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我们的身边,总会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爱朗读和背诵课文,甚至走在街上都能听到小孩子偶尔冒出一段小朗读、小背诵。反而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朗读的声音只能在课堂上听到,且多为机械化朗读,没有情感,没有韵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朗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且能将书面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必须要重视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教师也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单调、机械重复式地进行朗读,应该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热爱朗读,让朗读多样化,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一、多样教学,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较为分散,有时连老师讲到哪个内容也不知道,莫名其妙地被叫起来朗读课文,读半天都读不完,最后在支支吾吾中完成了朗读。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可以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他们的朗读兴趣, 比如让学生在游戏中对文章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激发朗读欲望。
例如在学习《剥豆》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花生,让学生们进行比赛,看看谁剥得又快又多。通过比賽,会发现平时在家有帮家长做家务的学生剥得比较快,而平时没有做过家务的学生剥的时候手忙脚乱。比赛结束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刚刚的比赛中,你会发现你的竞争对手是不会让你的。那么,假如你的对手是自己的父母,他们会让你吗?你希望自己的父母让你吗?父母让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好吗?”这些问题能引发学生对于《剥豆》中的作者和儿子的比赛充满好奇,且在阅读完之后更加能理解作者在和儿子两次比赛中的不同表现的用意,在朗读这篇文章时,能更好地将人物的心理变化展示出来。
二、借助课文背景,激发朗读情感
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有情感地朗读”,然而又有几个学生能做到发自内心有情感地朗读?当然这并不是学生的问题,教师也有责任。朗读就如演戏,若演员不入戏,尽管他演得再专业,也无法感染观众的内心,因为无感情的表演是无法触动人的内心的。同样地,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段话,必须要让学生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真正心情和感受,才能有感而发地进行朗读。比如,在学习《最后一分钟》这一课时,文章比较简短,语言十分凝练,富有感染力。朗读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要怎么样才能将作者满怀激情期待香港回归,无比激动和自豪以及对香港未来发展的美好祝福通过朗读展示出来。这就需要让学生通过了解香港的过去历史,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香港历史事件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香港的过去。学生明白了这些年香港都经历了那些苦难,香港同胞是过着怎样的寄人篱下生活,终于熬到了香港回归的日子,怎能不激动、不自豪?此时再让学生来诵读这篇文章,心中的感情自然而然能流露出来,真实不刻意,才能打动听众的内心。
三、 扩大朗读训练面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非一朝一夕,需要通过长久的训练和多样化的训练方式来达成。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要发挥“洪荒之力”,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做到阅读和朗读相结合,在一段时间的阅读后,可以创设一些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让他们争着读、抢着读,比如举行比赛,让学生为课文进行画外配音,看看谁配得最好最有感情。再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可以转化方式,让学生通过当导游的方式将桂林山水的美朗读出来,用导游介绍的形式来展示桂林山水。这样一来,学生都跃跃欲试,朗读热情非常高涨。学生的每次朗读,教师都要带着欣赏的心态去聆听,不能随意打断或指责,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发挥自己的能力。
总而言之,虽然一个班级的每位学生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只要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能做到因材施教,用心去设计适合学生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慢慢就能看到学生在朗读和阅读以及语言运用能力上的进步。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三堡学区何家沟小学(734500)
一、多样教学,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较为分散,有时连老师讲到哪个内容也不知道,莫名其妙地被叫起来朗读课文,读半天都读不完,最后在支支吾吾中完成了朗读。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可以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他们的朗读兴趣, 比如让学生在游戏中对文章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激发朗读欲望。
例如在学习《剥豆》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花生,让学生们进行比赛,看看谁剥得又快又多。通过比賽,会发现平时在家有帮家长做家务的学生剥得比较快,而平时没有做过家务的学生剥的时候手忙脚乱。比赛结束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刚刚的比赛中,你会发现你的竞争对手是不会让你的。那么,假如你的对手是自己的父母,他们会让你吗?你希望自己的父母让你吗?父母让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好吗?”这些问题能引发学生对于《剥豆》中的作者和儿子的比赛充满好奇,且在阅读完之后更加能理解作者在和儿子两次比赛中的不同表现的用意,在朗读这篇文章时,能更好地将人物的心理变化展示出来。
二、借助课文背景,激发朗读情感
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有情感地朗读”,然而又有几个学生能做到发自内心有情感地朗读?当然这并不是学生的问题,教师也有责任。朗读就如演戏,若演员不入戏,尽管他演得再专业,也无法感染观众的内心,因为无感情的表演是无法触动人的内心的。同样地,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段话,必须要让学生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真正心情和感受,才能有感而发地进行朗读。比如,在学习《最后一分钟》这一课时,文章比较简短,语言十分凝练,富有感染力。朗读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要怎么样才能将作者满怀激情期待香港回归,无比激动和自豪以及对香港未来发展的美好祝福通过朗读展示出来。这就需要让学生通过了解香港的过去历史,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香港历史事件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香港的过去。学生明白了这些年香港都经历了那些苦难,香港同胞是过着怎样的寄人篱下生活,终于熬到了香港回归的日子,怎能不激动、不自豪?此时再让学生来诵读这篇文章,心中的感情自然而然能流露出来,真实不刻意,才能打动听众的内心。
三、 扩大朗读训练面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非一朝一夕,需要通过长久的训练和多样化的训练方式来达成。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要发挥“洪荒之力”,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做到阅读和朗读相结合,在一段时间的阅读后,可以创设一些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让他们争着读、抢着读,比如举行比赛,让学生为课文进行画外配音,看看谁配得最好最有感情。再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可以转化方式,让学生通过当导游的方式将桂林山水的美朗读出来,用导游介绍的形式来展示桂林山水。这样一来,学生都跃跃欲试,朗读热情非常高涨。学生的每次朗读,教师都要带着欣赏的心态去聆听,不能随意打断或指责,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发挥自己的能力。
总而言之,虽然一个班级的每位学生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只要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能做到因材施教,用心去设计适合学生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慢慢就能看到学生在朗读和阅读以及语言运用能力上的进步。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三堡学区何家沟小学(7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