途中,有人把他比作《白鹿原》中总是不动声色的那位朱先生,而我倒觉得他更像是书中
期刊
陈忠实走了!  是走在2016年4月29日早晨七点四十这个时间点。  1942年6月出生的陈忠实,生长在古长安那个叫灞桥的地方。写小说后就进了西安城,直到猴年的4月29日这个早上。  陈忠实是以他的《信任》而被文学界信任的。他是在《初夏》的时节踏上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学的“白鹿原”。从此他一心一意的开始了他文学白鹿原世界工程建造。历经暑热冷雨酷风的他,可以身杆被刀砍斧凿,可以躯体被结节疤痕,可以面容被
期刊
吃过晚饭,按照习惯,我每天都要到西安石油大学体育场去转上几圈,今天也不例外。  当步行至石油大学体育场北门时,我不由自主说了一句:陈忠实老师的工作室就在对面的生活区。见没有人接话,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在自言自语。是啊,陈老师已经去世了,今天都第四天了啊!我这不是自己欺骗自己吗?今天中午,一朋友还邀我到环山路边的垂钓园去散心,说是看我这几天神情恍惚,精神状态很不好,想让我缓解一下压抑的心情。其实,我自己
期刊
2016年的五一假期,原本喧嚣的世界骤然降温,因为在古城西安,陈忠实的突然离世,让圈内圈外的人士共同伤怀。全国人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缅怀陈老,因他在文坛上的苦行僧精神感动和号召过无数的文学青年,他用对文学的信仰和生命成就了《白鹿原》,给世人留下的是精神与怀念。  一部《白鹿原》,深刻的思想、从生活中抠出来的字字句句、独特的叙事方式,让作品永远屹立于中国文坛。一部《原下的日子》,让人们看到了他高尚的人
期刊
4月29日早餐8时,我在韩城采风,餐桌上突然间就问阎安,陈忠实先生病情怎么样了?他表情凝重地说,唉,不太好。接着,省作协的电话就来了通知:陈老,刚刚走了。  心是一紧。以后就是酸楚。几次眼泪涨潮……  晚上,全国各地的作家电话、短信、微信奔腾而来。鲁一班全体同学就发起送个花圈的建议。柳建伟说,先生生前喜爱鲜活,要送就送鲜花!班党支委书记关仁山说,班长李西岳一定要把敬献的挽幛辞联写好。经白描常务副院
期刊
《白鹿原》是我最喜愛的一本书。从上大学起,很多次想要写一写我的感受。初读《白鹿原》,被它的情节所吸引,读完的评价只两个字“好看”。二读《白鹿原》,那时我已读过一些进入文学史,成为经典的“世界名著”,学了一些文艺理论,在同学们讨论此书是不是“太土”时,我不无骄傲甚至狂傲地说,《白》人物形象饱满,情节引人入胜,逻辑清晰合理,内容饱满厚重,文化气息浓厚,在文学史上必有一席。三读《白鹿原》,当时我已毕业,
期刊
2016年4月29日清晨,我在新纪元公园晨练,同事王建民打来电话,怯怯地问:“网上说陈忠实老师不在了,你看到了吗?是不是真的?”急忙打开微信,果然有“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作协名誉主席、著名作家陈忠实今天早晨七点四十分去世”的消息。我的脑袋“轰”一下,眼前就模糊了。  认识陈忠实老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1993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陈忠实的《白鹿原》。这部文学巨著刚出版上市
期刊
陈忠实走了,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无血缘、不沾亲、非同道,但我却十分伤悲。何也?陈公好人!我虽俗子,自以为无“搭名人电梯,升自己高度”之俗念。作为一名警察,非文学圈内之人,写下这些文字,只想远扬陈公高尚之品德,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位慈祥的老人。  昨天下午,专门抽时间去印刷厂,看了一下正在印制中的散文集《文开心扉》的进展程度,工人师傅说,五一节过后即可装帧完成。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书,虽然所收文章都是已经发
期刊
小说需要一种魔力,一种把读者的兴趣、注意力、想象力,紧紧吸引住并推激起来的魔力。它是任何艺术都需要的,但对小说来讲,则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长篇作品,如果没有这种魔力,那么,它就不能吸摄住读者,并推促他欲罢不能地读完它。小说家营造这种魔力的手段有多种,曲折起伏的情节,复杂而圆整的人物形象,强烈的悲剧冲突,氤氲着诗性意味的景物描写,甚至别具一格的语言形式和叙述方式,都可以产生出这种魔力来。  《白鹿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