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历史课堂标准》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惟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意味着历史作业必须配合课堂教学改革,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一、对传统历史作业的审视
作业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渠道。因此,要完成《课标》中的目标,必须追问、梳理传统历史作业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如下:
1、问题提出的单向性
在传统的历史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无所作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现行的历史作业基本都是书面作业,无非就是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几种题型,这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许有所作用,但明显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3、作业内容的统一性
教师所布置的作业整齐划一,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这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4、作业答案的绝对性
传统作业对其结果的评价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做对比,这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僵化了学生思维。
5、作业完成的封闭性
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当作必要的素质进行培养。
6、作业评价的片面性
作业评价以教师评判为主,学生缺乏自我评价和互评。
二、构建新的历史作业观
1、树立新的教学目的观
作业是检验完成教学目的的手段,传统作业使学生对历史“想说爱你学容易”,如何使学生喜欢原本生动、富有生命的历史呢?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历史作为一个人文学科,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我们常常能在历史中寻找先人留下的借鉴和启迪。《历史课程标准》以极大的篇幅和文字彰显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性,这是富有导向性的。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学目的观。
2、实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历史作业的突出问题。教师在评价时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体验。历史学习的本身就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因此,作业的完成过程必须是“结论与过程”的结合。
3、让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动起来
传统作业是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学习,难以带来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历史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要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历史情感和历史思维。要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使学生把学到知识同生活,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让学生的双腿动起来,教材的空间有限,社会十分广阔,历史无处不在,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能增长才干。
三、历史作业的新探索
1、作业形成的多样性
传统作业最大的问题应在其形式的单一性上,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作业,是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关键。
⑴、抢答式作业
在讲完一个单元章节后,为巩固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将单元知识编成一套形式多样的竞赛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参与竞赛。
⑵、辩论式作业
随着历史教材的改革,一些不同的历史观点相继介入教材,这也为培养学生历史思辩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也有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教师可结合相关内容,提出辩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一份辩论作业。如:在讲到李鸿章参与了《辛丑条约》的签订时,有位学生说:“李鸿章真是个卖国贼”。但马上有学生反驳,说“不能这样评价,李鸿章应是中国近代的先进人物。”我借此布置作业,“李鸿章,是卖国贼还是先进者?”让双方寻找相关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上交材料。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先进人物”观点的同学的作业令我大开眼界,观点如下:①、李鸿章内须改革的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②、认识自己不足,学习西方科技,引进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功不可没;③、李鸿章作为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其责任不应由他一人来承担,这是由于腐朽的清政府所造成的。不管学生观点是否正确,但其思维能力确实得到了锻炼,提高。
如有时间,辩论式作业还可办成辩论会。
⑶、板报式作业
办历史手抄报、黑板报也是一种很好作业形式。可以就某一主题,让学生分组寻找资料,共同完成。
⑷、调查式作业
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事件,都会有着其历史根源。从生活中去了解历史,进行实地调查,不仅可以了解历史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提高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如:我在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节之前,就依据我校学生大多是农村学生这一情况,要求学生回家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调查后,学生发现:改革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在推行中有不小阻力,但推行后又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拥护。在上课时,学生纷纷将自己调查的情况及问题提出来,积极讨论,对党和国家在农村改革的目的、实质、作用等都理解清楚了,效果良好。
除了上述几种方式之外,还有演讲,编历史剧,写历史小论文等方式,在继承传统作业的优点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作业完成的合作性
“学会合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形式,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
我在讲到唐朝的货币“开元通宝”时,有学生问我,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我以《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为题,让学生成立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三个月后交研究结果报告。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三个月后,学生通过板报分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展出了图展及文字说明,并将收集、借用到的两百多枚上至隋唐、下至明清的货币进行了实物展,让我校全体老师大开眼界。这一成果还荣获了省研究性学习一等奖。
3、作业内容的差异性和答案的开放性
心里学家认为,学生之间的“智力不平等性”几乎是绝对的,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作业,不仅是实际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我在布置作业时,一般都有选做题。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虽然历史科要坚持实事求是,但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不同看法和观点,只有言之有理,有史实支持,就不应一概否认。如:有次作业要求学生回答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有位学生就在答案中写到:太平天国运动不只是教材提到的积极一面,还存在许多消极因素。这些观点,其实涉及到了史学界的分歧,不管其观点是否符合教材观点,根据在史实分析的基础上应该给学生以肯定。
4、作业评价的多主体性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改变单独由教材评价学生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只有将作业改革深入展开,才能真正达到历史课程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454506湖南省平江县第三中学)
一、对传统历史作业的审视
作业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渠道。因此,要完成《课标》中的目标,必须追问、梳理传统历史作业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如下:
1、问题提出的单向性
在传统的历史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无所作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现行的历史作业基本都是书面作业,无非就是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几种题型,这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许有所作用,但明显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3、作业内容的统一性
教师所布置的作业整齐划一,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这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4、作业答案的绝对性
传统作业对其结果的评价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做对比,这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僵化了学生思维。
5、作业完成的封闭性
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当作必要的素质进行培养。
6、作业评价的片面性
作业评价以教师评判为主,学生缺乏自我评价和互评。
二、构建新的历史作业观
1、树立新的教学目的观
作业是检验完成教学目的的手段,传统作业使学生对历史“想说爱你学容易”,如何使学生喜欢原本生动、富有生命的历史呢?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历史作为一个人文学科,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我们常常能在历史中寻找先人留下的借鉴和启迪。《历史课程标准》以极大的篇幅和文字彰显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性,这是富有导向性的。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学目的观。
2、实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历史作业的突出问题。教师在评价时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体验。历史学习的本身就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因此,作业的完成过程必须是“结论与过程”的结合。
3、让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动起来
传统作业是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学习,难以带来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历史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要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历史情感和历史思维。要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使学生把学到知识同生活,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让学生的双腿动起来,教材的空间有限,社会十分广阔,历史无处不在,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能增长才干。
三、历史作业的新探索
1、作业形成的多样性
传统作业最大的问题应在其形式的单一性上,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作业,是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关键。
⑴、抢答式作业
在讲完一个单元章节后,为巩固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将单元知识编成一套形式多样的竞赛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参与竞赛。
⑵、辩论式作业
随着历史教材的改革,一些不同的历史观点相继介入教材,这也为培养学生历史思辩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也有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教师可结合相关内容,提出辩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一份辩论作业。如:在讲到李鸿章参与了《辛丑条约》的签订时,有位学生说:“李鸿章真是个卖国贼”。但马上有学生反驳,说“不能这样评价,李鸿章应是中国近代的先进人物。”我借此布置作业,“李鸿章,是卖国贼还是先进者?”让双方寻找相关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上交材料。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先进人物”观点的同学的作业令我大开眼界,观点如下:①、李鸿章内须改革的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②、认识自己不足,学习西方科技,引进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功不可没;③、李鸿章作为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其责任不应由他一人来承担,这是由于腐朽的清政府所造成的。不管学生观点是否正确,但其思维能力确实得到了锻炼,提高。
如有时间,辩论式作业还可办成辩论会。
⑶、板报式作业
办历史手抄报、黑板报也是一种很好作业形式。可以就某一主题,让学生分组寻找资料,共同完成。
⑷、调查式作业
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事件,都会有着其历史根源。从生活中去了解历史,进行实地调查,不仅可以了解历史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提高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如:我在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节之前,就依据我校学生大多是农村学生这一情况,要求学生回家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调查后,学生发现:改革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在推行中有不小阻力,但推行后又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拥护。在上课时,学生纷纷将自己调查的情况及问题提出来,积极讨论,对党和国家在农村改革的目的、实质、作用等都理解清楚了,效果良好。
除了上述几种方式之外,还有演讲,编历史剧,写历史小论文等方式,在继承传统作业的优点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作业完成的合作性
“学会合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形式,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
我在讲到唐朝的货币“开元通宝”时,有学生问我,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我以《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为题,让学生成立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三个月后交研究结果报告。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三个月后,学生通过板报分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展出了图展及文字说明,并将收集、借用到的两百多枚上至隋唐、下至明清的货币进行了实物展,让我校全体老师大开眼界。这一成果还荣获了省研究性学习一等奖。
3、作业内容的差异性和答案的开放性
心里学家认为,学生之间的“智力不平等性”几乎是绝对的,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作业,不仅是实际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我在布置作业时,一般都有选做题。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虽然历史科要坚持实事求是,但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不同看法和观点,只有言之有理,有史实支持,就不应一概否认。如:有次作业要求学生回答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有位学生就在答案中写到:太平天国运动不只是教材提到的积极一面,还存在许多消极因素。这些观点,其实涉及到了史学界的分歧,不管其观点是否符合教材观点,根据在史实分析的基础上应该给学生以肯定。
4、作业评价的多主体性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改变单独由教材评价学生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只有将作业改革深入展开,才能真正达到历史课程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454506湖南省平江县第三中学)