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一线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小学中高段(3~6年級)的学生由于音准问题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不敢唱、不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甚至对音乐学科失去兴趣。这就严重阻碍到学生的歌曲演唱和合唱能力的发展,以及其他综合性艺术表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选择了用竖笛这一小乐器来辅助教学,力图达到规范音准、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能自信表现的目的。
在近两年的课题探究中,我们梳理了一些竖笛辅助教学的方法。这是从最开始的迷惑逐渐走向清晰的教学模式,希望可以给音乐教师,特别是愿意用竖笛进行辅助教学的老师一些帮助。
一、教师本身喜欢器乐、勇于探索是用竖笛辅助教学的首要条件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有一部分老师一开始就很畏难,他们认为这是在给音乐课增加难题。原本音乐教师就是要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已经够辛苦、够难的了,这还要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教竖笛,这不是难上加难么?再说了,学生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家长支持有竖笛,而有的学生不带竖笛,这个课怎么上?还没有开始上就已经把自己给难住了。
实际教学中,我们的难题是只有一部分学生有竖笛。我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有竖笛又可以基本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的;另一部分是有竖笛但吹奏不太理想的需要老师反复教学和同学的帮助;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竖笛,这部分学生千万不能放弃,仍然要让他们的手、脑、眼、耳、嘴同时动起来。怎么能办到?让他们一边聆听同学的竖笛吹奏,一边做柯尔文手势,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小声唱,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课堂是面对了全体学生,关注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
最重要的,是在音乐课堂中,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特有的审美作用,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体会到不同情感、情绪的音乐作品带给自己不同的感受,并能通过自己的演唱、演奏正确表达。
因此,教师本身对竖笛辅助教学的作用和目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是我们开展下一步教学的首要条件。如果教师本身对竖笛不能产生喜爱和探究之心也就没有最为关键的内驱动力。对于这部分教师,我们不建议使用竖笛辅助教学,也不在本文的研讨范围。
二、竖笛在音乐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学前准备(二年级需要完成)
1.统一选用竖笛。根据多年从事竖笛教学的教师经验,小学阶段最好选择德式八孔竖笛(G)。
2.最开始会有部分学生记不住带竖笛,或是各种原因导致课堂上没有竖笛。这个需要从学生一开始接触竖笛就养成上音乐课带竖笛的好习惯。我们是从二年级开始,让学生习惯上音乐课带竖笛。真正学习竖笛是从三年级才开始。二年级除了让学生养成带竖笛上音乐课的习惯,还让学生提前对竖笛进行了解和熟悉,为三年级的学习进行铺垫。
3.管理好自己的竖笛,不让它乱响。在正式开始学习竖笛之前,还应学会管理好自己的竖笛,不让它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发出响声。
(二)学习过程(三、四年级)
当学生学会了爱惜并合理运用自己的竖笛,我们才开始正式学习。
1.由易到难。从简单的5671开始,结合呼吸训练,吹奏简单的练习曲,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结合教材,每学期学习练习3~4首乐曲。(三年级:《do re mi》《老爷爷赶鹅》《美丽的黄昏》《可爱的家》《白鸽》;四年级:《田野在召唤》《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小燕子》《颂祖国》《江南好》《木瓜恰恰恰》《红蜻蜓》《飞驰的鹰》)
3.学会C调、F调指法和G调。知道这几个调之间的联系,并能吹奏音阶和相关练习曲。
(三)学习巩固(五、六年级)
学生经过三、四年级两年跟随音乐课堂的竖笛学习,已经逐步掌握基本的竖笛吹奏方法。到了五、六年级,就可以按照之前学习的方法自行吹奏乐曲了。大部分学生也愿意自行进行探索,将所学唱的歌曲用竖笛来演奏或是借用竖笛来辅助自己的歌唱。(五年级:《森林狂想曲》《天空之城》《送别》;六年级:《念故乡》《我和我的祖国》《雪绒花》《歌声与微笑》《欢乐颂》《爱我中华》)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用竖笛辅助教学,千万不能为了学习这项技能而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教学和练习。永远不要忘记“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的学习、练习、巩固的每个过程和环节,都尽可能多地聆听原曲、对比自己吹奏的差距,有感情地表达音乐作品,体验和感受学习这项小小的技能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以及自己能给别人分享的快乐,从而达到自信地演唱、演奏,提高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的目的。
以上是我们在近几年的实践工作中梳理的竖笛教学方法和实际运用,比较粗浅。望广大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探究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我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让师生共同受益。
作者单位:
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
一线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小学中高段(3~6年級)的学生由于音准问题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不敢唱、不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甚至对音乐学科失去兴趣。这就严重阻碍到学生的歌曲演唱和合唱能力的发展,以及其他综合性艺术表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选择了用竖笛这一小乐器来辅助教学,力图达到规范音准、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能自信表现的目的。
在近两年的课题探究中,我们梳理了一些竖笛辅助教学的方法。这是从最开始的迷惑逐渐走向清晰的教学模式,希望可以给音乐教师,特别是愿意用竖笛进行辅助教学的老师一些帮助。
一、教师本身喜欢器乐、勇于探索是用竖笛辅助教学的首要条件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有一部分老师一开始就很畏难,他们认为这是在给音乐课增加难题。原本音乐教师就是要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已经够辛苦、够难的了,这还要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教竖笛,这不是难上加难么?再说了,学生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家长支持有竖笛,而有的学生不带竖笛,这个课怎么上?还没有开始上就已经把自己给难住了。
实际教学中,我们的难题是只有一部分学生有竖笛。我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有竖笛又可以基本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的;另一部分是有竖笛但吹奏不太理想的需要老师反复教学和同学的帮助;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竖笛,这部分学生千万不能放弃,仍然要让他们的手、脑、眼、耳、嘴同时动起来。怎么能办到?让他们一边聆听同学的竖笛吹奏,一边做柯尔文手势,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小声唱,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课堂是面对了全体学生,关注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
最重要的,是在音乐课堂中,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特有的审美作用,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体会到不同情感、情绪的音乐作品带给自己不同的感受,并能通过自己的演唱、演奏正确表达。
因此,教师本身对竖笛辅助教学的作用和目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是我们开展下一步教学的首要条件。如果教师本身对竖笛不能产生喜爱和探究之心也就没有最为关键的内驱动力。对于这部分教师,我们不建议使用竖笛辅助教学,也不在本文的研讨范围。
二、竖笛在音乐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学前准备(二年级需要完成)
1.统一选用竖笛。根据多年从事竖笛教学的教师经验,小学阶段最好选择德式八孔竖笛(G)。
2.最开始会有部分学生记不住带竖笛,或是各种原因导致课堂上没有竖笛。这个需要从学生一开始接触竖笛就养成上音乐课带竖笛的好习惯。我们是从二年级开始,让学生习惯上音乐课带竖笛。真正学习竖笛是从三年级才开始。二年级除了让学生养成带竖笛上音乐课的习惯,还让学生提前对竖笛进行了解和熟悉,为三年级的学习进行铺垫。
3.管理好自己的竖笛,不让它乱响。在正式开始学习竖笛之前,还应学会管理好自己的竖笛,不让它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发出响声。
(二)学习过程(三、四年级)
当学生学会了爱惜并合理运用自己的竖笛,我们才开始正式学习。
1.由易到难。从简单的5671开始,结合呼吸训练,吹奏简单的练习曲,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结合教材,每学期学习练习3~4首乐曲。(三年级:《do re mi》《老爷爷赶鹅》《美丽的黄昏》《可爱的家》《白鸽》;四年级:《田野在召唤》《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小燕子》《颂祖国》《江南好》《木瓜恰恰恰》《红蜻蜓》《飞驰的鹰》)
3.学会C调、F调指法和G调。知道这几个调之间的联系,并能吹奏音阶和相关练习曲。
(三)学习巩固(五、六年级)
学生经过三、四年级两年跟随音乐课堂的竖笛学习,已经逐步掌握基本的竖笛吹奏方法。到了五、六年级,就可以按照之前学习的方法自行吹奏乐曲了。大部分学生也愿意自行进行探索,将所学唱的歌曲用竖笛来演奏或是借用竖笛来辅助自己的歌唱。(五年级:《森林狂想曲》《天空之城》《送别》;六年级:《念故乡》《我和我的祖国》《雪绒花》《歌声与微笑》《欢乐颂》《爱我中华》)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用竖笛辅助教学,千万不能为了学习这项技能而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教学和练习。永远不要忘记“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的学习、练习、巩固的每个过程和环节,都尽可能多地聆听原曲、对比自己吹奏的差距,有感情地表达音乐作品,体验和感受学习这项小小的技能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以及自己能给别人分享的快乐,从而达到自信地演唱、演奏,提高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的目的。
以上是我们在近几年的实践工作中梳理的竖笛教学方法和实际运用,比较粗浅。望广大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探究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我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让师生共同受益。
作者单位:
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